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準備好了!黃帝故裏進入“拜祖時間”
更新時間:2024-4-9 19:20:17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延輝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陳浩

  歲在甲辰,暮春之初,惠風和暢,萬物滋榮。“三月三,拜軒轅。”黃帝故裏、河南新鄭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拜祖時間”。

DJI_0584_副本.jpg

  4月9日上午,甲辰年黃帝故裏拜祖大典進行全要素彩排,標誌著今年拜祖大典一切準備就緒,靜待海內外炎黃子孫“回家拜祖”。

199A4085_副本.jpg

  “世之所高,莫若黃帝。”黃帝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始祖、人文初祖,是華夏文明基本特質形成的源點和起點。崇祖懷德、慎終追遠,綿綿永續的是中華文明的精神密碼,緊緊相連的是中華兒女的血脈傳承。

  春光融融,繁花爛漫,黃帝故裏園區旗幡招展、裝點一新。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5周年。規劃提升後的整個園區更顯曆史厚重,彰顯黃帝文化,營造莊嚴拜祖氛圍,形成規製嚴謹的禮儀空間。

DJI_0588_副本.jpg

  “黃帝故裏拜祖大典是追思黃帝偉業、傳承始祖宏誌的盛典,其寓意在於尋根溯源、不忘本來,在黃帝精神的感召之下,以恒持之心做傳承之事,和合共生聚偉力,生生不息奔未來。”新鄭市地方史誌辦公室主任李磊深有感觸地說。

  尋根中原,拜祖軒轅。黃帝故裏園區故裏廣場之上,舞龍、舞獅、高蹺、盤鼓等來自中原大地的特色民俗表演烘托著隆重、熱烈的氛圍,為拜祖大典奏響吉慶的序章。

199A4053_副本.jpg

  “我們村有舞龍的老傳統,9個村民組,個個會舞龍,在大典外場舞龍,就是要舞出故裏人民的熱情和精氣神。”新鄭市觀音寺鎮大董村黨支部副書記趙建業帶著村裏的舞龍隊已排練三四天了。

199A4081.jpg

  從尋根門到軒轅殿黃帝像,距離五百多米,寓意著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源遠流長。沿園區中軸線一路前行,仿佛步入曆史文明通道、穿越人類歲月長河。

  每一年的拜祖大典都在“不變”中求新求變。今年,拜祖大典和黃帝故裏園區“上新”不少新內容,更加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過尋根門,甲骨碑林方柱高舉,碑上布滿遠古時期的象形文字——甲骨文。每一筆刻畫,都滲透著中國人傳續千年的文化血脈;每一個符號,都訴說著中華文化的窮究天人的不懈追求。同心廣場係祖壇中心置放著仿製杜嶺方鼎,其原件出土於鄭州,激蕩著中原王都氣象。係祖壇之上,64位“佾生”列陣,獻上古代“八佾舞”;99位來自鄭州工商學院、中原科技學院等音樂專業的古箏樂手繞壇圍坐,奏以悠揚古樂。

DJI_0594_副本.jpg

  “八佾舞是中國古代規格最高的禮儀舞蹈,舞者多數是參演央視春晚的塔溝武校學員,武術與舞蹈融合,更有力量感、更顯威儀。”拜祖大典導演組係祖壇分場導演羿萍如是介紹。

  “整個舞蹈10分鍾,有上百個動作,我們練習了快半個月。”塔溝武校藝術表演係學生盧誌坤第一次在黃帝故裏園區演出,“在這裏表演,自然而然就有一種莊嚴感。”

199A4093_副本.jpg

  從係祖壇到軒轅橋,再到故裏祠,兩側竹簡上銀鉤鐵畫,書《黃帝本紀》,彰軒轅聖德。故裏祠前,作為華夏禮樂重器的青銅編鍾,敲響琅琅之音。過故裏祠,經儀門,入拜祖廣場,其四周連廊,精心雕刻的26幅浮雕是此次拜祖大典的一大亮點,全麵展現了黃帝一統華夏、肇造文明的輝煌曆程,充分展示黃帝作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地位、黃帝文化作為根文化的地位。

DJI_0608_副本.jpg

  黃帝故裏,全球華人的拜祖聖地、中華兒女的心靈故鄉。當天彩排按照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認定的九項儀程依次進行。

DJI_0632_副本.jpg

  拜祖大典,不僅有全新的場景設置,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襲古盈新。今年的 “樂舞敬拜”環節,重新建構漢代《建鼓舞》。

199A4103.jpg

  “整個園區更莊重大氣了,表演的氛圍感和代入感更強。”鄭州歌舞劇院演員王周豔連續十幾年參與拜祖大典“樂舞敬拜”環節的表演,“每一次跳的舞都不同,都是一次創新,音樂一響起,就驅動著大家拿出最好的狀態來表演。”

  一年一度的黃帝故裏拜祖大典,牽動著中華兒女的悠悠情絲。拜祖大典準備好了,回“老家河南”,共赴“心靈之約”。

DJI_0636_副本.jpg


文章編輯:李潤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準備好了!黃帝故裏進入“拜祖時間”
    2024-4-9 19:20:17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延輝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陳浩

