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央媒觀豫丨《瞭望》:探尋大遺址保護的洛陽足跡
更新時間:2024-4-10 20:19:36    來源:河南日報

  “城市規劃是一個係統工程,要結合時代背景,兼顧方方麵麵。麵對人地矛盾、拆建爭議,洛陽統籌考慮大遺址的建設、保護、管理,並從建築高度、深度等方麵作出規定。這為後期五大都城遺址的發掘展示和活化利用預留了充分空間。”

  河南省洛陽市定鼎門遺址博物館(2023年6月6日攝) 郝源攝/本刊

  偃師二裏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洛陽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故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在河南洛陽,洛河沿岸50公裏範圍內密集分布著五大都城遺址,勾勒出神州大地上早期王朝的起源。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對十三朝古都洛陽而言,“五都薈洛”是寶貴財富,也是重大考驗。洛陽大遺址保護的難度大、成本高、矛盾多,尤其需要在規劃和保護、發展和利用之間取得平衡。

  洛陽先後采取“避開老城建新城”“先考古、後建設”等措施,探索規劃引領、科學考古、一址一策等方式,在保護文物的同時,讓文物遺跡從地下“走”到地上,讓洛陽大遺址重綻光彩。

  避開老城建新城

  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建城史和1500多年建都史的洛陽,是中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絲綢之路、萬裏茶道和隋唐大運河在洛陽交彙,留下了一大批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產。

  在曆史文化名城光環之外,新中國成立初期,洛陽還是全國八個重點建設的工業城市之一。“一五”期間,國家156項重點工程有7項布局於此。

  那時,洛陽城以金明故城為核心,位於洛河北岸,城區麵積不足20平方公裏,人口僅六萬。緊挨著金明故城的偏西位置,就是洛陽東周王城遺址和隋唐洛陽城遺址。

  “工業建設需要用地,遺址保護需要留地。”洛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李鬆濤說,綜合考慮文物遺址保護、鐵路交通便利等因素,洛陽采用了在老城以西八公裏外的澗河西岸新建工業區,既不幹擾群眾生活,也無需大規模改造舊城。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洛陽市一期城市規劃探索出“避開老城建新城”的洛陽模式。

  “以工業建設為目標,也充分認識到了遺址保護的重要性。將保護和建設分離,是洛陽遺址保護的初始版本。”李鬆濤說。

  此後,一座座廠房在莊稼地裏拔地而起,一批批技術工人“千軍萬馬會洛陽”,洛陽逐漸發展為沿洛河北岸東西綿延15公裏的帶狀城市。

  隨著城市發展的持續推進,洛陽“避開老城建新城”留下的8公裏空白地帶,逐漸被企業、單位、居民區占據,城市發展和遺址保護之間的矛盾再次凸顯。

  改革開放初期,洛陽製定第二期城市總體規劃,在功能分區中明確提出,用建設城市綠帶方式保護洛陽東周王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同時,隨著洛陽於1982年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一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洛陽開始編製《洛陽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城市規劃是一個係統工程,要結合時代背景,兼顧方方麵麵。麵對人地矛盾、拆建爭議,洛陽統籌考慮大遺址的建設、保護、管理,並從建築高度、深度等方麵作出規定。這為後期五大都城遺址的發掘展示和活化利用預留了充分空間。”李鬆濤說。

  留出綠芯保文芯

  進入21世紀,洛陽人口增加、規模擴大,已向南跨過洛河。主要集聚於城市核心區以及城鄉接合部的大遺址,不可避免地與不斷擴張的城市邊界發生“碰撞”。

  “舉例來說,在洛陽中心城區的核心區,文物區就占地116平方公裏、占比達52%。”洛陽市文物局局長餘傑說,這種情況下,大遺址保護難度加大、成本增加。

  位於洛陽城市核心區的隋唐洛陽城遺址是其中的典型。

  隋唐洛陽城先後作為隋、唐、五代、北宋的都城或西京,曆時530餘年之久,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和建築技藝的巔峰。2005年前後,隋唐洛陽城遺址上遍布低矮的民居、企業、廠房。居民盼著改善環境,企業希望擴大生產,遺址需要規範保護和活化利用。

  如何平衡洛陽大遺址保護與城市更新、民生改善之間的關係?“2007年至今,隋唐洛陽城遺址整體外遷973戶、近3300名村民,63家企業,累計投資80多億元用於征遷和環境治理。”洛陽文保集團副總經理餘勇說,在該遺址的宮城核心區,騰出遺址展示麵積930畝;在洛南裏坊區,騰出遺址展示麵積1500畝。

