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央媒觀豫丨工人日報關注殷墟博物館新館:打開古老而鮮活的“記事本”
更新時間:2024-3-3 19:31:59    來源:工人日報

  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3000年前的上古文明觸手可及——打開古老而鮮活的“記事本”

  閱讀提示丨2月26日,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青銅器、陶器、玉器、甲骨……約2.2萬平方米的展廳內,近4000件套文物令人目不暇接,其中3/4以上文物首次亮相,把《史記·殷本紀》3000字記載的商王朝鮮活、係統地呈現在世人麵前,深度闡釋商文明蘊含的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何以中國”的答案逐漸清晰可見。

  李超慶 攝/中新社

  綠野草台、鼎立大地、層疊深邃、青銅裝裹,在河南安陽洹河之畔,殷墟博物館新館猶如一尊巨大的“青銅寶鼎”破土而出,古樸厚重、耀眼奪目。

  從“一片甲骨驚天下”、被視為解開中華文明密碼的甲骨文,到埋藏著3200多年前集王後、將軍、祭司於一身,充滿傳奇色彩女性的婦好墓,再到展現上古商都宮殿建築與族邑聚落風貌的“大邑商”——殷墟,傳說中的商朝徹底得到證實,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往前推進了約1000年。

  百年考古 不負殷墟不負君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殷墟博物館館長陳星燦看來,殷墟既是中國考古的聖地,也是中國考古學家的搖籃。博物館的建設,圓了中國考古人陳列展示殷墟出土文物的一個夢。

  而這個夢,自1928年10月著名考古學家董作賓在安陽小屯村鏟起第一鍬土開始,不僅揭開商代都城的冰山一角,也自此開啟了中國近百年來對上古文明的探尋。殷墟因此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為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也是中國考古發掘時間最長、次數最多、麵積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

  2001年,殷墟在“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評選活動中名列第一;2006年,殷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21年,中國現代考古學百年之際,在“百年百大考古發現”評選中,殷墟再次位列其中。

  《子何人哉》展廳 曲海慶 攝

  “就考古學而言,目前沒有哪處遺址的重要性超過殷墟。”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曾這樣表示。

  曆史的脈搏並不會孤立地跳動,文化的影響從來都有跡可循。在殷墟的考古研究中,甲骨卜辭上記載的甲骨文字是我國最早的成熟係統文字,之後由其演化而來的以形達意的漢字幾千年連綿不斷;後母戊青銅方鼎(原稱司母戊鼎)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青銅器,不僅代表的是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術,更是禮製文明的象征;馬車是由商王朝對外征戰的過程中,吸收借鑒至中原地區。

  “這對中華文明探源具有重要意義。”全程參與殷墟博物館新館建設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表示,“文化交流與融合始終具有雙向性,正是這種永不停歇的資源流動和交往交流,讓殷墟文明不斷向外擴散與傳播、向內吸收與融合,中華文明也因此得以生生不息,永不枯竭。”

  “見器如麵” 方寸之間似是故人來

  “這次的疾病是否嚴重?我是否能去上學?”在殷墟博物館新館“子何人哉——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特展”展廳內,110餘片首次展出的甲骨記錄了一位商朝小王子的生活日常。其中,商朝小王子生病後的一條“子其疫,弜往學”的卜辭,引來了許多遊客駐足。

  “這條卜辭記錄著‘子’入學後有一日生病,但又不敢無故曠課,於是他就占卜:這次的疾病是否嚴重?我是否能去上學?”殷墟博物館講解員胥怡雯說,這條卜辭被稱為3000年前的“請假條”。

  1991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殷墟花園莊東地一編號花東H3長方形窖藏進行考古發掘,出土龜甲與獸骨1583片,其中689片契刻2250餘條商王武丁時期的占卜記錄。這些占卜記錄詳細契刻著王子生活的方方麵麵,涉及祭祀、軍事、田獵、舞蹈等眾多領域,是商王朝小王子的起居實錄,被觀眾親切地稱為“王子日記”。

  安陽市文物局文化遺產與文物保護及考古研究專員於成龍介紹說,“王子日記”的主人,是武丁和婦好最寵愛的小兒子,在占卜記錄中被稱為“子”。

  “這是首次將殷墟花園莊發掘的這批甲骨展示出來,也是首次以商代卜用甲骨作為主要展品而策劃的一個人物主題展,更是一次開創性的嚐試。”於成龍介紹,自己和策展團隊曆經一年多的時間,通過“子係何人”“子之起居”“子占卜與商王占卜”三個單元,把數百片甲骨組成的“王子日記”串聯起來,進一步揭示商代的占卜習俗、商人宗法製度、社會結構及家族形態。

  何毓靈表示:“通過適合考古的表達方式,全麵地闡釋商文明,是我們的策展理念。”

