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河南:蘇信“雙向奔赴” 共傳“紅色富礦”
更新時間:2024/5/27 20:42:33    來源:信陽學習平台

“曾經,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是中學課本上一片神聖的區域,千裏躍進大別山是小時候黑白電影裏的紅色記憶。現在,走進大別山,追尋先烈足跡,瞻仰革命遺址,重溫紅色歲月,我深切體悟到大別山精神的力量!”不久前,江蘇省蘇州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四級主任科員毛彪,在位於河南省信陽市新縣的大別山幹部學院參加蘇州市民政係統黨員幹部黨性教育培訓結課儀式時有感而發。

和毛彪一樣,在與信陽市建立對口合作關係兩年來,蘇州市各界已組織了31個班次、1467名黨員幹部赴大別山幹部學院開展黨性教育和交流培訓。信陽市也先後組織了15個班次、835名黨員幹部赴蘇州市學習培訓。紅色文化正以獨特魅力成為雙城合作的精神紐帶。

蘇州市建設監理協會培訓班學員在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學習紅色曆史 張瑩瑩 攝

無獨有偶。2023年10月22日,蘇州革命博物館開展的“聽北上故事 誦長征精神”未成年人課程吸引了眾多小學生前來觀展。350餘幅珍貴圖片詳細介紹了“北上先鋒”紅二十五軍組建、壯大及長征的曆程,全麵展示了紅二十五軍長征在中國革命史上的曆史地位和曆史貢獻。

“作為蘇州與信陽對口合作的重點任務之一,兩地圍繞‘傳承弘揚紅色文化’,確定了‘共同傳承弘揚大別山精神’‘共同開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促進紅色旅遊高質量發展’等具體舉措。”蘇州市委黨史工辦主任、蘇州革命博物館館長朱江說,將聚焦紅色資源保護利用,通過引進精品紅色展覽、加強黨史業務交流和專業人才培養,助力蘇州信陽兩地對口合作走深走實,共促黨史事業高質量發展。

一場又一場在蘇信兩地陸續舉行、以紅色文化等為主題的展覽,為深化兩地紅色合作交流增添了一道道亮色。

“情牽大別江南”蘇信中青年畫家采風寫生創作活動 肖東 攝

2200多年前,春申君黃歇開啟了江南(姑蘇)和淮南(信陽)兩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如今,蘇信兩地又以紅色文化保護、傳承、發展為契機,共同推動文化旅遊協同發展。

兩年來,圍繞蘇信兩地千百年來深厚文化交融發展挖掘探究,文化學者形成了15篇關於對口合作方向和途徑的研究文章,增進雙方文化認同,為深化合作提供決策參考;兩地文旅部門共同開發了以“一個黨內文化展館,紅色首府景區、箭廠河鄉革命舊址群、紅廉文化園、許世友將軍故裏”為主體的“一展館四基地”紅色文化精品教育線路;聯合舉辦了“兩個更好”——蘇州·信陽兩地書畫作品交流展和2023“情牽大別江南”蘇信中青年畫家采風寫生創作活動;製作了《一擔籮筐下江南 百年鄉夢溯故園》《信陽人在蘇州》等專題節目,對在蘇州創業的信陽代表人物進行宣傳,強化蘇信合作典型引領。

“以茶之名·香滿蘇州”信陽城市推介會在蘇州舉行 馬依釩 攝

蘇州和信陽都是曆史悠久、底蘊深厚的文化名城、旅遊名城。為深化文旅合作,兩地攜手推出了“1234+N”合作模式,即簽訂一份文化和旅遊戰略合作協議,製定旅遊優惠和綠色通道兩項政策,開展旅行社遊客互送、研學機構遊客互送、文博院館陳展三項交流,舉辦文旅推介、文旅招商、文化交流結對、信陽菜走進蘇州四場活動,組織N次人才交流、業務指導、數字創新等學習培訓。

2023年4月在蘇州舉辦的“以茶之名·香滿蘇州”信陽城市推介會就是這一模式的成功實踐:信陽毛尖“遇見”碧螺春,河南豫劇與蘇州評彈“合奏”,皮影、葉雕、泥叫吹等信陽非遺以時尚的文創產品形式集中展示,極具創意的推介會讓青春信陽、活力信陽的城市形象呼之欲出,讓特色鮮明、品質過硬的信陽好物亮相蘇州。

文化走親,越走越親。蘇州、信陽同心“牽手”兩年來,兩地這種你來我往、“雙向奔赴”的文化交流合作,猶如一條紐帶,讓大別山革命老區與長三角腹地變得更加密切。隨著蘇信兩地對口合作不斷走深走實,合作項目陸續結出豐碩成果,合作成果更多惠及兩地人民,兩地的文化交流互鑒將步入快車道、邁向新征程,合力打造新時代“山海情”的對口合作典範。

作者:李海
作者單位:信陽日報社
責任編輯:殷英 曲沛 王瑋 牛仲寒
總平台審核編輯:王程鵬
文章編輯:劉鳴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河南:蘇信“雙向奔赴” 共傳“紅色富礦”
2024/5/27 20:42:33    來源:信陽學習平台

