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關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丨致敬!河南科技“追夢人”
更新時間:2024/5/30 11:44:21    來源:河南日報

123.jpg

核心提示

  很多人小時候都寫過:“我有一個夢想,長大要成為科學家。”而那些真正走上科研之路的人,他們如今又有什麼夢想?

  禾下乘涼、天下無饑,是袁隆平始終追逐的兩個夢想;讓中國人成功登月,是孫家棟堅定的夢想;用古老的中醫藥促進人類健康,屠呦呦一直在為了這個夢想努力……仰望群星閃耀的科學蒼穹,在科學家的夢裏,他們自己是模糊的,祖國的科技事業是清晰的。

  在時代的洪流中,總有那麼一些人,以獨特的視角和非凡的勇氣追逐夢想,以努力奮鬥收獲豐碩的科技成果。“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讓我們跟隨科技工作者追夢的腳步,共賞他們眼中最美的風景。


讓黃河從“長治”到“久安”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師喆

景來紅.jpg

  曆史上的黃河,善淤、善決、善徙,“長治”卻難“久安”。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景來紅30多來堅持做的事,就是黃河的保護與治理。

  20世紀80年代末,即將從清華大學畢業的景來紅,已經在北京找了幾份不錯的意向工作。

  “有一天清晨,我從新聞廣播中聽到,我國在黃河上有一座重大水利工程正式批準立項,即將開工建設,那就是小浪底工程。”景來紅的畢業設計研究就與小浪底孔板消能泄洪相關,他深知這個工程的重大意義,立刻下定決心回到家鄉河南,主動投身小浪底工程建設。

  因為水沙問題特殊,地形地質條件複雜,水庫綜合運用要求嚴苛,小浪底工程的規劃、設計和建設管理都麵對一係列重大挑戰,它也因此被國內外專家稱為世界壩工史上最具挑戰性的工程之一。

  畢業後,景來紅一頭紮進小浪底工程建設一線,一步一個腳印,參與了從初步設計、技術施工設計到建設、運行再到管理的全過程。他和團隊攻克了“多沙河流水利樞紐泄洪排沙建築物總布置”“多級孔板洞內消能”等多項重大技術難題,也為後來的工程建設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

  資源性缺水是製約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啃下小浪底工程這塊“硬骨頭”後,景來紅和團隊又接下了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設計任務。

  為寫好“四橫三縱”的最後一“縱”,給黃河“解渴”提供西線智慧,他帶領團隊成員數十次奔赴青藏高原調水區、黃河上中遊受水區進行實地調查研究,為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建設奠定了紮實的前期工作基礎。

  今年1月,景來紅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興奮之餘,他感受到更多的還是壓力。

  “還有太多‘卡脖子’關鍵技術問題需要解決和突破,例如,黃河水沙問題複雜,在幹流修建大型樞紐如何辯證考量?高海拔特長隧洞設計施工需要克服哪些技術挑戰?一道道難關正擺在我們麵前。”如今,景來紅最掛心的除了重大工程建設問題,還有如何加快培養好青年人才隊伍。

  “大工程需要一代人一輩子的堅守和努力,甚至幾代人的接力奮鬥。我已經不年輕了,但我們這支奮鬥了70多年的團隊依然富有青春活力,希望這些充滿幹事創業熱情的年輕人能在守護黃河的實踐中不斷成長,把這條河管好、修好、用好,讓黃河從‘長治’到‘久安’,真正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景來紅說。




“破解高層建築滅火這一世界性難題”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尹江勇

張萬民.jpg

  很多人創新創業之路的起點,源自於青少年時期點燃的科技夢想。對於河南省獵鷹消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萬民來說,他的追夢之旅則是從退役那一天正式啟動。

  曾在消防部隊服役30年的張萬民,目睹過高層建築失火的種種慘狀,作為應急管理部火災事故原因調查專家,他深感高層建築滅火救援是消防救援的痛點。“破解高層及超高層建築滅火這一世界性難題,可以說是我們整個消防救援群體的夢想。”

  近年來,無人機技術迅猛發展。可否研發出一套能夠滿足高層建築滅火實戰需求載荷、航時的專用無人機平台?懷揣這一希望,張萬民退役後就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調研,與多家企業接洽消防滅火無人機的研製,但都無功而返。

