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編者按:漢服設計師、農“抖”帶頭人、考古專家、地鐵司機……三百六十行,行行能閃光。平凡的崗位,也能有聲有色,奮發的青年,都在熠熠生輝。五一勞動節和五四青年節前夕,大河網推出特別策劃——“閃光青年有模Young”,聚焦模範青年,關注新興行業,看閃閃發光的青春模樣。
大河網訊(記者 趙檬 王怡瀟)“大姐,再和我一起把塑料布往上拉點,這裏還是蓋不住啊,雨進去啦!”4月19日恰逢穀雨節氣,天上下著淅淅瀝瀝的雨,記者在鄭州市二七區的種植基地裏見到了鄭州市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員黃文。此時,她穿著一件格子罩衣,蹲在三米多高的蔬菜大棚頂上,雖然戴著一個遮陽帽,頭發還是被雨水打濕了貼在臉上,正在和其他幾位大姐一起配合著給大棚“查漏補缺”。
看到記者,她也沒有停下手裏的活,一邊蹲著檢查棚膜的銜接,一邊衝下喊話讓等她一下。“不好意思啊,趙記者,你看這個大棚有幾處漏了,如果番茄苗被雨澆了,我們的育種會受影響。”二十多分鍾後,黃文手腳並用地從大棚旁邊隻能容下半個腳掌的窄梯上下來,握手的時候可以感覺到她略微粗糙的手有些冰涼。
下來以後,她沒有著急進大棚躲雨,而是帶著記者檢查起靠近地麵的隔蟲網。“你看,前幾天刮風把這兒的網弄破了,都是我們自己縫起來的,要不蟲啃了可不得了。”看著縫補過的網紗,記者不禁感歎,她這個專家當得可真是不容易。
黃文主要從事番茄、芸豆等蔬菜新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的研究及推廣工作,曾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參加選育並鑒定的番茄新品種8個,已經登記的新品種6個,在2023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十年隻為育一種
“我愛吃番茄。”說起畢業後選擇番茄為主要科研對象的原因,黃文笑著說,很簡單,因為種出來就能吃啊,不需要二次加工。
黃文介紹,她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據市場需要確定目標性狀,選育出高產、優質、抗病的番茄新品種。然而,這個聽起來簡單的工作做起來卻需要超乎尋常的耐心,因為穩定一個材料性狀需要3~5年,選育一個番茄新品種需要10年左右。“我們說,良種配良法,一個好的品種還要有配套的栽培技術,栽培技術研究也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開展輕簡化栽培和綠色栽培技術方麵的研究,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降低勞務成本,提高番茄的食用安全。”黃文說起自己的工作滔滔不絕。
“番茄的花是雌雄同體的,這意味著每一朵花既有雌蕊也有雄蕊,雌蕊位於花的底部,雄蕊位於花的頂部。要完成授粉,需要將雄蕊的花粉塗抹到雌蕊的柱頭上,這些都需要人工一點一點進行操作,對我們的耐心是一種考驗。”黃文說著話,手裏的活也沒有停,隻見她熟練地用采粉器采集花粉,然後再到另一株番茄苗旁尋找合適的花蕊,將雄蕊和雌蕊分開,用小拇指將采集來的花粉抹在花的柱頭上。因為長時間用手操作,黃文的拇指和食指指尖已經被染成了綠色。
據介紹,黃文他們對每株番茄的生物學性狀都要進行觀察、測量和記錄,篩選出優異的材料和品種。每年種植的親本材料、後代材料、組合還有引進的番茄品種超過1000份。正常情況下按照一畝大棚2300株番茄,一株番茄留4穗花,一穗花結5個果計算,一畝大棚裏大概有5萬個番茄果,這5萬個番茄果,每一個果都有科研人員觸摸過的痕跡。
黃文告訴記者,剛開始接觸番茄研究時科研條件有限,試驗地的農活都要由技術人員帶頭幹。“我與課題組的老師們一起從建大棚、整地,到田間管理,每天早上五點多就到試驗地裏,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早出晚歸,一泡就是一整天。”黃文說,當時冬天全靠草苫保暖,還沒有智能化控製係統,他們每天都要爬到日光溫室後牆上麵的平台上,準時拉放草苫,不分周末、節假日,全是自己幹。每天與番茄相伴的日子比自己的孩子還要多,看著它茁壯成長,大家都很欣慰,沒有人叫過苦、喊過累。
