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導語
納米產業作為新材料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競爭的製高點,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領域。濟源擁有全國第三個成規模、有實力,我省唯一的納米材料產業園,納米產業創下66億元年產值。納米產業為何能在濟源發展壯大?本期推出河南日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萬川明領銜的采訪組深入濟源示範區調研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萬川明 王昺南 成利軍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珊珊
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作為新型材料產業,濟源納米以極“微小”卻又極富張力的特性,創下66億元年產值,入選全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擁有全國第三個成規模、有實力,我省唯一的納米材料產業園……在產業變“輕”、企業變“新”、產值變“高”中,納米產業正成為濟源由原材料大市向新材料強市轉型的重要支撐,並帶來產業布局的萬象更新。
小納米,打開了怎樣一個“新”世界?納米產業如何能在濟源蓬勃壯大?近日,本報報道組走進濟源,探尋納米產業的發展密碼。
技術“裂變”,太行山下崛起一座“納米城”
納米有多小?一納米相當於一根頭發絲直徑的六萬分之一。太行山下,正是這毫厘間的“拓荒”,催生出一座“納米城”。
5月27日,濟源納米初創孵化園。濟源星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內,研發人員將一根銀線兩端連接至電阻率測定儀,儀表盤上的數字立馬“跳”到了30微歐姆。
“這可不是普通的銀線,它是納米銀包銅粉製成的,銀含量比納米銀粉低得多,但導電性一點也不差。”該公司副總經理郭少征說。
郭少征介紹,納米銀粉導電性強,是光伏電池板的關鍵材料。我國光伏電池板產能占全球80%以上,但納米銀粉高度依賴進口,存在“卡脖子”風險。因此,“降銀化”成為整個行業的迫切需求。
“我們自主研發的納米級銀包銅,突破了在600納米銅球表麵均勻包覆銀的技術難題,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並在國內首個實現量產。”郭少征說,該產品完全可以替代納米銀粉,並將光伏電池板成本降低15%。
方寸“起舞”改變產業未來。穿行於孵化園,納米科技帶來的衝擊處處可感。
濟源鴻辛橡膠複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把改性納米二氧化矽加入天然膠乳,將絮乳成膠時間由20多個小時縮短為十幾秒,使連續煉膠由不可能變為現實。目前,該公司已建成全球唯一的濕法混煉膠連續自動化生產線,混煉過程節能80%以上,產品廣泛應用於高端輪胎生產等領域。
河南龍興鈦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納米鈦溶膠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在自清潔、空氣淨化等領域大展身手,還將“納米觸角”延伸到生活日常,製成了除醛噴劑,除醛率高達98%。
與此同時,更多納米科創力量在這裏加速集聚。
透明隔熱材料項目即將開工,納米氟化鋁項目正進行設備調試,聚氯乙烯納米功能色母項目已進入生產階段……
濟源示範區工科局局長李軍華介紹,濟源規劃建設了4000畝的納米材料產業園,分為孵化園、產業園、公共服務平台和中試基地四部分。目前,孵化園一期、二期項目已竣工投用,三期項目將於今年7月建成投用。園區引進的海博瑞年產20萬噸特種功能納米二氧化矽項目,已創造價值上億元;龍興鈦業氣相法納米二氧化鈦項目,產能占全國的三分之一以上;投資10億元的濟源星翰太陽能電池導電漿料項目,畝均產值超3億元。
眼前的一切足以說明,隨著納米科技的裂變,濟源納米產業正迎來從1到N的爆發。在納米這條賽道上,濟源無疑走在了全國前列。
河南海博瑞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馬騰飛 冉衡 攝
路徑暢通,一粒“種子”成就一片產業“森林”
濟源納米產業從何而來?報道組懷著探尋之心,來到河南省納米材料中試基地。
眼前,挺拔的科研樓和試驗車間內活力湧動。而20年前,這裏還是一片空地。
變化源自2003年。濟源與河南大學共建中試基地,種下了納米產業的第一粒“種子”。
質疑聲隨即而來——濟源製造業基礎良好,為啥還要花大力氣去培育一個風險較大的全新產業?
