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央媒觀豫 | 人民日報:殷墟博物館新館 係統展現商文明的麵貌
更新時間:2024-4-13 8:09:29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1712951498194_1.jpg

  殷墟博物館新館“子何人哉——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特展”。嶽占偉供圖

  殷墟是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並經甲骨文及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也是世界青銅文明的重要代表。近期開放的殷墟博物館新館,是殷墟近百年考古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3000多年前商文明可觸可感的呈現。

  博物館展出約4000件套殷墟文物,包括青銅器、甲骨、玉石器、陶器、骨角牙器等,集中體現了燦爛輝煌的商文明。端莊厚重的司母辛大方鼎告訴我們什麼是王家重器,數十套銅觚和銅爵顯示了婦好生前高貴的身份和地位;“陶三通”證實了殷墟都城已有複雜的地下排水係統;“四方文物”見證了殷墟都邑的開放以及與方國諸侯的交往、交流與交融。博物館還設有“子何人哉——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特展”“長從何來——殷墟花園莊東地亞長墓專題展”,前者用殷墟花園莊東地H3甲骨窖藏坑出土的100餘片甲骨介紹“子”為何人及其生前的重要活動,後者用高級貴族墓葬M54出土的全部文物整體闡釋“長”的赫赫戰功。

  “商邑翼翼,四方之極”。博物館改變了原來按文物類型、文明要素展示的方式,采用從國史到國家再到國人的邏輯體係,輔以創新性的展覽方式,以文物為根本,與最新的考古成果相結合,采用成組器物整體展示的方式,全麵係統講述商文明的內涵,展現商文明的整體麵貌。

  呈現殷墟大邑商總體布局。殷墟東西6千米,南北超過5千米,總麵積約30平方千米。其中,洹河以北分布著中商時期的洹北商城,小屯一帶為商王的宮殿宗廟區,侯家莊西北岡為王陵園和祭祀場。商人采用族邑模式,在王族邑的周圍,分布著其他眾多家族聚居的族邑、手工業區等。幹道、幹渠及其支渠,為都邑的骨幹框架。博物館通過立體沙盤與視頻、互動屏相結合的方式,將殷墟布局從開始到興盛,族邑逐漸增大、增多的變遷曆程如畫卷般展開,生動呈現250餘年大邑商都邑變遷史。

  講述商代複雜的社會結構。通過考古,我們可以初步了解商代社會結構:商王通過占卜等手段,借神權彰顯王權;貴族地位崇高,擔任不同等級的官職,在族邑及王朝內部擁有一定話語權;人數眾多的平民構成了社會的基礎,並通過製禮作樂來規範社會秩序。在殷墟博物館新館,從平民到商王,不同等級的墓葬隨著地勢與台階從低到高複原展示,結合墓葬內出土的全部文物的整體展示,直觀展現了商代社會各階層的差別,再現了各階層墓主人生前的社會地位。

  展示商代豐富的社會生活。持續的考古發掘為我們複原商代先民的社會生活提供了可能:播五穀,鑄青銅,重生產,重貿易,手工業生產技術得到極大發展。“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是商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祭祀坑的集中展示,再現了商代的祭祀場景。“車轔轔馬蕭蕭”展廳,集中展示了25輛商代馬車,車馬矩陣再現了商王田獵出行、征戰四方、馳騁千裏的壯觀場麵,展示了馬車作為交通工具在商人社會生活、禮樂製度等方麵的重要作用。

  殷墟是中國青銅文化鼎盛時期,青銅器造型精致,紋飾繁縟,工藝精湛。博物館設置鑄銅作坊實景,結合文物組合展示,將鑄銅工具刻刀,鑄造器具陶模、範、芯,熔銅器具爐壁與坩堝,打磨器具磨石等文物,與鉛錠窖藏坑相結合,完整呈現了商代青銅器生產流程,反映出鑄型工藝的規範化和複雜化;又在實景內設置觸摸屏,讓觀眾體驗在青銅器模型上粘貼紋飾等,增強了互動性和趣味性。

