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之一向秀(約227~272),字子期,魏晉時期河內懷縣(今焦作市武陟縣三陽鄉西尚村)人,少年時即以文才聞名鄉裏。三國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他迫於生計到洛陽當官,任散騎侍郎,轉任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後人為了紀念向秀,就把他居住過的村莊稱為向村。古代,向與尚同音,有人寫成尚村。後來,尚村又發展成了東尚村、西尚村和柴尚村。在向秀墓附近居住的人家又形成了一個村莊,人們把這個村莊叫成塚頭村。當地流傳著不少有關向秀的故事。
金銀餅
向秀小時候家裏窮,受夠了吃了上頓沒下頓的饑餓折磨,對糧食特別珍惜。他吃飯時掉個米粒都要捏起來抿進嘴裏,每次吃飯都吃得幹幹淨淨。他做官後仍保持儉樸的作風,每次坐著官府配給的牛車外出公幹,堅決不接受宴請。他看到飯桌上有人吃剩下的食物,就會心疼得跺腳。時間長了,同僚們對向秀的行為嗤之以鼻,給他起了一個外號“一國儉”,意思是“一國之內唯向秀最儉”。
晉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向秀家鄉冬季無雪,春旱無雨,田裏的麥苗長得稀稀落落,老百姓憂心忡忡。向秀籌款購買糧米運回家鄉,還帶著家裏人在京城的飯店裏收集將要遺棄的饃和米飯,選擇還能食用的切成饃片、拍成飯餅,曬幹後把這些有黃有白的幹糧裝入麻袋。向秀給它們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金銀餅。日積月累,裝滿金銀餅的麻袋垛在向秀住的屋子裏。當年秋天,向秀的家鄉鬧起了蝗災,臨近年關,不少人家裏沒有糧食,向秀雇了幾輛車把儲存的“金銀餅”全部運回了家鄉。在這生死關頭,村裏人吃上了“金銀餅”,都稱讚向秀是大好人。
翡翠宴
向秀對吃喝招待沒有好感,但是,他在京城當官免不了會有應酬,隻見別人請他,沒見他請過別人。時間長了,官場上就有人說他一毛不拔。山濤暗地勸他請一次同僚,向秀礙於情麵答應了。可是,向秀的餘錢全用於周濟窮人,囊中羞澀。向秀思慮再三,想出一個辦法。
盛夏的一天,向秀邀請同僚:“3天後即己巳日正午,在宅中宴請嘉賓。”同時發信請老家的人買一車沁河灘種的沙瓤西瓜。
到了請客的那天上午,山濤幫著催促任愷、庾純、張華、溫顒、和嶠等人來赴宴。山濤聽說沙瓤瓜是家鄉的特產,激動地吟出一句上聯:“從南到北擺西瓜,金刀在東。”任愷順口接出了下聯:“自左而右排上座,年輕位下。”向秀報出橫聯:“翡翠宴。”山濤巧妙地將南北西東嵌入聯中,通俗之中見高明。任愷把左右上下蘊於聯裏,工整之中顯雅致。向秀提綱挈領,隻用3個字就道出了宴會的特色,雄赤、鮮紅為翡,雌青、碧綠為翠,西瓜內紅外綠,比成翡翠,真是恰當。向秀朝大家致歡迎詞:“值此高溫酷暑,開翡翠宴、啃西瓜牙,包您暑意全消。密友知己,歡聚一堂,品瓜論詩,興味無窮。”眾人聽了,便議定每人當場賦詩一首,方可吃瓜一個。山濤帶頭賦詩:“青青西瓜建奇功,消暑解渴勝似冰。蜜汁入口清肺腑,利水消腫顯神通。”向秀接著雲:“根植貧瘠葉成蔭,酷暑練就赤紅心。麵對長刀對天笑,奉獻甘甜濟世民。”庾純吟詩一首:“碧綠西瓜圓滾滾,仰天長笑被刀分。苦修一季成正果,盡掏紅心照乾坤。”眾人獻詩,都得瓜不少,開懷暢啃,連呼過癮。
向秀對大家說:“西瓜皮藥名西瓜翠衣,藥、食同用,是良藥又是消暑佳肴。今日諸位光臨捧場,向秀無以為報,特令賤內用西瓜翠衣作主料,為大家烹調出二十四道菜,名為翡翠宴,恭請諸位品嚐。”說話間,向秀夫人和兩個兒子已將翡翠宴擺設停當,隻見各道佳肴或涼拌、或熱炒、或醋溜、或紅燒,七色齊全,五味俱全,芳香撲鼻。眾人一見,垂涎欲滴,爭相舉筷。這些人平日裏吃膩了大魚大肉、山珍海味,突然享用到如此脆爽滑嫩、清香可口的淡雅菜品,稱讚聲不絕於耳。隨後,又上了用糯米、綠豆、西瓜翠衣、冰糖蒸的“勤政愛民”飯,用西瓜翠衣和豆腐燉的“一清二白”湯,眾人心滿意足,盡歡而散。
此事傳出,竟轟動了洛陽城。很多人誇向秀的翡翠宴辦得好,成了一段佳話,也給了那些想看笑話的人當頭一棒。
□ 孫巨才 王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