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鄭王,焦作的人都不陌生。第一代鄭王鄭靖王朱瞻埈(1404年3月27日~1466年6月8日),是明仁宗朱高熾庶第二子,為李賢妃所出。朱瞻埈於永樂二十二年十月十一被封為鄭王。宣德四年(1429年),朱瞻埈就藩鳳翔府。風翔府,號西京,與成都、京兆、河南、太原合稱五京,府治所在今陝西鳳翔縣,轄地相當今陝西寶雞、岐山、麟遊、扶鳳、郿縣、周至等市縣。正統八年(1443年),明英宗下詔遷鄭王至懷慶府。鄭王一脈在懷慶府的王爺分別為:鄭靖王、鄭簡王、鄭僖王、鄭康王、鄭定王、鄭懿王、鄭恭王等,這些鄭王都與博愛所在地結下了不解之緣。
曆代鄭王與博愛的第一個緣分來自月山寺。曆代鄭王都將月山寺作為鄭王府的家廟,每年的婁臘伏社,王府的各種祭祀活動,都由月山寺承擔、運作。同時,鄭王府也是月山寺最大的施主,月山寺道場的耗損,都來自於鄭王府的幫襯,就連月山寺山門的“明月山城”匾額也是鄭恭王所題。
博愛所在的位置,北有答對河、燕京河,南有沁河,東有東石河,西有丹河,背靠太行山,風水極佳,曆代鄭王的陰宅,大都選在博愛境內。據1959年版《博愛縣誌》記載,陵墓在博愛的有鄭靖王墓、鄭康王墓、鄭懿王墓、鄭敬王墓、鄭恭王墓、鄭僖王墓、朝邑王墓,俱在鳳凰山,鳳凰山即今圪壋坡所在地。1958年4月修詹東路,將朝邑王墓挖開,在墓內清理出鳳毛銅金錢15個、瓷罐一個、殘銅器一件,名稱不詳。墓中有三塊墓誌,一為朝邑王壙誌文:“王諱祁鎔,鄭靖王之子,母妃張氏,宣德八年十一月初八日嫡生,正統八年三月初九日冊封為朝邑王,成化二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以疾薨,享年55歲。妃呼氏,群牧所副千戶斌之女;繼妃楊氏,南城兵馬副指揮源之女,俱無出。上聞訃哀悼,輟朝一日,遷官諭祭,諡曰榮簡,命有司喪葬如製,在京親王及文武官皆致祭焉,以弘治元年葬於太行山之原,嗚呼!王生長宗室,為國藩輔,茂膺封爵,貴富兼降,壽考令終,夫複何憾,用述其□,納諸幽壙雲。”二為同時出土的朝邑王妃呼氏壙誌文:“妃呼氏,群牧所副千戶斌之女,景太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冊封為朝邑王妃,成化十八年閏八月十一日以疾薨,享年54歲,無出。訃聞,上賜祭,乃命有司官葬如製。皇太後、中宮、東宮皆遷祭也,以成化十九年三月二十八日葬於鳳凰之原。嗚呼!妃以柔淑,作嫁親藩,享有榮貴,胡不永年,爰述其概,納諸幽壙雲。成化十九年歲次癸卯春三月吉旦立。”三為朝邑王妃楊氏壙誌文:“妃楊氏,乃南城兵馬副指揮楊源之女,成化二十三年八月十三日封為朝邑榮簡王繼妃,正德五年五月二十六日以疾薨,享年46歲,子女無。訃聞,上賜祭,乃命有司官葬如製。慈聖康壽太皇太後、慈壽皇太後、中宮皆造祭焉,以正德六年八月十三日葬於鳳凰山之原。嗚呼!妃以淑質,早嬪親藩家,享貴榮而不克夭壽,宜非命也!納諸幽壙,用垂不朽之。正德六年八月十三日。”
除了鳳凰山之外,《懷慶府誌》《河內縣誌》《沁陽縣誌》等誌書皆記載鄭僖王、朱載堉的陵墓在金傘山。 金傘山在清化鎮北八公裏,鄭僖王、朱載堉陵墓在柏山火車站西南。兩墓方位,一在東北,一在西南,相距不遠。陵墓直徑十多米,高六七米,上麵長有荒草。筆者上世紀70年代在部隊服役,每年歸家探親,都要在柏山火車站上下車(那時月山火車站尚未修好投入使用),每每見之。惜乎1992年,博愛大修道路,鄭僖王、朱載堉的陵墓被拉毛驢車的老板作為黃土出賣,兩座陵墓也廢為平地。
□ 魏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