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孟向東 王娟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梔子
2月6日,春節臨近,在內鄉縣數字化種養循環示範區,一群年輕人操作著無人機、手機,在田間地頭忙碌著。
“這季小麥播種相對往年晚了一點,我們正在結合田間計數和無人機掃描調查現在小麥的畝均莖蘖數,好製訂接下來的管理計劃。”數字化種養循環示範區負責人吳祖坤停下手中的工作說道。
忙活了一年,這群遠離家鄉,在外打拚的“新農人”下班後也急切地準備著返鄉禮品。
“我能把自己帶回去,父母就很開心。”吳祖坤笑著說。帶領一個成員平均年齡隻有27歲的優秀團隊,吳祖坤一年隻能回家一次,他的父母早就翹首以待。
2021年,內鄉縣聯手牧原集團,合力打造數字化種養循環示範區,縣政府負責土地集中整合,牧原集團下屬的牧原農業發展公司負責托管經營土地,主要是運用種養循環模式、結合現代農業科技進行農業生產。新農業需要“新農人”,一群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從全國各地走進牧原,加入這支隊伍,“青年大學生農民團隊”就此誕生。
如何利用品種、水肥、管理等優勢,讓崗坡丘陵地實現高產?如何提高水肥的利用率?如何實現畜牧業與種植業的高效循環……
吳祖坤和團隊的新農人們一起在這片並不肥沃的土地上,大膽探索,尋找強農之路。
他們積極引入無人機多光譜掃描技術以及田間信息監測係統,結合實驗分析不斷優化農事管理,從植物營養、土壤結構、肥料利用等各方麵努力,提升人效和物效。
他們根據作物的生長狀態不斷優化水肥管理。從種子萌發到最後的臘熟脫水,他們對小麥的每個生長階段都認真進行記錄分析,用無人機監測苗情,不斷提升農業種植效果。
“2023年示範區秋糧畝產比項目實施前高出20%。按照我們近兩年的種植和管理模式,2024年,我們要力爭實現‘噸糧田’的目標!”團隊成員、來自貴州的羅小藝說,“我要把自己種的糧食帶回去,讓爸媽嚐嚐。”
“我們的糧食越種越好,原來不看好大學生種地的人,如今對我們刮目相看。這些成果就是我們帶回家最好的禮物!”吳祖坤說著,滿眼欣喜。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孟向東 王娟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梔子
2月6日,春節臨近,在內鄉縣數字化種養循環示範區,一群年輕人操作著無人機、手機,在田間地頭忙碌著。
“這季小麥播種相對往年晚了一點,我們正在結合田間計數和無人機掃描調查現在小麥的畝均莖蘖數,好製訂接下來的管理計劃。”數字化種養循環示範區負責人吳祖坤停下手中的工作說道。
忙活了一年,這群遠離家鄉,在外打拚的“新農人”下班後也急切地準備著返鄉禮品。
“我能把自己帶回去,父母就很開心。”吳祖坤笑著說。帶領一個成員平均年齡隻有27歲的優秀團隊,吳祖坤一年隻能回家一次,他的父母早就翹首以待。
2021年,內鄉縣聯手牧原集團,合力打造數字化種養循環示範區,縣政府負責土地集中整合,牧原集團下屬的牧原農業發展公司負責托管經營土地,主要是運用種養循環模式、結合現代農業科技進行農業生產。新農業需要“新農人”,一群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從全國各地走進牧原,加入這支隊伍,“青年大學生農民團隊”就此誕生。
如何利用品種、水肥、管理等優勢,讓崗坡丘陵地實現高產?如何提高水肥的利用率?如何實現畜牧業與種植業的高效循環……
吳祖坤和團隊的新農人們一起在這片並不肥沃的土地上,大膽探索,尋找強農之路。
他們積極引入無人機多光譜掃描技術以及田間信息監測係統,結合實驗分析不斷優化農事管理,從植物營養、土壤結構、肥料利用等各方麵努力,提升人效和物效。
他們根據作物的生長狀態不斷優化水肥管理。從種子萌發到最後的臘熟脫水,他們對小麥的每個生長階段都認真進行記錄分析,用無人機監測苗情,不斷提升農業種植效果。
“2023年示範區秋糧畝產比項目實施前高出20%。按照我們近兩年的種植和管理模式,2024年,我們要力爭實現‘噸糧田’的目標!”團隊成員、來自貴州的羅小藝說,“我要把自己種的糧食帶回去,讓爸媽嚐嚐。”
“我們的糧食越種越好,原來不看好大學生種地的人,如今對我們刮目相看。這些成果就是我們帶回家最好的禮物!”吳祖坤說著,滿眼欣喜。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