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沁生
經典山陽
漢獻帝劉協(181年至234年),字伯和,洛陽人,漢靈帝劉宏次子,東漢末代皇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於洛陽。同年十月,曹丕逼劉協禪位。曹丕即位後,賜封劉協為“山陽公”。從此,劉協布衣簡出,懸壺濟世,長達14年。曹魏青龍二年(234年)三月,劉協去世,魏明帝追封其為漢孝獻皇帝,葬於禪陵(今修武縣古漢村)。《後漢書·孝獻帝紀》對其評價:“獻生不辰,身播國屯。終我四百,永作虞賓。”
獻生不辰 危而複存
劉協生不逢時,天下大亂,其母王榮遭何皇後所害,他便由祖母董太後撫養成人。因從小聰明伶俐,談吐得體不凡,他被宮廷上下尊稱為“董侯”。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在選擇接班人問題上多慮而不決,既想任用將來能堪當大任的劉協,又擔心長子劉辯的外戚勢力,就暗中托付宦官蹇碩擁立劉協即位,這就為未來的“宮鬥”埋下了伏筆。果然,漢靈帝突然駕崩後,宮內一度混亂,各種矛盾暴露無遺。本來蹇碩有意密不發喪,計劃誘殺大將軍何進,但消息外露,最終17歲的劉辯在舅舅何進的擁護下登上皇位,其母何太後臨朝執政,封劉協為渤海王,後改封陳留王。從此,宮廷鬥爭殘酷血腥,人人自危,朝不保夕,蹇碩被何進所殺,董太後被逐出宮門,並逼死董太後侄子驃騎將軍董重。之後,何進與校尉袁紹聯手,盡除政敵,反被宦官張讓、段珪誘殺,並挾持漢少帝劉辯與陳留王劉協外逃。
中平六年九月初一(189年9月28日),董卓進入洛陽的第一件事就是廢舊帝、立新主,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董卓看來,劉協雖然年少,但在危難關頭沉著冷靜,機敏過人,明顯優於劉辯,所以廢少帝為弘農王,改立9歲的劉協為帝。董卓自稱太師,遷相國,封郿侯,獨攬大權,位處百官之上。
劉協登基後,被逼遷都西安,此時軍閥割據勢力嚴峻,社會動蕩不寧,奪權大戰更加激烈。在如此混亂的局麵中,漢獻帝曆經風雨,逐漸成長,且有主見、有膽量,不願甘當傀儡,一心夢回洛陽,但力量有限,願望難以實現。盡管政權失控,身不由己,漢獻帝仍然想有所作為。一方麵,他高度重視文化教育,積極培養賢士文人,開科考試,從儒生中選拔謀士賢能,並對60歲以上未能中榜的考生給予特殊照顧,不斷強化國家治理,維護統治地位。另一方麵,他心有國家社稷,在關健時刻能夠頂住軍閥團夥的政治壓力,下令裴茂訊獄,赦免了200多個輕罪的人,其中包含與自己政見一致,受到排擠、打擊的相關官員。
同時,漢獻帝還高度重視農業生產,經常深入田間地頭,播田耕種,問計於民。特別是在青黃不接的春季和連陰大澇的夏季,漢獻帝都以寬仁之心下令開倉放糧,賑災濟民。其間,漢獻帝明察秋毫,對在賑災中弄虛作假、貪汙腐化的官員嚴懲不貸。“頭白皓然,食不充糧。裹衣蹇裳,當還故鄉。聖王憫念,悉用補郎。”這是當時流傳於長安地區的民謠,也顯示出少年天子的寬仁大度。
興平元年(194年)正月十六,劉協舉行加冠禮。同年二月初五,劉協追諡母親王榮為靈懷皇後。
興平二年(195年)七月,漢獻帝曆盡磨難,從長安宣平門出城,正式踏上了艱難的東歸之路。東歸途中,麵對郭氾等人的凶狠逼迫,漢獻帝用絕食來加以抗爭,盡顯了一個皇帝的硬骨正氣。
196年,漢獻帝為了表示已擺脫軍閥勢力的束縛,便在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下詔大赦天下,改元為建安元年。關於改元時間,《後漢書》《資治通鑒》都有明確記載:獻帝改元時間是春正月,地點是河東郡安邑。之後,漢獻帝幾經波折,於7月1日回到闊別5年多的洛陽。但生活困難、舉步維艱,關鍵時刻,曹操領兵救駕。
8月27日,曹操采取欺騙手段遷都許昌,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入駐曹營後,任命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並在許昌設立宗廟社稷。