說到幹這行的職業習慣,黃文說,一有閑時,她就想著去試驗地看看,哪怕是看上一眼,心裏都覺得很踏實。一旦天氣有變化,比如刮風下雨了,別人都是往屋裏跑,他們都是往外跑,及時到試驗地裏去,生怕科研試驗受到天氣的影響。
紅色的番茄夢
“黃老師,你啥時候再來俺們這啊,我家的番茄苗看著不老對啊,一邊長得中,一邊為啥不長啊。”正說著,黃文接到了一通求助電話。
“你別急啊,你打開視頻通話,去地裏照著讓我看看。”黃文一邊觀察著鏡頭裏的番茄苗,一邊給對方“出招”。
黃文告訴記者,剛才打電話的是一個合作社的農民大姐,她家的番茄苗兩側長勢不均,處於徒長狀態,棚內溫度過高。她前幾天剛和其他幾位專家從濮陽縣回來,作為河南省番茄產業科技特派員前往興爐農民種植合作社、融創農業有限公司、文寨農業有限公司和旗盛農民種植等合作單位進行技術服務。
“他們都有我的電話,簡單一點的我在電話裏就能幫他們解決,但有的時候情況複雜,就要跑一趟了。”黃文說,他們經常給種植戶進行培訓,特別是春耕備耕等關鍵時節。開培訓班不難,但是如何讓農戶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才是關鍵,他們已經把課堂開在了田間地頭,現場答疑解惑,讓培訓更接地氣、更有人氣,還利用各種平台進行線上講課,用最直接的方式指導農戶田間管理,獲得農民朋友的廣泛好評。
“一個優良的番茄品種,首先是農民需要、市場需要、市民需要的。在我心中,培育出這樣一個好番茄,不僅要讓農民增收,而且番茄本身的品質要高、口感要好,讓大家吃出小時候的味道,吃得更加安全營養。”黃文說,這就是她心中的“白月光”。
黃文告訴記者,作為一名番茄科研人員,她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能夠育成一個綜合抗病性更強、更高產、更優質、能夠藥食同源的功能型口感番茄,相信通過努力,未來這樣的高品質番茄將會出現在大家的餐桌。
紅色的番茄承載著黃文的全部夢想,據了解,經過多年選育、試驗,她研究的優質番茄新品種在省內外推廣麵積已超過45萬畝。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編者按:漢服設計師、農“抖”帶頭人、考古專家、地鐵司機……三百六十行,行行能閃光。平凡的崗位,也能有聲有色,奮發的青年,都在熠熠生輝。五一勞動節和五四青年節前夕,大河網推出特別策劃——“閃光青年有模Young”,聚焦模範青年,關注新興行業,看閃閃發光的青春模樣。
大河網訊(記者 趙檬 王怡瀟)“大姐,再和我一起把塑料布往上拉點,這裏還是蓋不住啊,雨進去啦!”4月19日恰逢穀雨節氣,天上下著淅淅瀝瀝的雨,記者在鄭州市二七區的種植基地裏見到了鄭州市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員黃文。此時,她穿著一件格子罩衣,蹲在三米多高的蔬菜大棚頂上,雖然戴著一個遮陽帽,頭發還是被雨水打濕了貼在臉上,正在和其他幾位大姐一起配合著給大棚“查漏補缺”。
看到記者,她也沒有停下手裏的活,一邊蹲著檢查棚膜的銜接,一邊衝下喊話讓等她一下。“不好意思啊,趙記者,你看這個大棚有幾處漏了,如果番茄苗被雨澆了,我們的育種會受影響。”二十多分鍾後,黃文手腳並用地從大棚旁邊隻能容下半個腳掌的窄梯上下來,握手的時候可以感覺到她略微粗糙的手有些冰涼。
下來以後,她沒有著急進大棚躲雨,而是帶著記者檢查起靠近地麵的隔蟲網。“你看,前幾天刮風把這兒的網弄破了,都是我們自己縫起來的,要不蟲啃了可不得了。”看著縫補過的網紗,記者不禁感歎,她這個專家當得可真是不容易。
黃文主要從事番茄、芸豆等蔬菜新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的研究及推廣工作,曾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參加選育並鑒定的番茄新品種8個,已經登記的新品種6個,在2023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十年隻為育一種
“我愛吃番茄。”說起畢業後選擇番茄為主要科研對象的原因,黃文笑著說,很簡單,因為種出來就能吃啊,不需要二次加工。
