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開封州橋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河南日報資料圖片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體義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中原地區長期處於曆史舞台的中心,作為中國古代文明多元一體化進程和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見證,我省考古項目中秦漢以來的考古發現入選曆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達到16項,涉及都城製度、帝王陵寢製度、喪葬製度、鄉村聚落形態、手工業考古等多個方麵。
駝鈴西來揚帆東海
“十月驅車漢函穀,冷雲高處望中條。”北宋詩人晁補之的詩句描繪了漢函穀關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狀況。漢函穀關的交通盛況,是中原地區交通區位優勢的一個縮影。
新安漢函穀關作為漢代最為重要的一處內關,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曆史。漢函穀關一直到隋唐時期,都是一處重要的軍事關隘。同時,它又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點,見證了絲路貿易的繁榮興盛。洛陽新安漢函穀關遺址入選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考古工作者在距離漢函穀關不遠的黃河岸邊發現了小浪底水庫東漢漕運建築基址,該遺址與黃河漕運和函穀關防禦體係有關,應是一處具有倉儲轉運和軍事守備雙重功能的倉庫,入選199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為了大運河申遺,河南考古工作者對洛陽回洛倉遺址、浚縣黎陽倉遺址、鄭州汴河故道惠濟橋段等重要節點遺址進行了發掘,成果豐碩。洛陽回洛倉遺址和浚縣黎陽倉遺址入選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兩座糧倉代表著隋代不同類型的大型國家糧倉,揭示了我國古代地下儲糧技術水平。
開封的州橋,是位於唐宋大運河汴河段與古代開封城南北中軸線交彙處的一座重要橋梁建築。經過幾年的發掘,開封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的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成果,填補了中國大運河東京城段遺產的空白,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大運河的開通極大地促進了陶瓷等手工業的發展,中國陶瓷乘船出海,影響世界。
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的發掘可謂驚世發現,出土遺物極為豐富,絕大多數為汝官窯瓷器。禹州神垕鈞窯遺址的發掘表明,鈞窯的發展曆史分為3個時期,大體覆蓋了鈞窯發生、發展、繁榮的過程。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禹州鈞窯遺址分別入選2000年度、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孫新民說,河南陶瓷業對外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唐三彩和宋代瓷器。五大名窯中,汝窯、鈞窯和北宋官窯均在今河南境內。汝窯對於其後的浙江南宋越窯、南宋官窯、南宋龍泉窯以及高麗青瓷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建中立極陌上農桑
漢魏洛陽城和隋唐洛陽城的布局製度是中國都城製度史上重要的環節,多年的持續發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
漢魏洛陽城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個重要王朝的都城。始建於曹魏時期的太極殿,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極”的宮城正殿,其創建的宮室製度及都城格局,影響了中國乃至東亞古代都城布局一千多年。漢魏洛陽城太極殿遺址入選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隋唐洛陽城應天門東闕遺址入選199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隋唐洛陽城是隋唐兩代東都城。應天門為宮城的正南門,為隋唐洛陽城中保存最好的一處遺址,也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出的第一座宮闕遺址,是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的標誌性建築。
入選199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洛陽北宋衙署庭園遺址,是目前我國古城中首次發現的宋代園林,其保存情況之好、保存麵積之大前所未見,其營建製度與宋《營造法式》所載大致吻合,是典型的宋代官府建築,這一發現對於研究古代衙署建築風貌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內黃三楊莊遺址是我國目前唯一保存完整、性質明確的西漢晚期至東漢初期的農業聚落遺址,再現了兩漢時期黃河中下遊地區農業生產狀況、農村社會形態、農民生活場景,代表了漢代最基層社會組織結構、建築結構布局、農業生產水平。這是一處價值巨大、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的獨具特色的聚落遺址,由於被黃河淤沙掩埋而保存完整,堪稱“中國的龐貝古城”,入選200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鄭州大學曆史學院院長劉慶柱說,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而都城是文明形成的主要標誌和物化載體。中國古代建都主要是以中原地區的“長安—洛陽—開封”為軸心分布。《呂氏春秋》說“陵墓若都邑”,因此帝王陵墓是都城的縮影,由此構成了中國的都城與帝陵的二元文化。我們應該從都城和陵墓兩方麵來探討中國古代國家認同的物化載體。
