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直擊委員通道 | 彙聚民心民意 凝聚奮鬥力量
更新時間:2024-1-28 9:27:40    來源:河南日報

p21_b.jpg

  “委員通道”集中采訪活動中,政協委員正在回答記者提問。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聶冬晗 攝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曹萍 郭歌

  “委員通道”,一頭連著“國之大者”,一頭連著萬家燈火。1月27日,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開幕前,“委員通道”正式開啟。10位來自不同界別的政協委員走上通道,圍繞科技創新、文旅融合、職教改革等話題回答記者提問。一問一答之間,政協委員們暢談履職心聲、積極建言獻策,凝聚起團結奮進的力量。

  “提升省實驗室效能,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市場導向。”

  ——省政協委員 米立偉

  創新發展,已成為現代化河南建設的主旋律、最強音。“堯山實驗室是新材料領域的省實驗室,成立以來圍繞尼龍新材料、陶瓷基複合材料和第三代半導體材料開展了很多前沿研究,其中第三代碳化矽纖維即將在平頂山落地。”省政協委員、堯山實驗室副主任米立偉亮出了實驗室“成績單”。

  在米立偉看來,省實驗室要發揮更大科技引領作用,創新管理體製、用人機製等是關鍵。

  米立偉說:“實驗室探索從‘行政本位’向‘科學家本位’‘專家本位’‘人才本位’轉變,實施企業‘出題’,實驗室‘答題’;同時將本土人才融入院士專家團隊。”

  如何進一步提升省實驗室效能?米立偉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項目留人、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二是必須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明確科研定位。

  “智慧灌溉作為一種新質生產力,將有效助力農業強省建設。”

  ——省政協委員 馮俊傑

  “農業有收無收在水,多收少收在肥”。省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智慧灌溉研究中心主任馮俊傑長期從事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研究,圍繞“灌溉”做成了兩件事。

  給灌溉設備裝上智慧大腦,讓農業更“省水”。馮俊傑在新鄉成立了中原智慧灌溉裝備製造產業園。“近兩年,我們已為新鄉市100多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提供了智慧灌溉設備,比常規的漫灌節水60%以上。”馮俊傑說。

  用數智賦能技術,讓農活更“省力”。馮俊傑做了個對比:“傳統的漫灌方法澆1000畝地,至少需要10多個人用1周多的時間才能澆一遍。采用智慧灌溉技術後,隻需1個人通過1部手機或1台電腦,2至3天就能全部灌溉完成。”

  馮俊傑建議,進一步加大智慧灌溉設備的推廣應用力度,加強相關技術培訓,讓智慧灌溉作為一種新質生產力有效助力農業強省建設。

  “旅遊需要‘有煙火氣、有人情味’,還要‘有說頭、有看頭、有玩頭’。”

  ——省政協委員 張祥宇

  從“哈爾濱熱”到河南文旅網上“出圈”,河南如何接住這“潑天富貴”,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

  “旅遊每收入1塊錢,就能帶動相關行業增收4塊錢,用‘潑天富貴’形容旅遊的帶動效應並不誇張。”省政協委員、河南省文化和旅遊規劃研究院院長張祥宇說,河南有著豐富的文旅資源,僅4A級以上景區就有200多家,接好這“潑天富貴”是有實力的。

  旅遊需要“有煙火氣、有人情味”,還要“有說頭、有看頭、有玩頭”,才能變“流量”為“留量”。張祥宇認為,河南文旅要解決好三個問題:

  針對“有形式、缺內容”現象,要用“文化創意”引領旅遊跨界融合,培育好新業態。

  針對“有流量、缺轉化”現象,要讓河南的優勢資源活化起來。像洛陽的“漢服秀”“劇本殺”“金甲武士”等創意,值得安陽、南陽等城市學習借鑒。

  針對“有名聲、缺支撐”現象,要梳理出河南具有唯一性和差異性的資源,規劃設計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旅品牌。

