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一帆
3月1日,舞陽縣馬村鄉前桃村的麥田上空飛來一個“新夥伴”——大疆T50農業無人機,載著50公斤尿素,不到5分鍾,5畝地就輕鬆完成追肥。
小麥在返青和起身階段需要追施氮肥,但選擇追肥時間卻大有講究。從地裏抓起一把土搓開,微微黏手。“這樣的墒情正合適。”舞陽縣農業綜合開發服務中心主任馮彥說,“尿素是易溶顆粒肥,這樣的墒情兩到三天就能溶解。天氣預報三天後還有一場小雨,溶解後的尿素正好隨雨水到達小麥根係,此時追肥剛剛好。”
這樣精準的施肥策略,是農業部門從微信群裏通知給全縣農戶的。幾天前,種糧大戶朱振興在“‘三農’娘家服務群”中接收到最新的春管指導信息後,適時給田地施上了肥。
朱振興是當地的“名人”,他流轉土地2000多畝,托管土地2.7萬畝。但最讓他出名的,還是2022年的夏收,他的小麥部分地塊畝產高達1005公斤,實現了“噸糧”。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
朱振興的這片田位於16萬畝泥河窪滯洪區之中,土壤是砂薑黑土。為啥叫砂薑黑土?因為地裏全是砂薑大小的“石頭蛋”,肥料“吃”不動,種子再好產量也上不去。
為了改良土壤提升肥力,2020年,朱振興的地第一次“吃”上了有機肥。站在地頭,他指了指1公裏外的一排灰藍色廠房,“那裏就是雙彙育肥雞養殖場,廢棄的雞糞通過發酵製成有機肥還田,能夠快速提升土壤肥力”。
同一年,水肥一體化噴灌設施也在此建成。麥地裏每隔30米豎立一個約1.2米高的噴灌頭,放眼望去,整齊劃一。順著噴灌管道往地底下80厘米,是一張看不見的管道網,管道的“上遊”,是坐落在田塊一旁的水肥一體化操控站。“根據土壤的測試結果和作物的養分需求,在肥料倉中添加相應配方肥,然後設置噴灌高度、時長,一鍵啟動,節水節肥又增產。”朱振興說。
這套組合拳的“魔力”在多方得到印證。通過集成推廣施肥新技術、肥料新產品和施肥新機具的“三新”技術示範帶動,我省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穩步提升,施用量持續降低。2023年,全省“三新”技術示範區化肥施用量降幅為4.3%,平均畝增產32公斤、增收83元,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
據統計,2023年全省農田有機肥料應用麵積已達2770.7萬畝,水肥一體化麵積達800多萬畝,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麵積達2億畝次以上,技術覆蓋率達到91.1%。土壤的內生動力不斷被挖掘。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所謂“新”,是指相對於傳統生產力而言的模式新;“質”,則是指科技含量高。“三新”集成技術推廣以更少的資源投入生產出更高產更優質的糧食,提高了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展示出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巨大潛力和廣闊前景。
“土壤是種子的‘加油站’。研究顯示,沃土對糧食基礎產量的貢獻率高達九成。”省農科院土壤研究室主任黃紹敏表示,河南1.2億畝耕地,其中四成高產田貢獻了六成的糧食產量。由此可見,不斷挖掘土壤的內生動力,就是增產穩產的新質生產力。“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實現處處噸糧田都不是夢!”黃紹敏笑著說。
專家點評
聚焦“三新”新質生產力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河南省土壤肥料站肥料科科長、研究員王小琳
肥料是糧食的“糧食”,科學施肥對於農業增產至關重要。近年來,河南因地製宜集成“三新”技術模式(“三新”即:施肥新技術、肥料新產品、施肥新機具),建設“三新”集成配套示範區,輻射帶動全省農用化肥使用量連續7年降低,推動科學施肥提檔升級,為實現化肥減量增效、農民節本增收,促進農業綠色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河南“三新”技術創新與應用方麵還存在基礎技術研發力度不足、應用範圍不廣等問題,亟須加強“三新”技術攻關,推動“三新”技術熟化,促進“三新”技術落地。
圍繞產能提升,加強技術創新。依托河南農大、省農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三新”協同創新平台,聚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對標國際先進,強化創新驅動,緊盯施肥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突破一批重大瓶頸問題,強化機藝融合、技物結合、物械配套,推動科學施肥提檔升級。
瞄準集成配套,突出示範引領。以糧食作物為核心、以油料作物為重點,依托新型經營主體,加強技術熟化和集成應用,集成推廣一批“三新”技術模式,加快打造一批“三新”技術升級示範區,強化政策引導、示範帶動,逐步擴大技術應用麵積,推動形成農業綠色生產方式。
積極整合資源,構建長效機製。充分發揮經營主體的主力作用,撬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積極發展統測統配、統供統施、智能配肥等一體化“智能施肥雲”服務,構建政企、農企合作的長效機製,形成化肥減量化合力。
注重推廣實效,強化宣傳培訓。以“百縣千鄉萬戶”科學施肥技術培訓行動為依托,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三新”技術培訓、指導與宣傳,加快培育一批“三新”技術示範頭雁,引導農民樹立科學施肥觀念,營造全社會參與科學施肥的良好氛圍。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一帆
