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央媒觀豫|殷墟上新
更新時間:2024-3-20 8:52:37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作為一座考古博物館,殷墟博物館新館側重考古成果的全方位呈現,而不再是單個文物的展示。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 史林靜 編輯 覃柳笛

025d646a536846ee9f6204f1a5d1044a.jpg

  2024年2月26日,位於河南安陽的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

  春風和煦,古老的洹河穿安陽城而過,似一條銀色綢帶,波光粼粼,涓流淌漾。

  位於太行山東麓的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是殷墟遺址所在地。公元前1600—前1046年,商王朝遷都於此。商王朝滅亡後,商都逐漸荒廢,被淹沒地下,史稱殷墟。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殷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為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也是中國考古發掘時間最長、次數最多、麵積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國信史向前推進了約1000年。

  2024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綠野草台、青銅裝裹,洹水之濱、殷墟之上,一座以中華文明國之重器——“鼎”為設計意象的青銅色博物館,拔地而起,人們穿越三千年曆史煙雲,在這裏找尋“何以中國”的時代答案。

  亮相

  手鏟微微傾斜,輕輕刮落表層泥土,再用竹簽沿著土層紋路慢慢清理,最後用刷子掃去表層浮土,一個清晰的車輪遺跡便在考古工作者手中顯露出來。

  在殷墟博物館一樓車馬遺跡專題展廳內,考古工作者正在修複殷墟遺址出土的馬車實物標本。為了讓參觀者直觀感受文物的出土修複過程,新館采取邊修複邊展示的方式。這場開在博物館裏的“考古公開課”,帶領參觀者感受到了3000多年前“車轔轔馬蕭蕭”的壯闊景象。

  作為一座考古博物館,殷墟博物館新館側重考古成果的全方位呈現,而不再是單個文物的展示。

  “新館是首個全景式展現商文明的國家重大專題博物館,展廳麵積約2.2萬平方米,設8個展廳,地上共三層,集中展出青銅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其中,3/4以上的珍貴文物屬於首次亮相,一係列考古新成果屬於首次展示。”殷墟博物館常務副館長趙清榮說,展陳文物數量之多、類型之全,都是中國商代文物展覽之最。

1.jpg

  2024年2月26日,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新館內展出的刻辭卜骨(李安/攝)

  “早在殷墟發掘初期,考古工作者就有向公眾展示文物的想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說。在新館籌建過程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當地相關部門,在博物館選址、博物館結構布局、展出文物的選擇等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

  據趙清榮介紹,殷墟博物館老館建於2005年,建築麵積隻有1500平方米,曾為殷墟申報世界遺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殷墟考古成果不斷豐富,老館在展陳理念、空間布局、展示數量、技術手段等方麵已難以滿足時代需要。2020年11月,殷墟博物館新館開工奠基。

  新館展陳聚焦“偉大的商文明”這一主題,從商代史、甲骨學、考古史、商文明的世界傳播等多個角度,全方位闡釋商代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禮樂文明、發達的青銅文明、燦爛的文字文明以及高超的手工業技術等,生動呈現商文明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走進殷墟博物館新館,迎麵而立的高牆上鐫刻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九個大字。

  新,是殷墟博物館的關鍵字之一。

  “新館在設計、展陳內容、展陳理念都進行了創新,建築設計遵循低碳綠色原則,注重博物館建築與殷墟遺址的和諧,在建築中使用了很多殷墟的文化符號,實現了博物館和遺址的一體融合。”趙清榮說,新館不僅是文物展,更是曆史展、文明展,也為殷墟考古研究成果轉化提供了一個重要平台,讓觀眾能夠走近甲骨文和文獻中的“大邑商”,更直觀地感受商文明的魅力。

  為了讓展廳裏的文物“活起來”,新館積極運用全息投影、虛擬數字人、多媒體等新技術,打造沉浸式展廳,賦予文物、文獻等新的呈現方式。如在裸眼3D展廳,依托於數字技術,殷墟出土的青銅麵具、屯南甲骨“動”了起來,殷墟車馬也緩緩而來。

