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特刊 | 尋龍記
更新時間:2024-2-9 17:57:17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微信圖片_20240209091743.jpg

       海報/董陽果

       核心提示

  龍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號,其形象被廣泛運用於文學、藝術、民俗、建築、服飾、繪畫等領域,也出現在青銅器、玉器、瓷器等諸多重要文物上,並被賦予剛健、強大、威武、祥瑞等美好寓意。在甲辰龍年到來之際,讓我們開啟“尋龍”之旅吧。

龍 已修改_20240209073401.jpg

  尋跡中國龍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在中國十二生肖中,龍是唯一虛構的,是“神獸”。但數千年來,龍已升華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識、情感紐帶和精神象征,中華兒女都是“龍的傳人”。其實,從考古發現角度來看,中國“龍”跡可尋。

  在河南的考古發現中,發掘出土的“龍”形象文物數不勝數。但最為引人矚目的,當屬在濮陽西水坡遺址發現的被譽為“中華第一龍”的蚌塑龍、偃師二裏頭遺址發現的大型綠鬆石龍形器,這兩項重大考古發現甫一麵世就震驚世人。

  1987年,考古人員在濮陽西水坡遺址發現了三組仰韶文化時期的蚌塑圖案遺跡,距今約6500年。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李一丕說,與史前其他區域出現的單體龍形象相比,西水坡蚌塑龍圖案與其他類型的圖案如虎、鹿、蜘蛛、人圖案組合出現,所揭示的內涵更加豐富。尤其在編號M45墓葬中,墓主人旁邊是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龍在東、虎在西,與戰漢時期逐漸興起的天象學說中的“東青龍,西白虎”之說一致,因此這個蚌塑龍虎圖案也被認為是最早的天象圖。

  這組龍虎圖案中,龍昂首、弓身、長尾,前爪扒、後爪蹬,作騰飛狀,十分生動。1987年10月,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先生在西水坡遺址考察完蚌塑圖案後,激動地說:“我總算為故宮裏的龍找到了祖先,這不僅是‘中華第一龍’,也是‘世界第一龍’!”

  中國考古學會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認為,中華龍文化源自西遼河,遼西地區的龍崇拜觀念,最早源自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興隆溝遺址發現有最早豬首龍的原始形態,而同屬興隆窪文化的阜新查海遺址出土的石堆龍是中國迄今發現的體形最大的早期龍的形象,同時還出土有龍紋陶罐殘片。在他看來,仰韶文化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的三組用蚌殼堆塑的龍的圖形,應該與紅山文化、良渚文化、淩家灘文化的玉龍屬於不同的文化係統,這也表明,龍文化的起源與早期發展應該是多元的。

  在中國考古博物館基本陳列的“宅茲中國”專題中,出土於二裏頭遺址的大型綠鬆石龍形器作為鎮館之寶之一,被放置在大廳的單獨展櫃中,尤為搶眼。

  2002年,“超級國寶”綠鬆石龍形器的出土,震驚了整個考古界。綠鬆石龍由2000餘片綠鬆石鑲嵌組成,體量之大、製作之精巧、用綠鬆石片之多,在早期龍形象文物中堪稱“獨一無二”,被譽為“中國第一龍”。

  仔細看這條綠鬆石龍,碩大的龍頭放置在一個梯形托座上,嘴部略微突出,由綠鬆石和白玉雕刻的對蟬形半圓柱組成了長長的鼻梁,還有一個醒目的大鼻頭,是由綠鬆石製成的,而眼睛則是兩塊圓形的白玉,身軀似蛇,好像正在遊動,充滿了遠古的神秘。蟬和蛇都可蛻化重生,二者結合的龍還可飛天、入水,被夏人賦予美好的寄托和信仰。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裏頭工作隊隊長趙海濤說,在二裏頭遺址,龍文物的地位是顯赫尊貴的,是與夏王和其他貴族密切相關的。這件綠鬆石龍形器是夏代以龍為圖騰的證明,它不是考古發掘出土最早的龍形象器物,但因其對後世中國龍的形象產生了較大影響,被認為是中華民族龍圖騰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

  千百年來,古人塑造的“龍”不斷演變,貫穿了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發展的全過程,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圖騰,凝聚起華夏兒女團結奮進的磅礴力量。