  勾勒商代文化的交融與借鑒。“四海來假,來假祁祁”,王畿與周邊諸侯方國不斷進行文化交流與交融,不斷豐富著商文明。在博物館四方交流的展線上,有許多陶鬲。陶鬲係炊器,在殷墟發現了許多非本地生產的陶鬲,它們是諸侯方國的人們從自己家鄉帶來的,如來自晉陝高原的花邊口沿袋足鬲,來自山東菏澤地區的寬沿方唇鬲,來自湖北毛家咀遺址的“羊角”鬲,等等。此外,殷墟遺址還出土了來自長江中下遊地區的硬陶器和原始瓷器,來自北方草原地區的兵器、車馬用具等。殷墟文化正是在吸納融合四方文化元素的基礎上創新發展,才得以形成“商邑翼翼,四方之極”,這也是中華文明持續發展的內在因素。

  鼎是商代重要的青銅禮器。殷墟博物館新館以青銅方鼎為其外形,四麵采用草坡進行掩護,使其很好地融入殷墟遺址。博物館外牆上部紋飾采用了青銅器上最常見的三大主題紋飾和裝飾手法,以雲雷紋為地紋,獸麵紋和夔龍紋凸起於地紋之上,層次感強。博物館大門門楣上的“天邑商”三字,來自殷墟甲骨文。在步入博物館大門之前,我們可以給遊客講“天邑商”的由來:因為殷墟是當時中國乃至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榮的城市之一,所以商朝人自豪地稱自己的都城為“天邑商”或“大邑商”。站在博物館大廳抬頭仰望,玄鳥正在空中盤旋,這就是《詩經》中“玄鳥生商”的美麗傳說。

  殷墟的發掘與保護,離不開一代代考古人的堅持與傳承。基本陳列“探索商文明”講述了從1928年董作賓鏟起第一鍬土開始,到李濟、梁思永等第一批中國考古學家15次科學發掘殷墟宮殿區、王陵區,再到上世紀50年代起安誌敏、鄭振香、楊錫璋、劉一曼、唐際根等考古學家發掘殷墟眾多區域及洹北商城的過程。近百年的上下求索,基本建立了商代考古編年體係,厘清了殷墟整體布局,深化了族邑形態和性質研究,拓展了手工業布局與技術研究……

  博物館與殷墟宮殿宗廟區僅一河之隔,是殷墟考古遺址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殷墟考古遺址公園內持續的考古,“大邑商”麵貌不斷被揭示,商文明內涵不斷被豐富。

  (作者 嶽占偉  殷墟博物館執行館長)

文章編輯:李潤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央媒觀豫 | 人民日報:殷墟博物館新館 係統展現商文明的麵貌
    2024-4-13 8:09:29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1712951498194_1.jpg

      殷墟博物館新館“子何人哉——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特展”。嶽占偉供圖

      殷墟是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並經甲骨文及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也是世界青銅文明的重要代表。近期開放的殷墟博物館新館,是殷墟近百年考古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3000多年前商文明可觸可感的呈現。

      博物館展出約4000件套殷墟文物,包括青銅器、甲骨、玉石器、陶器、骨角牙器等,集中體現了燦爛輝煌的商文明。端莊厚重的司母辛大方鼎告訴我們什麼是王家重器,數十套銅觚和銅爵顯示了婦好生前高貴的身份和地位;“陶三通”證實了殷墟都城已有複雜的地下排水係統;“四方文物”見證了殷墟都邑的開放以及與方國諸侯的交往、交流與交融。博物館還設有“子何人哉——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特展”“長從何來——殷墟花園莊東地亞長墓專題展”,前者用殷墟花園莊東地H3甲骨窖藏坑出土的100餘片甲骨介紹“子”為何人及其生前的重要活動,後者用高級貴族墓葬M54出土的全部文物整體闡釋“長”的赫赫戰功。

      “商邑翼翼,四方之極”。博物館改變了原來按文物類型、文明要素展示的方式,采用從國史到國家再到國人的邏輯體係,輔以創新性的展覽方式,以文物為根本,與最新的考古成果相結合,采用成組器物整體展示的方式,全麵係統講述商文明的內涵,展現商文明的整體麵貌。

      呈現殷墟大邑商總體布局。殷墟東西6千米,南北超過5千米,總麵積約30平方千米。其中,洹河以北分布著中商時期的洹北商城,小屯一帶為商王的宮殿宗廟區,侯家莊西北岡為王陵園和祭祀場。商人采用族邑模式,在王族邑的周圍,分布著其他眾多家族聚居的族邑、手工業區等。幹道、幹渠及其支渠,為都邑的骨幹框架。博物館通過立體沙盤與視頻、互動屏相結合的方式,將殷墟布局從開始到興盛,族邑逐漸增大、增多的變遷曆程如畫卷般展開,生動呈現250餘年大邑商都邑變遷史。