  已在洛陽文物係統工作26年的餘傑說,在保護洛南裏坊區的過程中,洛陽堅持以人為本,按照“宜留則留、宜搬則搬、就近就便”原則,對必保項目、恢複性工程和曆史主路網區域的居民予以搬遷;對留下的原住民有序整合、集中安置,並配套基礎設施。同時,結合遺址保護引入研學教育、考古體驗、體育休閑等產業,兼顧曆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居民生活改善。

  在保護遺址的前提下,洛陽結合城市綠地、生態和水源地建設,規劃建設了近3000畝的隋唐城遺址植物園和500畝的文博體育公園,沿著大運河故道建成了綿延48公裏的洛浦公園。這些公園水綠相親、設施齊全、文化氛圍濃厚,現在已成為市民健身娛樂的好去處。

  “美景怡人、文化育人、產業養人。洛陽城區總麵積超過6000畝的遺址公園,要打造成洛陽的綠芯、城芯和文芯。”李鬆濤說。

  “洛陽大遺址規模大、密度高、時間跨度長,是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重要的曆史見證。”餘傑說,麵對豐富的曆史遺存,洛陽不斷尋找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最大限度地保護大遺址。

  遊人在河南洛陽應天門遺址博物館內觀賞壁畫(2023年8月11日攝) 魯鵬攝/本刊

  一址一策促文旅

  文物和文化遺產要充分保護,更需活化利用。如何延續曆史文脈,科學有效地對大遺址進行係統展示,是洛陽在新時代麵臨的一道必答題。

  “晴陽晚照濕煙銷,五鳳樓高天泬寥。”約1200年前,白居易曾作詩《五鳳樓晚望》盛讚洛陽美景。詩中始建於隋的五鳳樓,如今是洛陽地標性建築應天門;白居易俯瞰過的洛陽城,已是一座現代化都市。

  2019年9月,作為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的應天門遺址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這是洛陽按“一址一策”原則,係統性複原展示隋唐洛陽城建築的其中一項。此外,定鼎門、天堂明堂、九洲池等遺址的文物保護展示工程都已完成。

  現在,借助一係列標誌性保護展示工程,多處遺址再現千年前盛唐氣象,成為遊客青睞的“網紅打卡地”和文化新地標。

  站在定鼎門城樓北望,作為隋唐洛陽城中軸大街的天街恢宏大氣,青蔥綠植點綴其間。記者看到,定鼎門門址南側展示的唐代路麵上,腳印、車轍印、駱駝蹄印等千年前的曆史印跡清晰可辨;在天街附近的研學營地,不少遊客身著漢服體驗茶飲、非遺、手作等活動,感受千年古都文脈湧動。

  2023年,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累計接待遊客超400萬人次。“隋唐洛陽城宮城核心區遺址展示麵積達930畝,觀眾可以比較直觀、全麵地了解考古遺址的基本信息,體會盛唐氣象。”餘勇說。

  按照“一址一策”原則,洛陽在保證遺址本體絕對安全的前提下,結合每處遺址的不同特點和周邊環境,探索模擬展示、覆罩展示等多種方案,建設各具特色的考古遺址公園。

  在被村莊環抱的偃師二裏頭遺址,洛陽合理實施拆遷安置政策,一邊加緊推進考古發掘,一邊規劃建設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打造“華夏之源,最早的中國”展示平台,目前遊客接待量已超過400萬人次。

  在地處郊區的漢魏洛陽故城遺址,洛陽采取地麵模擬、植物標識、露明覆罩等方式,盡量不幹預現狀,對重點區域開展主動性考古發掘,逐步揭示遺址空間格局,先後完成了北魏永寧寺塔基、銅駝大街、西城牆等遺址保護展示工程。

  同時,漢魏故城遺址博物館將於2024年年底建成開館,屆時將係統展示漢魏洛陽故城遺址60年來的考古發掘研究成果,成為中國古都製度體係和漢魏都城考古研究展示中心。

  “我們希望在主動保護的基礎上實現創新利用,搭建起鏈接公眾與文化遺產的橋梁。”餘傑說,在洛陽“顛覆性創意、沉浸式體驗、年輕化消費、移動端傳播”的文旅發展理念引領下,燭光音樂會、宮廷下午茶、博物館奇妙夜、全城劇本殺等大遺址上的體驗活動受到不少年輕人熱捧。

  據統計,2023年,共有超過1.3億人次遊客奔赴洛陽,大遺址公園、各類博物館、天街研學營等成為熱門目的地……如今在洛陽,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了起來,文化遺產與現代城市和諧共生。(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俊 張興軍 韓朝陽 任卓如)


