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核心提示
焦裕祿同誌在蘭考一共工作了475天。這475天,他一直在風裏、在雨裏、在沙窩裏、在激流裏、在老百姓中間……他到最困難的地方蹲點調研,發現和培育了韓村的精神、秦寨的決心、趙垛樓的幹勁、雙楊樹的道路、壩子的風格五個先進典型,抓典型樹樣板,迅速在全縣掀起治“三害”高潮。積勞成疾的他,用生命給蘭考人民換來了希望,他的名字和音容笑貌也深深烙印在蘭考人民心中。
如今,60年過去,當年曾與焦裕祿同誌一起工作過的幹部、群眾仍然健在的屈指可數。這些人年事已高,但一提起焦裕祿同誌,他們的眼裏就充滿了光彩。他們的敘述,更讓我們無限緬懷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同誌。
越來越多的黨員幹部自覺向焦裕祿同誌看齊,爭做焦裕祿式好黨員好幹部。
我們懷念焦裕祿,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的《念奴嬌·追思焦裕祿》所寫:
魂飛萬裏,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係。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
位於蘭考縣焦裕祿幹部學院門口的焦桐筆直挺立,華蓋遮陰。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錚 攝
魏善民:我和焦書記“一班兒”栽樹
記得那天是1963年3月14日,焦書記組織大家栽種泡桐樹。我當時20歲,幹活兒有的是力氣。栽樹時兩個人一組,一個人刨坑,另一個人扛樹苗。我當時離焦書記比較近,他向我招招手說:“小夥子,咱倆一班兒。”我就和焦書記搭班兒栽起樹來。
焦書記挽起袖子開始挖樹坑,一會兒就大汗淋漓,後來我才知道焦書記身體一直有病,幹起活兒來才會出那麼多的汗。那時,我就和他換班兒挖樹坑、栽樹,兩個人配合得可好了。就這樣,我和焦書記一起栽了一棵又一棵樹苗,大家整整栽了兩天的樹,麵積約50畝。
栽完樹後,他招呼大夥兒說:“都上路邊兒,我給大家簡單說幾句話。”大夥兒就從四麵八方會聚到高低不平的土路上,焦書記開始講話。
他說:“我來了兩天,一直在栽樹,同時我也在考慮,咱們栽的這個樹啊,還沒有達到完全滿意。為啥?因為栽得太少了。下一年,咱們要自己培養樹苗,把樹苗培養多點、好點,把能栽樹的地方都栽上,不要留空地,這樣才能擋住風沙。”
焦書記的話音剛落,周圍的群眾就紛紛說:“哎呀,這一回可來個好書記,這是要把俺大隊搞好啊!”
接著,焦書記往北走到村打麥場,那裏存放著要栽種的泡桐樹苗。他發現掉落了一棵小樹苗,隻有2米來高。他彎腰撿起來看了一下說:“你別看它小、矮,它的根好啊,扔了可惜,咱們把它栽上吧。”
栽這棵樹的時候,焦書記還特意移栽了一棵剛栽上的樹苗,因為它離路邊太近,有可能被牲畜碰斷。他將那棵樹苗取出來往一邊挪了8米遠,問我:“小夥子,你看看可以了不,牲口還能碰折不?”我說:“8米,碰不折了。”