其實,劉協並不甘心再次淪為傀儡皇帝,曾策動董貴人之父董承和大將軍、伏皇後之父伏完起事,結果非但沒有成功,反而眾人受到株連迫害。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協罷免三公,冊立曹操為丞相,後又封曹操為魏公。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協冊封曹操為魏王,位在諸侯王之上,授給金璽、赤綬、遠遊冠。後曹操借天子名義,賜死伏皇後,夷滅伏氏三族。
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協冊立曹操之女曹節為後。
落幕山陽 歲月跌宕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魏王曹操在洛陽薨逝,全國處於大動蕩之中,各種勢立交替上演。在這種情況下,太子曹丕繼承了曹操的王位。同年十月,逼迫劉協禪位。劉協少年登基,胸有文墨,隻是手中無槍,屢被挾持。但關鍵時刻,劉協既不畏懼曹丕權勢,也不留戀帝位,而是心有百姓,擔心戰事再燃,傷及無辜,便果斷禪讓帝位,在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幕。《三國誌·魏書·文帝紀》注引袁宏《漢紀》載漢獻帝詔曰:“朕在位三十有二載,遭天下蕩覆,幸賴祖宗之靈,危而複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數既終,行運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樹神武之績,今王又光曜明德以應其期,是曆數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故唐堯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無窮。朕羨而慕焉,今其追踵堯典,禪位於魏王(曹丕)。”
曹丕心存感恩,沒想到帝位得來全不費工夫,正式建立曹魏政權,封劉協為“山陽公”,並保留天子禮儀。
《後漢書·孝獻帝本紀》中記載:“冬十月乙卯,皇帝遜位,魏王丕稱天子。奉帝為山陽公,邑一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製,都山陽之濁鹿城。”濁鹿城位於修武縣李固村南,又名清陽城、北修武城,為山陽公劉協所都之地。
劉協舍帝位落戶山陽,並沒有消極懈怠,而是振奮精神,在自己的封地自由地實行寬仁政策,幫百姓重建家園,為貧民分憂解難、減免稅收,鼓勵農耕,深受百姓愛戴。同時,他嚴於修身,勤儉節約,布衣簡叢,充分利用在宮中學到的醫學知識,結合當地豐富的懷藥,開始走街串巷,懸壺濟世,並用民間針灸、拔罐醫術免費為百姓服務。
歲月無情,冷暖自知。彈指一揮間,劉協在山陽已度過了14個春秋,且心有所慰,命有所值,為山陽百姓留下了豐富的政治資源和寶貴的文化遺產。
一代帝王 名垂青史
漢獻帝雖然一生多被挾持,但心有主見,總想力挽狂瀾,為漢王朝的複興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無奈,他苦於手中無兵權,遲遲不能實現政治願望,且命途多舛,顛沛流漓,受盡折磨。加之軍閥割據,鬥爭激烈,他終不得誌。
曹魏青龍二年(234年)三月,漢獻帝逝世,終年54歲。此時,曹丕早已去世多年,魏明帝曹睿著素服哀悼,率群臣百官參加葬禮,尊封其為漢孝獻皇帝,按東漢皇帝享有禮儀和規格,在濁鹿城西北5000米之處予以安葬,盛讚漢獻帝“冠德百王,表功嵩嶽”,並賜名漢獻帝陵為禪陵,劃定陵園區域,設置正副職官員負責管護。
漢獻帝禪陵,位於今修武縣古漢村南,占地麵積9萬平方米,是漢獻帝與曹皇後的合葬墓。禪陵坐北朝南,墓塚為半圓形,陵前有清雍正九年的《漢禪陵基址碑記》與乾隆五十二年河北鎮總兵王普所立的“漢獻帝陵寢”碑。