“曾經,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是中學課本上一片神聖的區域,千裏躍進大別山是小時候黑白電影裏的紅色記憶。現在,走進大別山,追尋先烈足跡,瞻仰革命遺址,重溫紅色歲月,我深切體悟到大別山精神的力量!”不久前,江蘇省蘇州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四級主任科員毛彪,在位於河南省信陽市新縣的大別山幹部學院參加蘇州市民政係統黨員幹部黨性教育培訓結課儀式時有感而發。

和毛彪一樣,在與信陽市建立對口合作關係兩年來,蘇州市各界已組織了31個班次、1467名黨員幹部赴大別山幹部學院開展黨性教育和交流培訓。信陽市也先後組織了15個班次、835名黨員幹部赴蘇州市學習培訓。紅色文化正以獨特魅力成為雙城合作的精神紐帶。

蘇州市建設監理協會培訓班學員在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學習紅色曆史 張瑩瑩 攝

無獨有偶。2023年10月22日,蘇州革命博物館開展的“聽北上故事 誦長征精神”未成年人課程吸引了眾多小學生前來觀展。350餘幅珍貴圖片詳細介紹了“北上先鋒”紅二十五軍組建、壯大及長征的曆程,全麵展示了紅二十五軍長征在中國革命史上的曆史地位和曆史貢獻。

“作為蘇州與信陽對口合作的重點任務之一,兩地圍繞‘傳承弘揚紅色文化’,確定了‘共同傳承弘揚大別山精神’‘共同開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促進紅色旅遊高質量發展’等具體舉措。”蘇州市委黨史工辦主任、蘇州革命博物館館長朱江說,將聚焦紅色資源保護利用,通過引進精品紅色展覽、加強黨史業務交流和專業人才培養,助力蘇州信陽兩地對口合作走深走實,共促黨史事業高質量發展。

一場又一場在蘇信兩地陸續舉行、以紅色文化等為主題的展覽,為深化兩地紅色合作交流增添了一道道亮色。

“情牽大別江南”蘇信中青年畫家采風寫生創作活動 肖東 攝

2200多年前,春申君黃歇開啟了江南(姑蘇)和淮南(信陽)兩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如今,蘇信兩地又以紅色文化保護、傳承、發展為契機,共同推動文化旅遊協同發展。

兩年來,圍繞蘇信兩地千百年來深厚文化交融發展挖掘探究,文化學者形成了15篇關於對口合作方向和途徑的研究文章,增進雙方文化認同,為深化合作提供決策參考;兩地文旅部門共同開發了以“一個黨內文化展館,紅色首府景區、箭廠河鄉革命舊址群、紅廉文化園、許世友將軍故裏”為主體的“一展館四基地”紅色文化精品教育線路;聯合舉辦了“兩個更好”——蘇州·信陽兩地書畫作品交流展和2023“情牽大別江南”蘇信中青年畫家采風寫生創作活動;製作了《一擔籮筐下江南 百年鄉夢溯故園》《信陽人在蘇州》等專題節目,對在蘇州創業的信陽代表人物進行宣傳,強化蘇信合作典型引領。

“以茶之名·香滿蘇州”信陽城市推介會在蘇州舉行 馬依釩 攝

蘇州和信陽都是曆史悠久、底蘊深厚的文化名城、旅遊名城。為深化文旅合作,兩地攜手推出了“1234+N”合作模式,即簽訂一份文化和旅遊戰略合作協議,製定旅遊優惠和綠色通道兩項政策,開展旅行社遊客互送、研學機構遊客互送、文博院館陳展三項交流,舉辦文旅推介、文旅招商、文化交流結對、信陽菜走進蘇州四場活動,組織N次人才交流、業務指導、數字創新等學習培訓。

2023年4月在蘇州舉辦的“以茶之名·香滿蘇州”信陽城市推介會就是這一模式的成功實踐:信陽毛尖“遇見”碧螺春,河南豫劇與蘇州評彈“合奏”,皮影、葉雕、泥叫吹等信陽非遺以時尚的文創產品形式集中展示,極具創意的推介會讓青春信陽、活力信陽的城市形象呼之欲出,讓特色鮮明、品質過硬的信陽好物亮相蘇州。

文化走親,越走越親。蘇州、信陽同心“牽手”兩年來,兩地這種你來我往、“雙向奔赴”的文化交流合作,猶如一條紐帶,讓大別山革命老區與長三角腹地變得更加密切。隨著蘇信兩地對口合作不斷走深走實,合作項目陸續結出豐碩成果,合作成果更多惠及兩地人民,兩地的文化交流互鑒將步入快車道、邁向新征程,合力打造新時代“山海情”的對口合作典範。

作者:李海
作者單位:信陽日報社
責任編輯:殷英 曲沛 王瑋 牛仲寒
總平台審核編輯:王程鵬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