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穿越一甲子,蘭考在千頃澄碧中追思焦裕祿
更新時間:2024/5/14 20:09:15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鄭州5月14日電 5月14日,蘭考,焦裕祿烈士陵園。人們從四麵八方湧向這裏,追思焦裕祿。

  焦裕祿離開我們整整60年了。

  蒼鬆翠柏間,焦裕祿陵墓被鮮花挽聯簇擁,墓碑上的遺像,年輕麵龐眼神清亮。

  上午9時,省市領導、醫護人員、環衛工人、種糧農戶……前來祭奠的人群身著樸素,麵朝陵墓,依次由右至左環繞一周,向焦陵鞠躬致敬。

  “深切懷念父親,您的子女們。”這是焦裕祿親屬敬獻的挽聯。

  “每年春天,泡桐樹都會開出粉紅的花朵,展現無限生機。”焦裕祿的女兒焦守雲說,“我相信父親的精神會像泡桐一樣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何止焦裕祿的子女。焦陵前,白發蒼蒼的老人、風華正茂的青年、蹣跚學步的孩童,他們或見過本人,或聽過故事,或仍舊懵懂,彙聚於此,共同告慰“蘭考人民的兒子”。

  “拚上老命大幹一場,決心改變蘭考麵貌”“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陵園南廣場的大屏上,焦裕祿生前的話語觸人心弦。

  82歲的蘭考老農魏善民曾和焦裕祿同吃同勞動,焦陵前,他眼含熱淚、深深鞠躬,“焦書記,今年麥子好得很,原來畝產40斤的孬地,如今小麥產量超千斤了。”

  俯瞰蘭考,縣城已被繁茂泡桐環繞,滿眼澄碧。

  東側的紅廟鎮高標準農田,綠色的麥浪在風中起伏;北側的東壩頭鎮,一台台風力發電機高高聳立;東北側的堌陽鎮,悠揚琴聲在空中回蕩,那是人們用泡桐樹製作的樂器鳴響哀思。

  拜謁焦陵,許河鄉黨委書記周滿倉向焦書記報告,在幾任縣委領導的接續努力下,兩周前,蘭考最後一片苦水區終得治理,1.3萬餘名群眾農業生產“靠天吃飯”成為曆史。

  拜謁活動後舉行的弘揚焦裕祿精神座談會上,焦裕祿曾工作過的尉氏縣、杞縣等地幹部表示,要以實幹擔當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陵園南側的焦裕祿紀念館,講解員輕聲講述:“焦書記臨終前,仍舊惦記著鹽堿地裏的莊稼怎麼樣?泡桐樹種了多少?蘭考數百年來的‘三害’治理得怎麼樣?”

  思君一甲子,告慰焦裕祿。

  蘭考縣委的工作總結中,全縣以風能、太陽能為主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24萬千瓦,成為全國首個農村能源革命試點縣;蘭考縣家居產業園入駐企業440餘家,發展木材加工專業村36個,帶動10餘萬群眾就業。

  曾經風沙肆虐的貧困縣,正繪就一幅綠色產業蓬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振興圖景。

  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蘭考,已換了人間。

  焦桐廣場,焦裕祿當年親手種下的泡桐華蓋如雲,樹蔭下,聆聽講解的人群正感悟穿越時空的精神力量——“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響徹中國大地。(新華社記者 李俊、吳剛、韓朝陽)

文章編輯:劉鳴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穿越一甲子,蘭考在千頃澄碧中追思焦裕祿
2024/5/14 20:09:15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鄭州5月14日電 5月14日,蘭考,焦裕祿烈士陵園。人們從四麵八方湧向這裏,追思焦裕祿。

  焦裕祿離開我們整整60年了。

  蒼鬆翠柏間,焦裕祿陵墓被鮮花挽聯簇擁,墓碑上的遺像,年輕麵龐眼神清亮。

  上午9時,省市領導、醫護人員、環衛工人、種糧農戶……前來祭奠的人群身著樸素,麵朝陵墓,依次由右至左環繞一周,向焦陵鞠躬致敬。

  “深切懷念父親,您的子女們。”這是焦裕祿親屬敬獻的挽聯。

  “每年春天,泡桐樹都會開出粉紅的花朵,展現無限生機。”焦裕祿的女兒焦守雲說,“我相信父親的精神會像泡桐一樣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何止焦裕祿的子女。焦陵前,白發蒼蒼的老人、風華正茂的青年、蹣跚學步的孩童,他們或見過本人,或聽過故事,或仍舊懵懂,彙聚於此,共同告慰“蘭考人民的兒子”。

  “拚上老命大幹一場,決心改變蘭考麵貌”“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陵園南廣場的大屏上,焦裕祿生前的話語觸人心弦。

  82歲的蘭考老農魏善民曾和焦裕祿同吃同勞動,焦陵前,他眼含熱淚、深深鞠躬,“焦書記,今年麥子好得很,原來畝產40斤的孬地,如今小麥產量超千斤了。”

  俯瞰蘭考,縣城已被繁茂泡桐環繞,滿眼澄碧。

  東側的紅廟鎮高標準農田,綠色的麥浪在風中起伏;北側的東壩頭鎮,一台台風力發電機高高聳立;東北側的堌陽鎮,悠揚琴聲在空中回蕩,那是人們用泡桐樹製作的樂器鳴響哀思。

  拜謁焦陵,許河鄉黨委書記周滿倉向焦書記報告,在幾任縣委領導的接續努力下,兩周前,蘭考最後一片苦水區終得治理,1.3萬餘名群眾農業生產“靠天吃飯”成為曆史。

  拜謁活動後舉行的弘揚焦裕祿精神座談會上,焦裕祿曾工作過的尉氏縣、杞縣等地幹部表示,要以實幹擔當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陵園南側的焦裕祿紀念館,講解員輕聲講述:“焦書記臨終前,仍舊惦記著鹽堿地裏的莊稼怎麼樣?泡桐樹種了多少?蘭考數百年來的‘三害’治理得怎麼樣?”

  思君一甲子,告慰焦裕祿。

  蘭考縣委的工作總結中,全縣以風能、太陽能為主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24萬千瓦,成為全國首個農村能源革命試點縣;蘭考縣家居產業園入駐企業440餘家,發展木材加工專業村36個,帶動10餘萬群眾就業。

  曾經風沙肆虐的貧困縣,正繪就一幅綠色產業蓬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振興圖景。

  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蘭考,已換了人間。

  焦桐廣場,焦裕祿當年親手種下的泡桐華蓋如雲,樹蔭下,聆聽講解的人群正感悟穿越時空的精神力量——“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響徹中國大地。(新華社記者 李俊、吳剛、韓朝陽)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