“這是濟源擺脫原有路徑依賴、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次探索。”李軍華解釋,濟源傳統工業比重大,轉型升級任務重,一直在尋找破題之道。選擇納米,一是它的應用領域廣泛;二是可以導入傳統產業,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且與濟源的產業方向契合。
在中試基地的建設上,雙方都有遠見卓識。
“當時,中國納米材料與先進國家存在較大差距,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基礎研究與產業發展存在脫節現象。”中試基地主任李小紅說,中試基地的建立,就是為了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從源頭解決技術服務生產力的問題,讓納米產業真正落地濟源。
20年過去,中試基地成效如何?
報道組看到,實驗室的瓶瓶罐罐在基地試驗車間,都變成了各類縮小版的工業設備。而隨著“小試—中試—工程技術驗證平台”的逐級放大,反應設備的容量也成倍遞增。
“這就好比平時給10人做飯的廚師,突然間要給100人做飯,可能難以適應。他得先嚐試做20人、50人的量,再到100人規模,這需要一個過程。”李小紅說,中試基地承載著將技術轉化為量產產品的重任,可提前解決批量變化帶來的各種問題,有效降低產業化過程中的風險。
該基地已先後獲得納米雜化材料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首批重大新型研發機構等國家及省級認定稱號,目前已擁有授權發明專利105件,專利轉化率超過30%。
起步早、方向準、基礎實,讓濟源納米產業搶得先發優勢。
近年來,中試基地集聚效應明顯,吸引了多地“科研天團”來開展納米技術中試和工程驗證。基於納米新技術,濟源已先後孵化出20餘家納米材料企業,並於2019年與河南大學再次簽約,共建納米材料產業園。
如今,濟源納米產業已形成國內唯一的“研發—小試—中試—工程放大—初創孵化—量產”全鏈條發展模式。去年5月,濟源作為河南唯一代表,參加了全國新材料中試平台研討會並作典型發言。
濟源納米初創孵化園已孵化及技術轉讓企業15家,產生經濟效益超過20億元。馬騰飛 冉衡 攝
小火慢烹,20年耐心“澆灌”千億級產業集群
一路走一路看,報道組不斷追問:納米產業為何如此青睞濟源?
采訪中,許多人不約而同提到這個理念:一張藍圖繪到底。
“我們基地落戶濟源已經20年了,落戶10年後才出產品,這兩年產品才落地形成產業。這是科研固有的規律,科研人員要付出極大的耐心。”李小紅感慨。
同樣的耐心,在政府的行動中也處處可見。
過去20年,濟源高度重視政策引導,曆屆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幹,科學編製發展規劃,分類繪製產業圖譜,專門成立領導小組,出台產業扶持政策,布局建設“初創孵化+產業化”全階段發展園區,推動“項目等空間”變“空間等項目”,為產業長遠發展備足了空間。
育產業要先育環境,濟源怎麼做?