尋龍線索-1_s.jpg

  龍旂陽陽宅茲中國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體義

  龍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貴的象征,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獨特精神標識,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象征,也是維係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

  河南是龍的家鄉。太昊伏羲以龍為圖騰,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

  河南在考古中發現了大量的與龍有關的遺跡和文物,從夏、商、周到漢唐、明清等時期,中原大地“龍旂陽陽,和鈴央央”。

  商代重視祭祀,龍不僅被記錄在甲骨上,也大量出現在青銅器和玉器上。夔龍紋是商周青銅器的主要紋飾。鄭州小雙橋遺址出土的青銅建築構件,正麵是獸麵紋,側麵為龍虎搏象圖。商代晚期的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龍呈蜷曲狀,頭尾相接,中有缺口,尾尖內卷,整件玉龍紋飾精致,線條剛勁有力。商周時期龍形玉佩種類繁多,有C形、S形和雙身合體形等。C形龍有玦形和環形兩種,一般首尾相接,造型和製作工藝上比較簡單,是商周時期玉龍的典型造型。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上的龍造型更加生動。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蓮鶴方壺上有多種形態的龍,不僅有陰線鏤刻的龍、鳳紋飾,腹部還攀附著幾條蜿蜒飛動的巨龍,正緩緩向上移動。圈足下有兩條勾首顧盼的龍,承托壺身的龍與壺體上所附飾的龍、獸向上攀緣的動勢,相互應和,在視覺上給人以輕盈的動感。藏於河南博物院的雲紋銅禁是春秋中期青銅器,四周有12條龍形怪獸,獸有大角,張口吐舌,挺胸揚尾,攀附於器壁之上,有歡跳欲活之感。

  秦漢時期,龍的造型基本定型。東漢王充《論衡》說:“世俗畫龍之象,馬首蛇尾。”馬首和蛇尾這兩大特征,貫穿於龍文化的曆史。唐以後出現的魚尾造型,是基於“鯉躍龍門”這一科舉文化派生出的“魚化龍”傳說。

  漢代文物中,瓦當、硯台、畫像石、畫像磚上有大量的龍紋圖案,而且頻頻出現伏羲女媧形象。永城芒碭山漢墓出土的四神雲氣圖,青龍在天,逶迤磅礴,玄武在龍嘴之前,似與青龍打鬧嬉戲。

  唐代龍元素文物比較有特點的是龍形柄瓷尊和雲龍紋青銅鏡。鄭州博物館收藏的鞏義窯出土的唐代白釉雙龍瓷尊,在尊的口沿和肩部附有兩個對稱的龍首形耳,龍首伸向尊口之內作飲水狀,妙趣橫生。雲龍紋是我國古代傳統圖案中常見的祥瑞題材,雲龍紋青銅鏡在很多博物館都有收藏展出。

  少林寺初祖庵大殿是宋代建築,石雕中有飛龍圖,兩龍相對飛舞,前者回首相望,後者奔騰向前,首尾呼應。

  河南博物院收藏有明代青花雲龍紋玉壺春瓶,出土於滎陽賈峪鎮楚村明周惠王墓,龍首高昂,龍首與龍尾相應,纏繞器身,呈迎風肆意飛揚狀,凶猛威武。

  甲辰龍年春節將至,博物館裏過大年,博物館常規展覽中不僅能找到龍文物,一些博物館還圍繞“龍”的主題統籌謀劃,推出以“龍”精神、“龍”文化為主題的展覽和社會教育活動。

  河南博物院與中國文物報社及生肖文化傳播聯盟50多家文博機構共同推出“龍行中華——甲辰龍年生肖文物”圖片展,這個展覽在我省多家博物館展出。三門峽博物館、南陽唐王府博物館承辦的“龍起中華——中國龍文化百館聯展”在多家博物館展出。洛陽博物館攜手龍門石窟研究院、偃師博物館精選20餘件不同時期、形態各異的龍元素相關文物,推出“尋跡中國龍——洛陽出土龍文物特展”。安陽博物館“龍騰古今——甲辰年龍文化展”,以考古發現和傳世文物中的龍形為基礎,力圖從考古學視角展示中華龍文化。

