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河南一號”衛星於2022年8月發射應用,自應用以來,已發現並處置耕地保護違法違規線索2300多條
未來,農田大數據將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對我國的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起到關鍵作用
河南省鄲城縣高標準農田示範區的衛星圖片,上麵顯示著眾多監測儀器的位置 鄲城縣智慧農業信息中心供圖
在河南省鶴壁市淇縣自然資源局的一塊屏幕上,224個高清攝像頭拍攝的畫麵清晰可見,實現了對全縣耕地的24小時巡查;在河南省西平縣老王坡高標準農田示範區的另一塊屏幕上,地裏的墒情、苗情、蟲情以及土壤酸堿度一目了然。
兩塊屏幕集成了衛星、攝像頭和各種傳感器傳來的數據。近年來,隨著衛星遙感技術、高空攝像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科技為保護耕地提供了有力支撐。
“天地共管”讓耕地保護更及時
淇縣自然資源局的監控大屏長12米、高5米,工作人員調取一個攝像頭,可以360度旋轉,畫麵可以拉近到地麵,房屋、車輛、樹木、行人等看得清清楚楚。
“這是安裝在信號塔上的高空高清攝像頭實時拍攝的畫麵,這些攝像頭覆蓋範圍廣,有6名工作人員不間斷地對全縣的耕地進行查看,隻要發現違規違法占用耕地的情況,立刻派人到現場進行核實、執法。”淇縣自然資源局局長馬成明說。
淇縣目前已經將“藍天衛士”秸稈禁燒監控平台、森林防火和“綜合治稅”等多個部門的地麵攝像頭係統集成到一個平台,總計可調用360度高清攝像設備224個,實現了全縣33.2萬畝耕地全覆蓋,能夠對耕地保護中的違法違規行為和突發事件做到早發現、早處置。
河南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河南省依托省電子政務外網、省政務雲等基礎設施,采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接入3.7萬餘路監控設備和“河南一號”衛星影像,建立“雙發現”機製,初步實現了對違法占地實時發現、推送、處置。
“河南一號”衛星於2022年8月發射,自應用以來,已發現並處置耕地保護違法違規線索2300多條。
目前,我國在耕地保護上已基本形成“衛星+地麵攝像頭+人工巡查”的立體監測監管體係,自然資源部會定時向地方發放衛星拍攝的違法占用耕地疑似圖斑,地方通過實地核查進行確認。
這套“天地共管”的監測體係也應用於河南鶴壁市產糧大縣浚縣。浚縣擁有105萬畝耕地,其中永久基本農田96.65萬畝,耕地保護任務艱巨。在浚縣自然資源局監察大隊副大隊長劉國江的手機裏,一款名為“執法監督”的軟件能夠對上級部門發的衛片圖斑進行定位,並顯示該地塊的土地性質,執法人員可根據定位迅速到達現場執法。
2023年4月,浚縣自然資源局接到上級部門傳來的疑似違法占用耕地的衛片圖斑,位於黎陽街道雙廟村,劉國江迅速帶領執法人員趕到現場,發現約10畝基本農田上堆放了很多用於修路的石子和沙土,確認其違法行為後,對責任人進行了處罰並限期整改。
“目前,從技術手段上已經實現‘天上看、實時盯、地上巡’的耕地監測監管手段,從自然資源部到省裏、市裏、縣裏均有技術手段監管監控,衛星天天在頭上飛,攝像頭天天盯著,為地方執法提供了有力支持。”劉國江說。
人“機”協同讓耕地保護更準確
目前,各種技術手段使土地執法更加嚴格和方便,但受自然條件製約、基礎數據偏差等因素影響,衛片圖斑、攝像圖片等與實際情況可能存在偏差,還須靠人“機”協同來完善土地執法。
“目前的技術監測手段還存在一些缺陷,上級交辦的衛片疑似圖斑和違法違規線索有一些不符合實際情況,很多線索是自動識別係統發現的,較為機械。比如收莊稼時把秸稈放在地裏,自動識別係統會認定為有東西蓋在耕地上,據此下發違法線索。”開封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自然資源督查辦公室主任郎喜龍說。
河南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視頻監控係統仍存在鐵塔視頻監控漏報率高、錯報率高問題。主要原因一是智能算法還有完善空間;二是攝像頭布設點位及塔身結構存在局限性,樹木房屋等遮擋物影響拍攝範圍。
為彌補“技防”不足,各地不斷加強“人防”力量。2021年4月,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完善早發現早製止嚴查處工作機製的意見》,推動建立“田長製”,實行縣、鄉、村三級聯動的耕地保護網格化監管體係。
淇縣西崗鎮遷民村支部書記張坤是該村的“田長”,這個村被劃分為三個網格,分別由三個村幹部任“網格長”,他們平時會到地裏巡查,發現違規建設、破壞耕地等行為,進行製止後迅速上報。
張坤說:“自然資源部門的工作人員通過衛星或攝像頭發現村裏有異常情況,也會先給我們打電話,我們迅速到達現場予以製止,並等待土地執法人員到達,人防技防相結合,築牢耕地保護紅線。”