在平台建設上,濟源連續5年對中試基地投入支持經費共計2500萬元,接連舉辦4屆納米產業高峰論壇,主動對接高端科技資源,打造各類創新平台,為納米產業注入源頭活水。
在產業服務上,濟源遵循“企業要什麼,我們給什麼”。“園區提供的房租免二減三、研發設備有效共享、基金融資支持等幫助,大大降低了公司的前期成本,讓我們能夠全心投入發展。”郭少征說。
據統計,目前已有16家納米領域的高校院所和科創平台、研發機構“牽手”濟源,19個孵化項目已入駐納米材料產業園。
追溯濟源納米產業發展過程,不難發現:從因地製宜前瞻布局,到破解產學研對接難題,再到“二十年磨一劍”培育產業生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是個長期過程,必須保持曆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保持曆史耐心,封閉保守、習慣性走老路不行,急功近利、忽視規律也無益。可行的辦法是:像濟源一樣,把握客觀規律、持續更新觀念、堅持實事求是,在發展條件基礎上科學謀劃、積極作為、順勢而為,在一步一個腳印的紮實推進中破解難題、實現目標。
濟源納米初創孵化產業園。 馬騰飛 冉衡 攝
主政者說
加快推進新材料強市建設
□濟源示範區黨工委書記、市委書記 莊建球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以及省委、省政府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係的具體部署,都為濟源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濟源高度重視創新驅動引領作用,深化政產學研用協同聯動機製,統籌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持續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係,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關鍵支撐。目前,濟源重大新型研發機構數量、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穩居全省第一方陣,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增速連續5年居全省首位。
發展新質生產力,產業布局要先行。濟源結合自身優勢與實際,把發展新材料產業、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深入實施“332”千百億產業集群培育工程,創新開展“十百千”企業培育提升行動,推動傳統產業優勢再造、新興產業以特取勝和未來產業搶占新賽道。目前,濟源有色金屬產業集群年產值突破1500億元,特種鋼躋身中國優特鋼第一方陣,納米新材料產業集群入選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引導和長期投入。以納米材料產業為例,濟源以超前謀劃為引領,以科技創新為先導,以成果熟化孵化為路徑,以政產學研用合作為助推器,以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保障,探索形成了“小試+中試+初創孵化+產業化”全鏈條、遞進式發展新模式,實現了傳統產業“高位嫁接”和新興產業“搶灘占先”。
下一步,濟源將因地製宜,緊緊圍繞有色、鋼鐵、化工三大支柱產業,以科技創新全麵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同時持續推動納米、氫能、碳捕集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補鏈強鏈、建鏈成鏈,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係,加快推進濟源由原材料大市向新材料強市全麵轉型,為加快現代化河南建設貢獻濟源力量。
河南省納米材料中試基地深化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推動高校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牛利永 攝
記者手記
從納米之微看“快”“慢”之道
在濟源納米材料產業園,吊塔林立,建設提速,各企業鉚足幹勁忙生產。
這是“隻爭朝夕”的速度。
在河南省納米材料中試基地,一句標語格外引人注目: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做半句空。
這是“數十年磨一劍”的堅守。
快與慢,是濟源納米產業不斷壯大的兩個麵,也蘊含著濟源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邏輯。
快,是搶抓機遇,“看準了就抓緊幹”。
20年前,納米產業剛剛起步。很多人仍在猶疑時,濟源就瞄準這個“風口”,大膽突破、先行先試,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集聚人才鏈、配置資金鏈、優化服務鏈,終在該領域搶占了先機。
快起來,需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采訪中,我們看到,研發機構也好,科創企業也好,都有一種“不創新不行”的危機感,均在瞄準“卡脖子”技術、高精尖領域,加大研發力度。於是,就有了全球首條濕法混煉膠連續自動化生產線、推動行業“降銀化”的納米銀包銅等科技成果。
快,不是急於求成。快的同時,要把握好節奏和力度,久久為功,一仗接著一仗打。
納米科技投入大、周期長、回報慢。如何讓科研人員坐穩“冷板凳”?長期包容的環境是關鍵。20年來,濟源一直高度重視納米科技基礎研究,不斷健全科技評價體係和激勵機製,持續加大多元化資金投入力度,接連舉辦納米產業高峰論壇,積極對接高端科技資源、打造創新平台,這才換來產業發展的良好生態。