帝王陵寢視死如生
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河南入選的兩個項目核心要素都是墓葬,墓葬是考古中的重要門類。
永城芒碭山漢梁王墓群是梁孝王劉武、王後及其後代曆任梁王、王後的家族墓地,在10平方公裏範圍內發現大中型西漢墓21座、陵園遺址2處、陪葬坑6處、寢園遺址1處。永城芒碭山西漢梁王墓葬大型墓均是“斬山作廓、穿石為藏”,墓室規模巨大,在全國同類墓中絕無僅有。永城芒碭山漢梁孝王王後墓、永城西漢梁國王陵與寢園分別入選1991年度、199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東漢12座帝陵,除漢獻帝禪陵在焦作修武外,其他11座帝陵都在洛陽附近。位於洛陽的東漢帝陵分為南北兩個兆域,陵寢製度較西漢有了較大的變革。西晉和北魏的帝陵也分布在洛陽北部的邙山上。近年來,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結合“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與勘測”項目,對東漢帝陵及其陵園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勘探,並對個別帝陵陵園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獲。洛陽東漢帝陵與洛陽邙山墓群、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分別入選2007年度、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漢魏之際,社會動蕩,陵寢製度也在發生劇烈變化,從厚葬轉為薄葬。安陽曹操高陵的發現與發掘,印證了文獻中對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諡號、曹操所倡導的薄葬製度等有關記載是確鑿可靠的信史,為曹操及漢魏曆史的研究開啟新的篇章。安陽西高穴曹操高陵入選2009年度中國考古十大新發現。
河北磁縣東魏元祜墓及河南安陽固岸東魏北齊墓地是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考古發掘項目,入選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固岸墓地時代跨度長,涉及朝代較多,墓葬形製豐富,出土文物種類繁多,其中東魏、北齊墓葬大批量集中發現尚屬首次,大量紀年明確的墓誌磚出土,則為研究北朝晚期的墓葬提供了分期斷代標準。
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會長孫英民說,河南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地,是中國考古的主場地,這裏有完整的考古學文化譜係。自1990年開始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以來,河南入選項目數量之多、時代跨度之長、項目範圍之廣、學術價值之高,無不實證了河南在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過程中的核心地位。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開封州橋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河南日報資料圖片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體義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中原地區長期處於曆史舞台的中心,作為中國古代文明多元一體化進程和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見證,我省考古項目中秦漢以來的考古發現入選曆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達到16項,涉及都城製度、帝王陵寢製度、喪葬製度、鄉村聚落形態、手工業考古等多個方麵。
駝鈴西來揚帆東海
“十月驅車漢函穀,冷雲高處望中條。”北宋詩人晁補之的詩句描繪了漢函穀關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狀況。漢函穀關的交通盛況,是中原地區交通區位優勢的一個縮影。
新安漢函穀關作為漢代最為重要的一處內關,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曆史。漢函穀關一直到隋唐時期,都是一處重要的軍事關隘。同時,它又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點,見證了絲路貿易的繁榮興盛。洛陽新安漢函穀關遺址入選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考古工作者在距離漢函穀關不遠的黃河岸邊發現了小浪底水庫東漢漕運建築基址,該遺址與黃河漕運和函穀關防禦體係有關,應是一處具有倉儲轉運和軍事守備雙重功能的倉庫,入選199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為了大運河申遺,河南考古工作者對洛陽回洛倉遺址、浚縣黎陽倉遺址、鄭州汴河故道惠濟橋段等重要節點遺址進行了發掘,成果豐碩。洛陽回洛倉遺址和浚縣黎陽倉遺址入選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兩座糧倉代表著隋代不同類型的大型國家糧倉,揭示了我國古代地下儲糧技術水平。
開封的州橋,是位於唐宋大運河汴河段與古代開封城南北中軸線交彙處的一座重要橋梁建築。經過幾年的發掘,開封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的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成果,填補了中國大運河東京城段遺產的空白,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大運河的開通極大地促進了陶瓷等手工業的發展,中國陶瓷乘船出海,影響世界。
