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即時滾動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焦作論壇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新聞客戶端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辦公入口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經典山陽 > 人文山陽 > 人文山陽 > 正文

經典山陽

《二十四孝》中的焦作四孝傳說
更新時間:2015-1-7 8:57:08    來源:本站原創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恪守的傳統美德之一。被曆代尊為“至聖先師”的孔子,對孝也有過許多專門論述。孔子認為:“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人待父母應該“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孔子的言論及學說,成為幾千年來中國社會倫理道德方麵的行為規範,曆朝曆代都出現過許多孝敬父母的楷模。古時“孝道”的典範,莫過於“二十四孝”。這二十四個古人以孝行而感天動地的故事,相傳由元朝人郭居敬輯錄,後來的印本配上圖畫,通稱為《二十四孝圖》,在民間廣為流傳。

  這二十四個大孝子,其中有四個是焦作人,他們的故事在我市也廣為流傳。他們是西漢末年武陟小董村賣身葬父的董永、東漢光武中興時沁陽水北關刻木事親的丁蘭、東漢時期溫縣埋兒奉母的郭巨、晉朝沁陽崇義扼虎救父的楊香。

  賣身葬父(排列在《二十四孝》之八)

  董永是武陟縣小董村人。董永祖籍湖廣(即今湖北、湖南一帶),生於西漢末年,自幼喪母,隨父逃荒到武陟。董永事父至孝,父子倆相依為命,互親互愛,日子倒也過得和美。

  無奈天有不測風雲,老父一病不起,盡管董永竭盡家資救父,但是老父還是盍然逝去。董永傷心萬分,哭得死去活來。更難辦的事情還在後頭,為了醫治父親的病,家裏已一貧如洗,甚至連給父親買棺材的錢都沒有,怎樣安葬老人家?如何盡人子之孝?後來,他實在無計可施,便向鄰村傅員外借債葬父,立約以雇工三年抵債。

  董永埋葬了父親後便去傅員外家做工,途中遇一年輕美貌女子,言稱是逃難之人,無家可歸,願與董永結為夫妻,董永想起家貧如洗,還欠傅員外的錢,就死活不答應。那女子左攔右阻,說她不愛錢財,隻愛他人品好。

  於是,倆人就以路旁槐樹為媒,拜了天地,夫妻倆同去員外家抵債。傅員外告訴他們,若能織出三百匹細絹,才可讓董永贖身回家。那女子心靈手巧,穿梭如飛。她晝夜不停地幹活,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織了三百尺的細絹,還清了傅員外的債務。

  夫妻二人提前回到了家中,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一年後,董妻生了一個孩子後,突然不辭而別,留下董永帶著孩子苦度春秋。

  董永的故事在民間傳開後,大家都稱讚董永賣身葬父是大孝之舉,便到處宣揚。東漢建武三年(27年),漢光武帝劉秀封董永為孝子。自此,董永孝行流傳千古,直到現在,在焦作一帶還流傳有“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布償債主,孝行動蒼穹”的民謠呢,人們還根據董永的故事編了一出《天仙配》,把董永途中遇到的一年輕美貌女子編成是天上的七仙女,由於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動,遂下凡幫助他。就是因為這樣添加了一些神話色彩,使董永更加家喻戶曉了。

  刻木事親(排列在《二十四孝》之九)

  丁蘭是東漢光武中興時(25年~57年)今沁陽市水北關村人(也有說是今修武縣丁村或武陟縣西南人)。傳說丁蘭從小就沒有了父親,母親把他養大成人。母親從小嬌慣丁蘭,寵壞了他。丁蘭好吃懶做,惡習纏身,經常辱罵毆打母親,可憐的母親不堪忍受,便撞樹而死了。

  後來丁蘭經常在一棵樹下休息,樹上有個烏鴉窩,時間長了他發現烏鴉小的時候,烏鴉父母就從外麵銜來食物喂它們。等到小烏鴉長大後,小烏鴉也會銜來食物喂已衰老的老烏鴉。烏鴉這種反哺的情景深深感動了丁蘭,他想到了自己的母親含辛茹苦把自己撫養成人,還沒有享受一點天倫之樂,就被自己給活活氣死了,自己連樹上的烏鴉都不如,丁蘭聞之思之後悔不已。