我們一起把這棵樹苗重新栽上之後,焦書記說:“咱們以後得保護啊,栽樹不護等於不栽,沒人管理不行。栽樹就得護樹,要找一個護林的,護林員要找熱愛集體的人。找到護林員了還不行,還得弄個製度啊,要有個護林公約。我考慮了兩天,已經考慮成熟了,就叫135政策,毀1棵樹要罰栽3棵樹,還要負責看護管理5年。”
61年過去了,焦書記製定的這個護林公約一直沿用到今天,深入人心。
(蘭考縣蘭陽街道朱莊社區居民魏善民口述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湯傳稷整理)
高鐵列車從蘭考疾馳而過。河南日報資料圖片
李仙海:焦書記說有決心改變蘭考麵貌
1962年,蘭考自然災害嚴重。這一年的春天,風沙打死小麥20萬畝,秋季洪水淹毀莊稼30萬畝,鹽堿地堿死的禾苗有10萬畝,有60萬畝地不見收成。全縣98萬畝土地,隻產了6000萬斤糧食,還得留出種子和牲口飼料,許多老百姓外出逃荒要飯,蘭考火車站擠滿了災民。
當年12月6日,焦書記來到蘭考縣。他立即深入調查研究,第三天到城關公社了解情況。城關公社黨支部書記孟慶凱說:“焦書記,俺這裏啥都不多,就沙土多、鹽堿多,糧食少,困難得很。”有的幹部在彙報情況時情緒低落,一名幹部說:“老百姓外出逃荒謀生,俺們也不想在蘭考工作,也不想在城關工作。”可焦書記說,他有決心改變蘭考麵貌,完不成任務死不瞑目,完不成任務不離開蘭考。
1963年12月9日,北風刮了一夜,大雪下了一夜,焦書記住的那間屋子的燈亮了一夜。天明後他把同誌們叫起來開會,他說:“我們共產黨員在大雪封門的時候,應該出現在困難群眾麵前,不能在辦公室烤火。”吃完飯,他領著我們冒著風雪下鄉。他還忍著肝疼,一天跑了9個村,慰問了幾十戶困難群眾,沒喝群眾一口水,沒烤群眾一把火。走到梁孫莊,他進了一戶人家,裏麵住著兩位老人,老大娘雙目失明,老大爺臥床不起。焦書記抓住老大娘的手問:“冷不冷?餓不餓?”後來,焦書記給了老大爺20塊錢,還有麵等慰問品,老大爺激動得眼淚直流。
有一次,我去焦書記辦公室彙報工作,發現他坐的藤椅破了一個洞。我問:“焦書記,你坐這椅子咋弄個窟窿呀?”他說:“我肚子右邊好疼,我頂著頂著就給椅子頂爛了。”大家都勸他去檢查下身體,他說他忙,顧不上。去三義寨的路上,他又犯病了,疼得滿頭大汗。到了三義寨,公社書記郭玉堂一看焦書記那個樣子,叫他休息休息,焦書記說:“不休息,彙報工作吧,我是來工作的!”
(蘭考縣林業局原局長李仙海口述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湯傳稷整理)
楊淑蘭:焦書記鼓勵我們自力更生
焦書記來了之後,曾下鄉到我們韓村調查走訪。我們看到的焦書記,很樸素。他把群眾叫到一塊兒,對大家說:“不能光依靠國家,我們都有兩隻手,小雞還餓不死呢,咱們大活人還能餓死嗎?如果大家都依賴國家,全縣都是這樣,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要自力更生!”
在焦書記的鼓勵下,我們村的群眾開始靠割草賣草養活自己,那一年我們割了20多萬斤草。後來生產隊長給焦書記介紹,韓村沒有一個外出要飯的,都是在家自力更生,割草賣草養活自己,還養活隊裏的幾頭牲口。焦書記聽了之後說:“這個精神值得全縣學習!”
