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編者按
“三月三,拜軒轅”。緣何說黃帝是華夏兒女的血脈之根、精神之魂?他對中華5000年的文明有哪些貢獻?為何說他是我們的文明始祖、人文共祖?慎終追遠,尋根拜祖,在甲辰龍年黃帝故裏拜祖大典召開前夕,大河網學術中原聯合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推出《知根知“理”》特別策劃,帶你全方位了解黃帝,鑒往知來,探尋華夏基因密碼。
黃帝傳天地之心,為黎元立命,結繩闡化,教民稼穡,開物創法,功垂萬世,宏恩加於天下,淳德育於萬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和民族精魂,也是華夏文明的人文始祖和文化基因。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奠基人,混一寰宇,肇端發源,推動中華民族的向心凝聚,黃帝文化也因此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和文化紐帶,也是中華文化認同的人文共祖。黃河源出昆侖,流灌九省,既哺育流域內的民物,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又造就底蘊厚重的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文化延續不斷數千年,是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的血脈之源,孕育了燦若星河的思想,賡續了中華人文精神,磨礪了厚德自強的民族品格。黃河文化不斷吸納流域內外的優秀文化,豐富自身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展現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淋漓磅礴的元氣,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更是中華文化的符號和象征。
一、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和精神象征
黃帝時期已經初具早期的中國國家形態,黃帝統一黃河流域諸部落,建立了最早的統治機構,帶領華夏部落進入大一統的時代,讓統一成為五千年中國曆史發展的主流,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由此形成“黃帝文化”,既塑造著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又催動一代代人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創造輝煌燦爛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並且將繼續成為賡續中華文脈、凝聚民族興盛的精神力量。
(一)混一寰宇,肇造區夏,開創大一統的政治文化基因
《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黃帝經過阪泉之戰與涿鹿之戰,結束了炎帝與蚩尤時期生靈塗炭的亂世,“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實現了寰宇混一。黃帝以武力征伐強暴,“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為維護諸侯間的和睦,黃帝“合符釜山”,聯盟各個部落,實現天下一統。從此“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可以看出,黃帝並不是發動兼並戰爭,而是為了維護天下共主的政治格局。這是最早的國之雛形,奠定了最早的中國“大一統”的政治文化基因和“同根同源”的民族文化心理。
黃帝確立國家治理的基本製度,“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而且“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五帝本紀》)”。有效地維護了國家機構的運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治理樹立了典範。在君臣關係上,黃帝推行“君臣上下之義,父子兄弟之禮,夫婦妃匹之合(《商君書·畫策》)”,製定了政治製度和社會生活中的倫理行為規範。黃帝選賢任能,命倉頡造字,伶倫造律呂,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大撓作甲子,隸首作算術,容成造曆,寧封子作陶器,等等,各盡其能,促進科技文化的創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黃帝不但重建了天下的政治秩序,而且在社會生產、社會結構、思想文化、律曆製度等方麵大力改革創新,實現了中國社會形態原始部落向奴隸社會的轉型,促成中國以農為本的曆史新格局,成為中華文明晨曦中的一縷燦爛曙光。黃帝為政勤勞,巡狩天下,未嚐停歇,足跡遍布治下的廣闊領土。《五帝本紀》載:“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司馬遷在《史記》中構建了一套完整的三皇五帝世係,以黃帝為五帝之首,並將其置於夏、商、周、秦、漢的曆史敘述脈絡之中,體現了明確的大一統曆史觀。