  不久,在他人的介紹下,他到一家書館當了一名廚師,雖然工作辛苦,但丁蘭從沒放棄學習的機會,每天做完飯,就到書館學習。

  年複一年,丁蘭長大成人,雖然生活逐漸好轉,但他隻要一想到自己沒能好好為父母盡孝,還把母親活活氣死了,就會感到非常痛苦和難受。於是丁蘭為了贖回自己的罪過,就用木頭刻了父親、母親的像,供奉在家中。從此以後,他像侍奉活著的父母一樣,畢恭畢敬、虔誠孝順,一天三叩首,焚香祭奠。凡事都與木像商量,出門必向木像辭別,回家必向木像請安,一日三餐,都是先敬木像之後,自己才與妻子動筷子,以此來彌補對父親的思念、對母親的不孝。時間長了,丁蘭視木像如親生父母,感情異常深厚。丁蘭的孝行得到了眾人的原諒,被稱為孝子。

  可是他的妻子便不這樣想了,因為她從來就沒有見過公婆,不知道怎樣盡婦道,丈夫這般癡心的侍奉兩個木像使她大惑不解。日子久了,對木像也就不像以往那樣恭敬了。一天,丁蘭又出了家門。他的妻子閑得實在無聊,便用一根針去戳木像的手指,邊戳邊開玩笑地問木像疼不疼。說來也怪,那倆木像的手指竟是濕漉漉的,像是在流血。丁蘭回來後,看到木像似有無限悲哀和委屈,眼裏垂淚,酸楚無語。他趕緊詢問妻子發生了什麼事情,妻子坦白相告。丁蘭極其生氣,嚴厲斥責了她,她羞愧之極。

  丁蘭刻木為像,對之畢恭畢敬、虔誠孝順,一天三叩首,焚香祭奠。凡事都與木像商量,出門必向木像辭別,回家必向木像請安,一日三餐,都是先敬木像,借此表達對父母的哀思,其悔之深,不言而喻!至今在焦作還流傳有“刻木為父母,形容在日時。寄言諸子侄,各要孝親闈”的民謠呢。不過,“子欲孝而親不在”的古訓近年來也被人們經常提起。

  郭巨埋兒(排列在《二十四孝》之十二)

  郭巨是東漢時期溫縣人(也有說是沁陽人),字文舉。傳說郭巨弟兄三個,郭巨是老大,兩個兄弟小小年紀,父親就因病去世了。

  安葬完父親,老二、老三提議分家:老大已經成家,他倆還未成家,老母親應該隨郭巨住,家產應該分給他倆。就這樣,老實的郭巨答應了老母親隨他居住,家裏所剩錢財全部分給老二、老三,房屋也平分給了他倆。分家之後,郭巨帶著妻母到外邊賃房居住,給人幫傭度日,吃了上頓沒下頓,生活十分艱難。

  但是郭巨很孝順,總想讓母親頓頓吃飽,可是郭巨有一個三歲的兒子,孩子又不懂事總和母親搶飯吃,母疼愛孫子,有飯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給孫子。看著母親年老體弱多病,因吃不飽飯而痛苦難受的樣子,郭巨看在眼裏痛在心中。郭巨就想,這樣不行,母親的飯本來就不多,再讓孩子吃一些,時間長了母親的身體一定受不了,母親要是有個三長兩短,自己不是成了不孝之人了?兒子沒了可以再生,母親隻有一個,死不能複生。於是他便和妻子商量,埋掉兒子,省下糧食供養母親。妻子被郭巨的孝心所感動,就同意了。一天,郭巨兩口子帶兒子來到野外,準備把兒子埋掉。在他們挖坑挖到米把深的時候,竟然挖出了一罐金子,罐上刻有文字:天賜孝子郭巨黃金百兩。原來老天爺也被郭巨的孝心感動了,才賜金於他。郭巨兩口子高興地抱著孩子和一罐金子回了家。

