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央媒觀豫|精美遺物出土!龍門石窟考古再上新
更新時間:2024-4-11 21:05:22    來源:人民網


  據龍門石窟研究院4月10日消息,為配合龍門石窟東山擂鼓台南洞加固維修保護工程,考古人員對擂鼓台南洞前壁(西牆)內的填充物進行清理時,出土較多精美遺物,並發現石刻造像和建築構件80餘件。

1.jpg

  龍門石窟東山擂鼓台南洞前壁(西牆)由石塊、青磚壘砌而成,寬約1.3米。在牆的內部填土中,發現有遺物填充,經逐層清理出土有磚、陶質遺物100餘件,其中編號的石造像殘件80餘件、門砧石1對、陶質脊獸殘件數件。以洞窟窟門為界,門南側夾牆中出土遺物56件,北側夾牆中出土遺物28件,初步觀察多數造像殘件可以拚對修複。經清理,這些遺物逐層擺放,壘砌於牆內。

2.jpg

  本次出土遺物以石刻造像為主,有佛頭、菩薩像殘件、頭部殘件、花紋殘件、蓮座殘件、造像腳部殘件和1對門砧石(門墩)等。

3.jpg

  其中一件圓雕佛頭,出土於前壁西南角近南牆的地表麵下40厘米處,上部為堅硬的料礓石堆積,頭像保存完整,高38厘米、寬22厘米、厚19厘米,頭頂有高肉髻,肉髻和發髻表麵飾品字形水渦紋,頭兩側和後部發紋雕刻波浪狀起伏,麵相豐滿圓潤,長眉細目,眼瞼微啟,直鼻,鼻尖稍殘,雙唇飽滿,曲線柔和,神態恬靜祥和,下頜圓潤,頜下有內凹弧線,整個頭像雕刻精美,具有鮮明的龍門盛唐造像風格,判斷時代為7世紀晚期至8世紀初。

  出土的體量較大的數件造像殘件,均為圓雕像。其中1尊佛像殘件高76厘米、寬55厘米、厚28厘米。1件菩薩半身像高55厘米、寬39厘米、厚22厘米;1件菩薩腳及蓮座殘件高45厘米、寬54厘米、厚34厘米,均為頭部以下的身體部分。另外還有一些造像為擂鼓台南洞牆壁上坍塌的結跏趺坐像殘件,個別還殘留有彩繪痕跡。門墩石長54厘米、寬29厘米、高31.5厘米,中部有槽孔。

  據介紹,根據洞窟在早期的坍塌、前壁和窟頂前部壘砌的青磚、前壁內的出土物、2008年擂鼓台區窟前遺址考古發掘以及結合曆史文獻記載的古代地震史等推斷,該前壁牆內填埋造像行為應該在明代中晚期,其目的主要是古代在修複加固洞窟前壁的時候填充於牆內,節省磚石等用料。

4.jpg

  考古人員推測,造像來源可能為石窟中塌落的殘塊。另外,該區域在唐宋時期為香山寺別院,可能是其存留、散落有部分圓雕造像。這從擂鼓台區窟前遺址考古發掘出土不同時期遺物1900件可見一斑。而出土的完整佛頭,填埋較深,上部有山石料礓等堆積,非夾牆內出土,推斷為晚唐至宋時期即已塌落掩埋於此。

  “此次配合保護工程的考古清理,是龍門石窟考古工作中一次石刻造像的集中出土,也是首次在古代對龍門石窟維修工程的牆壁內發現造像。這些造像數量多、體量較大、造像精美。”龍門石窟研究院曆史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路偉表示,本次考古發現,對研究龍門石窟唐代造像藝術和經濟社會狀況等以及擂鼓台區的曆史沿革、維修加固曆史和古代地震史等具有重要價值,對於深化龍門石窟保護研究有重要意義。

文章編輯:李潤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央媒觀豫|精美遺物出土!龍門石窟考古再上新
    2024-4-11 21:05:22    來源:人民網


      據龍門石窟研究院4月10日消息,為配合龍門石窟東山擂鼓台南洞加固維修保護工程,考古人員對擂鼓台南洞前壁(西牆)內的填充物進行清理時,出土較多精美遺物,並發現石刻造像和建築構件80餘件。

    1.jpg

      龍門石窟東山擂鼓台南洞前壁(西牆)由石塊、青磚壘砌而成,寬約1.3米。在牆的內部填土中,發現有遺物填充,經逐層清理出土有磚、陶質遺物100餘件,其中編號的石造像殘件80餘件、門砧石1對、陶質脊獸殘件數件。以洞窟窟門為界,門南側夾牆中出土遺物56件,北側夾牆中出土遺物28件,初步觀察多數造像殘件可以拚對修複。經清理,這些遺物逐層擺放,壘砌於牆內。

    2.jpg

      本次出土遺物以石刻造像為主,有佛頭、菩薩像殘件、頭部殘件、花紋殘件、蓮座殘件、造像腳部殘件和1對門砧石(門墩)等。

    3.jpg

      其中一件圓雕佛頭,出土於前壁西南角近南牆的地表麵下40厘米處,上部為堅硬的料礓石堆積,頭像保存完整,高38厘米、寬22厘米、厚19厘米,頭頂有高肉髻,肉髻和發髻表麵飾品字形水渦紋,頭兩側和後部發紋雕刻波浪狀起伏,麵相豐滿圓潤,長眉細目,眼瞼微啟,直鼻,鼻尖稍殘,雙唇飽滿,曲線柔和,神態恬靜祥和,下頜圓潤,頜下有內凹弧線,整個頭像雕刻精美,具有鮮明的龍門盛唐造像風格,判斷時代為7世紀晚期至8世紀初。

      出土的體量較大的數件造像殘件,均為圓雕像。其中1尊佛像殘件高76厘米、寬55厘米、厚28厘米。1件菩薩半身像高55厘米、寬39厘米、厚22厘米;1件菩薩腳及蓮座殘件高45厘米、寬54厘米、厚34厘米,均為頭部以下的身體部分。另外還有一些造像為擂鼓台南洞牆壁上坍塌的結跏趺坐像殘件,個別還殘留有彩繪痕跡。門墩石長54厘米、寬29厘米、高31.5厘米,中部有槽孔。

      據介紹,根據洞窟在早期的坍塌、前壁和窟頂前部壘砌的青磚、前壁內的出土物、2008年擂鼓台區窟前遺址考古發掘以及結合曆史文獻記載的古代地震史等推斷,該前壁牆內填埋造像行為應該在明代中晚期,其目的主要是古代在修複加固洞窟前壁的時候填充於牆內,節省磚石等用料。

    4.jpg

      考古人員推測,造像來源可能為石窟中塌落的殘塊。另外,該區域在唐宋時期為香山寺別院,可能是其存留、散落有部分圓雕造像。這從擂鼓台區窟前遺址考古發掘出土不同時期遺物1900件可見一斑。而出土的完整佛頭,填埋較深,上部有山石料礓等堆積,非夾牆內出土,推斷為晚唐至宋時期即已塌落掩埋於此。

      “此次配合保護工程的考古清理,是龍門石窟考古工作中一次石刻造像的集中出土,也是首次在古代對龍門石窟維修工程的牆壁內發現造像。這些造像數量多、體量較大、造像精美。”龍門石窟研究院曆史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路偉表示,本次考古發現,對研究龍門石窟唐代造像藝術和經濟社會狀況等以及擂鼓台區的曆史沿革、維修加固曆史和古代地震史等具有重要價值,對於深化龍門石窟保護研究有重要意義。

    文章編輯:李潤生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