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的七岔口原址,在龍源湖公園東門棧橋西南20米左右。這個七岔口,曆史上是指常莊到仇化莊、蘆堡(明朝以前稱西平陵)到東於村、郝莊到新河南岸路,三條路的交叉口外,在常莊村南地,還有一條車碾人踏的小路,共有7個路口。在這七岔口上,流傳著一個美麗動人的傳奇故事。
相傳魏黃初(公元220~226)年間,在恩州(今山陽區恩村)西南有一戶姓寧的養蠶人家,這家有兩個女兒,大的叫寧愛,17歲;小的叫寧葉,11歲。一天,姐妹倆到七岔口采桑葉,看見有棵桑樹倒在七岔口邊的小河上,樹根在左岸,而樹梢搭在右岸的草地上。姐妹倆在草地上將樹梢上的桑葉采完後,寧愛就順著樹枝向水麵上的樹幹移動,誰知腳動時樹枝反彈,身體晃了幾下,掉到河裏。說時遲,那時快,隻見七岔口的一輛車上跳下一個人,飛快地跑到河邊,縱身一跳,躍入河中,將正在掙紮的寧愛救到河邊。這時一位夫人從車上走下,同寧葉一起將寧愛接到車內,拉上車幔,又拿出自己的衣服讓寧愛換上。
寧愛見那位夫人衣服樸素,雖沒有珠寶玉器,但目光明亮、氣度溫文,就親切地喊了聲:“大姨!”感激地要去磕頭,夫人急忙攔住她說:“快別這樣,咱這是緣分。救你的是我的車夫劉恩,還不趕快去謝他?”寧愛掀幔下車,說:“謝謝恩人。”劉恩說:“不用謝,誰都會有作難的時候。我們是往恩州那邊山陽城去的,這7個岔口,也不知哪條是通往恩州的?”寧愛說:“我家就在恩州邊上,我給你們帶路吧。”
原來,這個夫人是赫赫有名的山陽公夫人曹節。東漢建安年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把三個女兒(曹節、曹華、曹憲)嫁給漢獻帝劉協。曹操死後,曹節的哥哥曹丕逼漢獻帝“禪讓”,登上王位。曹節在這事上是站在丈夫一邊的,因此當劉協被貶到山陽做山陽公後,曹丕扣留曹節,曹節多次以死相爭,曹丕才允許她來山陽同山陽公團聚。曹節一行人從許昌經寧郭來到七岔口,正看到寧愛落水,車夫劉恩奮力相救。在車上,曹節了解過寧愛家裏的情況後,就問寧愛:“你看剛才救你的車夫咋樣?”寧愛隔著車窗看那位車夫,朝氣蓬勃,身姿矯健,便說:“這是個好人啊!”曹節說:“我讓你嫁給他,如何?”“女兒的婚事父母做主,你到我家去說吧。”寧愛說。到了寧家後,曹節說明來意,寧家同意了,征得劉恩同意,劉恩入贅改名寧恩,到寧家生活。
不久,寧父和寧葉去趕集,遇到大風。風刮倒路旁的大樹,砸著寧父和寧葉,寧父當場死亡,寧葉被砸成重傷,醒來後變成了癡呆。寧母憂憤成疾,臥床不起。寧恩白天忙著耕田種地,晚上還幫著寧愛侍候嶽母、照看寧葉。夫妻兩人先後生了四個兒女。曹節不時周濟他們,她去溫縣請卜商來辦學傳授文化時,免費讓寧家兒女上學,兒女們親切地稱曹節為魏婆。
曹節見寧家附近人口逐漸增多,便同劉協商量,將此地以寧恩和寧愛的名字稱謂,於是有了恩愛村的地名。若幹年後,村裏姓常的居多,又更名為常莊村。此事記載在常莊村東觀音堂的一通石碑上。觀音堂建於何年不詳,這通石碑上記載重修的時間是1742年6月7日。重修後,香火繚繞,梵音飄飄。民國時期,村裏的小學辦在這裏,又有了朗朗的讀書聲。1952年,小學遷到張莊觀音堂半年,又遷常莊火神廟。後來這裏成為常莊第一生產隊的倉庫。1964年,這裏的神像被推倒,“文革”時此碑被扔到爛水溝裏,後遺失。本世紀初修人民路,將觀音堂拆除。不過,那通石碑還是留在常莊村55歲以上人的心中。
七岔口的原址,是山陽公夫人曹節愛民為民的見證,它促成了恩愛而美麗的曆史故事,體現了勞動人民的美好向往和恩愛情結。
□ 王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