焦書記幹工作善於抓點帶麵,隨即他就通知大隊、生產隊幹部上俺村開現場會。他說,韓村不依賴國家,依靠自己,這就是韓村的精神。就這樣,韓村成了焦書記在全縣樹立的第一麵紅旗。
韓村有很多鹽堿地,焦書記號召我們整治鹽堿地。當時地上長著一行一行的香椿柳,我們把香椿柳刨了之後開始挖台田,把下麵的土翻到台田頂上,把鹽堿土壓下去。經過這樣整治的土地,就可以種莊稼了。我們挖台田還得到了國家補助,挖多少畝地國家就給多少救濟糧款,這樣群眾都維持住了生活,也把鹽堿地整治了。把鹽堿土壓下去之後,俺們種了高粱、豆子,當年都有收成,群眾的生活也有保障了。
現在,蘭考改變麵貌了,我們啥時候都不能忘了焦書記。
(蘭考縣蘭陽街道原韓村黨支部書記楊淑蘭口述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湯傳稷整理)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核心提示
焦裕祿同誌在蘭考一共工作了475天。這475天,他一直在風裏、在雨裏、在沙窩裏、在激流裏、在老百姓中間……他到最困難的地方蹲點調研,發現和培育了韓村的精神、秦寨的決心、趙垛樓的幹勁、雙楊樹的道路、壩子的風格五個先進典型,抓典型樹樣板,迅速在全縣掀起治“三害”高潮。積勞成疾的他,用生命給蘭考人民換來了希望,他的名字和音容笑貌也深深烙印在蘭考人民心中。
如今,60年過去,當年曾與焦裕祿同誌一起工作過的幹部、群眾仍然健在的屈指可數。這些人年事已高,但一提起焦裕祿同誌,他們的眼裏就充滿了光彩。他們的敘述,更讓我們無限緬懷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同誌。
越來越多的黨員幹部自覺向焦裕祿同誌看齊,爭做焦裕祿式好黨員好幹部。
我們懷念焦裕祿,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的《念奴嬌·追思焦裕祿》所寫:
魂飛萬裏,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係。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
位於蘭考縣焦裕祿幹部學院門口的焦桐筆直挺立,華蓋遮陰。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錚 攝
魏善民:我和焦書記“一班兒”栽樹
記得那天是1963年3月14日,焦書記組織大家栽種泡桐樹。我當時20歲,幹活兒有的是力氣。栽樹時兩個人一組,一個人刨坑,另一個人扛樹苗。我當時離焦書記比較近,他向我招招手說:“小夥子,咱倆一班兒。”我就和焦書記搭班兒栽起樹來。
焦書記挽起袖子開始挖樹坑,一會兒就大汗淋漓,後來我才知道焦書記身體一直有病,幹起活兒來才會出那麼多的汗。那時,我就和他換班兒挖樹坑、栽樹,兩個人配合得可好了。就這樣,我和焦書記一起栽了一棵又一棵樹苗,大家整整栽了兩天的樹,麵積約50畝。
栽完樹後,他招呼大夥兒說:“都上路邊兒,我給大家簡單說幾句話。”大夥兒就從四麵八方會聚到高低不平的土路上,焦書記開始講話。
他說:“我來了兩天,一直在栽樹,同時我也在考慮,咱們栽的這個樹啊,還沒有達到完全滿意。為啥?因為栽得太少了。下一年,咱們要自己培養樹苗,把樹苗培養多點、好點,把能栽樹的地方都栽上,不要留空地,這樣才能擋住風沙。”
焦書記的話音剛落,周圍的群眾就紛紛說:“哎呀,這一回可來個好書記,這是要把俺大隊搞好啊!”
接著,焦書記往北走到村打麥場,那裏存放著要栽種的泡桐樹苗。他發現掉落了一棵小樹苗,隻有2米來高。他彎腰撿起來看了一下說:“你別看它小、矮,它的根好啊,扔了可惜,咱們把它栽上吧。”
栽這棵樹的時候,焦書記還特意移栽了一棵剛栽上的樹苗,因為它離路邊太近,有可能被牲畜碰斷。他將那棵樹苗取出來往一邊挪了8米遠,問我:“小夥子,你看看可以了不,牲口還能碰折不?”我說:“8米,碰不折了。”
