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河南洛陽伊洛中學讓思政課走進博物館
到二裏頭,感受曆史文脈
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 源 攝
眼下,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的小麥迎來收獲季。在麥田的環抱中,正處於“拔節孕穗期”的伊洛中學學生來到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課”。
博物館所在的二裏頭遺址,是實證中華文明起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著名的西周青銅器何尊上“宅茲中國”的銘文,將最早的“中國”,指向二裏頭所在的洛陽盆地。
“剛才我們經過了夏都大橋,同學們注意到了什麼?”走進展廳,伊洛中學思政課教師王真真問道。
“橋兩側有很多形態各異的‘夏’字。”同學們回答。
“對。在我們麵前,就有一張‘夏’字演變源流圖。大家看看能識別出哪些字體?”王真真說。
甲骨文、金文、篆書……在辨別文字的過程中,同學們加深了對“夏”的認知。王真真隨即講到大一統國家對漢字發展演變的影響,讓學生感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乳釘紋銅爵。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供圖
行至“赫赫夏都”展廳,大家在入口處看到一尊三足、長流、尖尾的銅爵。“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青銅器之一——乳釘紋銅爵。大家仔細看看,能發現什麼?”王真真引導同學們仔細觀察。
“我發現銅爵腰間有一排乳釘,共有5顆。老師,這就是它名字的由來嗎?”“老師,爵身上怎麼還有一條線?”“這兩個凸起是做什麼用的?”好奇心被激發的學生們紛紛提問。
博物館講解員李嘉琪解釋,乳釘紋銅爵在製作中采用了範鑄法,“這條線叫範線,表明當時已掌握領先世界的複合範技術,銅爵就是由陶範相拚澆鑄而成。爵頂部那兩個像耳朵一樣的小立柱,是為了掛編織的草網,起到過濾酒水的作用”。
“先民能夠造出這麼精美實用的青銅器,我們要為這樣的工匠精神點讚,也要繼承、學習這樣的精神。”王真真補充道。
隨著參觀繼續,課堂氣氛也越發活躍起來,博物館內的不少觀眾也來旁聽。“這種授課方式真不錯。孩子們發現問題、獲取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很高。”觀眾李女士說。
課程臨近尾聲,王真真向同學們提出最後一個問題:“泱泱中華,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作為中學生,大家又該怎樣做呢?”
“要堅定文化自信,保護好身邊的文化遺跡”“我想從事考古工作,探尋中華文明的曆史脈絡”“我會參加誌願活動,做家鄉文化的代言人”……同學們爭先恐後地回答。
思政課教學現場(資料圖片)。偃師區教育體育局供圖
學生們有思考、有收獲,王真真感到很欣慰。為了準備好這堂思政課,她提前到博物館參觀學習,規劃行進路線、設置教學情景,並結合生活實際和理論知識設計教案,“今天我也學到很多知識,回去後要繼續完善方案,讓‘行走的思政課’常走常新”。
這堂課也是洛陽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一部分。河南省成立了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構建區域聯盟,將“全程貫穿”與“學段差異”相結合,循序漸進設計課程目標。在洛陽市,借助“河洛雲思政一體化虛擬教研室”,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圍繞同一個主題集體備課。
洛陽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趙曉軍表示,博物館不僅是文物收藏、展示與保護的地方,還是以文化人、發揮教育功能的重要場所,“我們歡迎思政課走進博物館,在沉浸式、互動式的授課中培養時代新人”。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眾多研學場所。洛陽市委教育工委專職副書記張戰傑介紹,洛陽市不斷推動思政課創新,常態化開設“行走的思政課”,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思、悟、行。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河南洛陽伊洛中學讓思政課走進博物館
到二裏頭,感受曆史文脈
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 源 攝
眼下,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的小麥迎來收獲季。在麥田的環抱中,正處於“拔節孕穗期”的伊洛中學學生來到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課”。
博物館所在的二裏頭遺址,是實證中華文明起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著名的西周青銅器何尊上“宅茲中國”的銘文,將最早的“中國”,指向二裏頭所在的洛陽盆地。
“剛才我們經過了夏都大橋,同學們注意到了什麼?”走進展廳,伊洛中學思政課教師王真真問道。
“橋兩側有很多形態各異的‘夏’字。”同學們回答。
“對。在我們麵前,就有一張‘夏’字演變源流圖。大家看看能識別出哪些字體?”王真真說。
甲骨文、金文、篆書……在辨別文字的過程中,同學們加深了對“夏”的認知。王真真隨即講到大一統國家對漢字發展演變的影響,讓學生感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乳釘紋銅爵。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供圖
行至“赫赫夏都”展廳,大家在入口處看到一尊三足、長流、尖尾的銅爵。“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青銅器之一——乳釘紋銅爵。大家仔細看看,能發現什麼?”王真真引導同學們仔細觀察。
“我發現銅爵腰間有一排乳釘,共有5顆。老師,這就是它名字的由來嗎?”“老師,爵身上怎麼還有一條線?”“這兩個凸起是做什麼用的?”好奇心被激發的學生們紛紛提問。
博物館講解員李嘉琪解釋,乳釘紋銅爵在製作中采用了範鑄法,“這條線叫範線,表明當時已掌握領先世界的複合範技術,銅爵就是由陶範相拚澆鑄而成。爵頂部那兩個像耳朵一樣的小立柱,是為了掛編織的草網,起到過濾酒水的作用”。
“先民能夠造出這麼精美實用的青銅器,我們要為這樣的工匠精神點讚,也要繼承、學習這樣的精神。”王真真補充道。
隨著參觀繼續,課堂氣氛也越發活躍起來,博物館內的不少觀眾也來旁聽。“這種授課方式真不錯。孩子們發現問題、獲取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很高。”觀眾李女士說。
課程臨近尾聲,王真真向同學們提出最後一個問題:“泱泱中華,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作為中學生,大家又該怎樣做呢?”
“要堅定文化自信,保護好身邊的文化遺跡”“我想從事考古工作,探尋中華文明的曆史脈絡”“我會參加誌願活動,做家鄉文化的代言人”……同學們爭先恐後地回答。
思政課教學現場(資料圖片)。偃師區教育體育局供圖
學生們有思考、有收獲,王真真感到很欣慰。為了準備好這堂思政課,她提前到博物館參觀學習,規劃行進路線、設置教學情景,並結合生活實際和理論知識設計教案,“今天我也學到很多知識,回去後要繼續完善方案,讓‘行走的思政課’常走常新”。
這堂課也是洛陽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一部分。河南省成立了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構建區域聯盟,將“全程貫穿”與“學段差異”相結合,循序漸進設計課程目標。在洛陽市,借助“河洛雲思政一體化虛擬教研室”,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圍繞同一個主題集體備課。
洛陽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趙曉軍表示,博物館不僅是文物收藏、展示與保護的地方,還是以文化人、發揮教育功能的重要場所,“我們歡迎思政課走進博物館,在沉浸式、互動式的授課中培養時代新人”。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眾多研學場所。洛陽市委教育工委專職副書記張戰傑介紹,洛陽市不斷推動思政課創新,常態化開設“行走的思政課”,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思、悟、行。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