2013年3月5日,漢獻帝禪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距漢獻帝陵墓不遠的地方,便是大名鼎鼎的山陽城,現為山陽故城,有舊址,位於山陽區牆南村周圍。山陽故城戰國時屬魏國,西漢多增建,劉協落戶山陽後加以治理,更加繁華,但後來逐漸蕭條。早在金代,詩人元好問感歎:“廢邑蕭條落照邊,山陽遺跡是空傳。”元代周伯琦的《山陽漢獻帝墓》:“山陽小邑漢遺城,馬鬣荒蕪漢獻塋。閏位餘分歸典午,鄴瞞空受不臣名。”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漢獻帝劉協(181年至234年),字伯和,洛陽人,漢靈帝劉宏次子,東漢末代皇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於洛陽。同年十月,曹丕逼劉協禪位。曹丕即位後,賜封劉協為“山陽公”。從此,劉協布衣簡出,懸壺濟世,長達14年。曹魏青龍二年(234年)三月,劉協去世,魏明帝追封其為漢孝獻皇帝,葬於禪陵(今修武縣古漢村)。《後漢書·孝獻帝紀》對其評價:“獻生不辰,身播國屯。終我四百,永作虞賓。”
獻生不辰 危而複存
劉協生不逢時,天下大亂,其母王榮遭何皇後所害,他便由祖母董太後撫養成人。因從小聰明伶俐,談吐得體不凡,他被宮廷上下尊稱為“董侯”。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在選擇接班人問題上多慮而不決,既想任用將來能堪當大任的劉協,又擔心長子劉辯的外戚勢力,就暗中托付宦官蹇碩擁立劉協即位,這就為未來的“宮鬥”埋下了伏筆。果然,漢靈帝突然駕崩後,宮內一度混亂,各種矛盾暴露無遺。本來蹇碩有意密不發喪,計劃誘殺大將軍何進,但消息外露,最終17歲的劉辯在舅舅何進的擁護下登上皇位,其母何太後臨朝執政,封劉協為渤海王,後改封陳留王。從此,宮廷鬥爭殘酷血腥,人人自危,朝不保夕,蹇碩被何進所殺,董太後被逐出宮門,並逼死董太後侄子驃騎將軍董重。之後,何進與校尉袁紹聯手,盡除政敵,反被宦官張讓、段珪誘殺,並挾持漢少帝劉辯與陳留王劉協外逃。
中平六年九月初一(189年9月28日),董卓進入洛陽的第一件事就是廢舊帝、立新主,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董卓看來,劉協雖然年少,但在危難關頭沉著冷靜,機敏過人,明顯優於劉辯,所以廢少帝為弘農王,改立9歲的劉協為帝。董卓自稱太師,遷相國,封郿侯,獨攬大權,位處百官之上。
劉協登基後,被逼遷都西安,此時軍閥割據勢力嚴峻,社會動蕩不寧,奪權大戰更加激烈。在如此混亂的局麵中,漢獻帝曆經風雨,逐漸成長,且有主見、有膽量,不願甘當傀儡,一心夢回洛陽,但力量有限,願望難以實現。盡管政權失控,身不由己,漢獻帝仍然想有所作為。一方麵,他高度重視文化教育,積極培養賢士文人,開科考試,從儒生中選拔謀士賢能,並對60歲以上未能中榜的考生給予特殊照顧,不斷強化國家治理,維護統治地位。另一方麵,他心有國家社稷,在關健時刻能夠頂住軍閥團夥的政治壓力,下令裴茂訊獄,赦免了200多個輕罪的人,其中包含與自己政見一致,受到排擠、打擊的相關官員。
同時,漢獻帝還高度重視農業生產,經常深入田間地頭,播田耕種,問計於民。特別是在青黃不接的春季和連陰大澇的夏季,漢獻帝都以寬仁之心下令開倉放糧,賑災濟民。其間,漢獻帝明察秋毫,對在賑災中弄虛作假、貪汙腐化的官員嚴懲不貸。“頭白皓然,食不充糧。裹衣蹇裳,當還故鄉。聖王憫念,悉用補郎。”這是當時流傳於長安地區的民謠,也顯示出少年天子的寬仁大度。
興平元年(194年)正月十六,劉協舉行加冠禮。同年二月初五,劉協追諡母親王榮為靈懷皇後。
興平二年(195年)七月,漢獻帝曆盡磨難,從長安宣平門出城,正式踏上了艱難的東歸之路。東歸途中,麵對郭氾等人的凶狠逼迫,漢獻帝用絕食來加以抗爭,盡顯了一個皇帝的硬骨正氣。
196年,漢獻帝為了表示已擺脫軍閥勢力的束縛,便在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下詔大赦天下,改元為建安元年。關於改元時間,《後漢書》《資治通鑒》都有明確記載:獻帝改元時間是春正月,地點是河東郡安邑。之後,漢獻帝幾經波折,於7月1日回到闊別5年多的洛陽。但生活困難、舉步維艱,關鍵時刻,曹操領兵救駕。
8月27日,曹操采取欺騙手段遷都許昌,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入駐曹營後,任命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並在許昌設立宗廟社稷。
