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保金
2014年是農曆甲午年,也就是民間說的馬年,焦作有一些地名與馬有關。
馬村:馬村區是焦作市一個行政區。該區有上馬村、中馬村和下馬村。相傳武王伐紂時路過此地,周武王在上馬村處上馬,在下馬村處下馬,故將兩地叫作上馬村和下馬村;中馬村因居於上馬村和下馬村之中而得名。然而,馬村的得名還有一個傳說。
清道光版《修武縣誌》記載,上馬村古有一座神農廟,現已無存。傳說,神農廟建於明初。民國二十年《修武縣誌·氏族表》和該村民國五年《苗氏宗譜》記載,上馬村遷居最早的人口是苗姓,係明朝萬曆年間自山西遷來。據此可知,明朝萬曆年間已有上馬村。
據當地人回憶,過去在上馬村附近,一個叫東山門口的地方,有一個不知何年遺留下來的石槽,還有一個石馬。上世紀土改後石馬不知所終,估計被埋入深坑裏。這個石馬的發現,為考察村名的由來提供了新的依據,因石馬而取名為“馬村”也是有可能的。而源自武王的傳說因查無實據,有些勉強。
演馬莊:馬村區東有個村叫演馬莊,村名的來曆當地有兩種傳說,一種是周武王伐紂時,曾在此操演軍馬,後人取“演馬”為村名;另一種是三國時諸葛亮曾在此處治療病馬,病馬治好後曾騎馬演習,故名“演馬”。
以上雖是傳說,但此地也有古跡可引為旁證。據當地人介紹,此地有一個上馬台,是用青石刻成的,呈“人”字形,有圓形底座,底座中間有台柱,高約3尺。上馬台是為便於上馬而設立的,也可以在其柱上拴馬,故也稱拴馬樁,“文革”後不知下落。由此證明,此莊原為騎馬演習場所無疑。此地還有個地方叫跑馬路,為古人騎馬演習時所用。後來演馬莊有小演馬、大演馬之分。
亮馬村:馬村區演馬街道有個村叫亮馬村,傳說亮馬村原名亮馬台。在金末元初時,有一位名叫白士奇的將軍,曾在這裏操練馬隊,故取村名為亮馬台,後演變為亮馬村。又傳說,過去村裏有白士奇的墳墓和白士奇蓋的戲樓,至今還流傳著“白樓窪”、“白路地”的地名,即白士奇的住宅和墳塚。
該村村名來曆還有一個傳說,周武王伐紂時曾在這裏設置亮馬台,檢閱馬隊,演習戰馬,故而得名。
馬作:山陽區光亞街道有個村叫馬作,過去也叫馬家作,係因馬姓在此開設作坊而得名。據當地人相傳,早在南宋前就有姓馬者在此以鑄鐵為業,開設作坊營生。
明朝初期,王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居此,並以鍛鐵為業。該村《王氏族譜》載:“王氏自元明之際,遷河南修武之馬作。”馬作王氏家族出了個曆史名人王印川。王印川(1878年~1939年),清光緒舉人,民國成立後曆任國會眾議院議員、中國進步黨理事、天津《國權報》主筆、北京國民政府眾議院秘書長、總統府顧問、河南省省長、安徽省政府秘書長等要職,1937年回家鄉馬作村閑居,1939年因拒絕任偽職在天津絕食而死,終年61歲。
白馬門:中站區龍翔街道有個村叫白馬門。村名的來曆有以下傳說:白馬門村西北山上有一自然形成的山洞,當地人稱作龍洞。傳說山洞裏不知何時住進了一條黑龍,禍害生靈。山裏有一個小夥子決心除掉黑龍。他在仙翁的指引下,騎著一匹白馬,曆經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東海龍宮,請來老龍王降伏了黑龍。但是,小夥子騎的那匹白馬也累死了。人們為了紀念白馬的功勞,就在埋白馬的地方建了一座牌坊,牌坊似一座山門正好把住了進出山裏的道路,人們就把這個地方叫作白馬門。日後這裏形成了一個村莊,就起村名叫白馬門村。
還有一個傳說,過去這裏有一座山門,山門裏有一片樹林,林中住著一隻白貓,人們就將這有白貓的山門叫作白貓門。有一年,有位將軍領兵行至此地,詢問是何地名時,百姓回答白貓門,將軍誤聽成“敗馬門”,認為不吉利,便回兵改道了。後來人們就把白貓門叫成了敗馬門,久之又演變成白馬門了。
焦作與馬有關的地名還有一些,如馬澗村、馬界村、馬坊村等,不再一一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