  帶著消防救援的專業需求去研發無人機,研發標準極為嚴苛。這樣的“硬核”需求一般企業做不了,張萬民決定自己牽頭幹,於2017年2月正式創業。

  實現夢想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在消防無人機平台研發過程中,我們科技項目組團隊先後克服了發動機高溫、振動等種種困難,也有墜機這種噩夢般的經曆。”張萬民介紹。

  從實戰需求出發,張萬民帶領團隊僅就一個儲壓滅火裝置就做了三代改進。每一項技術的成果,都經曆了反複試驗、測試改進、檢測定型,其中的艱辛和風險可想而知。經過8年不懈努力,“獵鷹”無人機滅火及應急救援綜合裝備已經獲得40多項專利,成為首個通過國家消防裝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全項目檢測的大載荷燃油動力消防無人機。

  夢想之花終將結出碩果。目前,該裝備已被列入國家消防救援局消防科技成果推廣目錄,並取得國內首張無人機滅火救援裝備技術鑒定證書,正在列裝多個省份的消防救援隊伍。

  在日常研發過程中,張萬民常常激勵團隊裏的青年人:“每一個創新,都源自於一個勇敢的開始。”他認為,不懈的探索精神,是團隊過去8年收獲的最寶貴財富。“青年科技工作者肩上承載著創新的未來,願他們不懼困難,在挑戰中成長,堅持不懈,追求卓越,用夢想照亮前行的道路。”



為更多行業賦予“智慧大腦”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曹萍

張煥龍.jpg

  作為一名“80後”,鄭州輕工業大學電氣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張煥龍的記憶中,有很多關於黑白電視機和老式收音機的片段。

  “總是愛去鼓搗,電視機壞了我得先去修修,收音機更是拆過好幾回。”5月29日,張煥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笑著說,那時候談不上什麼科學夢,就是對這類東西很好奇,想知道他們都是怎麼造出來的。

  這份簡單的好奇心、對探索未知的熱愛,也許正是張煥龍走上科研道路最初的動力。從大學到研究生再到攻讀博士,從自動化專業到機器視覺方向再到人工智能領域,張煥龍在不斷的學習和摸索中,逐漸清晰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目標。

  張煥龍至今還記得第一次聽老師講解單片機時,看到那麼一個小小的集成電路芯片卻能實現很多複雜的功能,能夠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改變,對他觸動很大。“希望用自己的創造推動行業或社會發展,帶來一些改變甚至是變革,成為我的夢想。”張煥龍說。

  如何讓人工智能賦予更多行業“智慧大腦”?近些年,張煥龍團隊一直在朝著這個目標努力。他們將目光盯在了新型電力(新能源)裝備產業鏈上。“這是咱們省重點發展的產業鏈之一,為了提升電力係統的安全和高效,在智能檢測與識別、狀態分析與決策方麵有很多亟待突破的瓶頸。”張煥龍說。

  奔著問題去,向著難處攻。張煥龍團隊與多家企業合作,經過多年的技術攻關,創造性地提出了目標圖像外觀建模、目標檢測和輕量化識別等電力視覺關鍵技術,並以此為核心共同開發了移動式檢測和主動式識別軟件係統,研製出了智能機器人巡檢係統,在國內外規模化應用。

  “利用這項技術,無人機在一段輸電線路上方飛過去,就能對其進行精準檢測,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電力工人不需要再爬到高處進行一點點檢測。”張煥龍談起科研時語氣興奮、眼中有光。

  從事科研最重要的就是需求和知識的牽引,興趣和夢想的驅動,這是張煥龍從事科研工作多年的深刻體會,也是如今他經常對學生說的話。

  “越深入研究越發現自己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內容,還有很多需要去解決的問題,未來希望用我們的研究不斷提升無人機、機器人等移動終端的智能化水平,推動更多行業實現‘數智化’轉型升級變革。”張煥龍說。