黃文介紹,她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據市場需要確定目標性狀,選育出高產、優質、抗病的番茄新品種。然而,這個聽起來簡單的工作做起來卻需要超乎尋常的耐心,因為穩定一個材料性狀需要3~5年,選育一個番茄新品種需要10年左右。“我們說,良種配良法,一個好的品種還要有配套的栽培技術,栽培技術研究也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開展輕簡化栽培和綠色栽培技術方麵的研究,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降低勞務成本,提高番茄的食用安全。”黃文說起自己的工作滔滔不絕。
“番茄的花是雌雄同體的,這意味著每一朵花既有雌蕊也有雄蕊,雌蕊位於花的底部,雄蕊位於花的頂部。要完成授粉,需要將雄蕊的花粉塗抹到雌蕊的柱頭上,這些都需要人工一點一點進行操作,對我們的耐心是一種考驗。”黃文說著話,手裏的活也沒有停,隻見她熟練地用采粉器采集花粉,然後再到另一株番茄苗旁尋找合適的花蕊,將雄蕊和雌蕊分開,用小拇指將采集來的花粉抹在花的柱頭上。因為長時間用手操作,黃文的拇指和食指指尖已經被染成了綠色。
據介紹,黃文他們對每株番茄的生物學性狀都要進行觀察、測量和記錄,篩選出優異的材料和品種。每年種植的親本材料、後代材料、組合還有引進的番茄品種超過1000份。正常情況下按照一畝大棚2300株番茄,一株番茄留4穗花,一穗花結5個果計算,一畝大棚裏大概有5萬個番茄果,這5萬個番茄果,每一個果都有科研人員觸摸過的痕跡。
黃文告訴記者,剛開始接觸番茄研究時科研條件有限,試驗地的農活都要由技術人員帶頭幹。“我與課題組的老師們一起從建大棚、整地,到田間管理,每天早上五點多就到試驗地裏,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早出晚歸,一泡就是一整天。”黃文說,當時冬天全靠草苫保暖,還沒有智能化控製係統,他們每天都要爬到日光溫室後牆上麵的平台上,準時拉放草苫,不分周末、節假日,全是自己幹。每天與番茄相伴的日子比自己的孩子還要多,看著它茁壯成長,大家都很欣慰,沒有人叫過苦、喊過累。
說到幹這行的職業習慣,黃文說,一有閑時,她就想著去試驗地看看,哪怕是看上一眼,心裏都覺得很踏實。一旦天氣有變化,比如刮風下雨了,別人都是往屋裏跑,他們都是往外跑,及時到試驗地裏去,生怕科研試驗受到天氣的影響。
紅色的番茄夢
“黃老師,你啥時候再來俺們這啊,我家的番茄苗看著不老對啊,一邊長得中,一邊為啥不長啊。”正說著,黃文接到了一通求助電話。
“你別急啊,你打開視頻通話,去地裏照著讓我看看。”黃文一邊觀察著鏡頭裏的番茄苗,一邊給對方“出招”。
黃文告訴記者,剛才打電話的是一個合作社的農民大姐,她家的番茄苗兩側長勢不均,處於徒長狀態,棚內溫度過高。她前幾天剛和其他幾位專家從濮陽縣回來,作為河南省番茄產業科技特派員前往興爐農民種植合作社、融創農業有限公司、文寨農業有限公司和旗盛農民種植等合作單位進行技術服務。
“他們都有我的電話,簡單一點的我在電話裏就能幫他們解決,但有的時候情況複雜,就要跑一趟了。”黃文說,他們經常給種植戶進行培訓,特別是春耕備耕等關鍵時節。開培訓班不難,但是如何讓農戶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才是關鍵,他們已經把課堂開在了田間地頭,現場答疑解惑,讓培訓更接地氣、更有人氣,還利用各種平台進行線上講課,用最直接的方式指導農戶田間管理,獲得農民朋友的廣泛好評。
“一個優良的番茄品種,首先是農民需要、市場需要、市民需要的。在我心中,培育出這樣一個好番茄,不僅要讓農民增收,而且番茄本身的品質要高、口感要好,讓大家吃出小時候的味道,吃得更加安全營養。”黃文說,這就是她心中的“白月光”。
黃文告訴記者,作為一名番茄科研人員,她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能夠育成一個綜合抗病性更強、更高產、更優質、能夠藥食同源的功能型口感番茄,相信通過努力,未來這樣的高品質番茄將會出現在大家的餐桌。
紅色的番茄承載著黃文的全部夢想,據了解,經過多年選育、試驗,她研究的優質番茄新品種在省內外推廣麵積已超過45萬畝。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