2.jpg

  2024年2月26日,參觀者在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新館內觀看展出的刻辭卜甲 ( 李安/攝 )

  此外,新館建設有科技考古實驗室、高標準文物展廳、文物庫房等,將承擔考古研究、文物修複、科技檢測、研學教育、遊客服務等方麵的功能,為殷墟科技考古和文物的研究、保存、展示提供高標準設施條件。

  “新館是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文明殿堂,以新館為依托,可以更好展現中國在文物保護、曆史文化傳承方麵的原則和態度,向國際社會宣傳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成果,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處理好保護與發展、保護與傳承問題提供中國案例和中國經驗,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傳播力。”國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長閆亞林說。

  聖地

  “商王武丁和婦好並肩而行,貞人在占卜,士兵在操練,祭祀如期舉行。宮殿區外,兩縱三橫的道路上馬車疾行。密集的邑聚間,行人你來我往。不遠處,鑄銅作坊火花飛濺……”走進博物館三樓沉浸式數字展廳,一段長達7分鍾的視頻,向人們“還原”了這座商朝都城3000多年前的場景。

  而支撐起如此浪漫想象的,是曆代考古人在這片土地上的孜孜以求。

  自1928年,中國第一代考古人董作賓在殷墟揮出第一鍬起,殷墟考古走過了近一個世紀曆程。

  百年篳路藍縷,一代代考古工作者把商代晚期的興衰榮枯,從史書中的文字變成了鐫刻於大地之上的實證,在宮殿、王陵、甲骨文、青銅器、古車馬等一件件文物中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勾勒文明發展脈絡。

3.jpg

  2024年2月23日,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新館“亞長”牛尊(李安/攝)

  “就考古學而言,目前沒有哪處遺址的重要性超過殷墟。”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說,殷墟遺址的發現讓商代曆史成為信史,上承1000餘年四方文明彙集之趨勢,下啟3000餘年連續不斷、多元一體文明之格局,以殷墟為支點,建構起夏商考古學文化的時空體係。

  商邑翼翼,四方之極。眾多考古發現成為打開殷商曆史文化的一枚枚鑰匙,讓人們對商王朝的了解不再限於《史記》中寥寥3000餘字的記載。

  以洹河為坐標,環顧四周,古老而偉大的殷商文明在考古人員手鏟中躍然而出。

  南岸,殷墟宮殿宗廟遺址,盡管地上的建築早已湮沒無存,但僅憑50餘座形製闊大的夯土建築基址,便足以想見3000多年前的王朝氣象。在這裏,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禮樂文明、舉世矚目的文字文明以及高度發展的手工業等,共同構築了早期中國的出彩時代。

  北岸,殷墟王陵遺址,作為中國墓葬王陵製度的源頭,考古探方之下盡顯繁華遺跡,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後母戊鼎便發現於此。燦爛精美的青銅器皿、琳琅華貴的玉石雕刻、裝飾精美的馬車,是對3000多年前商文明的生動詮釋。

  往東,洹北商城,作為商王朝中期的都城遺址,它與殷墟王陵遺址以及殷墟宮殿宗廟遺址,共同構建起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大殷墟遺址保護區。

  向西,青銅大鼎造型的殷墟博物館新館矗立岸邊,與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望,持續近百年的殷墟考古成果、商朝高度發達的文明成就在這裏集中呈現。

  近年來,在考古新理念、新方法的指導下,考古工作者在殷墟王陵區、宮殿宗廟區、洹北手工業作坊區等都不斷有新發現。

  新年伊始,在殷墟王陵遺址,26歲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碩士研究生王夢恒跟著多名考古前輩一起,小心翼翼地清理著新近發現的商朝祭祀遺存。

  “殷墟是中國考古學的聖地,這地下是3000年前文明的寶藏。我希望能運用所學知識,為進一步揭示、呈現、還原出全麵鮮活的商代文明貢獻力量。”王夢恒說。

  煥新

  入春後的小屯村還未褪去寒意,一大早,65歲的何永獻就出了門,他是小屯村黨支部書記,也是文保專職幹部。這位土生土長的小屯人幾乎每天都會對重點區域進行巡查,及時上報處理問題。