快與慢並不是對立的,關鍵在於快慢節奏的把握。
濟源納米之所以實現“從0到1、從1到N”的突破,正是因為當地政府深刻領會了快與慢的辯證法: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保持爭分奪秒幹事創業的進取心,又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還要有“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定力。三者到位,方能在快慢之間創造出令人驚喜的奇跡。
濟源示範區·新質生產力先鋒圖譜
產業家底
●入選全省“7+28+N”第一批專精特新細分領域產業鏈名單,年產值66億元,是全省首個納米材料全鏈條產業集群、全國第三大納米材料科研生產基地
創新天團
●納米初創孵化園已孵化及技術轉讓企業15家,產生經濟效益超過20億元
●納米二氧化鈦打破國外壟斷,實現進口替代。園區全球首條濕法混煉膠連續生產線建成投產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導語
納米產業作為新材料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競爭的製高點,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領域。濟源擁有全國第三個成規模、有實力,我省唯一的納米材料產業園,納米產業創下66億元年產值。納米產業為何能在濟源發展壯大?本期推出河南日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萬川明領銜的采訪組深入濟源示範區調研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萬川明 王昺南 成利軍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珊珊
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作為新型材料產業,濟源納米以極“微小”卻又極富張力的特性,創下66億元年產值,入選全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擁有全國第三個成規模、有實力,我省唯一的納米材料產業園……在產業變“輕”、企業變“新”、產值變“高”中,納米產業正成為濟源由原材料大市向新材料強市轉型的重要支撐,並帶來產業布局的萬象更新。
小納米,打開了怎樣一個“新”世界?納米產業如何能在濟源蓬勃壯大?近日,本報報道組走進濟源,探尋納米產業的發展密碼。
技術“裂變”,太行山下崛起一座“納米城”
納米有多小?一納米相當於一根頭發絲直徑的六萬分之一。太行山下,正是這毫厘間的“拓荒”,催生出一座“納米城”。
5月27日,濟源納米初創孵化園。濟源星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內,研發人員將一根銀線兩端連接至電阻率測定儀,儀表盤上的數字立馬“跳”到了30微歐姆。
“這可不是普通的銀線,它是納米銀包銅粉製成的,銀含量比納米銀粉低得多,但導電性一點也不差。”該公司副總經理郭少征說。
郭少征介紹,納米銀粉導電性強,是光伏電池板的關鍵材料。我國光伏電池板產能占全球80%以上,但納米銀粉高度依賴進口,存在“卡脖子”風險。因此,“降銀化”成為整個行業的迫切需求。
“我們自主研發的納米級銀包銅,突破了在600納米銅球表麵均勻包覆銀的技術難題,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並在國內首個實現量產。”郭少征說,該產品完全可以替代納米銀粉,並將光伏電池板成本降低15%。
方寸“起舞”改變產業未來。穿行於孵化園,納米科技帶來的衝擊處處可感。
濟源鴻辛橡膠複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把改性納米二氧化矽加入天然膠乳,將絮乳成膠時間由20多個小時縮短為十幾秒,使連續煉膠由不可能變為現實。目前,該公司已建成全球唯一的濕法混煉膠連續自動化生產線,混煉過程節能80%以上,產品廣泛應用於高端輪胎生產等領域。
河南龍興鈦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納米鈦溶膠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在自清潔、空氣淨化等領域大展身手,還將“納米觸角”延伸到生活日常,製成了除醛噴劑,除醛率高達98%。
與此同時,更多納米科創力量在這裏加速集聚。
透明隔熱材料項目即將開工,納米氟化鋁項目正進行設備調試,聚氯乙烯納米功能色母項目已進入生產階段……
濟源示範區工科局局長李軍華介紹,濟源規劃建設了4000畝的納米材料產業園,分為孵化園、產業園、公共服務平台和中試基地四部分。目前,孵化園一期、二期項目已竣工投用,三期項目將於今年7月建成投用。園區引進的海博瑞年產20萬噸特種功能納米二氧化矽項目,已創造價值上億元;龍興鈦業氣相法納米二氧化鈦項目,產能占全國的三分之一以上;投資10億元的濟源星翰太陽能電池導電漿料項目,畝均產值超3億元。
眼前的一切足以說明,隨著納米科技的裂變,濟源納米產業正迎來從1到N的爆發。在納米這條賽道上,濟源無疑走在了全國前列。
河南海博瑞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馬騰飛 冉衡 攝
路徑暢通,一粒“種子”成就一片產業“森林”
濟源納米產業從何而來?報道組懷著探尋之心,來到河南省納米材料中試基地。
眼前,挺拔的科研樓和試驗車間內活力湧動。而20年前,這裏還是一片空地。
變化源自2003年。濟源與河南大學共建中試基地,種下了納米產業的第一粒“種子”。
質疑聲隨即而來——濟源製造業基礎良好,為啥還要花大力氣去培育一個風險較大的全新產業?