中西醫結合點亮腫瘤患者生命之光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倩

魏征.jpg

  5月28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前夕,正前往柘城參加“健康中原行·大醫獻愛心”鄉村誌願服務專項行動的河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科教科負責人、腫瘤研究所副所長魏征,在火車上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他的科技夢是什麼?魏征講述了他幼時與中醫藥結緣的故事:“小時候,在書本上讀到了張仲景著書《傷寒雜病論》、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當時隻是覺得很偉大,長大後才明白這就是我們所敬仰的創新奉獻的科學精神。”

  一顆中醫藥科研的種子從此種下,隨著時間慢慢發芽長大、直到開花結果。高考填報誌願時,魏征第一誌願就報考河南中醫學院(現河南中醫藥大學),從本科到博士、再到從事中醫臨床科研,漫漫23年從學從醫路,夢想照進現實。

  醫者仁心。目前惡性腫瘤防控形勢嚴峻,作為一名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專家,每當看到病人和家屬被病痛所折磨,如何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去解決腫瘤治療難題,怎樣更好發揮治療效果為患者減少痛苦,這些都是魏征不斷探索的動力。

  “中醫藥在治療惡性腫瘤方麵具有獨特優勢,能夠減毒增效、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延長患者生存期。但是中醫藥抗腫瘤為什麼有效?有效的機製是什麼?”在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深造期間,魏征主攻惡性腫瘤方向,就是想利用現代科學的理論、技術和方法,來揭示中醫藥抗腫瘤的機理,並運用院內製劑解毒散結方開展研究,初步探明其抗腫瘤的作用機製。畢業之後他繼續在這條科研道路上進行艱苦的探索和努力,截至目前,魏征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河南省中醫藥科技成果一等獎2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內外同行的認可,給腫瘤患者帶來更多希望。

  三個月前,全省中醫藥強省建設大會上,省中醫藥科學院揭牌成立。除了日常工作外,作為省中醫藥科學院科研事業部成員的魏征,深度參與省中醫藥科學院建設。他感慨自己離科技夢更近了:“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了大好機遇,有了省中醫藥科學院的平台、資金和人才團隊的優勢賦能,未來將有更多科研成果在這裏產出,應用到臨床,助力我省中醫藥強省建設。”

文章編輯:陳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關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丨致敬!河南科技“追夢人”
    2024/5/30 11:44:21    來源:河南日報

    123.jpg

    核心提示

      很多人小時候都寫過:“我有一個夢想,長大要成為科學家。”而那些真正走上科研之路的人,他們如今又有什麼夢想?

      禾下乘涼、天下無饑,是袁隆平始終追逐的兩個夢想;讓中國人成功登月,是孫家棟堅定的夢想;用古老的中醫藥促進人類健康,屠呦呦一直在為了這個夢想努力……仰望群星閃耀的科學蒼穹,在科學家的夢裏,他們自己是模糊的,祖國的科技事業是清晰的。

      在時代的洪流中,總有那麼一些人,以獨特的視角和非凡的勇氣追逐夢想,以努力奮鬥收獲豐碩的科技成果。“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讓我們跟隨科技工作者追夢的腳步,共賞他們眼中最美的風景。


    讓黃河從“長治”到“久安”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師喆

    景來紅.jpg

      曆史上的黃河,善淤、善決、善徙,“長治”卻難“久安”。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景來紅30多來堅持做的事,就是黃河的保護與治理。

      20世紀80年代末,即將從清華大學畢業的景來紅,已經在北京找了幾份不錯的意向工作。

      “有一天清晨,我從新聞廣播中聽到,我國在黃河上有一座重大水利工程正式批準立項,即將開工建設,那就是小浪底工程。”景來紅的畢業設計研究就與小浪底孔板消能泄洪相關,他深知這個工程的重大意義,立刻下定決心回到家鄉河南,主動投身小浪底工程建設。

      因為水沙問題特殊,地形地質條件複雜,水庫綜合運用要求嚴苛,小浪底工程的規劃、設計和建設管理都麵對一係列重大挑戰,它也因此被國內外專家稱為世界壩工史上最具挑戰性的工程之一。

      畢業後,景來紅一頭紮進小浪底工程建設一線,一步一個腳印,參與了從初步設計、技術施工設計到建設、運行再到管理的全過程。他和團隊攻克了“多沙河流水利樞紐泄洪排沙建築物總布置”“多級孔板洞內消能”等多項重大技術難題,也為後來的工程建設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

