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錦繡中國年 新春走基層丨“讓爸媽嚐嚐我種的糧”
更新時間:2024-2-10 18:38:28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孟向東 王娟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梔子

  2月6日,春節臨近,在內鄉縣數字化種養循環示範區,一群年輕人操作著無人機、手機,在田間地頭忙碌著。

  “這季小麥播種相對往年晚了一點,我們正在結合田間計數和無人機掃描調查現在小麥的畝均莖蘖數,好製訂接下來的管理計劃。”數字化種養循環示範區負責人吳祖坤停下手中的工作說道。

  忙活了一年,這群遠離家鄉,在外打拚的“新農人”下班後也急切地準備著返鄉禮品。

  “我能把自己帶回去,父母就很開心。”吳祖坤笑著說。帶領一個成員平均年齡隻有27歲的優秀團隊,吳祖坤一年隻能回家一次,他的父母早就翹首以待。

  2021年,內鄉縣聯手牧原集團,合力打造數字化種養循環示範區,縣政府負責土地集中整合,牧原集團下屬的牧原農業發展公司負責托管經營土地,主要是運用種養循環模式、結合現代農業科技進行農業生產。新農業需要“新農人”,一群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從全國各地走進牧原,加入這支隊伍,“青年大學生農民團隊”就此誕生。

  如何利用品種、水肥、管理等優勢,讓崗坡丘陵地實現高產?如何提高水肥的利用率?如何實現畜牧業與種植業的高效循環……

  吳祖坤和團隊的新農人們一起在這片並不肥沃的土地上,大膽探索,尋找強農之路。

  他們積極引入無人機多光譜掃描技術以及田間信息監測係統,結合實驗分析不斷優化農事管理,從植物營養、土壤結構、肥料利用等各方麵努力,提升人效和物效。

  他們根據作物的生長狀態不斷優化水肥管理。從種子萌發到最後的臘熟脫水,他們對小麥的每個生長階段都認真進行記錄分析,用無人機監測苗情,不斷提升農業種植效果。

  “2023年示範區秋糧畝產比項目實施前高出20%。按照我們近兩年的種植和管理模式,2024年,我們要力爭實現‘噸糧田’的目標!”團隊成員、來自貴州的羅小藝說,“我要把自己種的糧食帶回去,讓爸媽嚐嚐。”

  “我們的糧食越種越好,原來不看好大學生種地的人,如今對我們刮目相看。這些成果就是我們帶回家最好的禮物!”吳祖坤說著,滿眼欣喜。

文章編輯:劉鳴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錦繡中國年 新春走基層丨“讓爸媽嚐嚐我種的糧”
    2024-2-10 18:38:28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孟向東 王娟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梔子

      2月6日,春節臨近,在內鄉縣數字化種養循環示範區,一群年輕人操作著無人機、手機,在田間地頭忙碌著。

      “這季小麥播種相對往年晚了一點,我們正在結合田間計數和無人機掃描調查現在小麥的畝均莖蘖數,好製訂接下來的管理計劃。”數字化種養循環示範區負責人吳祖坤停下手中的工作說道。

      忙活了一年,這群遠離家鄉,在外打拚的“新農人”下班後也急切地準備著返鄉禮品。

      “我能把自己帶回去,父母就很開心。”吳祖坤笑著說。帶領一個成員平均年齡隻有27歲的優秀團隊,吳祖坤一年隻能回家一次,他的父母早就翹首以待。

      2021年,內鄉縣聯手牧原集團,合力打造數字化種養循環示範區,縣政府負責土地集中整合,牧原集團下屬的牧原農業發展公司負責托管經營土地,主要是運用種養循環模式、結合現代農業科技進行農業生產。新農業需要“新農人”,一群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從全國各地走進牧原,加入這支隊伍,“青年大學生農民團隊”就此誕生。

      如何利用品種、水肥、管理等優勢,讓崗坡丘陵地實現高產?如何提高水肥的利用率?如何實現畜牧業與種植業的高效循環……

      吳祖坤和團隊的新農人們一起在這片並不肥沃的土地上,大膽探索,尋找強農之路。

      他們積極引入無人機多光譜掃描技術以及田間信息監測係統,結合實驗分析不斷優化農事管理,從植物營養、土壤結構、肥料利用等各方麵努力,提升人效和物效。

      他們根據作物的生長狀態不斷優化水肥管理。從種子萌發到最後的臘熟脫水,他們對小麥的每個生長階段都認真進行記錄分析,用無人機監測苗情,不斷提升農業種植效果。

      “2023年示範區秋糧畝產比項目實施前高出20%。按照我們近兩年的種植和管理模式,2024年,我們要力爭實現‘噸糧田’的目標!”團隊成員、來自貴州的羅小藝說,“我要把自己種的糧食帶回去,讓爸媽嚐嚐。”

      “我們的糧食越種越好,原來不看好大學生種地的人,如今對我們刮目相看。這些成果就是我們帶回家最好的禮物!”吳祖坤說著,滿眼欣喜。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