  龍行龘龘,前程朤朤。瞄準博物館,開啟“尋龍”之旅吧。

aba1853e7c0c4ac2a4bd397dd241f1ea.jpg

   “三龍聚首”鈞瓷茶壺。 受訪者供圖

  龍年“手造”迎新春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樊霞 陳學樺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姚廣強 趙珊珊

  龍行龘龘、龍飛鳳舞……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龍是祥瑞的象征,代表力量、智慧和美好願景。甲辰龍年春節將至,河南各地的藝術家們紛紛推出龍元素作品,表達對新春的祝福。

  2月6日上午,焦作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蘇家作鄉蘇家作村的龍鳳廣場上異常熱鬧,伴隨著鄉土氣息濃鬱的鑼鼓聲,龍燈、鳳燈舞動,洋溢著歡快喜慶的氣氛。

  “今天是聯排,從明天開始到正月十六,蘇家作村龍鳳燈舞要在蘇家作年集上表演,大年初一和初八還要到鄭州文化館演出。”蘇家作村黨支部書記毋章領告訴記者。

  蘇家作村龍鳳燈舞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其起源於清道光年間,由焦作蘇家作村藝人毋黑旦所創。每年春節,蘇家作人為慶賀一年的勞動成果,期盼來年獲得更好的收成,都要製作龍、鳳形象的花燈,並進行燈舞表演。

  蘇家作龍鳳燈舞保護協會秘書長毋小軍介紹,近年來,隨著該非遺項目的傳承發展,村民參演率不斷提高,龍鳳形態、規格逐漸豐富,有大龍、小龍等。舞蹈節目也由傳統的“兩龍一鳳”發展到20條龍、6隻鳳、50多隻伴舞燈,充分彰顯出龍飛鳳舞的神韻和傳統文化的魅力。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在中國鈞瓷文化發祥地禹州神垕鎮,喜迎甲辰龍年,很多手工藝人的作品裏出現了龍的身影。

  在中國非遺代表性項目鈞瓷燒製技藝市級傳承人、河南省工藝美術學會會長、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劉誌鈞的工作室內,記者見到一款名為“三龍聚首”的鈞瓷茶壺作品。這件作品是劉誌鈞團隊設計、曆時半年反複試驗燒製而成的,獲得新年禮·中國龍全國陶瓷創作設計大賽金獎。

  劉誌鈞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三龍聚首萬事不愁”的說法,“三龍聚首”鈞瓷茶壺上的龍,盤在壺嘴上的龍象征著財富和好運,臥在壺蓋上的龍代表尊貴、榮耀、力量,把手上那條龍則代表智慧和知識,“三龍祥瑞”寓意國運昌盛、人民幸福。

  豫中有“龍瓷”,豫西北有“龍硯”。天壇硯(盤穀硯)產於濟源,中國十大名硯之一。近日,位於濟源市區的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天壇硯(盤穀硯)展館內,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高跟栓拿出他新設計的“寶貝”給記者看:一方橢圓形的硯台,中下部挖出一個柳芽黃的硯池,周圍透雕藍色海水祥雲紋,一條龍神氣地穿遊其間,龍鱗片片分明,龍眼炯炯有神,仿佛隨時會躍出硯台,飛向天際。

  “我們特地設計了10餘款龍元素作品,主要有蛟龍出海、龍騰盛世、龍鳳呈祥、飛龍在天等,都蘊含喜慶吉祥之意,祝願祖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高跟栓說,因龍的雕法較為複雜,他們從去年上半年便開始構思籌備,龍硯係列作品采用浮雕、透雕、立雕等多種技法雕成。

  除非遺作品外,全省各地文創產品的“含龍量”也在飆升,可愛萌動的布偶龍、威風凜凜的龍頭帽、小巧玲瓏的龍掛件……龍元素的加入,不僅增添了喜慶氣氛,也讓傳統文化大放異彩。

  a7387a5fe4744c6496551868b9eb7f83.jpg

  2月7日,宜陽縣錦屏鎮杏花村裏燈光璀璨、人頭攢動,新春廟會大型燈展正式啟動。田義偉 攝

Page_h.jpg

文章編輯:劉鳴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特刊 | 尋龍記
    2024-2-9 17:57:17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微信圖片_20240209091743.jpg

