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源”來如此丨一眼閱千年,圖書變形記
更新時間:2024-4-18 19:16:36    來源:大河網

大河網訊 從甲骨到青銅器,從“書於竹帛”到線裝典籍,從紙質書到電子書……時代在變,書的載體也在不斷演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華文明史就是一部圖書的演變史。

韋編三絕、學富五車、洛陽紙貴、手不釋卷……你知道嗎,這些耳熟能詳的成語裏蘊含著圖書變形的密碼。

甲骨上的卜辭,青銅器上的銘文,玉石上的盟誓,竹簡上的經史子集、百家爭鳴,隨著造紙術、印刷術的日趨發達,書籍的容量與書籍的重量呈反比例發展。到了電子信息時代,電子書的容量更是“漸行漸遠漸無窮”了。

書籍的每一次形態演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造紙術的發明,並不意味著竹帛退出曆史舞台;雕版印刷的出現,也並不意味著手抄本的覆滅。

考古發現,我國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紙。到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但直到公元三世紀後,紙書才最終替代簡帛,成為書籍的主要載體。公元七世紀至八世紀(隋唐時期),中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北宋時期,畢昇發明了泥活字印刷術,進一步促進了圖書印刷、裝幀技術的發展。

以雕版印刷為分界,人們把靠抄寫傳播書籍的漫長時期稱為“寫本時代”,而將進入雕版印刷的時代稱作“版本時代”或“印本時代”。在許多學者看來,“熹平石經”是我國最早的版本。

公元175年(熹平四年),漢靈帝采納蔡邕等人的奏議,校正儒家書籍,以儒家七經(魯詩、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刻石立碑,立於太學講堂前,這也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

熹平石經,曆時八年雕刻而成, 分刻在46塊巨石上,總字數超過20萬字。隻可惜,命運多舛,如今隻剩下一些碎塊分藏於國內多地博物館內。在河南博物院內,就珍藏了當時太學所立的熹平石經殘片。

“熹平石經”剛一問世,就立刻成為當時讀書人的讀經範本。為了把厚重繁多的石經“捧”回家去讀,人們采用了拓印方法“複製”經文,而這也被看作是後世雕版印刷術的雛形。

有研究者指出,“熹平石經”的出現,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促進了我國書籍內容和形式的演變,承前啟後,在中國書史上開辟了一條新路徑。

《尚書》中記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在距今35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表示書籍的“冊”字和“典”字。從甲骨到紙張,從紙張到手機,材料在變,載體在變,書籍的形製在變,但閱讀內核卻始終如一。

“源”來如此,在人間最美四月天,讓我們一起讀書吧。

策劃:魏劍 李錚

統籌:李敬欣 張培君

執行:婁恒 莫韶華 範昭

文案:劉瑞朝 李東寶 趙漢青

影像/製作:馬紹坤

海報:胡瀚澤

特別鳴謝:河南博物院 河南省圖書館


相關報道

“源”來如此丨5000多年前的華夏文明史從這裏起筆

“源”來如此丨3000多年前的青銅水牛搬進新家啦

“源”來如此丨2200年前,棋盤上的楚河漢界在這裏誕生

“源”來如此丨2800年前的太陽能“打火機”長什麼樣

“源”來如此丨1800年前的“神人之戀”,映照河洛千年曆史變遷

“源”來如此丨3000多年前的“新聞”長啥樣

“源”來如此丨13500年前的一隻小鳥引領審美潮流


文章編輯:劉鳴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源”來如此丨一眼閱千年,圖書變形記
    2024-4-18 19:16:36    來源:大河網

    大河網訊 從甲骨到青銅器,從“書於竹帛”到線裝典籍,從紙質書到電子書……時代在變,書的載體也在不斷演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華文明史就是一部圖書的演變史。

    韋編三絕、學富五車、洛陽紙貴、手不釋卷……你知道嗎,這些耳熟能詳的成語裏蘊含著圖書變形的密碼。

    甲骨上的卜辭,青銅器上的銘文,玉石上的盟誓,竹簡上的經史子集、百家爭鳴,隨著造紙術、印刷術的日趨發達,書籍的容量與書籍的重量呈反比例發展。到了電子信息時代,電子書的容量更是“漸行漸遠漸無窮”了。

    書籍的每一次形態演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造紙術的發明,並不意味著竹帛退出曆史舞台;雕版印刷的出現,也並不意味著手抄本的覆滅。

    考古發現,我國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紙。到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但直到公元三世紀後,紙書才最終替代簡帛,成為書籍的主要載體。公元七世紀至八世紀(隋唐時期),中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北宋時期,畢昇發明了泥活字印刷術,進一步促進了圖書印刷、裝幀技術的發展。

    以雕版印刷為分界,人們把靠抄寫傳播書籍的漫長時期稱為“寫本時代”,而將進入雕版印刷的時代稱作“版本時代”或“印本時代”。在許多學者看來,“熹平石經”是我國最早的版本。

    公元175年(熹平四年),漢靈帝采納蔡邕等人的奏議,校正儒家書籍,以儒家七經(魯詩、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刻石立碑,立於太學講堂前,這也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

    熹平石經,曆時八年雕刻而成, 分刻在46塊巨石上,總字數超過20萬字。隻可惜,命運多舛,如今隻剩下一些碎塊分藏於國內多地博物館內。在河南博物院內,就珍藏了當時太學所立的熹平石經殘片。

    “熹平石經”剛一問世,就立刻成為當時讀書人的讀經範本。為了把厚重繁多的石經“捧”回家去讀,人們采用了拓印方法“複製”經文,而這也被看作是後世雕版印刷術的雛形。

    有研究者指出,“熹平石經”的出現,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促進了我國書籍內容和形式的演變,承前啟後,在中國書史上開辟了一條新路徑。

    《尚書》中記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在距今35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表示書籍的“冊”字和“典”字。從甲骨到紙張,從紙張到手機,材料在變,載體在變,書籍的形製在變,但閱讀內核卻始終如一。

    “源”來如此,在人間最美四月天,讓我們一起讀書吧。

    策劃:魏劍 李錚

    統籌:李敬欣 張培君

    執行:婁恒 莫韶華 範昭

    文案:劉瑞朝 李東寶 趙漢青

    影像/製作:馬紹坤

    海報:胡瀚澤

    特別鳴謝:河南博物院 河南省圖書館


    相關報道

    “源”來如此丨5000多年前的華夏文明史從這裏起筆

    “源”來如此丨3000多年前的青銅水牛搬進新家啦

    “源”來如此丨2200年前,棋盤上的楚河漢界在這裏誕生

    “源”來如此丨2800年前的太陽能“打火機”長什麼樣

    “源”來如此丨1800年前的“神人之戀”,映照河洛千年曆史變遷

    “源”來如此丨3000多年前的“新聞”長啥樣

    “源”來如此丨13500年前的一隻小鳥引領審美潮流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