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國寶中的大運河丨千年惠濟橋講述運河千秋
更新時間:2024/6/12 15:19:46    來源:河南日報



大河網訊 梅雨霽,暑風和。高柳亂蟬多。小園台榭遠池波。魚戲動新荷。

黃河大堤南岸,穿過昔日人來人往的街道、鱗次櫛比的民居,走近村東頭一處綠茵所在,沿小路蜿蜒向前,映入眼簾的便是鄭州的千年古橋——惠濟橋。

2025年第十一屆中國花卉博覽會選址隋唐大運河通濟渠遺址

今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10周年。從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邗溝起,中國大運河曆經2500餘年時光,發展為一條全長3200公裏、貫通5大水係、穿越8個省(直轄市)的人工河道。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而河南大運河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遺產點涉及鄭州、洛陽、商丘、安陽、鶴壁等5個省轄市及省直管縣滑縣,包括洛陽市回洛倉遺址和含嘉倉遺址,通濟渠鄭州段,通濟渠商丘南關段,通濟渠商丘夏邑段,衛河(永濟渠)滑縣—浚縣段,浚縣黎陽倉遺址共7項遺產。

而惠濟橋既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上的珍貴遺存,也是古城鄭州千年變遷的重要見證。

現在,2025年第十一屆中國花卉博覽會舉辦權花落鄭州,選址隋唐大運河通濟渠遺址,這也是我國唯一彙聚“黃河文明”“運河文化”“中原曆史”的文化核心區域,汴河遺址公園將作為該博覽會的主會場。這個我國規模最大、檔次最高、影響最廣的國家級花事盛會也將為惠濟橋這個古老的村莊帶來更多新活力。

根據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惠濟段)規劃設計顯示,惠濟橋村地處即將建設的汴河遺址公園段。大運河文化片區規劃麵積21平方公裏,北至S312省道,南至索須河南岸,東至文化路,西至江山路,圍繞汴河遺址公園、黃河之門、黃河國家博物館等重點項目建設。

柳枝搖曳,樓閣聳立,青磚雕欄掩映其中。站在這座塵封了千年歲月的石質板橋上,看橋下隋唐大運河的縱深古道,仿佛回到了曾經的萬家燈火、商賈繁華時,聽到了昔日的水流潺潺、街市嘈雜聲。

彩虹天半落何年?始於隋唐

彩虹天半落何年,惠濟佳名到處傳。

已賴慈航能普渡,共遵王洛足周旋。

一川爛漫花成錦,兩岸霏微柳拂煙。

車騎往來臨碧澗,橋首仿佛是升仙。

——清·崔淇

惠濟橋兩岸的繁華從清知縣崔淇所作詠橋詩可見端詳。當年的惠濟橋兩岸百姓富足、商貿發達,“漕船往來,千裏不絕”,“公家運漕,私行商旅”,鹽業、煙草、藥材、絲綢,各種雜貨應有盡有。

清乾隆《滎澤縣誌》中記載:“惠濟橋,在縣東八裏許。昔賈魯河經流其下,今河徙而南,止存石橋,附居者煙火千家,往來貿遷多會於此”,素有“風流非是競豪爽,地鍾人文萃物華”之美譽。

由於崔淇難以斷定此橋的確切建造年代,因而他才會有“彩虹天半落何年”的疑問,也間接說明惠濟橋曆史之久遠。

其實,惠濟橋是隋唐大運河上的一座石橋。公元6—10世紀,隋唐王朝為了鞏固國家統一和加強南北交流,開鑿大運河通濟渠,形成貫通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的漕運通道。

據文獻和考古發掘證實,通濟渠東段北起鄭州境內黃河南岸,引黃河水南下,流經惠濟橋村、堤灣村折而東去,經索須河注入淮水。

所以,曆史上通濟渠也稱惠濟河,河上築石橋以水得名。

惠濟橋處曾是水運和陸運交彙之樞紐,繁榮一時,惠濟橋村依此形成。鄭州博物館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分館文保安全科工作人員王俊告訴記者,明朝嘉靖年間,官員張書基督工重新修複該橋,並取名為“惠濟橋”,寓意為惠濟行人和鄉民。橋下河道曆隋、唐、元、明、清,近代淤廢。

既是重要的水陸碼頭,又是“滎澤八景”之一

據《滎澤縣誌》中滎澤八景所畫惠濟長橋圖示,橋兩側各有六根望柱和六塊石雕欄板,橋中孔刻有獅獸麵像,兩端有壯觀的橋樓,全部由經過精工細雕的青石砌成。三孔拱橋,寬5米,東西長約40米,兩側建有精雕細琢的各種圖案形成的石欄格,兩頭建有壯觀的橋樓。