           海報/董陽果

           核心提示

      龍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號,其形象被廣泛運用於文學、藝術、民俗、建築、服飾、繪畫等領域,也出現在青銅器、玉器、瓷器等諸多重要文物上,並被賦予剛健、強大、威武、祥瑞等美好寓意。在甲辰龍年到來之際,讓我們開啟“尋龍”之旅吧。

    龍 已修改_20240209073401.jpg

      尋跡中國龍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在中國十二生肖中,龍是唯一虛構的,是“神獸”。但數千年來,龍已升華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識、情感紐帶和精神象征,中華兒女都是“龍的傳人”。其實,從考古發現角度來看,中國“龍”跡可尋。

      在河南的考古發現中,發掘出土的“龍”形象文物數不勝數。但最為引人矚目的,當屬在濮陽西水坡遺址發現的被譽為“中華第一龍”的蚌塑龍、偃師二裏頭遺址發現的大型綠鬆石龍形器,這兩項重大考古發現甫一麵世就震驚世人。

      1987年,考古人員在濮陽西水坡遺址發現了三組仰韶文化時期的蚌塑圖案遺跡,距今約6500年。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李一丕說,與史前其他區域出現的單體龍形象相比,西水坡蚌塑龍圖案與其他類型的圖案如虎、鹿、蜘蛛、人圖案組合出現,所揭示的內涵更加豐富。尤其在編號M45墓葬中,墓主人旁邊是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龍在東、虎在西,與戰漢時期逐漸興起的天象學說中的“東青龍,西白虎”之說一致,因此這個蚌塑龍虎圖案也被認為是最早的天象圖。

      這組龍虎圖案中,龍昂首、弓身、長尾,前爪扒、後爪蹬,作騰飛狀,十分生動。1987年10月,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先生在西水坡遺址考察完蚌塑圖案後,激動地說:“我總算為故宮裏的龍找到了祖先,這不僅是‘中華第一龍’,也是‘世界第一龍’!”

      中國考古學會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認為,中華龍文化源自西遼河,遼西地區的龍崇拜觀念,最早源自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興隆溝遺址發現有最早豬首龍的原始形態,而同屬興隆窪文化的阜新查海遺址出土的石堆龍是中國迄今發現的體形最大的早期龍的形象,同時還出土有龍紋陶罐殘片。在他看來,仰韶文化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的三組用蚌殼堆塑的龍的圖形,應該與紅山文化、良渚文化、淩家灘文化的玉龍屬於不同的文化係統,這也表明,龍文化的起源與早期發展應該是多元的。

      在中國考古博物館基本陳列的“宅茲中國”專題中,出土於二裏頭遺址的大型綠鬆石龍形器作為鎮館之寶之一,被放置在大廳的單獨展櫃中,尤為搶眼。

      2002年,“超級國寶”綠鬆石龍形器的出土,震驚了整個考古界。綠鬆石龍由2000餘片綠鬆石鑲嵌組成,體量之大、製作之精巧、用綠鬆石片之多,在早期龍形象文物中堪稱“獨一無二”,被譽為“中國第一龍”。

      仔細看這條綠鬆石龍,碩大的龍頭放置在一個梯形托座上,嘴部略微突出,由綠鬆石和白玉雕刻的對蟬形半圓柱組成了長長的鼻梁,還有一個醒目的大鼻頭,是由綠鬆石製成的,而眼睛則是兩塊圓形的白玉,身軀似蛇,好像正在遊動,充滿了遠古的神秘。蟬和蛇都可蛻化重生,二者結合的龍還可飛天、入水,被夏人賦予美好的寄托和信仰。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裏頭工作隊隊長趙海濤說,在二裏頭遺址,龍文物的地位是顯赫尊貴的,是與夏王和其他貴族密切相關的。這件綠鬆石龍形器是夏代以龍為圖騰的證明,它不是考古發掘出土最早的龍形象器物,但因其對後世中國龍的形象產生了較大影響,被認為是中華民族龍圖騰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

      千百年來,古人塑造的“龍”不斷演變,貫穿了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發展的全過程,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圖騰,凝聚起華夏兒女團結奮進的磅礴力量。