(二)德洽群生,澤被萬世,成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中國古代的典籍都道出了黃帝文化以“仁德”施恩於民,造福於民,為中國社會治理的“仁政”“德政”提供最早的政治智慧。《莊子·知北遊》載:“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史記·五帝本紀》記:“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韓詩外傳》言:“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內和平。” 黃帝還將德政施於周邊部族,《屍子》載:“四夷之民,有貫胸者,有深目者,有長肱者,黃帝之德嚐致之。”黃帝重視對上天的祭祀,“郊雍上帝”,“拜祀上帝於明堂”,黃帝謹守天道,順應自然法則,認為“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這是聖人治國的基本準則,也是中華文明延綿數千載的內在原因。黃帝的寬厚仁慈、注重德治的思想對儒家祭祀文化影響深遠。《論語》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強調中華民族的道德認同和根源傳承,對敬天法祖的傳統有著自覺的責任擔當。
黃帝是華夏民族部落聯盟的首領,帶領諸部落之間從事生產活動,逐漸交流與融合,不管是諸夏,還是夷狄,都是黃帝子孫,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礎。當時與黃帝並存的部族眾多,如炎帝、蚩尤、太昊、少昊等部落,黃帝通過一係列的戰爭,結束了天下分裂的局麵,完成了中華民族曆史上的第一次氏族部落大融合。黃帝作宮室,讓各部落民眾避寒暑;鑽燧生火,讓民眾吃熟食;造舟車,減輕人力。通過發展生產,促進了生產力的極大提升,凝聚了華夏民族,推動中華民族向更高級的社會文明前進。
傳承和弘揚黃帝文化,既彰顯大一統民族國家的政治認同,又是維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要求。於右任說:“黃帝不僅為中華民族之始祖,抑又為中國文化之創造者也。”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華夏始祖,對黃帝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既是統治者確立其合法性的基礎與前提,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思想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三)創製垂教,法施生民,成為中華文明的人文共祖
黃帝創製垂教,法施生民,推動了中華文明的極大發展,強化了族群間的認同感和凝聚力。《易經•係辭》雲:“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史記正義》說:“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黃帝發展“黍、稷、麥、稻、菽”五穀種植,奠定了農業生產在中國曆史中的重要地位。黃帝教育先民鑿井、蠶桑、絲織、冶銅等技術,讓經濟生產能力達到空前水平,改善了先民的生活狀態。黃帝造秤做鬥,權衡度量,作《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的理論基礎。
黃帝是中國禮樂文明的創製者,不但構建了中國最基本的禮樂體係,而且讓禮樂思想成為政治製度和社會生活的基本準則。禮樂文化也因此成為黃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樂書》:“蓋五帝之樂,莫著於黃帝。”黃帝之樂對儒家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逐步發展成文化意涵豐富的祭祀活動,儒家文化也正是在承襲黃帝禮製文化和樂製文化的基礎上,將黃帝文化中的“敬天法祖”思想推廣到人倫大用之中,並將之發展為禮仁互本的行為準則,形成禮樂思想和禮樂體係,這既是對黃帝文化的創新性發展,也是對黃帝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黃帝創製的禮樂體係,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也是中國曆史長期以大一統為國家認同的基礎。
二、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脈和靈魂
黃河,流經中國北部的幹旱和半幹旱地區,其流域涵蓋了今天的黃河流域和黃土高原,源遠流長,延綿不絕,是中華五千多年不斷裂文明史的“連續性”的象征,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被譽為中國的母親河。黃河文化曆經數千年的積澱和傳承,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意誌和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根脈和靈魂。
(一)源遠流長,延綿不絕:黃河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
在新石器時代階段,黃河文化開始呈現多樣化發展方式,黃河流域出現了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裴李崗文化、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李伯謙稱仰韶文化在這一時期已經進入到“古國”階段,並且認為“仰韶文化古國是軍權、王權相結合的王權國家”。從這裏可以看出,黃河地區的文化演變已經出現相對完整的形態。
夏、商、周時代發展出具有文化傳承內涵的人文地理區係,尤其是文字的出現,並且將文字銘刻在青銅器之上,讓文化的傳承具有權力的象征。青銅器既是黃河文化的物質遺存,也是黃河文化的精神展現。黃河文化另一重要代表是“河圖洛書”的出現,這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數千年來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文化、民族、國家觀念。周朝之前的國家形態是城邦體製,周朝開始則是城邑國家的體製,農業文明是黃河文化的基礎,建立起了一整套符合天地之道的社會秩序。