隨著大運河的棄用,惠濟橋淤廢,久經曆史變遷、風雨侵襲,兩岸橋樓不再,護欄坍塌,橋麵雜草叢生。

王俊告訴記者,2013年以來,惠濟區對惠濟橋周邊最影響環境風貌的多處民居和廠房進行了拆遷,投資近千萬元,依照《滎澤縣誌》原貌對惠濟橋本體進行修繕,整治周邊環境,建設碑廊碑亭,實施汙水管網、水網遷移,還惠濟橋“本來麵目”。

“從資料看,20世紀50年代,橋兩側欄格還完好矗立,三孔拱橋顯然可見。據村裏的老人說,新中國成立前,還能看到橋體的石欄板和望柱,我們修葺時能看到兩邊還有部分殘留。”王俊說。

什麼車能壓出10厘米深車轍印?橋樓是ETC通道?

幾乎所有到過惠濟橋的人都會驚訝於橋麵中間兩道8~10厘米深的車轍印,得多大的車、多少車通過才能壓出呢?

帶著疑問,大河網記者采訪了鄭州博物館副館長閻書廣。

“看到的是滄桑,想到的是繁華。作為曾經的沿黃東西要道,這麼深的車轍印足以說明曾經的車水馬龍,至少明清時期是這樣的。”閻書廣說,“秦朝統一後實行‘車同軌,書同文’,即全國采取相同的車軌、統一的文字。據推測,惠濟橋在使用時兩側是‘人行道’,車自然居中而過,經曆幾百年,有如此深的車轍痕跡也不足為奇。”

此外,有人推測橋兩側的橋樓是當時的關卡,用於管控車流人流,類似現在的“ETC通道”,“隻有符合規定的車輛才可通行”。

佇立千年,見證運河通水幹涸,看盡朝代更迭,再看如今惠濟橋村民因拆遷而離開,不過都是千年石橋的匆匆過客,隻是“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你來了、我迎著,你走了、不遠送!(莫韶華/文 李東寶 馬紹坤/視頻)

文章編輯:陳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國寶中的大運河丨千年惠濟橋講述運河千秋
2024/6/12 15:19:46    來源:河南日報



大河網訊 梅雨霽,暑風和。高柳亂蟬多。小園台榭遠池波。魚戲動新荷。

黃河大堤南岸,穿過昔日人來人往的街道、鱗次櫛比的民居,走近村東頭一處綠茵所在,沿小路蜿蜒向前,映入眼簾的便是鄭州的千年古橋——惠濟橋。

2025年第十一屆中國花卉博覽會選址隋唐大運河通濟渠遺址

今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10周年。從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邗溝起,中國大運河曆經2500餘年時光,發展為一條全長3200公裏、貫通5大水係、穿越8個省(直轄市)的人工河道。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而河南大運河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遺產點涉及鄭州、洛陽、商丘、安陽、鶴壁等5個省轄市及省直管縣滑縣,包括洛陽市回洛倉遺址和含嘉倉遺址,通濟渠鄭州段,通濟渠商丘南關段,通濟渠商丘夏邑段,衛河(永濟渠)滑縣—浚縣段,浚縣黎陽倉遺址共7項遺產。

而惠濟橋既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上的珍貴遺存,也是古城鄭州千年變遷的重要見證。

現在,2025年第十一屆中國花卉博覽會舉辦權花落鄭州,選址隋唐大運河通濟渠遺址,這也是我國唯一彙聚“黃河文明”“運河文化”“中原曆史”的文化核心區域,汴河遺址公園將作為該博覽會的主會場。這個我國規模最大、檔次最高、影響最廣的國家級花事盛會也將為惠濟橋這個古老的村莊帶來更多新活力。

根據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惠濟段)規劃設計顯示,惠濟橋村地處即將建設的汴河遺址公園段。大運河文化片區規劃麵積21平方公裏,北至S312省道,南至索須河南岸,東至文化路,西至江山路,圍繞汴河遺址公園、黃河之門、黃河國家博物館等重點項目建設。

柳枝搖曳,樓閣聳立,青磚雕欄掩映其中。站在這座塵封了千年歲月的石質板橋上,看橋下隋唐大運河的縱深古道,仿佛回到了曾經的萬家燈火、商賈繁華時,聽到了昔日的水流潺潺、街市嘈雜聲。