    尋龍線索-1_s.jpg

      龍旂陽陽宅茲中國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體義

      龍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貴的象征,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獨特精神標識,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象征,也是維係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

      河南是龍的家鄉。太昊伏羲以龍為圖騰,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

      河南在考古中發現了大量的與龍有關的遺跡和文物,從夏、商、周到漢唐、明清等時期,中原大地“龍旂陽陽,和鈴央央”。

      商代重視祭祀,龍不僅被記錄在甲骨上,也大量出現在青銅器和玉器上。夔龍紋是商周青銅器的主要紋飾。鄭州小雙橋遺址出土的青銅建築構件,正麵是獸麵紋,側麵為龍虎搏象圖。商代晚期的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龍呈蜷曲狀,頭尾相接,中有缺口,尾尖內卷,整件玉龍紋飾精致,線條剛勁有力。商周時期龍形玉佩種類繁多,有C形、S形和雙身合體形等。C形龍有玦形和環形兩種,一般首尾相接,造型和製作工藝上比較簡單,是商周時期玉龍的典型造型。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上的龍造型更加生動。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蓮鶴方壺上有多種形態的龍,不僅有陰線鏤刻的龍、鳳紋飾,腹部還攀附著幾條蜿蜒飛動的巨龍,正緩緩向上移動。圈足下有兩條勾首顧盼的龍,承托壺身的龍與壺體上所附飾的龍、獸向上攀緣的動勢,相互應和,在視覺上給人以輕盈的動感。藏於河南博物院的雲紋銅禁是春秋中期青銅器,四周有12條龍形怪獸,獸有大角,張口吐舌,挺胸揚尾,攀附於器壁之上,有歡跳欲活之感。

      秦漢時期,龍的造型基本定型。東漢王充《論衡》說:“世俗畫龍之象,馬首蛇尾。”馬首和蛇尾這兩大特征,貫穿於龍文化的曆史。唐以後出現的魚尾造型,是基於“鯉躍龍門”這一科舉文化派生出的“魚化龍”傳說。

      漢代文物中,瓦當、硯台、畫像石、畫像磚上有大量的龍紋圖案,而且頻頻出現伏羲女媧形象。永城芒碭山漢墓出土的四神雲氣圖,青龍在天,逶迤磅礴,玄武在龍嘴之前,似與青龍打鬧嬉戲。

      唐代龍元素文物比較有特點的是龍形柄瓷尊和雲龍紋青銅鏡。鄭州博物館收藏的鞏義窯出土的唐代白釉雙龍瓷尊,在尊的口沿和肩部附有兩個對稱的龍首形耳,龍首伸向尊口之內作飲水狀,妙趣橫生。雲龍紋是我國古代傳統圖案中常見的祥瑞題材,雲龍紋青銅鏡在很多博物館都有收藏展出。

      少林寺初祖庵大殿是宋代建築,石雕中有飛龍圖,兩龍相對飛舞,前者回首相望,後者奔騰向前,首尾呼應。

      河南博物院收藏有明代青花雲龍紋玉壺春瓶,出土於滎陽賈峪鎮楚村明周惠王墓,龍首高昂,龍首與龍尾相應,纏繞器身,呈迎風肆意飛揚狀,凶猛威武。

      甲辰龍年春節將至,博物館裏過大年,博物館常規展覽中不僅能找到龍文物,一些博物館還圍繞“龍”的主題統籌謀劃,推出以“龍”精神、“龍”文化為主題的展覽和社會教育活動。

      河南博物院與中國文物報社及生肖文化傳播聯盟50多家文博機構共同推出“龍行中華——甲辰龍年生肖文物”圖片展,這個展覽在我省多家博物館展出。三門峽博物館、南陽唐王府博物館承辦的“龍起中華——中國龍文化百館聯展”在多家博物館展出。洛陽博物館攜手龍門石窟研究院、偃師博物館精選20餘件不同時期、形態各異的龍元素相關文物,推出“尋跡中國龍——洛陽出土龍文物特展”。安陽博物館“龍騰古今——甲辰年龍文化展”,以考古發現和傳世文物中的龍形為基礎,力圖從考古學視角展示中華龍文化。

