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太行山中有兩隻很不起眼的小鳥,叫鳳凰。它們的羽毛也很平常,絲毫不像傳說中的那般光彩奪目。但它們有一個優點,就是很勤勞,不像別的鳥兒那樣吃飽了就知道玩,而是從早到晚忙個不停。它們在忙什麼呢?原來它們是將別的鳥兒扔掉的果實都一顆一顆撿起來,收藏在我市北部太行山的一個山洞裏。
就這樣,百鳥天天歡樂唱歌,無憂無慮;兩隻鳳凰天天忙著儲積食物。尖嘴薄舌的喜鵲譏笑它倆一個是財迷精,另一個是守財奴;滿嘴怪話的烏鴉譏諷它倆一個是大傻瓜,另一個是傻二蛋。有一年,天下大旱,到處草木枯萎,鳥兒們覓不到食物,有的餓得頭昏眼花,有的餓得奄奄一息,快支撐不下去了。這時,那兩隻鳳凰急忙打開山洞,把它們多年積存下來的幹果和草籽拿出來分給鳥兒們吃,和大家共渡難關。
旱災過後的一天,為了感謝這兩隻鳳凰的救命之恩,鳥兒們都從自己身上選了兩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來,製成了兩件五光十色、絢麗耀眼的百鳥衣。眾鳥兒在山洞上麵的一塊平台上,恭恭敬敬地將百鳥衣獻給這兩隻鳳凰,並一致推舉它們為鳥王、鳥後。
以後,每逢這一天,四麵八方的鳥兒都會飛到這塊平台上,向鳳凰表示感謝。人們看到這種奇異景象,就稱之為百鳥朝鳳,把這座山叫作鳳凰山,把這塊平台叫作鳳凰台。百鳥朝鳳這個詞語,後來就比喻君主聖明而天下依附,也比喻德高望重者眾望所歸。《世說新語·簡傲》曰:“嵇康與呂安善,每一相思,千裏命駕。安後來,值康不在,喜出戶延之,不入。題門上作‘鳳’字而去。喜不覺,猶以為欣,故作。‘鳳’字,凡鳥也。”大意是說“竹林七賢”的領軍人物嵇康的朋友呂安來拜訪嵇康,正遇上嵇康不在家,嵇喜出門迎接他。呂安不看重嵇喜,隻在門上題了一個“鳳”字(“鳳”的繁體字是“鳳”)便走了。嵇喜以為是在誇讚自己,而不知道對方是取笑他是“凡鳥”。
但是,也不知什麼時候,鳳凰山上鳳凰台的百鳥朝鳳壯美景觀不見了。從19世紀末英國公司在焦作開辦煤礦時起,焦作市區北部的鳳凰山便成了一座采石場。到了上世紀80年代,私人采石場多了起來,這裏每天都是炮聲震天、粉塵彌漫,是焦作最大的采石場,到處是殘破的崖壁和裸露的山石。經過100多年的無序開采,鳳凰山南部幾公裏長的山體被削去了半邊,亂石裸露、濃煙滾滾。不要說百鳥朝鳳了,連最常見的麻雀也很少看到了。
本世紀初以來,焦作市委、市政府啟動北山綠化工程,強力建設南太行生態景觀帶綠化基地,傾力打造“半城青山半城水”的美麗城市。100多年來,遍體鱗傷的鳳凰山逐步恢複了勃勃生機,現在的鳳凰山已經被鬆柏所覆蓋,尤其到了夏季,滿山蔥蘢,鳥語花香,人工湖麵波光粼粼,星光廣場噴泉飛舞,大瀑布氣勢恢宏,讓人心曠神怡。曾經溝壑交錯、千瘡百孔的采石場,已化為了今天的峰回路轉、一步一景。
鳳凰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鶤雞等,在西方神話裏又叫火鳥、不死鳥,形象一般為尾巴比較長的火烈鳥,並周身是火,估計是人們對火烈鳥加以神話加工,演化而來的。神話中說,鳳凰每次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槃”。如此周而複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的名稱。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征。它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複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龍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能夠在鳳凰山的那塊平台上搞個鳳凰雕塑,並進一步加強綠化,營造適合百鳥生活的環境,有計劃地引來百鳥長居此地,必將為我市北山旅遊增添一處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也使得鳳凰山更加名副其實了。
□ 李慶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