  在“長從何來——殷墟花園莊東地亞長墓專題展”,多幅油畫描繪了亞長率領族軍浩浩蕩蕩從遠方來到大邑商以及亞長馳騁疆場、馬革裹屍歸來等場景;婦好墓裏出土的多套觚、爵和青銅禮器,仿佛讓遊客看到一位眉宇中鐫刻堅毅的女將軍在曆史塵埃中踏火而來,向著武丁盛世大步向前;殷墟郭家莊M160墓葬中的銅提梁鼎,出土時蓋與器口因鏽蝕粘連得十分緊密,鼎內盛有尚未完全腐爛的豬肉、肉皮及肋骨,反映出商代人以火熱食的習慣;大型牛角祭祀坑、牛祭祀坑、漆罍等精美文物,進一步呈現商代重視祭祀的文化現象,儼然是古老而鮮活的“記事本”……

  “我們用文物來講人的故事、講這個人的朋友圈,除了展示他們的身份等級地位,也想講述他們的鐵血和柔情,通過展示他們生活中的器具,讓曆史人物更加鮮活。”何毓靈說。

  身臨其境 上古文明觸手可及

  將穀物放入盛酒器,蒸騰發酵後得到的美酒倒入溫酒器,再執銅勺從中舀出適量液體,分裝入斟酒器。如此,便可倒入酒盅暢飲……一係列青銅酒器的使用過程,通過3D數字化技術,完整清晰地呈現在觀眾眼前,也讓人們能更加直觀地感受商代巧奪天工的工藝。

  遊走於館中,沉浸式數字技術為遊客帶來不少驚喜。湖南寧鄉的人麵青銅鼎上的人臉會擠眉弄眼,殷墟婦好墓的跪坐玉人神奇地站了起來,山西聞喜酒務頭的獸麵紋觥的獸首能來去自如地甩頭,江西新幹縣大洋洲鄉的伏鳥雙尾青銅虎發出了嘶吼,還有鄭州商城的杜嶺方鼎、山東蘇埠屯的亞醜青銅鉞、湖南寧鄉的四羊方尊……依托裸眼3D技術,遊客可以穿越3000年時光,沉浸式感受20多件商代珍貴文物在同一空間完美呈現,享受一場商代曆史文化“盛宴”。(記者 餘嘉熙 通訊員 葛慧君 閆明傑)

grrb202403034_00(1)(1).png


文章編輯:李潤生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央媒觀豫丨工人日報關注殷墟博物館新館:打開古老而鮮活的“記事本”
2024-3-3 19:31:59    來源:工人日報

  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3000年前的上古文明觸手可及——打開古老而鮮活的“記事本”

  閱讀提示丨2月26日,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青銅器、陶器、玉器、甲骨……約2.2萬平方米的展廳內,近4000件套文物令人目不暇接,其中3/4以上文物首次亮相,把《史記·殷本紀》3000字記載的商王朝鮮活、係統地呈現在世人麵前,深度闡釋商文明蘊含的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何以中國”的答案逐漸清晰可見。

  李超慶 攝/中新社

  綠野草台、鼎立大地、層疊深邃、青銅裝裹,在河南安陽洹河之畔,殷墟博物館新館猶如一尊巨大的“青銅寶鼎”破土而出,古樸厚重、耀眼奪目。

  從“一片甲骨驚天下”、被視為解開中華文明密碼的甲骨文,到埋藏著3200多年前集王後、將軍、祭司於一身,充滿傳奇色彩女性的婦好墓,再到展現上古商都宮殿建築與族邑聚落風貌的“大邑商”——殷墟,傳說中的商朝徹底得到證實,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往前推進了約1000年。

  百年考古 不負殷墟不負君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殷墟博物館館長陳星燦看來,殷墟既是中國考古的聖地,也是中國考古學家的搖籃。博物館的建設,圓了中國考古人陳列展示殷墟出土文物的一個夢。

  而這個夢,自1928年10月著名考古學家董作賓在安陽小屯村鏟起第一鍬土開始,不僅揭開商代都城的冰山一角,也自此開啟了中國近百年來對上古文明的探尋。殷墟因此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為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也是中國考古發掘時間最長、次數最多、麵積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

  2001年,殷墟在“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評選活動中名列第一;2006年,殷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21年,中國現代考古學百年之際,在“百年百大考古發現”評選中,殷墟再次位列其中。

  《子何人哉》展廳 曲海慶 攝

  “就考古學而言,目前沒有哪處遺址的重要性超過殷墟。”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曾這樣表示。

  曆史的脈搏並不會孤立地跳動,文化的影響從來都有跡可循。在殷墟的考古研究中,甲骨卜辭上記載的甲骨文字是我國最早的成熟係統文字,之後由其演化而來的以形達意的漢字幾千年連綿不斷;後母戊青銅方鼎(原稱司母戊鼎)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青銅器,不僅代表的是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術,更是禮製文明的象征;馬車是由商王朝對外征戰的過程中,吸收借鑒至中原地區。