“AI農田”讓耕地保護更高質
在河南省西平縣老王坡高標準農田示範區,綠油油的麥苗鋪滿大地。在這片麥田裏,小型氣象站、土壤監測站、高清攝像頭裏的信息不間斷地傳到數據中心,經過整合分析後,將信息傳到高標準農田服務中心的大屏幕上。
“這些數據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就像醫院的病例資料一樣,通過多年的積累,可以建立農田管理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提供全流程的農田管護服務。”示範區負責人付國河表示。
中科光啟空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蔣鵬飛說,耕地保護不僅要保量,還要保質。衛星、地麵攝像頭、5G智能傳感器等能夠快速分析農田動態變化,進行數據積累、分析,從而掌握變化規律、原因、趨勢,提供災害預警。
“AI農業能夠為農作物種植提供全流程診斷決策。種植前,分析土壤肥力、曆史氣象、上茬種植作物,提供追加底肥、耕地方式、播種期預測等建議;種植中,根據地塊種植農作物信息,評估種植區出苗率,提供精準補苗建議;在作物生長階段,對病蟲災害給出防治措施用藥、用肥等建議;收獲期,評估農作物產量,給出收獲方式建議等。”蔣鵬飛說。
開封市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長石文軍長期從事土壤監測和鹽堿地治理工作,他告訴記者,目前他們進行土壤成分分析還是采取取土化驗的方式,這種方式耗時、耗力、耗錢。
蔣鵬飛介紹,伽馬能譜儀能夠根據土壤放射性元素與土壤養分建立數學模型,反演出土壤的8項養分數據,其中7項數據反演準確率達到80%以上。這種儀器可以手提、可以安裝在農機或無人車上進行測量,效率比取土化驗高很多。
“未來,農田大數據將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對我國的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起到關鍵作用,目前我們在數據采集、大數據分析、算法算力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蔣鵬飛說。(《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劉金輝)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河南一號”衛星於2022年8月發射應用,自應用以來,已發現並處置耕地保護違法違規線索2300多條
未來,農田大數據將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對我國的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起到關鍵作用
河南省鄲城縣高標準農田示範區的衛星圖片,上麵顯示著眾多監測儀器的位置 鄲城縣智慧農業信息中心供圖
在河南省鶴壁市淇縣自然資源局的一塊屏幕上,224個高清攝像頭拍攝的畫麵清晰可見,實現了對全縣耕地的24小時巡查;在河南省西平縣老王坡高標準農田示範區的另一塊屏幕上,地裏的墒情、苗情、蟲情以及土壤酸堿度一目了然。
兩塊屏幕集成了衛星、攝像頭和各種傳感器傳來的數據。近年來,隨著衛星遙感技術、高空攝像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科技為保護耕地提供了有力支撐。
“天地共管”讓耕地保護更及時
淇縣自然資源局的監控大屏長12米、高5米,工作人員調取一個攝像頭,可以360度旋轉,畫麵可以拉近到地麵,房屋、車輛、樹木、行人等看得清清楚楚。
“這是安裝在信號塔上的高空高清攝像頭實時拍攝的畫麵,這些攝像頭覆蓋範圍廣,有6名工作人員不間斷地對全縣的耕地進行查看,隻要發現違規違法占用耕地的情況,立刻派人到現場進行核實、執法。”淇縣自然資源局局長馬成明說。
淇縣目前已經將“藍天衛士”秸稈禁燒監控平台、森林防火和“綜合治稅”等多個部門的地麵攝像頭係統集成到一個平台,總計可調用360度高清攝像設備224個,實現了全縣33.2萬畝耕地全覆蓋,能夠對耕地保護中的違法違規行為和突發事件做到早發現、早處置。
河南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河南省依托省電子政務外網、省政務雲等基礎設施,采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接入3.7萬餘路監控設備和“河南一號”衛星影像,建立“雙發現”機製,初步實現了對違法占地實時發現、推送、處置。
“河南一號”衛星於2022年8月發射,自應用以來,已發現並處置耕地保護違法違規線索2300多條。
目前,我國在耕地保護上已基本形成“衛星+地麵攝像頭+人工巡查”的立體監測監管體係,自然資源部會定時向地方發放衛星拍攝的違法占用耕地疑似圖斑,地方通過實地核查進行確認。
