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承禎(647年~735年),字子微,法號道隱,自號白雲子,唐代河內溫縣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師。唐玄宗開元年間,司馬承禎身為道士卻是帝王師,年高德劭,名望達到了高峰。而李白這位大唐詩仙,正值青春年華,剛剛開始他的仗劍出蜀、進京求仕之途。兩位傑出的人物,不經意間的一次相遇,結下了深厚的忘年之交。
公元725年,25歲的李白離家遠行,經巴渝、出三峽,抵達江陵,慕名拜訪了著名道士司馬承禎。司馬承禎於開元九年(721年)第三次奉詔晉京,被唐玄宗留於內宮,受其“法籙”,問以養生延年之事。翌年,玄宗臨幸洛陽,命司馬承禎隨駕東行,開元十一年三月,年近八旬的司馬承禎厭倦都市囂煩,鄙視利祿,堅請回轉浙江天台山。開元十三年路過江陵,恰好李白也到達此地,聞訊專程拜訪宗師。司馬承禎不僅道行深厚,而且文采飛揚,出口成章,詩文飄逸如仙,李白與之一交談,頓生敬慕,即把自己的詩文呈上請其批閱。司馬承禎見李白器宇軒昂,舉止不凡,已十分欣賞,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歎不已,稱讚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誇李白有“仙根”。李白得到宗師讚譽十分興奮,當即寫就《大鵬遇稀有鳥賦》一詩,序雲:“餘昔於江陵見天台司馬子微,謂餘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著《大鵬遇稀有鳥賦》以自廣。”賦中寫道:“偉哉鵬乎!此之樂也。吾右翼掩乎西極,左翼蔽於東荒,跨躡地絡,周旋天網;以恍惚為巢,以虛無為揚。我呼爾遊,爾同我翔!”以“大鵬”自比,以“稀有鳥”比司馬承禎,抒發自己大鵬展翅的宏大誌向。這是李白的第一篇成名大作。此次會麵對李白影響很大,李白表示要跟隨司馬承禎神遊八極,“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從此兩個人結為忘年交,互有詩賦往來,司馬承禎把李白列為他所結識的詩歌圈子“仙宗十友”之一。在司馬承禎的這個文學圈子裏,李白認識了“四明狂客”賀知章,賀知章稱李白為“謫仙人”,詩仙李白之名隨之傳遍天下,成就了一段曆史佳話。
江陵一別後,兩個人未再見過。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唐玄宗召司馬承禎到京都問道,深感天台山路途遙遠不便,命他在濟源王屋山建陽台觀,讓其住持修煉,並讓其妹玉真公主跟隨宗師學道。李白聞之,寫下一首《送司馬煉師歸天壇》:“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中年謁漢主,不愜還歸家。朱顏謝春暉,白發見生涯。所期就金液,飛步登雲車。願隨夫子天壇上,閑與仙人掃落花。”(詩見焦作市地方史誌編纂委員會《譚懷誌·卷十七》)。公元735年,司馬承禎在陽台觀去世,葬於王屋山鬆台。司馬承禎仙化以後,李白沒有忘記司馬承禎,沒有忘記天台山,也沒有忘記恩師最後修道至羽化的王屋山陽台觀。他於天寶年間多次登天台山,瞻仰司馬承禎修道遺跡,寫下了許多歌頌天台山的好詩。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白與杜甫、高適等人同遊司馬承禎最後的修道處王屋山陽台觀,李白瞻仰了道觀內牆上司馬承禎親手所畫的巨幅山水壁畫,畫中山形巍峨,雲氣升騰,仙鶴飛舞,澗壑蒼鬆,而老師司馬承禎已經仙逝,無緣再見,遂有感而作《上陽台》四言詩,並親筆書寫成帖,以此來紀念這位老師和忘年交。
這幅李白唯一的傳世書法真跡《上陽台帖》,目前珍藏在故宮博物館。《上陽台帖》紙本,草書,內容為:“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台書,太白。”《上陽台帖》用筆縱放自如,快健流暢,於蒼勁中見挺秀,意態萬千。結體亦參差跌宕,顧盼有情,飄逸之態躍然紙上。《上陽台帖》引首有清乾隆皇帝楷書題“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有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簽:“唐李太白上陽台。”後紙有宋徽宗趙佶、清乾隆皇帝題跋和曆代名人印款。《上陽台帖》清末流出宮外,民國時入張伯駒手,新中國成立後獻給中央國務院,1958年轉交故宮博物院收藏,可謂是國家頂級珍寶。
□ 張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