  “這對中華文明探源具有重要意義。”全程參與殷墟博物館新館建設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表示,“文化交流與融合始終具有雙向性,正是這種永不停歇的資源流動和交往交流,讓殷墟文明不斷向外擴散與傳播、向內吸收與融合,中華文明也因此得以生生不息,永不枯竭。”

  “見器如麵” 方寸之間似是故人來

  “這次的疾病是否嚴重?我是否能去上學?”在殷墟博物館新館“子何人哉——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特展”展廳內,110餘片首次展出的甲骨記錄了一位商朝小王子的生活日常。其中,商朝小王子生病後的一條“子其疫,弜往學”的卜辭,引來了許多遊客駐足。

  “這條卜辭記錄著‘子’入學後有一日生病,但又不敢無故曠課,於是他就占卜:這次的疾病是否嚴重?我是否能去上學?”殷墟博物館講解員胥怡雯說,這條卜辭被稱為3000年前的“請假條”。

  1991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殷墟花園莊東地一編號花東H3長方形窖藏進行考古發掘,出土龜甲與獸骨1583片,其中689片契刻2250餘條商王武丁時期的占卜記錄。這些占卜記錄詳細契刻著王子生活的方方麵麵,涉及祭祀、軍事、田獵、舞蹈等眾多領域,是商王朝小王子的起居實錄,被觀眾親切地稱為“王子日記”。

  安陽市文物局文化遺產與文物保護及考古研究專員於成龍介紹說,“王子日記”的主人,是武丁和婦好最寵愛的小兒子,在占卜記錄中被稱為“子”。

  “這是首次將殷墟花園莊發掘的這批甲骨展示出來,也是首次以商代卜用甲骨作為主要展品而策劃的一個人物主題展,更是一次開創性的嚐試。”於成龍介紹,自己和策展團隊曆經一年多的時間,通過“子係何人”“子之起居”“子占卜與商王占卜”三個單元,把數百片甲骨組成的“王子日記”串聯起來,進一步揭示商代的占卜習俗、商人宗法製度、社會結構及家族形態。

  何毓靈表示:“通過適合考古的表達方式,全麵地闡釋商文明,是我們的策展理念。”

  在“長從何來——殷墟花園莊東地亞長墓專題展”,多幅油畫描繪了亞長率領族軍浩浩蕩蕩從遠方來到大邑商以及亞長馳騁疆場、馬革裹屍歸來等場景;婦好墓裏出土的多套觚、爵和青銅禮器,仿佛讓遊客看到一位眉宇中鐫刻堅毅的女將軍在曆史塵埃中踏火而來,向著武丁盛世大步向前;殷墟郭家莊M160墓葬中的銅提梁鼎,出土時蓋與器口因鏽蝕粘連得十分緊密,鼎內盛有尚未完全腐爛的豬肉、肉皮及肋骨,反映出商代人以火熱食的習慣;大型牛角祭祀坑、牛祭祀坑、漆罍等精美文物,進一步呈現商代重視祭祀的文化現象,儼然是古老而鮮活的“記事本”……

  “我們用文物來講人的故事、講這個人的朋友圈,除了展示他們的身份等級地位,也想講述他們的鐵血和柔情,通過展示他們生活中的器具,讓曆史人物更加鮮活。”何毓靈說。

  身臨其境 上古文明觸手可及

  將穀物放入盛酒器,蒸騰發酵後得到的美酒倒入溫酒器,再執銅勺從中舀出適量液體,分裝入斟酒器。如此,便可倒入酒盅暢飲……一係列青銅酒器的使用過程,通過3D數字化技術,完整清晰地呈現在觀眾眼前,也讓人們能更加直觀地感受商代巧奪天工的工藝。

  遊走於館中,沉浸式數字技術為遊客帶來不少驚喜。湖南寧鄉的人麵青銅鼎上的人臉會擠眉弄眼,殷墟婦好墓的跪坐玉人神奇地站了起來,山西聞喜酒務頭的獸麵紋觥的獸首能來去自如地甩頭,江西新幹縣大洋洲鄉的伏鳥雙尾青銅虎發出了嘶吼,還有鄭州商城的杜嶺方鼎、山東蘇埠屯的亞醜青銅鉞、湖南寧鄉的四羊方尊……依托裸眼3D技術,遊客可以穿越3000年時光,沉浸式感受20多件商代珍貴文物在同一空間完美呈現,享受一場商代曆史文化“盛宴”。(記者 餘嘉熙 通訊員 葛慧君 閆明傑)

grrb202403034_00(1)(1).png


文章編輯:李潤生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