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的樊姓,主要聚居地有山陽區新城街道牆南村的樊巷、武陟縣西陶鄉古樊村和三陽鄉大樊村等。樊姓的來源有幾種說法,其中一種就是來源於焦作。樊姓的始祖之一便是近3000年前被周宣王封地在焦作的仲山甫。
商湯王後裔子孫在商朝中期以後形成陶、施、樊、繁、饑和終、葵這七大族,其中樊氏的職業是專門掌管修築籬笆的工匠。“樊”字的含義本身也有構築籬笆的意思,他們便以職業作為姓氏。
仲山甫,一作仲山父,周太王兒子虞仲的支孫,雖家世顯赫,但本人是一介專門掌管修築籬笆的工匠平民,早年務農經商,在農民和工商業者中有很高威望。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仲山甫受舉薦入王室,任卿士(相當於後世的宰相),位居百官之首,封地為樊,從此以樊為姓,為樊姓始祖,所以又叫“樊仲山甫”“樊仲山”“樊穆仲”。東漢史學家服虔的《史記正義》中說:按祖祀掃排位,父在上,子居下,兄弟中的一、三、五居右,統稱“穆”;二、四、六居左,統稱“昭”,仲山甫排行老三,所以稱“穆仲”。仲山甫出生於何地,史籍無載,但他的封地樊就是周天子給他的法定籍貫,所以後世稱他為“周樊人”或“南陽樊人”。《姓氏考略》引《廣韻》語:“樊,望地南陽,係出姬姓,虞仲支孫仲山甫封於樊,後以封地為姓。”也說明了他是南陽樊人,南陽即修武。
同朝為官的好友尹吉甫作《崧高》(見《詩經·大雅》),說隻有仲山甫和申伯是國家的棟梁,尹吉甫寫的另一篇《烝民》(見《詩經·大雅》), 更是對仲山甫大加讚頌:“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監有周,昭假於下。保茲天子,生仲山甫。仲山甫之德,柔嘉維則。令儀令色,小心翼翼。古訓是式,威儀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賦。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纘戎祖考,王躬是保。出納王命,王之喉舌。賦政於外,四方爰發。肅肅王命,仲山甫將之。邦國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維仲山甫,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強禦。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袞職有闕,維仲山甫補之。仲山甫出祖。四牡業業。征夫捷捷,每懷靡及。四牡彭彭,八鸞鏘鏘。王命仲山甫,城彼東方。四牡騤騤,八鸞喈喈。仲山甫徂齊,式遄其歸。吉甫作誦,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老天生下這些人,有著形體和法則。人的常性與生來,追求善美是其德。上天臨視周王朝,昭明之德施於下。保佑這位周天子,有仲山甫輔佐他。仲山甫賢良具美德,溫和善良有原則。儀態端莊好麵色,小心翼翼真負責。遵從古訓不出格,勉力做事合禮節。天子選他做大臣,頒布王命管施政。周王命令仲山甫,要做諸侯的典範。繼承祖業要弘揚,輔佐天子振朝綱。出令受命你執掌,天子喉舌責任重。發布政令告畿外,四方聽命都遵從。嚴肅對待王命令,仲山甫全力來推行。國內政事好與壞,仲山甫心裏明如鏡。既明事理又聰慧,善於應付保自身。早早晚晚不懈怠,侍奉周王獻忠誠。有句老話這樣說:柔軟東西吃下肚,剛硬東西往外吐。與眾不同仲山甫,柔軟東西他不吃,剛硬東西偏下肚。鰥夫寡婦他不欺,碰著強暴狠打擊。有句老話這樣說:德行如同毛羽輕,很少有人能高舉。我細揣摩又合計,能舉起唯有仲山甫,別人愛他難相助。天子龍袍有破缺,獨有仲山甫能彌補。仲山甫出行祭路神,四匹公馬力強勁。車載使臣匆匆行,常念王命未完成。四馬奮蹄嘭嘭響,八隻鑾鈴聲鏘鏘。周王命令仲山甫,督修齊城赴東疆。四匹公馬蹄不停,八隻鑾鈴響叮叮。仲山甫赴齊去得急,早日完工回朝廷。吉甫作歌贈穆仲,樂聲和美如清風。仲山甫臨行顧慮多,寬慰其心好建功。)詩中一些形象生動、富有哲理的語言,有的經後人使用或提煉,至今仍“活”在人們口頭,如“小心翼翼”“明哲保身”“愛莫能助”“穆如清風”等。
仲山甫的突出政績是大刀闊斧地進行經濟體製改革:一是徹底廢除“公田製”和“助耕法”。 二是全麵推行“什一而稅”。 三是鼓勵農民大力開墾荒地。四是鼓勵大力發展工商業。經濟體製改革的成功,造成了周宣王時期民富國強的景象,史稱“宣王中興”。
仲山甫後來受到排斥和冷落。為了將他支出朝廷,周宣王派他到齊地築城。使命完成後,仲山甫已筋疲力盡,傷透了腦筋,回到他的封地樊城養老,從此再不過問朝政,索性連周宗室之姓也改了,從封地之名,改姓樊,史稱樊仲山。仲山甫的暮年就在樊城度過,直到病逝。後漢史學家服虔在《春秋左氏傳解》中載:“仲山甫完成築城使命,歸樊病逝,葬於樊,諡號樊穆仲,子孫立廟祀之,為樊姓始祖。”
為了得到樊地,晉文公派將軍魏犨攻打樊城,樊城守將倉葛義正詞嚴地說:“陽樊有夏商之嗣典,周師之師旅,樊仲之官守,不可能給你。”晉文公又耍了個陰招,給倉葛寫了一封信,說樊城百姓自願遷徙外地,可免受戰爭屠戮。在此威脅恐嚇之下,樊城百姓不得不四散逃離。現存於四川省蘆山縣的漢樊敏碑碑文中,就記載了東漢巴郡太守樊敏的先祖在樊國滅亡後,被迫率領樊氏一支遠徙“華南西疆”,最後定居在青衣縣生息繁衍的史實。樊城人走了,樊城廢了。接著,樊城又遭到那個更加瘋狂的戰國時代的摧殘,城牆、房屋、廟宇皆被蕩平,化成了曆史塵埃。
2003年,焦作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修武縣周莊鄉李屯出土了一把商代青銅鉞、一個帶有“樊”字的周代殘破陶甑,發現了一片宮殿基址和一段古城牆基址,使諸多文獻上記載的周代“樊城”得到了確認。
□ 李慶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