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的發掘可謂驚世發現,出土遺物極為豐富,絕大多數為汝官窯瓷器。禹州神垕鈞窯遺址的發掘表明,鈞窯的發展曆史分為3個時期,大體覆蓋了鈞窯發生、發展、繁榮的過程。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禹州鈞窯遺址分別入選2000年度、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孫新民說,河南陶瓷業對外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唐三彩和宋代瓷器。五大名窯中,汝窯、鈞窯和北宋官窯均在今河南境內。汝窯對於其後的浙江南宋越窯、南宋官窯、南宋龍泉窯以及高麗青瓷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建中立極陌上農桑
漢魏洛陽城和隋唐洛陽城的布局製度是中國都城製度史上重要的環節,多年的持續發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
漢魏洛陽城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個重要王朝的都城。始建於曹魏時期的太極殿,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極”的宮城正殿,其創建的宮室製度及都城格局,影響了中國乃至東亞古代都城布局一千多年。漢魏洛陽城太極殿遺址入選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隋唐洛陽城應天門東闕遺址入選199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隋唐洛陽城是隋唐兩代東都城。應天門為宮城的正南門,為隋唐洛陽城中保存最好的一處遺址,也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出的第一座宮闕遺址,是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的標誌性建築。
入選199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洛陽北宋衙署庭園遺址,是目前我國古城中首次發現的宋代園林,其保存情況之好、保存麵積之大前所未見,其營建製度與宋《營造法式》所載大致吻合,是典型的宋代官府建築,這一發現對於研究古代衙署建築風貌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內黃三楊莊遺址是我國目前唯一保存完整、性質明確的西漢晚期至東漢初期的農業聚落遺址,再現了兩漢時期黃河中下遊地區農業生產狀況、農村社會形態、農民生活場景,代表了漢代最基層社會組織結構、建築結構布局、農業生產水平。這是一處價值巨大、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的獨具特色的聚落遺址,由於被黃河淤沙掩埋而保存完整,堪稱“中國的龐貝古城”,入選200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鄭州大學曆史學院院長劉慶柱說,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而都城是文明形成的主要標誌和物化載體。中國古代建都主要是以中原地區的“長安—洛陽—開封”為軸心分布。《呂氏春秋》說“陵墓若都邑”,因此帝王陵墓是都城的縮影,由此構成了中國的都城與帝陵的二元文化。我們應該從都城和陵墓兩方麵來探討中國古代國家認同的物化載體。
帝王陵寢視死如生
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河南入選的兩個項目核心要素都是墓葬,墓葬是考古中的重要門類。
永城芒碭山漢梁王墓群是梁孝王劉武、王後及其後代曆任梁王、王後的家族墓地,在10平方公裏範圍內發現大中型西漢墓21座、陵園遺址2處、陪葬坑6處、寢園遺址1處。永城芒碭山西漢梁王墓葬大型墓均是“斬山作廓、穿石為藏”,墓室規模巨大,在全國同類墓中絕無僅有。永城芒碭山漢梁孝王王後墓、永城西漢梁國王陵與寢園分別入選1991年度、199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東漢12座帝陵,除漢獻帝禪陵在焦作修武外,其他11座帝陵都在洛陽附近。位於洛陽的東漢帝陵分為南北兩個兆域,陵寢製度較西漢有了較大的變革。西晉和北魏的帝陵也分布在洛陽北部的邙山上。近年來,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結合“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與勘測”項目,對東漢帝陵及其陵園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勘探,並對個別帝陵陵園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獲。洛陽東漢帝陵與洛陽邙山墓群、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分別入選2007年度、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漢魏之際,社會動蕩,陵寢製度也在發生劇烈變化,從厚葬轉為薄葬。安陽曹操高陵的發現與發掘,印證了文獻中對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諡號、曹操所倡導的薄葬製度等有關記載是確鑿可靠的信史,為曹操及漢魏曆史的研究開啟新的篇章。安陽西高穴曹操高陵入選2009年度中國考古十大新發現。
河北磁縣東魏元祜墓及河南安陽固岸東魏北齊墓地是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考古發掘項目,入選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固岸墓地時代跨度長,涉及朝代較多,墓葬形製豐富,出土文物種類繁多,其中東魏、北齊墓葬大批量集中發現尚屬首次,大量紀年明確的墓誌磚出土,則為研究北朝晚期的墓葬提供了分期斷代標準。
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會長孫英民說,河南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地,是中國考古的主場地,這裏有完整的考古學文化譜係。自1990年開始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以來,河南入選項目數量之多、時代跨度之長、項目範圍之廣、學術價值之高,無不實證了河南在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過程中的核心地位。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