      講述商代複雜的社會結構。通過考古,我們可以初步了解商代社會結構:商王通過占卜等手段,借神權彰顯王權;貴族地位崇高,擔任不同等級的官職,在族邑及王朝內部擁有一定話語權;人數眾多的平民構成了社會的基礎,並通過製禮作樂來規範社會秩序。在殷墟博物館新館,從平民到商王,不同等級的墓葬隨著地勢與台階從低到高複原展示,結合墓葬內出土的全部文物的整體展示,直觀展現了商代社會各階層的差別,再現了各階層墓主人生前的社會地位。

      展示商代豐富的社會生活。持續的考古發掘為我們複原商代先民的社會生活提供了可能:播五穀,鑄青銅,重生產,重貿易,手工業生產技術得到極大發展。“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是商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祭祀坑的集中展示,再現了商代的祭祀場景。“車轔轔馬蕭蕭”展廳,集中展示了25輛商代馬車,車馬矩陣再現了商王田獵出行、征戰四方、馳騁千裏的壯觀場麵,展示了馬車作為交通工具在商人社會生活、禮樂製度等方麵的重要作用。

      殷墟是中國青銅文化鼎盛時期,青銅器造型精致,紋飾繁縟,工藝精湛。博物館設置鑄銅作坊實景,結合文物組合展示,將鑄銅工具刻刀,鑄造器具陶模、範、芯,熔銅器具爐壁與坩堝,打磨器具磨石等文物,與鉛錠窖藏坑相結合,完整呈現了商代青銅器生產流程,反映出鑄型工藝的規範化和複雜化;又在實景內設置觸摸屏,讓觀眾體驗在青銅器模型上粘貼紋飾等,增強了互動性和趣味性。

      勾勒商代文化的交融與借鑒。“四海來假,來假祁祁”,王畿與周邊諸侯方國不斷進行文化交流與交融,不斷豐富著商文明。在博物館四方交流的展線上,有許多陶鬲。陶鬲係炊器,在殷墟發現了許多非本地生產的陶鬲,它們是諸侯方國的人們從自己家鄉帶來的,如來自晉陝高原的花邊口沿袋足鬲,來自山東菏澤地區的寬沿方唇鬲,來自湖北毛家咀遺址的“羊角”鬲,等等。此外,殷墟遺址還出土了來自長江中下遊地區的硬陶器和原始瓷器,來自北方草原地區的兵器、車馬用具等。殷墟文化正是在吸納融合四方文化元素的基礎上創新發展,才得以形成“商邑翼翼,四方之極”,這也是中華文明持續發展的內在因素。

      鼎是商代重要的青銅禮器。殷墟博物館新館以青銅方鼎為其外形,四麵采用草坡進行掩護,使其很好地融入殷墟遺址。博物館外牆上部紋飾采用了青銅器上最常見的三大主題紋飾和裝飾手法,以雲雷紋為地紋,獸麵紋和夔龍紋凸起於地紋之上,層次感強。博物館大門門楣上的“天邑商”三字,來自殷墟甲骨文。在步入博物館大門之前,我們可以給遊客講“天邑商”的由來:因為殷墟是當時中國乃至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榮的城市之一,所以商朝人自豪地稱自己的都城為“天邑商”或“大邑商”。站在博物館大廳抬頭仰望,玄鳥正在空中盤旋,這就是《詩經》中“玄鳥生商”的美麗傳說。

      殷墟的發掘與保護,離不開一代代考古人的堅持與傳承。基本陳列“探索商文明”講述了從1928年董作賓鏟起第一鍬土開始,到李濟、梁思永等第一批中國考古學家15次科學發掘殷墟宮殿區、王陵區,再到上世紀50年代起安誌敏、鄭振香、楊錫璋、劉一曼、唐際根等考古學家發掘殷墟眾多區域及洹北商城的過程。近百年的上下求索,基本建立了商代考古編年體係,厘清了殷墟整體布局,深化了族邑形態和性質研究,拓展了手工業布局與技術研究……

      博物館與殷墟宮殿宗廟區僅一河之隔,是殷墟考古遺址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殷墟考古遺址公園內持續的考古,“大邑商”麵貌不斷被揭示,商文明內涵不斷被豐富。

      (作者 嶽占偉  殷墟博物館執行館長)

    文章編輯:李潤生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