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當古老的甲骨文遇上新春佳節,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值此新春佳節之際,甲骨文為你送出一份特別的新春祝福。
商朝人一言不合就占卜,大到打仗、姻緣、耕作,小到拔牙、天氣、家畜的顏色,凡是拿不準的,直接上甲骨,開卜。可是你知道嗎?迄今為止發現的甲骨文中,有一個字在卜辭中出現頻率那叫一個杠杠,這個字就是吉。代表占卜的結果好。
這不眼瞅著龍年到了,我們趕緊把卜辭裏的好運送上:祝大家龍年大吉!
龍:別擠別擠,讓我先說。2024年是龍年,理應我先上。從這個字就能看出來我在人們心中的樣子:巨首、利爪、盤旋的身體。要說我有什麼能耐?這塊甲骨就是最好的證明:其作龍於凡田,有雨,意思是,人們在“凡田”這個地方,製作土龍求雨。所以打出生起,我就是人們希望風調雨順的美好寄托。
年:你還挺順風順水,不像我,被一個叫做年的怪獸影響了聲譽。我的樣子足以說明一切。上邊是禾苗,這裏,還結了一個沉甸甸的稻穗,下邊是彎腰側立的人。我一出現,就代表莊稼成熟豐收了,這在古時候,可是像過節一樣值得敲鑼打鼓的事。
吉:還有我,我就是吉,在中國傳統漢字中寓意祥和美好,是好運的象征。《周易·係辭上》曰:“吉,無不利”。“逸周書”中也說:“禮儀順祥曰吉”。可見,吉字的本來意義就是吉祥。甲骨文中商王占卜就常有“吉”“大吉”“引吉”的說法,所以我也是出現頻率最高的文字之一。
幾千年來,這些字不斷發展演變,但始終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反映了人們趨吉避凶的文化心理,寄托著對未來美好的期待。尤其在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春節中,它們更是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鄭州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河南省文字學會會長 齊航福:中國人對龍有獨特的情結,在仰韶時期的濮陽西水坡遺址中,發現有最早的蚌塑龍形,這就把中華民族的龍崇拜現象向前推溯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龍一直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王權”。後來民間出現了很多不同的“龍”形象和民俗活動,如春節舞龍燈,端午節劃龍舟等等。龍文化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係和精神核心的代表,所以我們也常說自己是龍的傳人。
古時候,人們把前後收獲農作物中間的這段時間稱為"一年",年逐漸成為時間段落標誌。我國傳統的紀年方法是幹支紀年,也就是天幹和地支按照一定順序搭配,循環記錄不同的年份。今年是甲辰龍年,甲是天幹,辰是地支,對應的動物就是龍。
鄭州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河南省文字學會會長 齊航福:為什麼龍和辰對應呢?有一種說法是:商代中後期,人們開始大規模集中定居,用十二地支代表每天的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都有相對活躍的動物與之對應,辰時指早上7點到9點,這個時間容易起霧,人們認為龍會騰雲駕霧地出現,這就有了辰龍一說。
有了年的概念,加上豐收這件大事,民間就會產生一些習俗。比如:祭拜神靈慶祝豐收,叫“過年”,還有貼年畫、吃年夜飯、守歲……後來祭拜活動演變為祭祖、拜叩家中長輩,稱為“拜年”。拜年時,人們相互送上美好祝福,“萬事大吉”“吉祥如意”“吉星高照”“龍年大吉”,朗朗上口的詞語,讓人一年都有好心情。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當古老的甲骨文遇上新春佳節,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值此新春佳節之際,甲骨文為你送出一份特別的新春祝福。
商朝人一言不合就占卜,大到打仗、姻緣、耕作,小到拔牙、天氣、家畜的顏色,凡是拿不準的,直接上甲骨,開卜。可是你知道嗎?迄今為止發現的甲骨文中,有一個字在卜辭中出現頻率那叫一個杠杠,這個字就是吉。代表占卜的結果好。
這不眼瞅著龍年到了,我們趕緊把卜辭裏的好運送上:祝大家龍年大吉!
龍:別擠別擠,讓我先說。2024年是龍年,理應我先上。從這個字就能看出來我在人們心中的樣子:巨首、利爪、盤旋的身體。要說我有什麼能耐?這塊甲骨就是最好的證明:其作龍於凡田,有雨,意思是,人們在“凡田”這個地方,製作土龍求雨。所以打出生起,我就是人們希望風調雨順的美好寄托。
年:你還挺順風順水,不像我,被一個叫做年的怪獸影響了聲譽。我的樣子足以說明一切。上邊是禾苗,這裏,還結了一個沉甸甸的稻穗,下邊是彎腰側立的人。我一出現,就代表莊稼成熟豐收了,這在古時候,可是像過節一樣值得敲鑼打鼓的事。
吉:還有我,我就是吉,在中國傳統漢字中寓意祥和美好,是好運的象征。《周易·係辭上》曰:“吉,無不利”。“逸周書”中也說:“禮儀順祥曰吉”。可見,吉字的本來意義就是吉祥。甲骨文中商王占卜就常有“吉”“大吉”“引吉”的說法,所以我也是出現頻率最高的文字之一。
幾千年來,這些字不斷發展演變,但始終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反映了人們趨吉避凶的文化心理,寄托著對未來美好的期待。尤其在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春節中,它們更是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鄭州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河南省文字學會會長 齊航福:中國人對龍有獨特的情結,在仰韶時期的濮陽西水坡遺址中,發現有最早的蚌塑龍形,這就把中華民族的龍崇拜現象向前推溯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龍一直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王權”。後來民間出現了很多不同的“龍”形象和民俗活動,如春節舞龍燈,端午節劃龍舟等等。龍文化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係和精神核心的代表,所以我們也常說自己是龍的傳人。
古時候,人們把前後收獲農作物中間的這段時間稱為"一年",年逐漸成為時間段落標誌。我國傳統的紀年方法是幹支紀年,也就是天幹和地支按照一定順序搭配,循環記錄不同的年份。今年是甲辰龍年,甲是天幹,辰是地支,對應的動物就是龍。
鄭州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河南省文字學會會長 齊航福:為什麼龍和辰對應呢?有一種說法是:商代中後期,人們開始大規模集中定居,用十二地支代表每天的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都有相對活躍的動物與之對應,辰時指早上7點到9點,這個時間容易起霧,人們認為龍會騰雲駕霧地出現,這就有了辰龍一說。
有了年的概念,加上豐收這件大事,民間就會產生一些習俗。比如:祭拜神靈慶祝豐收,叫“過年”,還有貼年畫、吃年夜飯、守歲……後來祭拜活動演變為祭祖、拜叩家中長輩,稱為“拜年”。拜年時,人們相互送上美好祝福,“萬事大吉”“吉祥如意”“吉星高照”“龍年大吉”,朗朗上口的詞語,讓人一年都有好心情。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