      龍行龘龘,前程朤朤。瞄準博物館,開啟“尋龍”之旅吧。

    aba1853e7c0c4ac2a4bd397dd241f1ea.jpg

       “三龍聚首”鈞瓷茶壺。 受訪者供圖

      龍年“手造”迎新春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樊霞 陳學樺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姚廣強 趙珊珊

      龍行龘龘、龍飛鳳舞……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龍是祥瑞的象征,代表力量、智慧和美好願景。甲辰龍年春節將至,河南各地的藝術家們紛紛推出龍元素作品,表達對新春的祝福。

      2月6日上午,焦作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蘇家作鄉蘇家作村的龍鳳廣場上異常熱鬧,伴隨著鄉土氣息濃鬱的鑼鼓聲,龍燈、鳳燈舞動,洋溢著歡快喜慶的氣氛。

      “今天是聯排,從明天開始到正月十六,蘇家作村龍鳳燈舞要在蘇家作年集上表演,大年初一和初八還要到鄭州文化館演出。”蘇家作村黨支部書記毋章領告訴記者。

      蘇家作村龍鳳燈舞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其起源於清道光年間,由焦作蘇家作村藝人毋黑旦所創。每年春節,蘇家作人為慶賀一年的勞動成果,期盼來年獲得更好的收成,都要製作龍、鳳形象的花燈,並進行燈舞表演。

      蘇家作龍鳳燈舞保護協會秘書長毋小軍介紹,近年來,隨著該非遺項目的傳承發展,村民參演率不斷提高,龍鳳形態、規格逐漸豐富,有大龍、小龍等。舞蹈節目也由傳統的“兩龍一鳳”發展到20條龍、6隻鳳、50多隻伴舞燈,充分彰顯出龍飛鳳舞的神韻和傳統文化的魅力。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在中國鈞瓷文化發祥地禹州神垕鎮,喜迎甲辰龍年,很多手工藝人的作品裏出現了龍的身影。

      在中國非遺代表性項目鈞瓷燒製技藝市級傳承人、河南省工藝美術學會會長、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劉誌鈞的工作室內,記者見到一款名為“三龍聚首”的鈞瓷茶壺作品。這件作品是劉誌鈞團隊設計、曆時半年反複試驗燒製而成的,獲得新年禮·中國龍全國陶瓷創作設計大賽金獎。

      劉誌鈞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三龍聚首萬事不愁”的說法,“三龍聚首”鈞瓷茶壺上的龍,盤在壺嘴上的龍象征著財富和好運,臥在壺蓋上的龍代表尊貴、榮耀、力量,把手上那條龍則代表智慧和知識,“三龍祥瑞”寓意國運昌盛、人民幸福。

      豫中有“龍瓷”,豫西北有“龍硯”。天壇硯(盤穀硯)產於濟源,中國十大名硯之一。近日,位於濟源市區的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天壇硯(盤穀硯)展館內,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高跟栓拿出他新設計的“寶貝”給記者看:一方橢圓形的硯台,中下部挖出一個柳芽黃的硯池,周圍透雕藍色海水祥雲紋,一條龍神氣地穿遊其間,龍鱗片片分明,龍眼炯炯有神,仿佛隨時會躍出硯台,飛向天際。

      “我們特地設計了10餘款龍元素作品,主要有蛟龍出海、龍騰盛世、龍鳳呈祥、飛龍在天等,都蘊含喜慶吉祥之意,祝願祖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高跟栓說,因龍的雕法較為複雜,他們從去年上半年便開始構思籌備,龍硯係列作品采用浮雕、透雕、立雕等多種技法雕成。

      除非遺作品外,全省各地文創產品的“含龍量”也在飆升,可愛萌動的布偶龍、威風凜凜的龍頭帽、小巧玲瓏的龍掛件……龍元素的加入,不僅增添了喜慶氣氛,也讓傳統文化大放異彩。

      a7387a5fe4744c6496551868b9eb7f83.jpg

      2月7日,宜陽縣錦屏鎮杏花村裏燈光璀璨、人頭攢動,新春廟會大型燈展正式啟動。田義偉 攝

    Page_h.jpg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