這套“天地共管”的監測體係也應用於河南鶴壁市產糧大縣浚縣。浚縣擁有105萬畝耕地,其中永久基本農田96.65萬畝,耕地保護任務艱巨。在浚縣自然資源局監察大隊副大隊長劉國江的手機裏,一款名為“執法監督”的軟件能夠對上級部門發的衛片圖斑進行定位,並顯示該地塊的土地性質,執法人員可根據定位迅速到達現場執法。
2023年4月,浚縣自然資源局接到上級部門傳來的疑似違法占用耕地的衛片圖斑,位於黎陽街道雙廟村,劉國江迅速帶領執法人員趕到現場,發現約10畝基本農田上堆放了很多用於修路的石子和沙土,確認其違法行為後,對責任人進行了處罰並限期整改。
“目前,從技術手段上已經實現‘天上看、實時盯、地上巡’的耕地監測監管手段,從自然資源部到省裏、市裏、縣裏均有技術手段監管監控,衛星天天在頭上飛,攝像頭天天盯著,為地方執法提供了有力支持。”劉國江說。
人“機”協同讓耕地保護更準確
目前,各種技術手段使土地執法更加嚴格和方便,但受自然條件製約、基礎數據偏差等因素影響,衛片圖斑、攝像圖片等與實際情況可能存在偏差,還須靠人“機”協同來完善土地執法。
“目前的技術監測手段還存在一些缺陷,上級交辦的衛片疑似圖斑和違法違規線索有一些不符合實際情況,很多線索是自動識別係統發現的,較為機械。比如收莊稼時把秸稈放在地裏,自動識別係統會認定為有東西蓋在耕地上,據此下發違法線索。”開封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自然資源督查辦公室主任郎喜龍說。
河南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視頻監控係統仍存在鐵塔視頻監控漏報率高、錯報率高問題。主要原因一是智能算法還有完善空間;二是攝像頭布設點位及塔身結構存在局限性,樹木房屋等遮擋物影響拍攝範圍。
為彌補“技防”不足,各地不斷加強“人防”力量。2021年4月,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完善早發現早製止嚴查處工作機製的意見》,推動建立“田長製”,實行縣、鄉、村三級聯動的耕地保護網格化監管體係。
淇縣西崗鎮遷民村支部書記張坤是該村的“田長”,這個村被劃分為三個網格,分別由三個村幹部任“網格長”,他們平時會到地裏巡查,發現違規建設、破壞耕地等行為,進行製止後迅速上報。
張坤說:“自然資源部門的工作人員通過衛星或攝像頭發現村裏有異常情況,也會先給我們打電話,我們迅速到達現場予以製止,並等待土地執法人員到達,人防技防相結合,築牢耕地保護紅線。”
“AI農田”讓耕地保護更高質
在河南省西平縣老王坡高標準農田示範區,綠油油的麥苗鋪滿大地。在這片麥田裏,小型氣象站、土壤監測站、高清攝像頭裏的信息不間斷地傳到數據中心,經過整合分析後,將信息傳到高標準農田服務中心的大屏幕上。
“這些數據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就像醫院的病例資料一樣,通過多年的積累,可以建立農田管理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提供全流程的農田管護服務。”示範區負責人付國河表示。
中科光啟空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蔣鵬飛說,耕地保護不僅要保量,還要保質。衛星、地麵攝像頭、5G智能傳感器等能夠快速分析農田動態變化,進行數據積累、分析,從而掌握變化規律、原因、趨勢,提供災害預警。
“AI農業能夠為農作物種植提供全流程診斷決策。種植前,分析土壤肥力、曆史氣象、上茬種植作物,提供追加底肥、耕地方式、播種期預測等建議;種植中,根據地塊種植農作物信息,評估種植區出苗率,提供精準補苗建議;在作物生長階段,對病蟲災害給出防治措施用藥、用肥等建議;收獲期,評估農作物產量,給出收獲方式建議等。”蔣鵬飛說。
開封市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長石文軍長期從事土壤監測和鹽堿地治理工作,他告訴記者,目前他們進行土壤成分分析還是采取取土化驗的方式,這種方式耗時、耗力、耗錢。
蔣鵬飛介紹,伽馬能譜儀能夠根據土壤放射性元素與土壤養分建立數學模型,反演出土壤的8項養分數據,其中7項數據反演準確率達到80%以上。這種儀器可以手提、可以安裝在農機或無人車上進行測量,效率比取土化驗高很多。
“未來,農田大數據將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對我國的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起到關鍵作用,目前我們在數據采集、大數據分析、算法算力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蔣鵬飛說。(《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劉金輝)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