我們一起把這棵樹苗重新栽上之後,焦書記說:“咱們以後得保護啊,栽樹不護等於不栽,沒人管理不行。栽樹就得護樹,要找一個護林的,護林員要找熱愛集體的人。找到護林員了還不行,還得弄個製度啊,要有個護林公約。我考慮了兩天,已經考慮成熟了,就叫135政策,毀1棵樹要罰栽3棵樹,還要負責看護管理5年。”
61年過去了,焦書記製定的這個護林公約一直沿用到今天,深入人心。
(蘭考縣蘭陽街道朱莊社區居民魏善民口述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湯傳稷整理)
高鐵列車從蘭考疾馳而過。河南日報資料圖片
李仙海:焦書記說有決心改變蘭考麵貌
1962年,蘭考自然災害嚴重。這一年的春天,風沙打死小麥20萬畝,秋季洪水淹毀莊稼30萬畝,鹽堿地堿死的禾苗有10萬畝,有60萬畝地不見收成。全縣98萬畝土地,隻產了6000萬斤糧食,還得留出種子和牲口飼料,許多老百姓外出逃荒要飯,蘭考火車站擠滿了災民。
當年12月6日,焦書記來到蘭考縣。他立即深入調查研究,第三天到城關公社了解情況。城關公社黨支部書記孟慶凱說:“焦書記,俺這裏啥都不多,就沙土多、鹽堿多,糧食少,困難得很。”有的幹部在彙報情況時情緒低落,一名幹部說:“老百姓外出逃荒謀生,俺們也不想在蘭考工作,也不想在城關工作。”可焦書記說,他有決心改變蘭考麵貌,完不成任務死不瞑目,完不成任務不離開蘭考。
1963年12月9日,北風刮了一夜,大雪下了一夜,焦書記住的那間屋子的燈亮了一夜。天明後他把同誌們叫起來開會,他說:“我們共產黨員在大雪封門的時候,應該出現在困難群眾麵前,不能在辦公室烤火。”吃完飯,他領著我們冒著風雪下鄉。他還忍著肝疼,一天跑了9個村,慰問了幾十戶困難群眾,沒喝群眾一口水,沒烤群眾一把火。走到梁孫莊,他進了一戶人家,裏麵住著兩位老人,老大娘雙目失明,老大爺臥床不起。焦書記抓住老大娘的手問:“冷不冷?餓不餓?”後來,焦書記給了老大爺20塊錢,還有麵等慰問品,老大爺激動得眼淚直流。
有一次,我去焦書記辦公室彙報工作,發現他坐的藤椅破了一個洞。我問:“焦書記,你坐這椅子咋弄個窟窿呀?”他說:“我肚子右邊好疼,我頂著頂著就給椅子頂爛了。”大家都勸他去檢查下身體,他說他忙,顧不上。去三義寨的路上,他又犯病了,疼得滿頭大汗。到了三義寨,公社書記郭玉堂一看焦書記那個樣子,叫他休息休息,焦書記說:“不休息,彙報工作吧,我是來工作的!”
(蘭考縣林業局原局長李仙海口述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湯傳稷整理)
楊淑蘭:焦書記鼓勵我們自力更生
焦書記來了之後,曾下鄉到我們韓村調查走訪。我們看到的焦書記,很樸素。他把群眾叫到一塊兒,對大家說:“不能光依靠國家,我們都有兩隻手,小雞還餓不死呢,咱們大活人還能餓死嗎?如果大家都依賴國家,全縣都是這樣,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要自力更生!”
在焦書記的鼓勵下,我們村的群眾開始靠割草賣草養活自己,那一年我們割了20多萬斤草。後來生產隊長給焦書記介紹,韓村沒有一個外出要飯的,都是在家自力更生,割草賣草養活自己,還養活隊裏的幾頭牲口。焦書記聽了之後說:“這個精神值得全縣學習!”
焦書記幹工作善於抓點帶麵,隨即他就通知大隊、生產隊幹部上俺村開現場會。他說,韓村不依賴國家,依靠自己,這就是韓村的精神。就這樣,韓村成了焦書記在全縣樹立的第一麵紅旗。
韓村有很多鹽堿地,焦書記號召我們整治鹽堿地。當時地上長著一行一行的香椿柳,我們把香椿柳刨了之後開始挖台田,把下麵的土翻到台田頂上,把鹽堿土壓下去。經過這樣整治的土地,就可以種莊稼了。我們挖台田還得到了國家補助,挖多少畝地國家就給多少救濟糧款,這樣群眾都維持住了生活,也把鹽堿地整治了。把鹽堿土壓下去之後,俺們種了高粱、豆子,當年都有收成,群眾的生活也有保障了。
現在,蘭考改變麵貌了,我們啥時候都不能忘了焦書記。
(蘭考縣蘭陽街道原韓村黨支部書記楊淑蘭口述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湯傳稷整理)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