曆代詩詞中不斷歌頌黃河,如王安石:“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州。”蘇軾:“活活何人見混茫,昆侖氣脈本來黃。”元好問:“黃河九天上,人鬼瞰重關。長風怒卷高浪,飛灑日光寒。”黃河承載中華民族的曆史記憶和文化記憶,見證了無數曆史的變遷。從秦漢的大一統時代到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與大融合並存的時代,黃河文化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對立、互動、互融,使得“漢文化”和“漢民族”逐漸定型,並發展為多民族共居的大一統國家,伴隨政治的大一統的結果是經濟的繁榮,文明形態更為豐富,各個文明形態之間有衝突,也有交流融合。
(二)經天亙地,木本水源: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脈
黃河之水天上來,悠悠黃河,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文明以止,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中華民族的根脈。在黃河文化的融攝之下,儒釋道等諸多思想和文化共時存在,共同建構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核。從地理格局來看,文化和思想上的繁榮和互動增多,突破不同文明區域間的靜態形式和地理空間限製,形成一種“中心—邊緣”的等級差序地理格局,這也成為中國傳統政治的基本模式。秦朝完成了中央集權和國家的統一,中央集權得到了極大的強化,“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這對黃河流域的文化演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始皇推行了一係列統一標準,如度量衡、文字、貨幣等,這促進了全國文化統一,還修建了眾多的道路和運河,加強了黃河流域與其他地區的聯係,進一步促進了文化交流。
隋朝的大運河工程連接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促進了貿易和文化交流。這一時期的政治統一和經濟繁榮為黃河文化的繁榮創造了有利條件。無論是盛唐氣象還是大宋風華,其繁榮底色都是基於黃河文化的繁榮。元代的大一統政治格局,為疆域內的各族群間的交流消除了地理的界限,從而讓黃河流域內的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更加廣泛和深入。明清是對黃河文化內涵、精神、傳承等方麵形成影響最大的曆史階段,文化之間的融合不再局限於各個民族之間,而是表現為跨區域、跨民族的交流,而且越來越成為一種社會常態。南北之間的文化融合逐漸取代東西向的文化融合,這其中既體現為權力階層南下促使遊牧與農耕融合與交流,還體現為不同區域、不同文化類型之間的彼此融合。黃河文化逐漸奠定其中華民族的根脈地位。
(三)天人合一,百川彙聚: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
黃河文化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重要文化特質,蘊含著中華文明的基本內核、精神內涵和價值觀念,百川彙聚,包羅萬象,是中華文明融攝性的最佳體現。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以黃河為精神指引,奔流不息,勇往直前,段煉了堅忍不拔、拚搏自強的民族品格。這種開拓進取、海納百川的人文精神,正是黃河文化的集中體現,黃河文化也因此成為中華民族的靈魂。
黃河文化以其開闊的胸懷,吐納萬方,融合西北文化、中原文化、東北文化等眾多區域的元素,為中國人民提供了深厚的創作題材,是中華民族不斷迸發新活力與魅力的源泉。“唐音”“宋調”成為中華文化的代名詞,也是黃河文化的典型代表。漢承秦製,是中國曆史上最長久的封建王朝,它的興起和繁榮對黃河文化的演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黃河流域成為漢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長安和洛陽分別成為西漢和東漢的都城,聚集了大量文化人才。隋唐兩宋的文化發展中,黃河文化一直擔負著引領地位,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交流的中心樞紐。近代中國麵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黃河文化本著廣博的包容心態,不斷吸收和學習外來的技術和文明,並以此增強自身的力量,獲得了浴火重生的發展。
黃河文化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天人合一價值觀念的體現。文明伴隨河水,氣勢博大而綿延不絕。黃河文化將中國的農耕文明推向世界頂峰,讓中華文化流向東亞乃至世界各國。黃河文化賦予中華文明根脈和靈魂,孕育一代代“黃河故事”,這些故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分散到統一,不斷彙聚成不可阻擋的中華文明,貫穿中國曆史與世界曆史,源頭活水,長流不息。
三、結語
昆侖蒼蒼,河水泱泱,中華文化悠且長。炎黃創製,人文淵藪,中華精神慨而慷。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黃帝文化與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和精神支柱,是中華文明綿延長遠的核心與基礎。新時代的黃帝文化與黃河文化,以百川彙聚之勢,推動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奔騰綿延。
【來源: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 執筆:範先立,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黃河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課題組組長:李立新 課題組成員:宋朝麗、孔令環、秦玉、靳瑞霞、尹鬆鵬、馬培紅、任夢一、範先立、張洪豔】