  從此一家人再不為衣食發愁,郭巨兩口子也更加孝敬母親了,而且郭巨的孝名也傳遍了天下。

  據說至今在焦作還流傳有“郭巨思供給,埋兒願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的民謠。晉朝幹寶所著的《搜神記》也記載了這個故事,內容與此大致相同。

  這個結局完滿的孝道故事,曆代歌頌者眾多,在二十四孝中牢牢占據一席之地並流傳至今,但其很難贏得今人的同情與讚賞。魯迅在讀了《二十四孝圖》之後,不無諷刺地說道:“我最初實在替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黃金一釜,這才覺得輕鬆。然而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並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辛辣地諷刺了這個故事宣揚的愚忠愚孝與對待兒童的殘忍。

  扼虎救父(排列在《二十四孝》之二十)

  楊香是晉朝沁陽崇義人,傳說她是個聰明伶俐、膽識過人的女孩子,她很小的時候,母親去世,父親楊豐含辛茹苦,把她拉扯成人。

  楊香是在苦難中長大的,心眼好,懂事早。她知道父親撫養自己不容易,既當爹又當娘,吃了很多苦頭。因此,她對父親非常孝順,可以說是關心備至,體貼入微。

  在她14歲的時候,一天,她去地裏給幹活的父親送飯,當她快走到地頭時,突然發現一隻猛虎把父親撲翻在地,父親正在和猛虎拚死搏鬥。楊香目睹此景,急壞了,一心隻想著父親安危的她,完全忘了自己與老虎的力量懸殊,毫不畏懼地飛速向老虎跑去,她舉起飯罐就向老虎頭上狠狠砸去。老虎被砸得頭暈無力,楊香抓住機會,騎在老虎背上,雙手死死卡住老虎的咽喉,老虎難受得瞪著大眼掙紮咆哮,但任憑老虎怎樣掙紮,楊香就是不鬆手,直到老虎被卡得癱倒在地上不動了。

  楊香舍身救父的孝舉,千百年來在民間被傳為美談,楊香也被尊為大孝女。

  這則故事更是讓人喟歎不已,至今在焦作還流傳有“虎掀父翻真危急,女與虎鬥不顧身,頃刻之間就解脫,奇聞奇事真驚人”的民謠呢。

  二十四孝的故事中,主人公大多是男性。而扼虎救父的故事,講的卻是一個年僅14歲的少女,赤手空拳置老虎於死地,其事跡確實可歌可泣。楊香的父親被老虎撲翻,擺在她麵前的隻有兩條路:一條是不管父親,自己拔腿逃命;另一條就是赤手空拳的與老虎搏鬥。對於年僅14歲小女孩來說,選擇後者顯然不自量力,可以說幾乎是沒有生還的希望。但楊香不僅勇敢地留下來,還不可思議地把老虎掐死,應該說,這是孝心的使然,才能如此忘我的去做。

  中國古代講的是以孝治天下,諄諄告誡人們“百善孝為先”,古人的拳拳孝心確實也令人感動,癡癡孝行實在也值得讚頌,此意本來是無可厚非的,結果古人對於孝的推重、宣傳竟然達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郭巨奉母固然可敬,然埋兒實屬荒唐;丁蘭思親是人之常情,但刻木亦屬荒唐,所以其中所含的封建糟粕應該批判。

  愛的力量是偉大的,亙古如斯,即使愈來愈發達的現代文明社會和遙遠的將來亦會如此。父母對子女的愛為舐犢之情,子女對父母的愛以道德的形式體現便是孝。

  但是,在《論語》、《孝經》等經典裏非常樸素、真誠的孝道,在《二十四孝》裏被嚴重誇張扭曲了。古人雲:“祭之豐,不如養之薄。”

文章編輯:wxj 
焦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焦作網”的所有文字和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於焦作日報社和焦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信息來源:焦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焦作網所刊登的所有內容,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並注明"來源:焦作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焦作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歸屬原作者或所屬媒體所有,轉載請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圖片鏈接信息,如果您認為我們轉載了您的文章或資料,損害了您的利益,請聯係我站,我們會即時處理或刪除。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廣告服務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網友幫忙團熱線:(0391)8797395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395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郵編:454002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 舉報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號 報業·國貿大廈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