      資源性缺水是製約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啃下小浪底工程這塊“硬骨頭”後,景來紅和團隊又接下了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設計任務。

      為寫好“四橫三縱”的最後一“縱”,給黃河“解渴”提供西線智慧,他帶領團隊成員數十次奔赴青藏高原調水區、黃河上中遊受水區進行實地調查研究,為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建設奠定了紮實的前期工作基礎。

      今年1月,景來紅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興奮之餘,他感受到更多的還是壓力。

      “還有太多‘卡脖子’關鍵技術問題需要解決和突破,例如,黃河水沙問題複雜,在幹流修建大型樞紐如何辯證考量?高海拔特長隧洞設計施工需要克服哪些技術挑戰?一道道難關正擺在我們麵前。”如今,景來紅最掛心的除了重大工程建設問題,還有如何加快培養好青年人才隊伍。

      “大工程需要一代人一輩子的堅守和努力,甚至幾代人的接力奮鬥。我已經不年輕了,但我們這支奮鬥了70多年的團隊依然富有青春活力,希望這些充滿幹事創業熱情的年輕人能在守護黃河的實踐中不斷成長,把這條河管好、修好、用好,讓黃河從‘長治’到‘久安’,真正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景來紅說。




    “破解高層建築滅火這一世界性難題”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尹江勇

    張萬民.jpg

      很多人創新創業之路的起點,源自於青少年時期點燃的科技夢想。對於河南省獵鷹消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萬民來說,他的追夢之旅則是從退役那一天正式啟動。

      曾在消防部隊服役30年的張萬民,目睹過高層建築失火的種種慘狀,作為應急管理部火災事故原因調查專家,他深感高層建築滅火救援是消防救援的痛點。“破解高層及超高層建築滅火這一世界性難題,可以說是我們整個消防救援群體的夢想。”

      近年來,無人機技術迅猛發展。可否研發出一套能夠滿足高層建築滅火實戰需求載荷、航時的專用無人機平台?懷揣這一希望,張萬民退役後就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調研,與多家企業接洽消防滅火無人機的研製,但都無功而返。

      帶著消防救援的專業需求去研發無人機,研發標準極為嚴苛。這樣的“硬核”需求一般企業做不了,張萬民決定自己牽頭幹,於2017年2月正式創業。

      實現夢想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在消防無人機平台研發過程中,我們科技項目組團隊先後克服了發動機高溫、振動等種種困難,也有墜機這種噩夢般的經曆。”張萬民介紹。

      從實戰需求出發,張萬民帶領團隊僅就一個儲壓滅火裝置就做了三代改進。每一項技術的成果,都經曆了反複試驗、測試改進、檢測定型,其中的艱辛和風險可想而知。經過8年不懈努力,“獵鷹”無人機滅火及應急救援綜合裝備已經獲得40多項專利,成為首個通過國家消防裝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全項目檢測的大載荷燃油動力消防無人機。

      夢想之花終將結出碩果。目前,該裝備已被列入國家消防救援局消防科技成果推廣目錄,並取得國內首張無人機滅火救援裝備技術鑒定證書,正在列裝多個省份的消防救援隊伍。

      在日常研發過程中,張萬民常常激勵團隊裏的青年人:“每一個創新,都源自於一個勇敢的開始。”他認為,不懈的探索精神,是團隊過去8年收獲的最寶貴財富。“青年科技工作者肩上承載著創新的未來,願他們不懼困難,在挑戰中成長,堅持不懈,追求卓越,用夢想照亮前行的道路。”



    為更多行業賦予“智慧大腦”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曹萍

    張煥龍.jpg

      作為一名“80後”,鄭州輕工業大學電氣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張煥龍的記憶中,有很多關於黑白電視機和老式收音機的片段。

      “總是愛去鼓搗,電視機壞了我得先去修修,收音機更是拆過好幾回。”5月29日,張煥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笑著說,那時候談不上什麼科學夢,就是對這類東西很好奇,想知道他們都是怎麼造出來的。

