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清明上河園 薑菡攝/光明圖片
小學生在開封景區體驗拓印。袁洋攝/光明圖片
開封非遺市集現場。薑菡攝/光明圖片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精湛的演技、壯觀的場麵、酷炫的特效……讓人仿佛穿越回金戈鐵馬的宋代,置身於熱血沸騰的戰場,身臨其境地感受波瀾壯闊的曆史場景。今年“五一”期間,記者走進河南開封清明上河園,大型夜間實景演出《嶽飛·郾城大捷》舉行首演,現場座無虛席。來自安徽的遊客張皓在觀看後說,“場景很震撼,加上高科技聲光電特效,體驗感很好”。
“五一”假期,開封累計接待國內遊客670.8萬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44.78億元,進入全國熱門三、四線目的地前十,旅遊訂單平均增長11%,其中博物館門票訂單總量位居全國前五;清明上河園、萬歲山武俠城等重點景區人氣爆棚,每天接待遊客都在6萬人以上,遊客的口碑和滿意度持續攀升。開封正在積極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用好資源,文化遺產深度融入旅遊
作為八朝古都、首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開封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目前,開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4處27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5處68項;有眾多非遺代表性項目,其中國家級9個,省級60個,市級270個;擁有A級以上景區24家,為發展文旅產業提供了豐厚的資源稟賦。
近年來,為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開封圍繞建設世界曆史文化名都、國際文化旅遊名城目標,先後出台《開封宋都古城保護與修繕規劃》《開封市城牆保護條例》等多部法規,全力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目前,開封已建成14.4公裏環城牆文化帶和28.6公裏水係文化帶,改造和修複了書店街、複興坊等一批特色文化街區,正在建設的北宋順天門遺址、州橋及汴河遺址、黃河懸河等展示館,與傲立千年的鐵塔、繁塔交相呼應,一起勾畫出“一城宋韻·東京夢華”的盛世圖景。
“五一”期間,記者來到開封州橋及汴河遺址公眾考古研學示範基地,發現來此研學的團隊絡繹不絕,講解員忙碌的身影隨處可見。盲盒探挖、瓷器修複、古幣拓片……精彩有趣的研學課程,讓大家沉浸其中。在示範基地的展館裏,以州橋遺址出土的石雕壁畫“海馬瑞獸圖案”為靈感創作的一係列時尚感滿滿的文創產品,吸引了諸多遊客駐足觀賞。
移步州橋遺址考古探方前,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王三營介紹,“立於州橋之上,唐宋至明清大運河變遷過程清晰可見,北宋堤岸承壓著明代橋體、明代道路之上有清代車轍……不同時期遺跡遺存實證開封‘城摞城’奇觀,見證中國古代城市文明演進的曆史進程”。
在開封博物館,記者發現不少家長帶著孩子進館參觀學習,親子觀展研學逐漸成為一種潮流。“我們推出‘館長講解日’‘尋找開博鎮館之寶’等親子研學實踐活動,讓高冷的文物‘活’起來,親近孩子們的心靈。”開封博物館副館長鄭海濤說。
除博物館研學熱,“非遺”也成為遊客“打卡”的熱門選項。在位於朱仙鎮啟封故園的木版年畫館裏,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朱仙鎮木版年畫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張繼中介紹,“這種年畫被稱為‘年畫鼻祖’,使用著從唐宋時期流傳下來的古法製作技藝,既有黃河文化的底蘊,又有吉祥美好的寓意。遊客來此體驗,非常願意自己動手拓印一張年畫帶走”。
5月1日至3日,開封非遺市集“五一”假期專場在開元廣場連續舉辦。3日下午3點多鍾,非遺市集現場,眾多攤位上,各色商品琳琅滿目,市民、遊客穿梭其中,近距離欣賞二夾弦、豫劇祥符調等非遺展演,直觀地體驗汴繡、葫蘆畫、吹糖人等非遺技藝,品嚐開封灌湯包、桶子雞等特色美食,體驗針灸、推拿等傳統醫學的獨特療效,用視覺、聽覺、味覺、觸覺深度領略非遺技藝的精妙和傳承,在遊逛中深切感受非遺的魅力。
“為了更好地推廣宋室風箏,我的孩子設計了這一套十二生肖卡通形象圖案的風箏,還有這樣黑白的,可以讓孩子們在這裏進行填色體驗,更好地認識傳統手工藝。”非遺市集上,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宋室風箏第六代傳承人宋長虹說,“開封把非遺做成市集展示,讓大家更多地了解和欣賞非遺文化的魅力。作為非遺人,我很自豪。”
“活動多維度展示了開封非遺代表性項目的發展成果,讓開封非遺更接地氣地融入百姓生活,讓更多人成為非遺的參與者、見證者、推廣者,體驗傳統技藝中的文化之美,助力非遺的傳承和發展。”開封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非遺科科長郭娟說。
擦亮品牌,傳統節會釋放文化魅力
近年來,開封充分發揮節會旅遊資源優勢,不斷挖掘整合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通過舉辦清明文化節、菊花文化節,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其中,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已舉辦16屆,中國(開封)菊花文化節已舉辦41屆。“四月清明”“十月菊香”等叫響全國,喚醒人們的傳統文化記憶。
