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金龍(?~484),字榮則,祖籍懷州河內溫縣,是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司馬懿的弟弟司馬馗的九世孫。東晉末年,其父親司馬楚之逃到河南,組織起一支反抗劉宋王朝的軍隊,投靠北魏,戰功卓著,被封為琅琊王。司馬楚之娶了北魏王室的河內公主,生下了司馬金龍。
司馬金龍小時候既肯用心讀書,又愛鑽研軍事。長大後,司馬金龍進入朝廷擔任中散大夫。拓跋弘(北魏顯祖獻文帝)當太子時,司馬金龍被任命為東宮太子侍講。司馬金龍雖然不是司馬楚之的長子,卻是出生在北魏土地上的第一個兒子,其母又是拓跋王室公主,因此承襲了父親琅琊王的爵位。北魏朝廷拜他為侍中、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雲中鎮大將、朔州刺史,讓他繼承了父親的職務,擔當起北方邊疆地區的防務。司馬金龍晚年時,朝廷任命他為吏部尚書,征入京師。太和八年(484)琅琊王司馬金龍去世,與10年前先他去世的妻子姬辰,合葬在京師平城白登之陽北魏貴族墓葬區。
司馬金龍起初娶了太尉、隴西王源賀的姑娘,名叫姬辰,生有3個兒子。後來又娶了河西王沮渠牧犍與北魏世祖拓跋燾的妹妹武威公主所生的女兒,生有兒子司馬徽亮。因武威公主有寵於北魏當朝文明太後,於是朝廷就安排司馬徽亮承襲父親的爵位,按慣例由王降為公。
司馬金龍墓位於陝西省大同市城東7.5公裏處石家寨村西南,1965年冬在農田水利建設打井時發現,隨即進行了發掘清理。司馬金龍墓為磚砌多室墓,由墓道、墓門、前室、甬道、後室和耳室組成,坐北向南,墓室南北總長17.5米,斜坡墓道長28米。整個墓室用青灰色磚5萬塊,一麵有細繩紋,磚側有“琅琊王司馬金龍墓壽磚”十字陽銘文。在墓門券頂上部,鑲有石質司馬金龍墓表,甬道前部東側置有司馬金龍夫婦墓銘。
雖然該墓早年被盜,隨葬品遭到破壞和劫掠,但仍出土釉陶俑、陶器、瓷器、鐵器、石雕和木板漆畫等450餘件珍貴文物,其中半數以上是披著鎧甲的步兵和騎兵部隊,此外還出土有石硯﹑陶壺﹑青瓷壺﹑漆器﹑鐵剪和馬鐙等物。在後室西側有一張雕飾精美的石棺床,用以放置棺木,床足雕成承托狀的力士。室內還有一具漆屏風,屏麵上彩繪仕女等題材的圖像,造型生動。這件漆屏風是少見的北魏書、畫和石雕藝術珍品。司馬金龍墓的形製和室內布置,繼承了魏晉時期中原地區的傳統,但隨葬俑群中的大量騎俑和馬駝俑,又顯示出遊牧經濟和北方民族軍隊的特色。一些陶俑的麵貌特征,有可能是模擬當時居住在大同一帶的少數民族的形象。這些稀世珍寶現陳列於大同市博物館,成為大同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司馬金龍墓經過複原保護,已經成為大同市著名的旅遊景點。
司馬金龍墓表、墓誌,是出土的魏宗室王公誌石中年代最早的一種。墓表方趺圓首,篆額“司空琅瑘康王墓表”4行8字。司馬金龍墓誌全文是:“維大代太和八年,歲在甲子,十一月庚午朔十六日乙酉,代故河內郡溫縣肥鄉孝敬裏,使持節、侍中、鎮西大將軍、吏部尚書、羽真、司空、冀州剌史、琅琊康王司馬金龍之銘。”司馬金龍妻墓誌銘全文是:“唯大代延興四年(474)歲在甲寅,十一月戊辰朔二十七日甲午,漢內溫縣倍鄉孝敬裏人,使持節、侍中、鎮西大將軍、啟府儀同三司、都督梁益兗豫諸軍事、領護南蠻校尉、揚州剌史、羽真、琅琊貞王故司馬楚之嗣子、使持節、侍中、朔州剌史、羽真、琅琊王金龍妻,侍中、太尉、隴西王直賀豆跋女,乞伏文照王外孫女欽文姬辰之銘。”兩碑均係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十一月隨葬,碑石字跡完好,出自一人之手筆,書刻俱精。用筆以方筆直勢為主,兼以圓筆曲勢,字體呈扁方形,隸意極濃。橫畫左低右高,兩端方粗,蠶頭燕尾,全承漢隸筆致。司馬金龍墓表、墓誌,反映了北魏早期書法所具有的楷隸風貌。因此,它是北魏早期書法當之無愧的代表。
□ 張保民 謝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