  如今,站在小屯村任何一處開闊的地方向北望,皆能看到一座鼎立在洹河岸邊的博物館,好像從商代款款走來的青銅鼎。

  隨著殷墟博物館新館的正式開放,處在殷墟核心區的小屯村也熱鬧了起來,前來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何永獻的工作量也比平時大了許多。“小屯是殷墟核心區所在地,要加大巡查力度,保護區內,動土必報,每一位居民都簽了保護責任書。”何永獻說。

  殷墟遺址總保護範圍29.47平方公裏,涉及安陽市3個區、66個村(社區)。目前,殷墟管委會將轄區內66個村莊劃分為178個四級網格,組建由巡防隊員、村(社區)幹部在內的360餘名殷墟文物安全守護人,何永獻便是其中之一。

  為守護好文明根脈,當地不斷織牢殷墟保護網。“當前,安陽市正加快推動《殷墟遺址保護總體規劃》修編,殷墟核心區保護展示和環境整治工程等也在加速推進中。”安陽市文物局局長李曉陽說。

  在保護中煥新,才能更好地推動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隨著殷墟博物館新館的正式開放,殷墟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也站上了新起點。作為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重要工程,殷墟博物館新館與殷墟宮殿宗廟區、王陵區、殷墟考古文旅小鎮一起,共同構成展示闡釋體係。

  目前,安陽市正在加快構建殷墟和甲骨文品牌體係,打造“博物館+遺址公園+考古科研基地”全國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今年春節前夕,殷墟首次在夜間麵向遊客開放,通過沉浸式、體驗式的遊覽探索和感受殷商文化。古老的殷墟,正以更青春的姿態走進公眾視野,在賡續傳承中煥發蓬勃生機。

  “隨著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進一步講好殷墟故事、傳承中華文明,成為文博人的時代新課題。”李曉陽說。

文章編輯:陳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央媒觀豫|殷墟上新
    2024-3-20 8:52:37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作為一座考古博物館,殷墟博物館新館側重考古成果的全方位呈現,而不再是單個文物的展示。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 史林靜 編輯 覃柳笛

    025d646a536846ee9f6204f1a5d1044a.jpg

      2024年2月26日,位於河南安陽的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

      春風和煦,古老的洹河穿安陽城而過,似一條銀色綢帶,波光粼粼,涓流淌漾。

      位於太行山東麓的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是殷墟遺址所在地。公元前1600—前1046年,商王朝遷都於此。商王朝滅亡後,商都逐漸荒廢,被淹沒地下,史稱殷墟。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殷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為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也是中國考古發掘時間最長、次數最多、麵積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國信史向前推進了約1000年。

      2024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綠野草台、青銅裝裹,洹水之濱、殷墟之上,一座以中華文明國之重器——“鼎”為設計意象的青銅色博物館,拔地而起,人們穿越三千年曆史煙雲,在這裏找尋“何以中國”的時代答案。

      亮相

      手鏟微微傾斜,輕輕刮落表層泥土,再用竹簽沿著土層紋路慢慢清理,最後用刷子掃去表層浮土,一個清晰的車輪遺跡便在考古工作者手中顯露出來。

      在殷墟博物館一樓車馬遺跡專題展廳內,考古工作者正在修複殷墟遺址出土的馬車實物標本。為了讓參觀者直觀感受文物的出土修複過程,新館采取邊修複邊展示的方式。這場開在博物館裏的“考古公開課”,帶領參觀者感受到了3000多年前“車轔轔馬蕭蕭”的壯闊景象。

      作為一座考古博物館,殷墟博物館新館側重考古成果的全方位呈現,而不再是單個文物的展示。

      “新館是首個全景式展現商文明的國家重大專題博物館,展廳麵積約2.2萬平方米,設8個展廳,地上共三層,集中展出青銅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其中,3/4以上的珍貴文物屬於首次亮相,一係列考古新成果屬於首次展示。”殷墟博物館常務副館長趙清榮說,展陳文物數量之多、類型之全,都是中國商代文物展覽之最。