相關推薦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編者按
“三月三,拜軒轅”。緣何說黃帝是華夏兒女的血脈之根、精神之魂?他對中華5000年的文明有哪些貢獻?為何說他是我們的文明始祖、人文共祖?慎終追遠,尋根拜祖,在甲辰龍年黃帝故裏拜祖大典召開前夕,大河網學術中原聯合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推出《知根知“理”》特別策劃,帶你全方位了解黃帝,鑒往知來,探尋華夏基因密碼。
黃帝傳天地之心,為黎元立命,結繩闡化,教民稼穡,開物創法,功垂萬世,宏恩加於天下,淳德育於萬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和民族精魂,也是華夏文明的人文始祖和文化基因。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奠基人,混一寰宇,肇端發源,推動中華民族的向心凝聚,黃帝文化也因此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和文化紐帶,也是中華文化認同的人文共祖。黃河源出昆侖,流灌九省,既哺育流域內的民物,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又造就底蘊厚重的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文化延續不斷數千年,是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的血脈之源,孕育了燦若星河的思想,賡續了中華人文精神,磨礪了厚德自強的民族品格。黃河文化不斷吸納流域內外的優秀文化,豐富自身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展現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淋漓磅礴的元氣,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更是中華文化的符號和象征。
一、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和精神象征
黃帝時期已經初具早期的中國國家形態,黃帝統一黃河流域諸部落,建立了最早的統治機構,帶領華夏部落進入大一統的時代,讓統一成為五千年中國曆史發展的主流,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由此形成“黃帝文化”,既塑造著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又催動一代代人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創造輝煌燦爛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並且將繼續成為賡續中華文脈、凝聚民族興盛的精神力量。
(一)混一寰宇,肇造區夏,開創大一統的政治文化基因
《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黃帝經過阪泉之戰與涿鹿之戰,結束了炎帝與蚩尤時期生靈塗炭的亂世,“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實現了寰宇混一。黃帝以武力征伐強暴,“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為維護諸侯間的和睦,黃帝“合符釜山”,聯盟各個部落,實現天下一統。從此“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可以看出,黃帝並不是發動兼並戰爭,而是為了維護天下共主的政治格局。這是最早的國之雛形,奠定了最早的中國“大一統”的政治文化基因和“同根同源”的民族文化心理。
黃帝確立國家治理的基本製度,“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而且“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五帝本紀》)”。有效地維護了國家機構的運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治理樹立了典範。在君臣關係上,黃帝推行“君臣上下之義,父子兄弟之禮,夫婦妃匹之合(《商君書·畫策》)”,製定了政治製度和社會生活中的倫理行為規範。黃帝選賢任能,命倉頡造字,伶倫造律呂,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大撓作甲子,隸首作算術,容成造曆,寧封子作陶器,等等,各盡其能,促進科技文化的創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黃帝不但重建了天下的政治秩序,而且在社會生產、社會結構、思想文化、律曆製度等方麵大力改革創新,實現了中國社會形態原始部落向奴隸社會的轉型,促成中國以農為本的曆史新格局,成為中華文明晨曦中的一縷燦爛曙光。黃帝為政勤勞,巡狩天下,未嚐停歇,足跡遍布治下的廣闊領土。《五帝本紀》載:“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司馬遷在《史記》中構建了一套完整的三皇五帝世係,以黃帝為五帝之首,並將其置於夏、商、周、秦、漢的曆史敘述脈絡之中,體現了明確的大一統曆史觀。
(二)德洽群生,澤被萬世,成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中國古代的典籍都道出了黃帝文化以“仁德”施恩於民,造福於民,為中國社會治理的“仁政”“德政”提供最早的政治智慧。《莊子·知北遊》載:“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史記·五帝本紀》記:“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韓詩外傳》言:“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內和平。” 黃帝還將德政施於周邊部族,《屍子》載:“四夷之民,有貫胸者,有深目者,有長肱者,黃帝之德嚐致之。”黃帝重視對上天的祭祀,“郊雍上帝”,“拜祀上帝於明堂”,黃帝謹守天道,順應自然法則,認為“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這是聖人治國的基本準則,也是中華文明延綿數千載的內在原因。黃帝的寬厚仁慈、注重德治的思想對儒家祭祀文化影響深遠。《論語》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強調中華民族的道德認同和根源傳承,對敬天法祖的傳統有著自覺的責任擔當。
