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送子奶奶信仰在民間可謂家喻戶曉,其傳說婦孺皆知。焦作寺廟不少,但也不是村村都有,隻有送子奶奶祭壇遍布各個村鎮,其規模、形式有大有小,從建築格式而言,有的是低矮的小屋貼個牌位,有的猶如大的寺廟,有山門、大殿、拜殿、配殿及塑像。修武縣艾曲村火神廟的送子奶奶壇,就是一間還算大的保留至今的小屋,那裏有一通刻有送子奶奶名諱的石碑,碑之名為“創建碧霞元君行宮記”,碑之落款時間為“順治拾肆年”即公元1657年,碑中行文已毀。而山陽路與人民路交叉口往西100米左右,早已消失的常莊村奶奶壇,當年就猶如配套齊全的小型宮殿。
在生兒育女的領域,民間有到送子奶奶處求子的習慣,雖一年四季均可,但以農曆正月十五、十六及當地廟會時最為合適。屆時有此願望者,帶上香燭、金銀錫泊,到送子奶奶神位前虔誠禮拜,磕頭許願,乞求送子奶奶降福、降瑞、降吉祥,送個滿意的孩子。此時有的還要請個同行者做保人,監督生子後的還願事宜。日後其願望一旦實現,在生孩後的第三天要到神前還願,兌現所許之財物,此即民俗中所謂的“報堂”,此時的還願禮品同前,有的還要放一掛火鞭,隻有供饗與眾不同,為特定的油饃卷大蔥、熟雞蛋與小焦花,此為必備之物。敬神之後在返家的路上,見到熟人及街坊們都要讓其吃一點,當地稱為“咬災”,意即咬去小月孩一生的災難。如果是在自己家敬神還願的,那就隻好自家人給自己的孩子“咬災”了。
在當地送子奶奶的牌位上,往往有“大奶奶、二奶奶、三奶奶、四奶奶之神位”的字樣。在民間還流傳有一首順口溜:“大奶奶送,二奶奶掐,三奶奶吃焦花,四奶奶落絕罵。”此意為:在冥冥中,大奶奶指揮著或領著管抱孩的二奶奶,給虔誠求孩的人家送去誠摯的期望。緊接著生孩後的供饗由三奶奶給接收了,就此一切順利也就罷了,日後一旦小孩有個閃失夭亡了,人們就會罵四奶奶,這個四奶奶漂亮,送出去的孩也漂亮,送出後她常常就後悔了,會收回去。為避免此種情況發生,人們會給小孩起個最醜、最不雅觀、最難聽的名字,也即人們常說的乳名,如臭旦、醜醜、貓狗、磚石等都是起名的材料。傳說四奶奶聞之厭惡而回避,不思收回之事,而將孩子留於人間。此後每年的大年初一及正月十五、十六及廟會,人們都要去燒香禮拜祀神。這其實是舊時科技落後,孩子生多活少的一種願望,而今科技發達,幾乎是生一成一,落絕罵的四奶奶也幾乎是耳根清淨、心安理得地接受著人們的敬祀。
據當地油饃卷大蔥的祀神習慣及艾曲碑刻,碧霞元君即為民俗中人稱老奶奶的送子奶奶。史料《帝京景物略》及《山東大學·民俗研究》載:碧霞元君即為泰山老母,又稱泰山女神、泰山玉女、泰山娘娘、泰山奶奶、神州姥姥等,原為上古女神,宋真宗封泰山之前,石雕像被淪於玉女池。“至宋真宗封禪泰山,還次禦賬,滌手池中,一石人浮出水麵,出而滌之,玉女也。命有司建祠安奉,號為聖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建祠安奉於泰山岱頂碧霞祠,明清時盛行於我國北方及全國各地,地處黃河以北的焦作懷川大地也不例外,送子奶奶信仰成了民間民俗的重要崇拜對象。
在民俗上,雖所有的神及其自然崇拜對象都可送子,但最多、最普遍的還是俗稱老奶奶的送子奶奶碧霞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