“這是濟源擺脫原有路徑依賴、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次探索。”李軍華解釋,濟源傳統工業比重大,轉型升級任務重,一直在尋找破題之道。選擇納米,一是它的應用領域廣泛;二是可以導入傳統產業,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且與濟源的產業方向契合。
在中試基地的建設上,雙方都有遠見卓識。
“當時,中國納米材料與先進國家存在較大差距,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基礎研究與產業發展存在脫節現象。”中試基地主任李小紅說,中試基地的建立,就是為了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從源頭解決技術服務生產力的問題,讓納米產業真正落地濟源。
20年過去,中試基地成效如何?
報道組看到,實驗室的瓶瓶罐罐在基地試驗車間,都變成了各類縮小版的工業設備。而隨著“小試—中試—工程技術驗證平台”的逐級放大,反應設備的容量也成倍遞增。
“這就好比平時給10人做飯的廚師,突然間要給100人做飯,可能難以適應。他得先嚐試做20人、50人的量,再到100人規模,這需要一個過程。”李小紅說,中試基地承載著將技術轉化為量產產品的重任,可提前解決批量變化帶來的各種問題,有效降低產業化過程中的風險。
該基地已先後獲得納米雜化材料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首批重大新型研發機構等國家及省級認定稱號,目前已擁有授權發明專利105件,專利轉化率超過30%。
起步早、方向準、基礎實,讓濟源納米產業搶得先發優勢。
近年來,中試基地集聚效應明顯,吸引了多地“科研天團”來開展納米技術中試和工程驗證。基於納米新技術,濟源已先後孵化出20餘家納米材料企業,並於2019年與河南大學再次簽約,共建納米材料產業園。
如今,濟源納米產業已形成國內唯一的“研發—小試—中試—工程放大—初創孵化—量產”全鏈條發展模式。去年5月,濟源作為河南唯一代表,參加了全國新材料中試平台研討會並作典型發言。
濟源納米初創孵化園已孵化及技術轉讓企業15家,產生經濟效益超過20億元。馬騰飛 冉衡 攝
小火慢烹,20年耐心“澆灌”千億級產業集群
一路走一路看,報道組不斷追問:納米產業為何如此青睞濟源?
采訪中,許多人不約而同提到這個理念:一張藍圖繪到底。
“我們基地落戶濟源已經20年了,落戶10年後才出產品,這兩年產品才落地形成產業。這是科研固有的規律,科研人員要付出極大的耐心。”李小紅感慨。
同樣的耐心,在政府的行動中也處處可見。
過去20年,濟源高度重視政策引導,曆屆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幹,科學編製發展規劃,分類繪製產業圖譜,專門成立領導小組,出台產業扶持政策,布局建設“初創孵化+產業化”全階段發展園區,推動“項目等空間”變“空間等項目”,為產業長遠發展備足了空間。
育產業要先育環境,濟源怎麼做?