彩虹天半落何年?始於隋唐

彩虹天半落何年,惠濟佳名到處傳。

已賴慈航能普渡,共遵王洛足周旋。

一川爛漫花成錦,兩岸霏微柳拂煙。

車騎往來臨碧澗,橋首仿佛是升仙。

——清·崔淇

惠濟橋兩岸的繁華從清知縣崔淇所作詠橋詩可見端詳。當年的惠濟橋兩岸百姓富足、商貿發達,“漕船往來,千裏不絕”,“公家運漕,私行商旅”,鹽業、煙草、藥材、絲綢,各種雜貨應有盡有。

清乾隆《滎澤縣誌》中記載:“惠濟橋,在縣東八裏許。昔賈魯河經流其下,今河徙而南,止存石橋,附居者煙火千家,往來貿遷多會於此”,素有“風流非是競豪爽,地鍾人文萃物華”之美譽。

由於崔淇難以斷定此橋的確切建造年代,因而他才會有“彩虹天半落何年”的疑問,也間接說明惠濟橋曆史之久遠。

其實,惠濟橋是隋唐大運河上的一座石橋。公元6—10世紀,隋唐王朝為了鞏固國家統一和加強南北交流,開鑿大運河通濟渠,形成貫通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的漕運通道。

據文獻和考古發掘證實,通濟渠東段北起鄭州境內黃河南岸,引黃河水南下,流經惠濟橋村、堤灣村折而東去,經索須河注入淮水。

所以,曆史上通濟渠也稱惠濟河,河上築石橋以水得名。

惠濟橋處曾是水運和陸運交彙之樞紐,繁榮一時,惠濟橋村依此形成。鄭州博物館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分館文保安全科工作人員王俊告訴記者,明朝嘉靖年間,官員張書基督工重新修複該橋,並取名為“惠濟橋”,寓意為惠濟行人和鄉民。橋下河道曆隋、唐、元、明、清,近代淤廢。

既是重要的水陸碼頭,又是“滎澤八景”之一

據《滎澤縣誌》中滎澤八景所畫惠濟長橋圖示,橋兩側各有六根望柱和六塊石雕欄板,橋中孔刻有獅獸麵像,兩端有壯觀的橋樓,全部由經過精工細雕的青石砌成。三孔拱橋,寬5米,東西長約40米,兩側建有精雕細琢的各種圖案形成的石欄格,兩頭建有壯觀的橋樓。

隨著大運河的棄用,惠濟橋淤廢,久經曆史變遷、風雨侵襲,兩岸橋樓不再,護欄坍塌,橋麵雜草叢生。

王俊告訴記者,2013年以來,惠濟區對惠濟橋周邊最影響環境風貌的多處民居和廠房進行了拆遷,投資近千萬元,依照《滎澤縣誌》原貌對惠濟橋本體進行修繕,整治周邊環境,建設碑廊碑亭,實施汙水管網、水網遷移,還惠濟橋“本來麵目”。

“從資料看,20世紀50年代,橋兩側欄格還完好矗立,三孔拱橋顯然可見。據村裏的老人說,新中國成立前,還能看到橋體的石欄板和望柱,我們修葺時能看到兩邊還有部分殘留。”王俊說。

什麼車能壓出10厘米深車轍印?橋樓是ETC通道?

幾乎所有到過惠濟橋的人都會驚訝於橋麵中間兩道8~10厘米深的車轍印,得多大的車、多少車通過才能壓出呢?

帶著疑問,大河網記者采訪了鄭州博物館副館長閻書廣。

“看到的是滄桑,想到的是繁華。作為曾經的沿黃東西要道,這麼深的車轍印足以說明曾經的車水馬龍,至少明清時期是這樣的。”閻書廣說,“秦朝統一後實行‘車同軌,書同文’,即全國采取相同的車軌、統一的文字。據推測,惠濟橋在使用時兩側是‘人行道’,車自然居中而過,經曆幾百年,有如此深的車轍痕跡也不足為奇。”

此外,有人推測橋兩側的橋樓是當時的關卡,用於管控車流人流,類似現在的“ETC通道”,“隻有符合規定的車輛才可通行”。

佇立千年,見證運河通水幹涸,看盡朝代更迭,再看如今惠濟橋村民因拆遷而離開,不過都是千年石橋的匆匆過客,隻是“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你來了、我迎著,你走了、不遠送!(莫韶華/文 李東寶 馬紹坤/視頻)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