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承禎(公元647年~735年),唐代著名道士,道教理論家,字子微,法號道隱,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晉宣帝司馬懿之弟司馬馗之後,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師。司馬承禎自幼篤學好道,無心仕宦之途,師事嵩山道士潘師正,學得上清經法及符籙、導引、服餌諸術。後來,司馬承禎遍遊天下名山,隱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號“天台白雲子”。
武則天、唐睿宗和唐玄宗三代皇帝多次召見司馬承禎問道,以師事之。司馬承禎由此稱為道士帝王師,名滿天下。司馬承禎博學多才,在音樂、書法、詩歌、製琴、鑄鏡等多方麵才藝卓著。他的文學修養很高,與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為“仙宗十友”。其中,司馬承禎與詩仙李白是忘年交,有師生之誼,與宋之問等人則有詩歌唱和。《全唐詩》裏收錄有宋之問送給司馬承禎的兩首詩歌《冬宵引贈司馬承禎》和《送司馬道士遊天台》。可惜司馬承禎的詩歌大多沒有流傳下來,《全唐詩》隻存有唯一的一首《答宋之問》。
宋之問(公元656年~712年),字延清,又名少連,唐虢州弘農(今三門峽靈寶市)人,唐代著名詩人。宋之問很有才華,《舊唐書·宋之問傳》言其“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詩,當時無能出其右者”。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20歲的宋之問就中進士第,進入官場。宋之問因諂事張易之兄弟,曾被貶為瀧州參軍,後來召為鴻臚主簿,再轉考功員外郎,又諂事太平公主,以知貢舉時貪賄,貶越州長史。睿宗即位,宋之問被流放欽州,賜死。宋之問與沈佺期齊名,時稱“沈宋”,為近體律詩定型的代表詩人。宋之問的最大貢獻是使律詩各體製得以成熟、定型,對律詩的成型與發展有顯著功績。史載,宋之問早年向道,卜居嵩山時,與司馬承禎同師事道士潘師正。宋之問與司馬承禎可謂是師兄弟,他作有多首贈司馬承禎的詩歌,《全唐詩》收錄了其中兩首。
其一,《送司馬道士遊天台》:羽客笙歌此地違,離筵數處白雲飛。蓬萊闕下長相憶,桐柏山頭去不歸。其二,《冬宵引贈司馬承禎》:河有冰兮山有雪,北戶墐兮行人絕。獨坐山中兮對鬆月,懷美人兮屢盈缺。明月的的寒潭中,青鬆幽幽吟勁風。此情不向俗人說,愛而不見恨無窮。
第一首七絕明白易懂,是簡單的送行詩。第二首則是古風,是一首感情真摯的懷人詩,描寫的是他想象中司馬承禎隱逸山林的高曠仙態。譯成白話文就是:河麵結冰啊山上積雪,北門密閉啊行人絕。獨坐在山中啊明月照鬆林,懷念美人啊一月又一月。明月閃閃在潭中輝映,青鬆幽幽在路邊輕吟。這種情感體驗不可與外人說,見不到喜愛的人深感遺憾。
《全唐詩》收錄了司馬承禎的《答宋之問》:時既暮兮節欲春,山林寂兮懷幽人。登奇峰兮望白雲,悵緬邈兮象欲紛。白雲悠悠去不返,寒風颼颼吹日晚。不見其人誰與言,歸坐彈琴思逾遠。這首《答宋之問》從詩歌風格來看,是應和宋之問的《冬宵引贈司馬承禎》,通俗易懂。冬末的黃昏,司馬承禎獨自在寂靜的山林中思念遠方的友人,白雲悠悠,寒風陣陣,沒有知心好友在身旁互訴心聲,隻好悵然歸去,在琴聲中寄托遙遠的思念。簡潔的語言,簡單的意象,勾勒出一幅似淡卻濃的圖畫,淡的是意境,濃的是友情。這首詩歌采用離騷體,優美純淨,空靈悠遠,實為上乘之作,可以配合琴曲歌唱,顯示其“時空合一,虛實交融”的道骨仙風,膾炙人口,顯示出他的詩歌藝術水平和音樂素養。
□ 張保民 謝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