文章編輯:趙銀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央媒觀豫丨《瞭望》:探尋大遺址保護的洛陽足跡
    2024-4-10 20:19:36    來源:河南日報

      “城市規劃是一個係統工程,要結合時代背景,兼顧方方麵麵。麵對人地矛盾、拆建爭議,洛陽統籌考慮大遺址的建設、保護、管理,並從建築高度、深度等方麵作出規定。這為後期五大都城遺址的發掘展示和活化利用預留了充分空間。”

      河南省洛陽市定鼎門遺址博物館(2023年6月6日攝) 郝源攝/本刊

      偃師二裏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洛陽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故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在河南洛陽,洛河沿岸50公裏範圍內密集分布著五大都城遺址,勾勒出神州大地上早期王朝的起源。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對十三朝古都洛陽而言,“五都薈洛”是寶貴財富,也是重大考驗。洛陽大遺址保護的難度大、成本高、矛盾多,尤其需要在規劃和保護、發展和利用之間取得平衡。

      洛陽先後采取“避開老城建新城”“先考古、後建設”等措施,探索規劃引領、科學考古、一址一策等方式,在保護文物的同時,讓文物遺跡從地下“走”到地上,讓洛陽大遺址重綻光彩。

      避開老城建新城

      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建城史和1500多年建都史的洛陽,是中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絲綢之路、萬裏茶道和隋唐大運河在洛陽交彙,留下了一大批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產。

      在曆史文化名城光環之外,新中國成立初期,洛陽還是全國八個重點建設的工業城市之一。“一五”期間,國家156項重點工程有7項布局於此。

      那時,洛陽城以金明故城為核心,位於洛河北岸,城區麵積不足20平方公裏,人口僅六萬。緊挨著金明故城的偏西位置,就是洛陽東周王城遺址和隋唐洛陽城遺址。

      “工業建設需要用地,遺址保護需要留地。”洛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李鬆濤說,綜合考慮文物遺址保護、鐵路交通便利等因素,洛陽采用了在老城以西八公裏外的澗河西岸新建工業區,既不幹擾群眾生活,也無需大規模改造舊城。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洛陽市一期城市規劃探索出“避開老城建新城”的洛陽模式。

      “以工業建設為目標,也充分認識到了遺址保護的重要性。將保護和建設分離,是洛陽遺址保護的初始版本。”李鬆濤說。

      此後,一座座廠房在莊稼地裏拔地而起,一批批技術工人“千軍萬馬會洛陽”,洛陽逐漸發展為沿洛河北岸東西綿延15公裏的帶狀城市。

      隨著城市發展的持續推進,洛陽“避開老城建新城”留下的8公裏空白地帶,逐漸被企業、單位、居民區占據,城市發展和遺址保護之間的矛盾再次凸顯。

      改革開放初期,洛陽製定第二期城市總體規劃,在功能分區中明確提出,用建設城市綠帶方式保護洛陽東周王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同時,隨著洛陽於1982年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一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洛陽開始編製《洛陽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城市規劃是一個係統工程,要結合時代背景,兼顧方方麵麵。麵對人地矛盾、拆建爭議,洛陽統籌考慮大遺址的建設、保護、管理,並從建築高度、深度等方麵作出規定。這為後期五大都城遺址的發掘展示和活化利用預留了充分空間。”李鬆濤說。

      留出綠芯保文芯

      進入21世紀,洛陽人口增加、規模擴大,已向南跨過洛河。主要集聚於城市核心區以及城鄉接合部的大遺址,不可避免地與不斷擴張的城市邊界發生“碰撞”。

      “舉例來說,在洛陽中心城區的核心區,文物區就占地116平方公裏、占比達52%。”洛陽市文物局局長餘傑說,這種情況下,大遺址保護難度加大、成本增加。

      位於洛陽城市核心區的隋唐洛陽城遺址是其中的典型。

      隋唐洛陽城先後作為隋、唐、五代、北宋的都城或西京,曆時530餘年之久,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和建築技藝的巔峰。2005年前後,隋唐洛陽城遺址上遍布低矮的民居、企業、廠房。居民盼著改善環境,企業希望擴大生產,遺址需要規範保護和活化利用。

      如何平衡洛陽大遺址保護與城市更新、民生改善之間的關係?“2007年至今,隋唐洛陽城遺址整體外遷973戶、近3300名村民,63家企業,累計投資80多億元用於征遷和環境治理。”洛陽文保集團副總經理餘勇說,在該遺址的宮城核心區,騰出遺址展示麵積930畝;在洛南裏坊區,騰出遺址展示麵積1500畝。

