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山陽區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山陽區一大怪,定和村不在定和辦。”這一大怪,弄蒙了很多人,筆者的朋友中就有不少人錯認為定和村屬於山陽區定和街道辦事處轄區。其實,定和村屬於山陽區新城街道辦事處轄區。類似這種比較特殊的區域劃分還有龍源湖公園屬於新城街道辦事處轄區,而公園對麵的龍源湖社區卻屬於山陽區定和街道辦事處轄區;下馬村屬於馬村區待王街道辦事處轄區,而靠近下馬村的上馬村和中馬村卻屬於山陽區中星街道辦事處轄區。
要想搞清楚“山陽區一大怪,定和村不在定和辦”這句順口溜,還要先了解定和村的來曆。定和村原本分為大定和村和小定和村兩部分,位於焦枝鐵路南側,南與柳莊和恩村為鄰,西與東於村相連。定和村靠近千年古鎮恩村和絞胎瓷產地當陽峪,到此二地做生意的來往商客在此落腳,同貨主商洽訂貨,故稱此地為“定貨口”。由此可見,作為靠近鄉鎮和特產地的定和村,原有恩州驛道(即恩村東西主街貫通的官道,《封神演義》第四回《恩州驛狐狸死妲己》說的就是這個地方),便於客商來往和洽談定購附近出產的土特產、瓷器、缸、碗等遠銷各地。據《修武縣誌》記載:乾隆皇帝朝月山時,曾從輝縣東北,經過萬斛村(今馬村區安陽城街道東韓王村和西韓王村)、小牆北(今山陽區新城街道牆北村的一部分),“行宮去前馬家作(今山陽區光亞街道主體部分)裏許;西南去定和二裏許;東南去承恩鎮(今山陽區新城街道恩村)三裏許。東西順長約百數十弓,橫闊二十餘弓(丈量土地的計量單位,一弓為五尺、三百六十弓為一裏)”。直到解放前後,當地與附近鄉村的人們,仍有人叫定和村為“定貨口”。至於由“定貨口”到“定和村”的演變,傳說是南宋年間,金兵南下,南宋軍民抗金,曾在“定貨口”議和,就改稱為“大定和村”了,在大定和村東的小村莊為“小定和村”。村北曾有一石柱,刻有“大金大定”四字。可見,金世宗(完顏雍,1123年~1189年,金代第五位皇帝)大定(1161年~1189年)年間已有此村莊了。約在70年前,小定和村還曾叫小東莊,因天災而並入了大定和村和柳莊,小定和村從此不再存在。但據《修武縣誌》書中“氏族表”可知:民國二十年(1931年)期間,大定和村的許姓已傳8代、11戶、95人;張姓已傳24代、26戶、209人。全村總共有95戶,男姓363人,女性353人,共716人。小定和村僅有5戶,男性16人,女性19人,共35人。現在的定和村位於焦作市區中心南北主幹道塔南路路邊,村東有焦東路,村西有塔南路和群英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現在說一下“定和村不在定和辦”的來曆。隨著焦作城市化南移東擴的快速發展,定和村的耕地越來越少,其中一部分發展成了摩登街、嘉隆中心等商業中心,定和村民居住地及這些商業中心,由山陽區新城街道辦事處(麵積25平方公裏,總人口6.2萬餘人。相傳,武王伐紂曾經此,百姓感激武王恩德,武王賜名“恩州”,明初更名承恩鎮,後簡稱恩村。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鄉。2005年11月撤銷恩村鄉,設立山陽區新城街道辦事處,管轄原恩村鄉行政區域,辦事處駐恩村三街,現轄9個行政村和6個社區,分別為恩村一街、恩村二街、恩村三街、牆南村、牆北村、蘇藺村、張莊村、柳莊村、定和村、常宏社區、郝傑社區、嘉隆社區、億祥社區、古城社區、恩華社區)管轄。而另一部分發展成了萬方橋社區、新興社區、龍源湖社區、豐收社區和新星實業公司(原小莊村,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影響施工遷建)。1998年3月,成立了山陽區定和街道辦事處,管轄上述4個社區和1個公司。定和街道辦事處位於焦作市城區的南大門,東至焦東路(東南方向和新城街道辦事處接壤),北至建設路,西至群英河,南至豐收路,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轄區總麵積4.8平方公裏,總人口2.4萬餘人。而定和村本村居民所居區域則劃分給山陽區新城街道辦事處管轄。這就產生了本文開頭的那句順口溜。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征遷安置,定和村民搬進了麵貌一新的定和村安置小區。
總之,不管是定和村還是定和街道辦事處,現在人們賦予了“定和”二字新的含義:安定和諧。
□ 李慶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