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遊客在殷墟博物館新館參觀。
本報記者 張文豪攝
圖②:玉鵝。
殷墟博物館提供
圖③:屯南甲骨。
殷墟博物館提供
“子何人哉”特展中的甲骨展品。
殷墟博物館提供
殷墟博物館新館外景。
人民網記者 慎誌遠攝
核心閱讀
殷墟是我國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2月26日,位於河南安陽的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近4000件套文物集中公開展示,其中3/4以上文物首次亮相。殷墟博物館新館落成,展示了幾代考古人的累累碩果,也意味著殷墟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站上了新起點。
河南安陽,洹河之畔,青銅大鼎造型的殷墟博物館新館矗立岸邊,和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望,館體上方“大邑商”三個甲骨文字格外醒目。
2月26日,籌建3年多的殷墟博物館新館開放。青銅器、陶器、甲骨、玉器等近4000件套文物集中公開展示,展陳文物數量之龐大、類型之齊全,都是商代文物展覽之最。
探 館
3/4以上文物首次亮相
2月26日上午,隨著清脆的龍紋石磬聲響起,殷墟博物館新館展廳的青銅色大門緩緩開啟。大廳高牆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九個大字映入眼簾;頭頂,一隻玄鳥盤旋飛舞,寓意“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大家看到的是我國目前最早的馬車實物標本,館內集中展示了23座,都出土於殷墟。”在博物館一層殷墟車馬遺跡展,講解員許纖瑩帶領觀眾,感受3000多年前車馬飛馳的壯觀景象。
據介紹,殷墟博物館新館占地262.5畝,建築規模5.1萬平方米,展廳麵積約2.2萬平方米,展陳聚焦商文明主題,設有3個基本陳列、4個專題展覽和1個特色沉浸式數字展。“本次新館展出的各類文物,3/4以上都是首次亮相。”殷墟博物館常務副館長趙清榮說。
2023年,“河南安陽市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新館的建成,也讓一係列考古重要成果得以與觀眾見麵。
在“長從何來”展廳,觚爵鼎尊、鉞刀戈矛等亞長墓出土的文物,讓商朝的戎馬生活變得完整而立體;在“子何人哉”專題展,110餘片精選的刻辭甲骨,讓觀眾了解卜辭中蘊藏的珍貴曆史信息……開館首日,觀眾時而在司母辛鼎、亞長牛尊等青銅重器邊駐足,時而對著玉梳、骨笄等古代生活飾品欣賞。
“快看,這裏的麵具在擠眼睛、水牛也活了。”在裸眼3D展廳,一位觀眾驚喜地招呼同伴。在數字技術的應用下,青銅麵具、屯南甲骨“動”了起來,殷墟車馬也“邁開步伐”。據介紹,殷墟博物館新館積極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打造沉浸式展廳,賦予文物、文獻、甲骨記載等新的呈現方式。
“我們於2月22日開放了預約通道,開館首日迎來觀眾近5000人次。”趙清榮說,觀眾可以通過博物館網站、公眾號等多種渠道預約參觀。
探 源
展示幾代考古人的成果
1928年,中國考古者在洹河沿岸鏟起第一鍬土。1961年3月,國務院將殷墟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殷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甲骨文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如今,殷墟已成為中國考古發掘時間最長、次數最多、麵積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90多年過去了,經過幾代考古人持續不斷的發掘研究,沉睡三千載的商文明走入公眾視野。近年來,殷墟王陵區、小屯宮殿宗廟區、洹北手工業作坊區的考古新發現,讓甲骨文中記載的“大邑商”麵貌愈發清晰。
“早在殷墟發掘初期,考古工作者就有向公眾展示文物的想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說,安陽工作站早期設有陳列室,但更多還是供學者進行專業研究。隨著考古成果不斷豐富,建於2005年的殷墟博物館在展陳理念、空間布局、展示數量、技術手段等方麵已難以滿足時代需要。
2020年11月,殷墟博物館新館開工奠基。新館由安陽市政府投資建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提供展品,其中館內展陳的文物,90%以上都是安陽工作隊1950年以來發掘的文物精品,涉及政治、經濟、軍事、農業、手工業等多方麵。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殷墟博物館館長陳星燦說:“殷墟是中國考古學的搖籃,也是中國考古學家的搖籃。這樣一個大型專題類博物館的建立,圓了幾代考古人的夢想。”
何毓靈說:“作為一座考古博物館,新館展陳不再是單個文物的展示,更多的是成組器物的全方位呈現。無論是婦好墓的銅爵,還是從亞址墓、馬危墓等出土的器物,都是成組地與觀眾見麵,讓人更好感受殷商文明的全貌。”
在新館籌建過程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博物館選址、博物館結構布局、展出文物的選擇等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們全麵係統編製了數百萬字的知識文本,為新館展陳提供了學術支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殷墟博物館執行館長嶽占偉說。
作為殷墟考古研究成果轉化的重要展示平台,殷墟博物館新館還將承擔考古研究、文物修複、科技檢測、研學教育等方麵的功能。“館內設有精細考古實驗室,後期觀眾可以近距離觀看考古人員的發掘和研究工作。”嶽占偉說。
探 索
推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一片甲骨驚天下。位於安陽市殷都區西郊鄉的小屯村,因出土甲骨而聞名,成為殷墟考古的中心地帶。
將視角拉遠,遙望洹河兩岸,宮殿宗廟遺址、王陵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彼此呼應,共同組成了規模宏大、氣勢恢弘的殷墟遺址保護區。
隨著殷墟博物館新館的落成,殷墟考古和商文明研究成果實現一次係統梳理和有力呈現,殷墟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也迎來了新起點。作為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重要工程,殷墟博物館新館與殷墟宮殿宗廟區、王陵區、殷墟考古文旅小鎮一起,共同構成展示闡釋體係。
據介紹,殷墟遺址總保護範圍29.47平方公裏,涉及安陽市3個區、66個村(社區)。2019年3月,安陽殷墟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委員會批準設立。目前,殷墟管委會將轄區內66個村(社區)劃分為180個四級網格,組建由巡防隊員、村(社區)幹部在內的360餘名殷墟文物安全守護人。
國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長閆亞林介紹,殷墟遺址自“十一五”以來一直被列入國家大遺址保護項目庫,2010年河南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被評為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近年來,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河南省公布了《河南省安陽殷墟保護管理條例》《安陽殷墟保護總體規劃》,安陽市製定了《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為殷墟保護和管理指明了方向。
安陽市文物局局長李曉陽告訴記者,當前,安陽市正加快推動《殷墟遺址保護總體規劃》修編,殷墟核心區保護展示和環境整治工程等也在加速推進中。今年春節假期,安陽市舉辦“點亮殷墟”夜遊活動,殷墟景區首次在夜間開放,安陽市累計接待遊客403.53萬人次,與2023年同期相比增長195.97%。
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據介紹,下一步,安陽市將加快構建殷墟和甲骨文品牌體係,打造“博物館+遺址公園+考古科研基地”全國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同時探索利用數字技術,讓散落於各地的甲骨文以科技的形式“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