黃帝是華夏民族部落聯盟的首領,帶領諸部落之間從事生產活動,逐漸交流與融合,不管是諸夏,還是夷狄,都是黃帝子孫,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礎。當時與黃帝並存的部族眾多,如炎帝、蚩尤、太昊、少昊等部落,黃帝通過一係列的戰爭,結束了天下分裂的局麵,完成了中華民族曆史上的第一次氏族部落大融合。黃帝作宮室,讓各部落民眾避寒暑;鑽燧生火,讓民眾吃熟食;造舟車,減輕人力。通過發展生產,促進了生產力的極大提升,凝聚了華夏民族,推動中華民族向更高級的社會文明前進。
傳承和弘揚黃帝文化,既彰顯大一統民族國家的政治認同,又是維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要求。於右任說:“黃帝不僅為中華民族之始祖,抑又為中國文化之創造者也。”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華夏始祖,對黃帝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既是統治者確立其合法性的基礎與前提,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思想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三)創製垂教,法施生民,成為中華文明的人文共祖
黃帝創製垂教,法施生民,推動了中華文明的極大發展,強化了族群間的認同感和凝聚力。《易經•係辭》雲:“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史記正義》說:“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黃帝發展“黍、稷、麥、稻、菽”五穀種植,奠定了農業生產在中國曆史中的重要地位。黃帝教育先民鑿井、蠶桑、絲織、冶銅等技術,讓經濟生產能力達到空前水平,改善了先民的生活狀態。黃帝造秤做鬥,權衡度量,作《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的理論基礎。
黃帝是中國禮樂文明的創製者,不但構建了中國最基本的禮樂體係,而且讓禮樂思想成為政治製度和社會生活的基本準則。禮樂文化也因此成為黃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樂書》:“蓋五帝之樂,莫著於黃帝。”黃帝之樂對儒家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逐步發展成文化意涵豐富的祭祀活動,儒家文化也正是在承襲黃帝禮製文化和樂製文化的基礎上,將黃帝文化中的“敬天法祖”思想推廣到人倫大用之中,並將之發展為禮仁互本的行為準則,形成禮樂思想和禮樂體係,這既是對黃帝文化的創新性發展,也是對黃帝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黃帝創製的禮樂體係,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也是中國曆史長期以大一統為國家認同的基礎。
二、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脈和靈魂
黃河,流經中國北部的幹旱和半幹旱地區,其流域涵蓋了今天的黃河流域和黃土高原,源遠流長,延綿不絕,是中華五千多年不斷裂文明史的“連續性”的象征,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被譽為中國的母親河。黃河文化曆經數千年的積澱和傳承,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意誌和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根脈和靈魂。
(一)源遠流長,延綿不絕:黃河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
在新石器時代階段,黃河文化開始呈現多樣化發展方式,黃河流域出現了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裴李崗文化、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李伯謙稱仰韶文化在這一時期已經進入到“古國”階段,並且認為“仰韶文化古國是軍權、王權相結合的王權國家”。從這裏可以看出,黃河地區的文化演變已經出現相對完整的形態。
夏、商、周時代發展出具有文化傳承內涵的人文地理區係,尤其是文字的出現,並且將文字銘刻在青銅器之上,讓文化的傳承具有權力的象征。青銅器既是黃河文化的物質遺存,也是黃河文化的精神展現。黃河文化另一重要代表是“河圖洛書”的出現,這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數千年來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文化、民族、國家觀念。周朝之前的國家形態是城邦體製,周朝開始則是城邑國家的體製,農業文明是黃河文化的基礎,建立起了一整套符合天地之道的社會秩序。