      已在洛陽文物係統工作26年的餘傑說,在保護洛南裏坊區的過程中,洛陽堅持以人為本,按照“宜留則留、宜搬則搬、就近就便”原則,對必保項目、恢複性工程和曆史主路網區域的居民予以搬遷;對留下的原住民有序整合、集中安置,並配套基礎設施。同時,結合遺址保護引入研學教育、考古體驗、體育休閑等產業,兼顧曆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居民生活改善。

      在保護遺址的前提下,洛陽結合城市綠地、生態和水源地建設,規劃建設了近3000畝的隋唐城遺址植物園和500畝的文博體育公園,沿著大運河故道建成了綿延48公裏的洛浦公園。這些公園水綠相親、設施齊全、文化氛圍濃厚,現在已成為市民健身娛樂的好去處。

      “美景怡人、文化育人、產業養人。洛陽城區總麵積超過6000畝的遺址公園,要打造成洛陽的綠芯、城芯和文芯。”李鬆濤說。

      “洛陽大遺址規模大、密度高、時間跨度長,是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重要的曆史見證。”餘傑說,麵對豐富的曆史遺存,洛陽不斷尋找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最大限度地保護大遺址。

      遊人在河南洛陽應天門遺址博物館內觀賞壁畫(2023年8月11日攝) 魯鵬攝/本刊

      一址一策促文旅

      文物和文化遺產要充分保護,更需活化利用。如何延續曆史文脈,科學有效地對大遺址進行係統展示,是洛陽在新時代麵臨的一道必答題。

      “晴陽晚照濕煙銷,五鳳樓高天泬寥。”約1200年前,白居易曾作詩《五鳳樓晚望》盛讚洛陽美景。詩中始建於隋的五鳳樓,如今是洛陽地標性建築應天門;白居易俯瞰過的洛陽城,已是一座現代化都市。

      2019年9月,作為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的應天門遺址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這是洛陽按“一址一策”原則,係統性複原展示隋唐洛陽城建築的其中一項。此外,定鼎門、天堂明堂、九洲池等遺址的文物保護展示工程都已完成。

      現在,借助一係列標誌性保護展示工程,多處遺址再現千年前盛唐氣象,成為遊客青睞的“網紅打卡地”和文化新地標。

      站在定鼎門城樓北望,作為隋唐洛陽城中軸大街的天街恢宏大氣,青蔥綠植點綴其間。記者看到,定鼎門門址南側展示的唐代路麵上,腳印、車轍印、駱駝蹄印等千年前的曆史印跡清晰可辨;在天街附近的研學營地,不少遊客身著漢服體驗茶飲、非遺、手作等活動,感受千年古都文脈湧動。

      2023年,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累計接待遊客超400萬人次。“隋唐洛陽城宮城核心區遺址展示麵積達930畝,觀眾可以比較直觀、全麵地了解考古遺址的基本信息,體會盛唐氣象。”餘勇說。

      按照“一址一策”原則,洛陽在保證遺址本體絕對安全的前提下,結合每處遺址的不同特點和周邊環境,探索模擬展示、覆罩展示等多種方案,建設各具特色的考古遺址公園。

      在被村莊環抱的偃師二裏頭遺址,洛陽合理實施拆遷安置政策,一邊加緊推進考古發掘,一邊規劃建設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打造“華夏之源,最早的中國”展示平台,目前遊客接待量已超過400萬人次。

      在地處郊區的漢魏洛陽故城遺址,洛陽采取地麵模擬、植物標識、露明覆罩等方式,盡量不幹預現狀,對重點區域開展主動性考古發掘,逐步揭示遺址空間格局,先後完成了北魏永寧寺塔基、銅駝大街、西城牆等遺址保護展示工程。

      同時,漢魏故城遺址博物館將於2024年年底建成開館,屆時將係統展示漢魏洛陽故城遺址60年來的考古發掘研究成果,成為中國古都製度體係和漢魏都城考古研究展示中心。

      “我們希望在主動保護的基礎上實現創新利用,搭建起鏈接公眾與文化遺產的橋梁。”餘傑說,在洛陽“顛覆性創意、沉浸式體驗、年輕化消費、移動端傳播”的文旅發展理念引領下,燭光音樂會、宮廷下午茶、博物館奇妙夜、全城劇本殺等大遺址上的體驗活動受到不少年輕人熱捧。

      據統計,2023年,共有超過1.3億人次遊客奔赴洛陽,大遺址公園、各類博物館、天街研學營等成為熱門目的地……如今在洛陽,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了起來,文化遺產與現代城市和諧共生。(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俊 張興軍 韓朝陽 任卓如)


    文章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