      歲在甲辰,暮春之初,惠風和暢,萬物滋榮。“三月三,拜軒轅。”黃帝故裏、河南新鄭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拜祖時間”。

    DJI_0584_副本.jpg

      4月9日上午,甲辰年黃帝故裏拜祖大典進行全要素彩排,標誌著今年拜祖大典一切準備就緒,靜待海內外炎黃子孫“回家拜祖”。

    199A4085_副本.jpg

      “世之所高,莫若黃帝。”黃帝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始祖、人文初祖,是華夏文明基本特質形成的源點和起點。崇祖懷德、慎終追遠,綿綿永續的是中華文明的精神密碼,緊緊相連的是中華兒女的血脈傳承。

      春光融融,繁花爛漫,黃帝故裏園區旗幡招展、裝點一新。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5周年。規劃提升後的整個園區更顯曆史厚重,彰顯黃帝文化,營造莊嚴拜祖氛圍,形成規製嚴謹的禮儀空間。

    DJI_0588_副本.jpg

      “黃帝故裏拜祖大典是追思黃帝偉業、傳承始祖宏誌的盛典,其寓意在於尋根溯源、不忘本來,在黃帝精神的感召之下,以恒持之心做傳承之事,和合共生聚偉力,生生不息奔未來。”新鄭市地方史誌辦公室主任李磊深有感觸地說。

      尋根中原,拜祖軒轅。黃帝故裏園區故裏廣場之上,舞龍、舞獅、高蹺、盤鼓等來自中原大地的特色民俗表演烘托著隆重、熱烈的氛圍,為拜祖大典奏響吉慶的序章。

    199A4053_副本.jpg

      “我們村有舞龍的老傳統,9個村民組,個個會舞龍,在大典外場舞龍,就是要舞出故裏人民的熱情和精氣神。”新鄭市觀音寺鎮大董村黨支部副書記趙建業帶著村裏的舞龍隊已排練三四天了。

    199A4081.jpg

      從尋根門到軒轅殿黃帝像,距離五百多米,寓意著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源遠流長。沿園區中軸線一路前行,仿佛步入曆史文明通道、穿越人類歲月長河。

      每一年的拜祖大典都在“不變”中求新求變。今年,拜祖大典和黃帝故裏園區“上新”不少新內容,更加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過尋根門,甲骨碑林方柱高舉,碑上布滿遠古時期的象形文字——甲骨文。每一筆刻畫,都滲透著中國人傳續千年的文化血脈;每一個符號,都訴說著中華文化的窮究天人的不懈追求。同心廣場係祖壇中心置放著仿製杜嶺方鼎,其原件出土於鄭州,激蕩著中原王都氣象。係祖壇之上,64位“佾生”列陣,獻上古代“八佾舞”;99位來自鄭州工商學院、中原科技學院等音樂專業的古箏樂手繞壇圍坐,奏以悠揚古樂。

    DJI_0594_副本.jpg

      “八佾舞是中國古代規格最高的禮儀舞蹈,舞者多數是參演央視春晚的塔溝武校學員,武術與舞蹈融合,更有力量感、更顯威儀。”拜祖大典導演組係祖壇分場導演羿萍如是介紹。

      “整個舞蹈10分鍾,有上百個動作,我們練習了快半個月。”塔溝武校藝術表演係學生盧誌坤第一次在黃帝故裏園區演出,“在這裏表演,自然而然就有一種莊嚴感。”

    199A4093_副本.jpg

      從係祖壇到軒轅橋,再到故裏祠,兩側竹簡上銀鉤鐵畫,書《黃帝本紀》,彰軒轅聖德。故裏祠前,作為華夏禮樂重器的青銅編鍾,敲響琅琅之音。過故裏祠,經儀門,入拜祖廣場,其四周連廊,精心雕刻的26幅浮雕是此次拜祖大典的一大亮點,全麵展現了黃帝一統華夏、肇造文明的輝煌曆程,充分展示黃帝作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地位、黃帝文化作為根文化的地位。

    DJI_0608_副本.jpg

      黃帝故裏,全球華人的拜祖聖地、中華兒女的心靈故鄉。當天彩排按照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認定的九項儀程依次進行。

    DJI_0632_副本.jpg

      拜祖大典,不僅有全新的場景設置,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襲古盈新。今年的 “樂舞敬拜”環節,重新建構漢代《建鼓舞》。

    199A4103.jpg

      “整個園區更莊重大氣了,表演的氛圍感和代入感更強。”鄭州歌舞劇院演員王周豔連續十幾年參與拜祖大典“樂舞敬拜”環節的表演,“每一次跳的舞都不同,都是一次創新,音樂一響起,就驅動著大家拿出最好的狀態來表演。”

      一年一度的黃帝故裏拜祖大典,牽動著中華兒女的悠悠情絲。拜祖大典準備好了,回“老家河南”,共赴“心靈之約”。

    DJI_0636_副本.jpg


    文章編輯:李潤生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