曆代詩詞中不斷歌頌黃河,如王安石:“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州。”蘇軾:“活活何人見混茫,昆侖氣脈本來黃。”元好問:“黃河九天上,人鬼瞰重關。長風怒卷高浪,飛灑日光寒。”黃河承載中華民族的曆史記憶和文化記憶,見證了無數曆史的變遷。從秦漢的大一統時代到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與大融合並存的時代,黃河文化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對立、互動、互融,使得“漢文化”和“漢民族”逐漸定型,並發展為多民族共居的大一統國家,伴隨政治的大一統的結果是經濟的繁榮,文明形態更為豐富,各個文明形態之間有衝突,也有交流融合。
(二)經天亙地,木本水源: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脈
黃河之水天上來,悠悠黃河,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文明以止,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中華民族的根脈。在黃河文化的融攝之下,儒釋道等諸多思想和文化共時存在,共同建構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核。從地理格局來看,文化和思想上的繁榮和互動增多,突破不同文明區域間的靜態形式和地理空間限製,形成一種“中心—邊緣”的等級差序地理格局,這也成為中國傳統政治的基本模式。秦朝完成了中央集權和國家的統一,中央集權得到了極大的強化,“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這對黃河流域的文化演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始皇推行了一係列統一標準,如度量衡、文字、貨幣等,這促進了全國文化統一,還修建了眾多的道路和運河,加強了黃河流域與其他地區的聯係,進一步促進了文化交流。
隋朝的大運河工程連接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促進了貿易和文化交流。這一時期的政治統一和經濟繁榮為黃河文化的繁榮創造了有利條件。無論是盛唐氣象還是大宋風華,其繁榮底色都是基於黃河文化的繁榮。元代的大一統政治格局,為疆域內的各族群間的交流消除了地理的界限,從而讓黃河流域內的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更加廣泛和深入。明清是對黃河文化內涵、精神、傳承等方麵形成影響最大的曆史階段,文化之間的融合不再局限於各個民族之間,而是表現為跨區域、跨民族的交流,而且越來越成為一種社會常態。南北之間的文化融合逐漸取代東西向的文化融合,這其中既體現為權力階層南下促使遊牧與農耕融合與交流,還體現為不同區域、不同文化類型之間的彼此融合。黃河文化逐漸奠定其中華民族的根脈地位。
(三)天人合一,百川彙聚: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
黃河文化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重要文化特質,蘊含著中華文明的基本內核、精神內涵和價值觀念,百川彙聚,包羅萬象,是中華文明融攝性的最佳體現。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以黃河為精神指引,奔流不息,勇往直前,段煉了堅忍不拔、拚搏自強的民族品格。這種開拓進取、海納百川的人文精神,正是黃河文化的集中體現,黃河文化也因此成為中華民族的靈魂。
黃河文化以其開闊的胸懷,吐納萬方,融合西北文化、中原文化、東北文化等眾多區域的元素,為中國人民提供了深厚的創作題材,是中華民族不斷迸發新活力與魅力的源泉。“唐音”“宋調”成為中華文化的代名詞,也是黃河文化的典型代表。漢承秦製,是中國曆史上最長久的封建王朝,它的興起和繁榮對黃河文化的演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黃河流域成為漢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長安和洛陽分別成為西漢和東漢的都城,聚集了大量文化人才。隋唐兩宋的文化發展中,黃河文化一直擔負著引領地位,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交流的中心樞紐。近代中國麵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黃河文化本著廣博的包容心態,不斷吸收和學習外來的技術和文明,並以此增強自身的力量,獲得了浴火重生的發展。
黃河文化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天人合一價值觀念的體現。文明伴隨河水,氣勢博大而綿延不絕。黃河文化將中國的農耕文明推向世界頂峰,讓中華文化流向東亞乃至世界各國。黃河文化賦予中華文明根脈和靈魂,孕育一代代“黃河故事”,這些故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分散到統一,不斷彙聚成不可阻擋的中華文明,貫穿中國曆史與世界曆史,源頭活水,長流不息。
三、結語
昆侖蒼蒼,河水泱泱,中華文化悠且長。炎黃創製,人文淵藪,中華精神慨而慷。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黃帝文化與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和精神支柱,是中華文明綿延長遠的核心與基礎。新時代的黃帝文化與黃河文化,以百川彙聚之勢,推動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奔騰綿延。
【來源: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 執筆:範先立,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黃河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課題組組長:李立新 課題組成員:宋朝麗、孔令環、秦玉、靳瑞霞、尹鬆鵬、馬培紅、任夢一、範先立、張洪豔】
相關推薦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