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的法明寺。 李慶保 攝 |
市博物館石刻藝術苑有一通千佛造像碑,此碑來自山陽區新城街道牆南村的法明寺。據明天啟六年(1626年)《重修法明寺碑記》、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法明寺大佛殿並金妝神像碑記》、清道光(1821年~1850年)版《修武縣誌》記載:法明寺的前身是東漢時的藏梅寺,其位置在今山陽故城內偏東,宋金戰亂時毀棄。金代將藏梅寺的佛像、碑刻一並移建於原址西南半裏處,更名為法明寺。因寺內存有千佛造像碑,該寺在清末又叫千佛寺。寺中北魏山陽令苟祖歡造像、唐開元年間(713年~741年),“尊勝陀羅尼經”碑、金大定三年(1163年)二月七日禮部頒發的法明禪院玉質牒碣等重要文物遺失。另有唐代開元年間重修碑記,碑記上麵記錄有曹丕貶漢獻帝於山陽城的事跡,曆史價值極高。還有一尊缺頭佛像和明代天啟六年及清代乾隆四十七年重修碑記,均在寺內。千佛造像碑和明代鑄的大鐵鍾現存於市博物館。
千佛造像碑高155厘米,寬76厘米,厚15厘米,右下端殘損一角。四麵環刻佛龕,分層設龕,一龕一像。碑麵鑿刻佛龕23層,每層多者17龕,少者12龕。每龕高6.5厘米,寬4.4厘米,龕內佛像均為禪定結跏趺坐式。碑麵中間鑿刻一較大佛龕,佛像亦為禪定結跏趺坐式,座下為盛開的蓮花。碑麵左上角邊緣刻“佛子”字樣和一隻蹲鹿。碑陰與碑麵基本相同。側麵的佛龕比碑麵、碑陰的略大,每麵9層。最上端為1佛龕,其餘8層為2佛龕,左側麵下端淺刻“年閏六月十—日金妝千佛碑”等字。千佛造像碑原有佛像775尊,由於右下角毀損,現存佛像730尊。
千佛造像碑刻的這些內容,說明該碑的千佛題材與鹿有關係。佛教典籍《雜寶藏經》中的《鹿女夫人緣》故事,與這通千佛造像碑刻的內容吻合:
很久以前,波羅奈國內有座山叫仙山,一個梵誌(佛典中指佛教以外的出家修道人)住在山上,大小便時常撒在石頭上,精氣順著石縫漏進洞內,洞內有隻雌鹿用舌頭舐,後來懷孕,足月後去見梵誌,生下一個美麗女孩,但腳卻像鹿腳。梵誌把鹿女接過來撫養,鹿女長大後,按照梵誌所修之法去侍奉火,令火焰燃燒不絕。一天晚上,火熄滅了,鹿女擔心父親生氣,於是到附近另一梵誌處乞求火種。另一梵誌看她每走一步都會有蓮花長出來,於是對她說:“你繞著我的房子走7圈,我就把火種給你。回去時也繞行7圈,不要走在原來的足跡上。”鹿女依照要求去做,然後取得火種離開。這時梵豫國國王到山上遊獵,看見那位梵誌的房前繞著14圈蓮花,另外又有2行蓮花通向其他地方,覺得奇怪,問那位梵誌:“你這兒附近沒水池,怎麼長著這麼漂亮的蓮花?”那位梵誌回答:“前麵仙山一梵誌有個女兒,這是她的腳印,她每走一步都會生出蓮花。”國王按照蓮花足跡,找到仙山梵誌住處,要求見其女兒,看其長得美麗動人,大感歡喜,向梵誌要這女孩,梵誌把女兒送給國王,國王把她立為二夫人。
這女孩從小由仙人養育,生性直率,不懂爭鬥爭寵,後來懷孕,相師為她占卜出應當會生下千個孩子。大夫人聽說後非常不高興,慢慢開始謀劃:以恩惠厚待鹿女夫人身邊侍從。鹿女足月準備生的時候,大夫人用其他物品遮住她的眼睛,然後拿些臭爛馬肺放在她的下麵,取出生下的千葉蓮花,放到籃子裏擲到河中,然後才解開遮眼的東西,對她說:“看你生下的,全是一堆臭爛馬肺的東西。”國王派人前來探問:“生下了什麼?”大夫人回複國王說:“隻生下一堆臭爛馬肺的東西。大王喜歡這鹿女到神魂顛倒的地步,這女子由畜生所生、仙人養育,竟然生出如此不祥、又臭、又髒的東西。”大夫人於是撤去鹿女夫人的頭銜,不再讓她見國王。
這時,烏耆延王來到河的下遊玩樂,看見黃色雲蓋從河的上遊隨水而下飄來,心裏想:這個雲蓋下麵必然有神奇之物。於是派人前去看,在黃色雲蓋下發現一個籃子,取出來打開一看,隻見裏麵放著千葉蓮花,每一葉花瓣上都有一個可愛的小孩兒。於是,烏耆延王把他們帶回宮中養育,他們慢慢長大,個個都生得力大無窮,烏耆延王每年都要向梵豫國王進貢,收集諸多貢品派人準備上貢。這些王子都不解地問:“準備這些東西做什麼?”國王回答:“準備向那位梵豫國王進貢。”王子們紛紛說:“隻要我們其中一個,就能平伏天下,讓他們都前來進貢,更何況我們有千個,竟然要向他進貢?”
千位王子率領著軍隊將領前去討伐各國,一天來到梵豫國。國王聽說大軍壓境,馬上向國內招募能人將士:“有誰能抵禦這些敵人?”但都沒人能夠抵禦,鹿女夫人前來應征道:“我能退兵。”國王奇怪地問:“你如何退兵?”鹿女回答:“隻要為我準備百丈高台,讓我坐在上麵,就能退兵。”高台築好後,鹿女夫人坐在上麵。這時,千名王子正準備搭弓拉箭,誰知手臂竟然無力垂下,不能舉起。鹿女夫人對他們說:“你們千萬別舉手向著你們的父母,我是你們的母親。”千名王子問:“你用什麼證明你就是我們的母親?”鹿女夫人回答:“我隻要擠乳,兩邊會各出乳汁500道,各進入你們的口中,就是你們的母親;如果不是,就不是你們的母親。”鹿女夫人用雙手擠壓乳房,果然每邊流出500道乳汁,分別進入千名王子的口中。他們上前向父母懺悔,王子們把二國和合,二國的國王平分土地,各帶領著500個孩子,後來都得到了辟支佛果。
由此可見,牆南村內這通千佛造像碑是根據佛經故事刻的,反映了信眾對辟支佛果位的向往;而對辟支佛的崇奉始於東魏、盛於北齊,類似內容的碑刻在河北邯鄲南響堂山石窟以及河南其他地方現存的北齊造像碑中也能看到。因此,該碑應是北齊遺物。
□ 李慶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