    1.jpg

      2024年2月26日,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新館內展出的刻辭卜骨(李安/攝)

      “早在殷墟發掘初期,考古工作者就有向公眾展示文物的想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說。在新館籌建過程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當地相關部門,在博物館選址、博物館結構布局、展出文物的選擇等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

      據趙清榮介紹,殷墟博物館老館建於2005年,建築麵積隻有1500平方米,曾為殷墟申報世界遺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殷墟考古成果不斷豐富,老館在展陳理念、空間布局、展示數量、技術手段等方麵已難以滿足時代需要。2020年11月,殷墟博物館新館開工奠基。

      新館展陳聚焦“偉大的商文明”這一主題,從商代史、甲骨學、考古史、商文明的世界傳播等多個角度,全方位闡釋商代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禮樂文明、發達的青銅文明、燦爛的文字文明以及高超的手工業技術等,生動呈現商文明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走進殷墟博物館新館,迎麵而立的高牆上鐫刻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九個大字。

      新,是殷墟博物館的關鍵字之一。

      “新館在設計、展陳內容、展陳理念都進行了創新,建築設計遵循低碳綠色原則,注重博物館建築與殷墟遺址的和諧,在建築中使用了很多殷墟的文化符號,實現了博物館和遺址的一體融合。”趙清榮說,新館不僅是文物展,更是曆史展、文明展,也為殷墟考古研究成果轉化提供了一個重要平台,讓觀眾能夠走近甲骨文和文獻中的“大邑商”,更直觀地感受商文明的魅力。

      為了讓展廳裏的文物“活起來”,新館積極運用全息投影、虛擬數字人、多媒體等新技術,打造沉浸式展廳,賦予文物、文獻等新的呈現方式。如在裸眼3D展廳,依托於數字技術,殷墟出土的青銅麵具、屯南甲骨“動”了起來,殷墟車馬也緩緩而來。

    2.jpg

      2024年2月26日,參觀者在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新館內觀看展出的刻辭卜甲 ( 李安/攝 )

      此外,新館建設有科技考古實驗室、高標準文物展廳、文物庫房等,將承擔考古研究、文物修複、科技檢測、研學教育、遊客服務等方麵的功能,為殷墟科技考古和文物的研究、保存、展示提供高標準設施條件。

      “新館是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文明殿堂,以新館為依托,可以更好展現中國在文物保護、曆史文化傳承方麵的原則和態度,向國際社會宣傳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成果,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處理好保護與發展、保護與傳承問題提供中國案例和中國經驗,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傳播力。”國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長閆亞林說。

      聖地

      “商王武丁和婦好並肩而行,貞人在占卜,士兵在操練,祭祀如期舉行。宮殿區外,兩縱三橫的道路上馬車疾行。密集的邑聚間,行人你來我往。不遠處,鑄銅作坊火花飛濺……”走進博物館三樓沉浸式數字展廳,一段長達7分鍾的視頻,向人們“還原”了這座商朝都城3000多年前的場景。

      而支撐起如此浪漫想象的,是曆代考古人在這片土地上的孜孜以求。

      自1928年,中國第一代考古人董作賓在殷墟揮出第一鍬起,殷墟考古走過了近一個世紀曆程。

      百年篳路藍縷,一代代考古工作者把商代晚期的興衰榮枯,從史書中的文字變成了鐫刻於大地之上的實證,在宮殿、王陵、甲骨文、青銅器、古車馬等一件件文物中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勾勒文明發展脈絡。

    3.jpg

      2024年2月23日,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新館“亞長”牛尊(李安/攝)

      “就考古學而言,目前沒有哪處遺址的重要性超過殷墟。”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說,殷墟遺址的發現讓商代曆史成為信史,上承1000餘年四方文明彙集之趨勢,下啟3000餘年連續不斷、多元一體文明之格局,以殷墟為支點,建構起夏商考古學文化的時空體係。

