在今溫縣城西南15公裏的上苑村北崗地上,有一處古代文化遺址和古城址。文化遺址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00米,麵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層深約3米,發掘出土有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主要屬龍山文化遺物,也包含有仰韶文化和二裏頭文化類型的器物。古城址位於古遺址的東北部並向外拓展,平麵大致為東西和南北各約400米的方形,這便是夏至三國時期的溫故城遺址。2008年被省政府定名為溫城遺址(夏至三國),公布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有關史籍記載和出土文物證實,溫以境內有溫泉而得名,最早在夏代初期,有位名叫“己平”的顓頊後代在此建立了溫國,溫被商滅後成為商朝畿內地。西周建立後,周武王將溫、原、州、邢等十二邑(今焦作市、濟源市全部和新鄉市西半部),封給大司寇蘇忿生建立蘇國,溫為首邑,溫城從而被稱為“蘇城”或“蘇封”。蘇國以溫城為都存在約400年,直到東周時期的公元前650年被狄國滅亡,溫成為周王室直接管轄的地方。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5年),發生叔帶之亂,晉文公率軍勤王平定叛亂,溫被周襄王賜給晉文公,先後為晉國大夫陽氏和郤氏的封邑。由於溫地理位置重要,農業高產,成為晉國公卿之間爭奪的地方,先後多次易主。韓、趙、魏三家分晉後,溫屬魏。公元前275年,秦攻魏,魏“予秦溫以和”,溫歸入秦國版圖,屬三川郡,郡治洛陽。西漢建立後,漢高祖重置溫縣,屬河內郡。三國時期司馬昭晉封晉王後,以家鄉司馬故裏安樂寨為中心修建新城,長寬各1.5公裏,打算取代魏後作為國都。司馬炎取代魏稱帝建立西晉後定都洛陽,遂把溫縣縣治從溫故城遷到新城,溫故城就此逐漸荒廢。
溫故城前後約2000年,一直沒有變過。由於溫城臨近王都洛陽,地理位置優越,加上氣候宜人、物產豐富,在春秋時期實際上充當了東周的陪都。在此期間,許多重大的曆史事件在溫城上演,有些曆史事件是當時政治局勢快速演變的有力推手。
《春秋左氏傳·隱公三年》記載:鄭國軍隊強收溫地之麥和成周之禾,導致周朝與鄭國交惡。隨之引發了周王室與鄭國的戰爭,周桓王受傷敗落,從而王室衰微,諸侯坐大。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周大臣虢仲率諸侯國集結軍隊進攻晉的曲沃時,在溫城西南角的高台行誓師北伐,高台因此得名“虢公台”。
周惠王二年(公元前675年),周朝爆發王子頹之亂,蘇子是擁護王子頹作亂的周朝五大夫之一,作亂未成,五大夫先逃到蘇子的溫邑,然後蘇子奉王子頹出奔衛國,衛國和南燕國聯合討伐周惠王,立王子頹為王,周惠王被迫流亡鄭國。兩年後,鄭厲公和虢君討伐王子頹,殺了五大夫,溫國蘇氏國君不再為周朝大夫。
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晉國假途伐虞滅了虢國,亡國之君虢公醜逃奔到溫,死後葬在溫縣,現在溫縣黃莊鎮尚有虢公塚遺址,附近有東虢村和西虢村,兩村名就是因虢公塚而得名。
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5年),周發生叔帶和隗後私通叛亂事件,叔帶攜隗後居住在溫,大興宮室,淫亂作樂。晉文公乘機起兵勤王,殺了叔帶和隗後,迎周襄王返回洛陽。周襄王將溫州原邢等邑賞賜給晉文公。晉文公得到溫縣等河內富庶之地後國力大增,公元前632年春,發動對楚國的戰爭,城濮之戰大敗楚軍,踐土之盟上初步確立了霸主地位,但尚不穩固,並未樹立起絕對權威。這年冬天,晉文公帥各國諸侯在溫會盟,並召周襄王到溫縣赴會,周襄王不敢不從。在溫邑之會上,晉文公率諸侯朝見周襄王,並果斷處置了不聽話的諸侯,從而樹立了絕對權威,鞏固了他的霸主地位。司馬遷《史記》記載,由於孔子維護君主顏麵,諱言周王被召赴會,而是曲筆寫成“周王狩於河陽”。
春秋末期,溫縣是晉國趙氏的封邑,趙氏孤兒的故事就發生在溫縣,趙氏孤兒故事裏的一些曆史人物,比如韓獻子、趙盾、刺客鉬麂的墓塚都在溫縣嶽村鄉方頭村,離此不遠處的三家莊村,就是趙氏孤兒藏身處。
溫城不僅曆史悠久、文化燦爛,而且是我國溫姓、蘇姓發源地。2005年春,世界溫姓宗親聯誼會組織世界各地溫姓宗親,在溫故城遺址進行尋根祭祖儀式,重修了溫姓始祖郤至之墓,豎立了“溫根”巨碑。溫縣是溫姓發源地得到了全世界溫姓華人的公認。
□ 張保民 趙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