在平台建設上,濟源連續5年對中試基地投入支持經費共計2500萬元,接連舉辦4屆納米產業高峰論壇,主動對接高端科技資源,打造各類創新平台,為納米產業注入源頭活水。
在產業服務上,濟源遵循“企業要什麼,我們給什麼”。“園區提供的房租免二減三、研發設備有效共享、基金融資支持等幫助,大大降低了公司的前期成本,讓我們能夠全心投入發展。”郭少征說。
據統計,目前已有16家納米領域的高校院所和科創平台、研發機構“牽手”濟源,19個孵化項目已入駐納米材料產業園。
追溯濟源納米產業發展過程,不難發現:從因地製宜前瞻布局,到破解產學研對接難題,再到“二十年磨一劍”培育產業生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是個長期過程,必須保持曆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保持曆史耐心,封閉保守、習慣性走老路不行,急功近利、忽視規律也無益。可行的辦法是:像濟源一樣,把握客觀規律、持續更新觀念、堅持實事求是,在發展條件基礎上科學謀劃、積極作為、順勢而為,在一步一個腳印的紮實推進中破解難題、實現目標。
濟源納米初創孵化產業園。 馬騰飛 冉衡 攝
主政者說
加快推進新材料強市建設
□濟源示範區黨工委書記、市委書記 莊建球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以及省委、省政府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係的具體部署,都為濟源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濟源高度重視創新驅動引領作用,深化政產學研用協同聯動機製,統籌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持續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係,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關鍵支撐。目前,濟源重大新型研發機構數量、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穩居全省第一方陣,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增速連續5年居全省首位。
發展新質生產力,產業布局要先行。濟源結合自身優勢與實際,把發展新材料產業、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深入實施“332”千百億產業集群培育工程,創新開展“十百千”企業培育提升行動,推動傳統產業優勢再造、新興產業以特取勝和未來產業搶占新賽道。目前,濟源有色金屬產業集群年產值突破1500億元,特種鋼躋身中國優特鋼第一方陣,納米新材料產業集群入選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引導和長期投入。以納米材料產業為例,濟源以超前謀劃為引領,以科技創新為先導,以成果熟化孵化為路徑,以政產學研用合作為助推器,以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保障,探索形成了“小試+中試+初創孵化+產業化”全鏈條、遞進式發展新模式,實現了傳統產業“高位嫁接”和新興產業“搶灘占先”。
下一步,濟源將因地製宜,緊緊圍繞有色、鋼鐵、化工三大支柱產業,以科技創新全麵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同時持續推動納米、氫能、碳捕集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補鏈強鏈、建鏈成鏈,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係,加快推進濟源由原材料大市向新材料強市全麵轉型,為加快現代化河南建設貢獻濟源力量。
河南省納米材料中試基地深化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推動高校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牛利永 攝
記者手記
從納米之微看“快”“慢”之道
在濟源納米材料產業園,吊塔林立,建設提速,各企業鉚足幹勁忙生產。
這是“隻爭朝夕”的速度。
在河南省納米材料中試基地,一句標語格外引人注目: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做半句空。
這是“數十年磨一劍”的堅守。
快與慢,是濟源納米產業不斷壯大的兩個麵,也蘊含著濟源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邏輯。
快,是搶抓機遇,“看準了就抓緊幹”。
20年前,納米產業剛剛起步。很多人仍在猶疑時,濟源就瞄準這個“風口”,大膽突破、先行先試,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集聚人才鏈、配置資金鏈、優化服務鏈,終在該領域搶占了先機。
快起來,需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采訪中,我們看到,研發機構也好,科創企業也好,都有一種“不創新不行”的危機感,均在瞄準“卡脖子”技術、高精尖領域,加大研發力度。於是,就有了全球首條濕法混煉膠連續自動化生產線、推動行業“降銀化”的納米銀包銅等科技成果。
快,不是急於求成。快的同時,要把握好節奏和力度,久久為功,一仗接著一仗打。
納米科技投入大、周期長、回報慢。如何讓科研人員坐穩“冷板凳”?長期包容的環境是關鍵。20年來,濟源一直高度重視納米科技基礎研究,不斷健全科技評價體係和激勵機製,持續加大多元化資金投入力度,接連舉辦納米產業高峰論壇,積極對接高端科技資源、打造創新平台,這才換來產業發展的良好生態。
快與慢並不是對立的,關鍵在於快慢節奏的把握。
濟源納米之所以實現“從0到1、從1到N”的突破,正是因為當地政府深刻領會了快與慢的辯證法: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保持爭分奪秒幹事創業的進取心,又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還要有“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定力。三者到位,方能在快慢之間創造出令人驚喜的奇跡。
濟源示範區·新質生產力先鋒圖譜
產業家底
●入選全省“7+28+N”第一批專精特新細分領域產業鏈名單,年產值66億元,是全省首個納米材料全鏈條產業集群、全國第三大納米材料科研生產基地
創新天團
●納米初創孵化園已孵化及技術轉讓企業15家,產生經濟效益超過20億元
●納米二氧化鈦打破國外壟斷,實現進口替代。園區全球首條濕法混煉膠連續生產線建成投產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