      商邑翼翼,四方之極。眾多考古發現成為打開殷商曆史文化的一枚枚鑰匙,讓人們對商王朝的了解不再限於《史記》中寥寥3000餘字的記載。

      以洹河為坐標,環顧四周,古老而偉大的殷商文明在考古人員手鏟中躍然而出。

      南岸,殷墟宮殿宗廟遺址,盡管地上的建築早已湮沒無存,但僅憑50餘座形製闊大的夯土建築基址,便足以想見3000多年前的王朝氣象。在這裏,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禮樂文明、舉世矚目的文字文明以及高度發展的手工業等,共同構築了早期中國的出彩時代。

      北岸,殷墟王陵遺址,作為中國墓葬王陵製度的源頭,考古探方之下盡顯繁華遺跡,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後母戊鼎便發現於此。燦爛精美的青銅器皿、琳琅華貴的玉石雕刻、裝飾精美的馬車,是對3000多年前商文明的生動詮釋。

      往東,洹北商城,作為商王朝中期的都城遺址,它與殷墟王陵遺址以及殷墟宮殿宗廟遺址,共同構建起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大殷墟遺址保護區。

      向西,青銅大鼎造型的殷墟博物館新館矗立岸邊,與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望,持續近百年的殷墟考古成果、商朝高度發達的文明成就在這裏集中呈現。

      近年來,在考古新理念、新方法的指導下,考古工作者在殷墟王陵區、宮殿宗廟區、洹北手工業作坊區等都不斷有新發現。

      新年伊始,在殷墟王陵遺址,26歲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碩士研究生王夢恒跟著多名考古前輩一起,小心翼翼地清理著新近發現的商朝祭祀遺存。

      “殷墟是中國考古學的聖地,這地下是3000年前文明的寶藏。我希望能運用所學知識,為進一步揭示、呈現、還原出全麵鮮活的商代文明貢獻力量。”王夢恒說。

      煥新

      入春後的小屯村還未褪去寒意,一大早,65歲的何永獻就出了門,他是小屯村黨支部書記,也是文保專職幹部。這位土生土長的小屯人幾乎每天都會對重點區域進行巡查,及時上報處理問題。

      如今,站在小屯村任何一處開闊的地方向北望,皆能看到一座鼎立在洹河岸邊的博物館,好像從商代款款走來的青銅鼎。

      隨著殷墟博物館新館的正式開放,處在殷墟核心區的小屯村也熱鬧了起來,前來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何永獻的工作量也比平時大了許多。“小屯是殷墟核心區所在地,要加大巡查力度,保護區內,動土必報,每一位居民都簽了保護責任書。”何永獻說。

      殷墟遺址總保護範圍29.47平方公裏,涉及安陽市3個區、66個村(社區)。目前,殷墟管委會將轄區內66個村莊劃分為178個四級網格,組建由巡防隊員、村(社區)幹部在內的360餘名殷墟文物安全守護人,何永獻便是其中之一。

      為守護好文明根脈,當地不斷織牢殷墟保護網。“當前,安陽市正加快推動《殷墟遺址保護總體規劃》修編,殷墟核心區保護展示和環境整治工程等也在加速推進中。”安陽市文物局局長李曉陽說。

      在保護中煥新,才能更好地推動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隨著殷墟博物館新館的正式開放,殷墟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也站上了新起點。作為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重要工程,殷墟博物館新館與殷墟宮殿宗廟區、王陵區、殷墟考古文旅小鎮一起,共同構成展示闡釋體係。

      目前,安陽市正在加快構建殷墟和甲骨文品牌體係,打造“博物館+遺址公園+考古科研基地”全國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今年春節前夕,殷墟首次在夜間麵向遊客開放,通過沉浸式、體驗式的遊覽探索和感受殷商文化。古老的殷墟,正以更青春的姿態走進公眾視野,在賡續傳承中煥發蓬勃生機。

      “隨著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進一步講好殷墟故事、傳承中華文明,成為文博人的時代新課題。”李曉陽說。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