開封有著悠久的清明文化傳統。一幅《清明上河圖》盡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華。2009年以來,開封每年舉辦清明文化節。今年清明文化節期間,開封城區踏春大巡遊等一係列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各大景區精彩紛呈的演藝節目,清明頒新火、宋式拔河、清明節風箏製作體驗、“宋人詞話”主題研學、傳統特色美食評選等,給廣大遊客和市民帶來沉浸式的美好享受。
“活動非常有互動性、參與感,穿著傳統服飾,進行大巡遊,非常熱鬧,展現了我們古都千年的文化積澱,還吸引了很多外地遊客。”提起清明文化節,開封市鼓樓區居民趙青竹自豪地說。
清明文化節的成功舉辦,使開封成為全國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和網紅打卡地。據悉,開封居全國清明節遊客量漲幅超過50%的目的地城市第四位,清明假期開封累計接待國內遊客236.39萬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12.6億元。
菊花是開封的市花,彰顯著開封的曆史、文化、氣質和精神。開封養菊賞菊曆史悠久,菊花文化源遠流長。“唐代,菊花已在開封廣泛種植和觀賞。北宋時期,開封開啟了舉辦菊花花會的先河,總結出養菊技術的成套經驗。”開封市菊花文化產業發展協會原副會長兼秘書長張玉發說。
中國翰園中那座被菊花扮靚的“花橋”一度走紅網絡,橋麵蜿蜒曲折,橋兩側石欄上簇擁著一盆盆盛開的菊花,水霧繚繞,恍如仙境,吸引著眾多賞菊人。該景區工作人員王玥介紹,該景點意在打造“人在花中遊”的效果,結合景區內景觀,再現宋代詞人李清照詞作《醉花陰》中“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的場景。
菊花文化節培育發展了菊花產業,菊花酒、菊花茶、菊花宴、菊花瓷……讓開封菊花從單一觀賞向食用、藥用、飲用、釀用、文創產品等領域延伸拓展。
“菊花瓷是將菊花元素與北宋官瓷有機結合,經過捏塑、施釉、燒製等製作流程,創造出的具有開封文化特色的工藝美術作品。”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朱芳魁介紹。
除在秋天賞菊外,每年春季,開封的花朝節也別有一番文化趣味。在龍亭公園,身著古裝的花仙子們在“花神”的帶領下,舉行花朝節祭祀儀式,淡淡花香,簪花賞紅。
“花朝節傳承的是一種文化,於暖風春日裏祈福、舞蹈、歌唱、踏青、賞紅。各色的傳統衣衫與繁花綠樹相得益彰,構成一幅美麗的春日踏青圖,人們感受到的是生活的浪漫和美好。”河南大學文化旅遊學院教授彭恒禮說。
優化環境,傾力打造溫馨宜遊之城
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一座古城想要由“爆紅”變“長紅”,僅擁有特色的文旅產品尚不足以支撐,還需要配套的服務保障、人文關懷和生態環境,在提升文旅品質上持續發力。
多年來,開封市委、市政府堅持把打造“文旅強市”作為重要內容常抓不懈,樹立“城市即景區、景區即城市,市民即遊客、遊客即市民”理念,加強顛覆性創意、沉浸式體驗、年輕化消費,堅持問題導向,把文旅品質提升與城市建設提質、文明創建結合起來,以文旅促城建、促文明,通過健全文旅融合發展“十個一”工作機製、探索“五個全域”實踐路徑,進一步完善文旅消費的“硬環境”和“軟環境”,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從2023年6月開始,針對文旅市場“吃住行遊購娛”六個方麵存在的突出問題,開封市對應成立6個工作專班,高位驅動,紮實推進文旅市場品質提升“六項行動”,完善整體服務體係,不斷增強遊客旅遊體驗感和滿意度。
“我這幾天在開封一直都是選擇公交出行,真的很方便。我來之前就知道開封的美食專線,這幾天坐著公交車打卡了好多好吃的,官方認證的確實靠譜!”5月3日上午,來自山東的遊客陳麗邊說邊豎起大拇指。
今年以來,在開封市委市政府統籌指導下,開封市文明辦、文廣旅局、商務局、公安局、城管局等緊密協作,紛紛推出相關服務保障措施,包括增加誌願者服務,持續提升景區服務質量水平,開展傳統特色早餐品質提升行動,著力穩控住宿餐飲價格,開通景區旅遊巴士專線、美食專線,增設臨時停車場和停車泊位,發布開封傳統特色早餐“必吃榜”、開封老字號體驗購物地圖等。當前,開封正以“繡花功夫”精織古都文旅提質“新畫卷”。
開封城牆及周邊曆經10餘年保護改造提升,目前基本實現牆體貫通、綠道貫通、環路貫通、人防貫通、水係貫通“五貫通”,環城牆景觀帶成為市民遊客健身、休閑的好去處,成為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改善城市麵貌、提升人居環境的“文化帶”和“民生帶”。
西門鄭羊雙腸鮮湯店店主鄭長春拾金不昧,將巨額現金如數歸還外地遊客;開封網約車司機給外地遊客送還不小心丟失的包……諸多讓人暖心的故事,在開封一幕幕上演,古道熱腸、厚道真誠的開封人,讓外地遊客深感溫暖。
開封文化旅遊紅火的背後,是開封持續多年對“如何讓厚重的曆史文化活起來”的一係列實踐,是持續優化環境、提升品質之後的厚積薄發,是開封推動文化旅遊融合、拓展、突破和創新的必然結果。開封除了有吸引眼球的“引爆點”,也具備接住“潑天富貴”的硬實力,更有對遊客的尊重與嗬護。
“目前,市容和綠化更加美觀,交通秩序更加規範,遊樂項目更加豐富,住宿和餐飲環境也得到優化升級。”開封市副市長肖文興說,“開封將繼續補短板、強內功、提品質,在全市形成好客寵客、賓至如歸的濃厚氛圍。”
(本報記者 王勝昔 丁豔 本報通訊員 左起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