3月1日,舞陽縣馬村鄉前桃村的麥田上空飛來一個“新夥伴”——大疆T50農業無人機,載著50公斤尿素,不到5分鍾,5畝地就輕鬆完成追肥。
小麥在返青和起身階段需要追施氮肥,但選擇追肥時間卻大有講究。從地裏抓起一把土搓開,微微黏手。“這樣的墒情正合適。”舞陽縣農業綜合開發服務中心主任馮彥說,“尿素是易溶顆粒肥,這樣的墒情兩到三天就能溶解。天氣預報三天後還有一場小雨,溶解後的尿素正好隨雨水到達小麥根係,此時追肥剛剛好。”
這樣精準的施肥策略,是農業部門從微信群裏通知給全縣農戶的。幾天前,種糧大戶朱振興在“‘三農’娘家服務群”中接收到最新的春管指導信息後,適時給田地施上了肥。
朱振興是當地的“名人”,他流轉土地2000多畝,托管土地2.7萬畝。但最讓他出名的,還是2022年的夏收,他的小麥部分地塊畝產高達1005公斤,實現了“噸糧”。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
朱振興的這片田位於16萬畝泥河窪滯洪區之中,土壤是砂薑黑土。為啥叫砂薑黑土?因為地裏全是砂薑大小的“石頭蛋”,肥料“吃”不動,種子再好產量也上不去。
為了改良土壤提升肥力,2020年,朱振興的地第一次“吃”上了有機肥。站在地頭,他指了指1公裏外的一排灰藍色廠房,“那裏就是雙彙育肥雞養殖場,廢棄的雞糞通過發酵製成有機肥還田,能夠快速提升土壤肥力”。
同一年,水肥一體化噴灌設施也在此建成。麥地裏每隔30米豎立一個約1.2米高的噴灌頭,放眼望去,整齊劃一。順著噴灌管道往地底下80厘米,是一張看不見的管道網,管道的“上遊”,是坐落在田塊一旁的水肥一體化操控站。“根據土壤的測試結果和作物的養分需求,在肥料倉中添加相應配方肥,然後設置噴灌高度、時長,一鍵啟動,節水節肥又增產。”朱振興說。
這套組合拳的“魔力”在多方得到印證。通過集成推廣施肥新技術、肥料新產品和施肥新機具的“三新”技術示範帶動,我省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穩步提升,施用量持續降低。2023年,全省“三新”技術示範區化肥施用量降幅為4.3%,平均畝增產32公斤、增收83元,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
據統計,2023年全省農田有機肥料應用麵積已達2770.7萬畝,水肥一體化麵積達800多萬畝,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麵積達2億畝次以上,技術覆蓋率達到91.1%。土壤的內生動力不斷被挖掘。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所謂“新”,是指相對於傳統生產力而言的模式新;“質”,則是指科技含量高。“三新”集成技術推廣以更少的資源投入生產出更高產更優質的糧食,提高了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展示出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巨大潛力和廣闊前景。
“土壤是種子的‘加油站’。研究顯示,沃土對糧食基礎產量的貢獻率高達九成。”省農科院土壤研究室主任黃紹敏表示,河南1.2億畝耕地,其中四成高產田貢獻了六成的糧食產量。由此可見,不斷挖掘土壤的內生動力,就是增產穩產的新質生產力。“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實現處處噸糧田都不是夢!”黃紹敏笑著說。
專家點評
聚焦“三新”新質生產力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河南省土壤肥料站肥料科科長、研究員王小琳
肥料是糧食的“糧食”,科學施肥對於農業增產至關重要。近年來,河南因地製宜集成“三新”技術模式(“三新”即:施肥新技術、肥料新產品、施肥新機具),建設“三新”集成配套示範區,輻射帶動全省農用化肥使用量連續7年降低,推動科學施肥提檔升級,為實現化肥減量增效、農民節本增收,促進農業綠色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河南“三新”技術創新與應用方麵還存在基礎技術研發力度不足、應用範圍不廣等問題,亟須加強“三新”技術攻關,推動“三新”技術熟化,促進“三新”技術落地。
圍繞產能提升,加強技術創新。依托河南農大、省農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三新”協同創新平台,聚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對標國際先進,強化創新驅動,緊盯施肥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突破一批重大瓶頸問題,強化機藝融合、技物結合、物械配套,推動科學施肥提檔升級。
瞄準集成配套,突出示範引領。以糧食作物為核心、以油料作物為重點,依托新型經營主體,加強技術熟化和集成應用,集成推廣一批“三新”技術模式,加快打造一批“三新”技術升級示範區,強化政策引導、示範帶動,逐步擴大技術應用麵積,推動形成農業綠色生產方式。
積極整合資源,構建長效機製。充分發揮經營主體的主力作用,撬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積極發展統測統配、統供統施、智能配肥等一體化“智能施肥雲”服務,構建政企、農企合作的長效機製,形成化肥減量化合力。
注重推廣實效,強化宣傳培訓。以“百縣千鄉萬戶”科學施肥技術培訓行動為依托,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三新”技術培訓、指導與宣傳,加快培育一批“三新”技術示範頭雁,引導農民樹立科學施肥觀念,營造全社會參與科學施肥的良好氛圍。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