      這份簡單的好奇心、對探索未知的熱愛,也許正是張煥龍走上科研道路最初的動力。從大學到研究生再到攻讀博士,從自動化專業到機器視覺方向再到人工智能領域,張煥龍在不斷的學習和摸索中,逐漸清晰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目標。

      張煥龍至今還記得第一次聽老師講解單片機時,看到那麼一個小小的集成電路芯片卻能實現很多複雜的功能,能夠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改變,對他觸動很大。“希望用自己的創造推動行業或社會發展,帶來一些改變甚至是變革,成為我的夢想。”張煥龍說。

      如何讓人工智能賦予更多行業“智慧大腦”?近些年,張煥龍團隊一直在朝著這個目標努力。他們將目光盯在了新型電力(新能源)裝備產業鏈上。“這是咱們省重點發展的產業鏈之一,為了提升電力係統的安全和高效,在智能檢測與識別、狀態分析與決策方麵有很多亟待突破的瓶頸。”張煥龍說。

      奔著問題去,向著難處攻。張煥龍團隊與多家企業合作,經過多年的技術攻關,創造性地提出了目標圖像外觀建模、目標檢測和輕量化識別等電力視覺關鍵技術,並以此為核心共同開發了移動式檢測和主動式識別軟件係統,研製出了智能機器人巡檢係統,在國內外規模化應用。

      “利用這項技術,無人機在一段輸電線路上方飛過去,就能對其進行精準檢測,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電力工人不需要再爬到高處進行一點點檢測。”張煥龍談起科研時語氣興奮、眼中有光。

      從事科研最重要的就是需求和知識的牽引,興趣和夢想的驅動,這是張煥龍從事科研工作多年的深刻體會,也是如今他經常對學生說的話。

      “越深入研究越發現自己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內容,還有很多需要去解決的問題,未來希望用我們的研究不斷提升無人機、機器人等移動終端的智能化水平,推動更多行業實現‘數智化’轉型升級變革。”張煥龍說。



    中西醫結合點亮腫瘤患者生命之光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倩

    魏征.jpg

      5月28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前夕,正前往柘城參加“健康中原行·大醫獻愛心”鄉村誌願服務專項行動的河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科教科負責人、腫瘤研究所副所長魏征,在火車上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他的科技夢是什麼?魏征講述了他幼時與中醫藥結緣的故事:“小時候,在書本上讀到了張仲景著書《傷寒雜病論》、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當時隻是覺得很偉大,長大後才明白這就是我們所敬仰的創新奉獻的科學精神。”

      一顆中醫藥科研的種子從此種下,隨著時間慢慢發芽長大、直到開花結果。高考填報誌願時,魏征第一誌願就報考河南中醫學院(現河南中醫藥大學),從本科到博士、再到從事中醫臨床科研,漫漫23年從學從醫路,夢想照進現實。

      醫者仁心。目前惡性腫瘤防控形勢嚴峻,作為一名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專家,每當看到病人和家屬被病痛所折磨,如何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去解決腫瘤治療難題,怎樣更好發揮治療效果為患者減少痛苦,這些都是魏征不斷探索的動力。

      “中醫藥在治療惡性腫瘤方麵具有獨特優勢,能夠減毒增效、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延長患者生存期。但是中醫藥抗腫瘤為什麼有效?有效的機製是什麼?”在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深造期間,魏征主攻惡性腫瘤方向,就是想利用現代科學的理論、技術和方法,來揭示中醫藥抗腫瘤的機理,並運用院內製劑解毒散結方開展研究,初步探明其抗腫瘤的作用機製。畢業之後他繼續在這條科研道路上進行艱苦的探索和努力,截至目前,魏征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河南省中醫藥科技成果一等獎2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內外同行的認可,給腫瘤患者帶來更多希望。

      三個月前,全省中醫藥強省建設大會上,省中醫藥科學院揭牌成立。除了日常工作外,作為省中醫藥科學院科研事業部成員的魏征,深度參與省中醫藥科學院建設。他感慨自己離科技夢更近了:“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了大好機遇,有了省中醫藥科學院的平台、資金和人才團隊的優勢賦能,未來將有更多科研成果在這裏產出,應用到臨床,助力我省中醫藥強省建設。”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