其實,劉協並不甘心再次淪為傀儡皇帝,曾策動董貴人之父董承和大將軍、伏皇後之父伏完起事,結果非但沒有成功,反而眾人受到株連迫害。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協罷免三公,冊立曹操為丞相,後又封曹操為魏公。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協冊封曹操為魏王,位在諸侯王之上,授給金璽、赤綬、遠遊冠。後曹操借天子名義,賜死伏皇後,夷滅伏氏三族。
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協冊立曹操之女曹節為後。
落幕山陽 歲月跌宕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魏王曹操在洛陽薨逝,全國處於大動蕩之中,各種勢立交替上演。在這種情況下,太子曹丕繼承了曹操的王位。同年十月,逼迫劉協禪位。劉協少年登基,胸有文墨,隻是手中無槍,屢被挾持。但關鍵時刻,劉協既不畏懼曹丕權勢,也不留戀帝位,而是心有百姓,擔心戰事再燃,傷及無辜,便果斷禪讓帝位,在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幕。《三國誌·魏書·文帝紀》注引袁宏《漢紀》載漢獻帝詔曰:“朕在位三十有二載,遭天下蕩覆,幸賴祖宗之靈,危而複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數既終,行運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樹神武之績,今王又光曜明德以應其期,是曆數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故唐堯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無窮。朕羨而慕焉,今其追踵堯典,禪位於魏王(曹丕)。”
曹丕心存感恩,沒想到帝位得來全不費工夫,正式建立曹魏政權,封劉協為“山陽公”,並保留天子禮儀。
《後漢書·孝獻帝本紀》中記載:“冬十月乙卯,皇帝遜位,魏王丕稱天子。奉帝為山陽公,邑一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製,都山陽之濁鹿城。”濁鹿城位於修武縣李固村南,又名清陽城、北修武城,為山陽公劉協所都之地。
劉協舍帝位落戶山陽,並沒有消極懈怠,而是振奮精神,在自己的封地自由地實行寬仁政策,幫百姓重建家園,為貧民分憂解難、減免稅收,鼓勵農耕,深受百姓愛戴。同時,他嚴於修身,勤儉節約,布衣簡叢,充分利用在宮中學到的醫學知識,結合當地豐富的懷藥,開始走街串巷,懸壺濟世,並用民間針灸、拔罐醫術免費為百姓服務。
歲月無情,冷暖自知。彈指一揮間,劉協在山陽已度過了14個春秋,且心有所慰,命有所值,為山陽百姓留下了豐富的政治資源和寶貴的文化遺產。
一代帝王 名垂青史
漢獻帝雖然一生多被挾持,但心有主見,總想力挽狂瀾,為漢王朝的複興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無奈,他苦於手中無兵權,遲遲不能實現政治願望,且命途多舛,顛沛流漓,受盡折磨。加之軍閥割據,鬥爭激烈,他終不得誌。
曹魏青龍二年(234年)三月,漢獻帝逝世,終年54歲。此時,曹丕早已去世多年,魏明帝曹睿著素服哀悼,率群臣百官參加葬禮,尊封其為漢孝獻皇帝,按東漢皇帝享有禮儀和規格,在濁鹿城西北5000米之處予以安葬,盛讚漢獻帝“冠德百王,表功嵩嶽”,並賜名漢獻帝陵為禪陵,劃定陵園區域,設置正副職官員負責管護。
漢獻帝禪陵,位於今修武縣古漢村南,占地麵積9萬平方米,是漢獻帝與曹皇後的合葬墓。禪陵坐北朝南,墓塚為半圓形,陵前有清雍正九年的《漢禪陵基址碑記》與乾隆五十二年河北鎮總兵王普所立的“漢獻帝陵寢”碑。
2013年3月5日,漢獻帝禪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距漢獻帝陵墓不遠的地方,便是大名鼎鼎的山陽城,現為山陽故城,有舊址,位於山陽區牆南村周圍。山陽故城戰國時屬魏國,西漢多增建,劉協落戶山陽後加以治理,更加繁華,但後來逐漸蕭條。早在金代,詩人元好問感歎:“廢邑蕭條落照邊,山陽遺跡是空傳。”元代周伯琦的《山陽漢獻帝墓》:“山陽小邑漢遺城,馬鬣荒蕪漢獻塋。閏位餘分歸典午,鄴瞞空受不臣名。”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