  “用心、用情解決群眾需求,積極、能動履職奉獻,一定能營造出溫暖和諧的社會氛圍。”

  ——省政協委員 趙曉陽

  如何做好社會調解工作,把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省政協委員、河南牧真律師事務所主任趙曉陽說出了“秘訣”:一個平台、三個商量、兩個目標的“132工作法”。

  “一個平台”就是要建好用好委員會客廳和特色工作室,把委員調解與司法調解有序銜接。

  “三個商量”就是“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遇事會商量”。趙曉陽分享了工作中的一個例子:“為了解決老舊小區房屋漏雨維修的資金難題,我們采用了‘小板凳工作法’,到房前屋後和大爺大媽、業主租戶拉家常,最終通過有效協商讓大家達成共識。”

  “兩個目標”就是基本實現“小事不出社區”“矛盾不上交”,以及把問題化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

  家事國事天下事,一枝一葉總關情。“用心、用情解決群眾需求,積極、能動履職奉獻,一定能營造出溫暖和諧的社會氛圍。”趙曉陽認為。

  “加強規範化和標準化建設,中醫藥才能走向現代化、國際化。”

  ——省政協委員 郭馬瓏

  省政協委員、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鄭州院區)骨關節病一科主任郭馬瓏是平樂郭氏正骨第八代傳人,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已經20多年。談到當前的“中醫熱”,她說:“看到中醫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追捧,成為他們的‘新時尚’,我打心眼兒裏高興。”

  想要讓這種熱度持續下去,郭馬瓏認為:“首先要讓大家認識真正的中醫,而不能被一些偽中醫、偽科普所誤導。”她曾經提交“關於規範互聯網自媒體平台醫學科普”的提案,也呼籲更多醫生走到百姓中間去做義診、做科普。

  在郭馬瓏看來,中醫藥要發展好,從娃娃抓起也很重要。“要讓中小學生了解中醫文化、認識中藥材、學習八段錦等,在他們心中種下中醫文化的種子。”郭馬瓏說。

  守正更要創新。郭馬瓏表示:“中醫藥發展需要兼容並包,充分利用大數據等現代科學技術,加強規範化和標準化建設,才能真正走向現代化、國際化。”

p26_b.jpg

  “委員通道”集中采訪活動中,記者正在提問。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聶冬晗 攝

  “讓學生‘心中有愛、眼中有人、腹中有墨、手中有技’。”

  ——省政協委員 王澤民

  作為一名已在教育行業深耕20年的教育工作者,省政協委員、鄭州醫藥健康職業學院理事長王澤民親曆了職業教育從“不被社會認可”到“現在的‘香餑餑’”,見證了普通學生成長為掌握多項技能的“高級技工”、從“能工巧匠”成長為“大國工匠”。

  如何辦好職業教育?王澤民認為,目前職業教育麵臨結構不平衡的問題,因此,職業教育要針對社會需求來發展,要以創新回應需求,讓學生“心中有愛、眼中有人、腹中有墨、手中有技”。

  王澤民說,圍繞現代化河南建設,我省高質量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工作,為職業教育提供了振奮人心的發展環境,職業院校不斷增加,呈現出“企業—學校—政府—社會”相互支持、共享共贏的良好發展態勢,“作為一名教育從業者,我深感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

  “建議相關部門拿出最大的誠意和更大的魄力,吸引更多豫籍人才回歸。”

  ——省政協委員 張輝

  生物醫藥產業鏈是我省重點培育的28個產業鏈之一,如何通過自主創新突破關鍵技術?

  省政協委員、河南省華之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輝認為,要從“千人一藥”向“千人千藥”轉變,“萬物皆可測”。

  從“千人一藥”到“千人千藥”就是圍繞自主創新,在從“經驗性用藥”向“精準性用藥”轉變上開新路。“我們自主研發的個體化用藥基因檢測,切實做到了‘精準性用藥’。”張輝說。

  “萬物皆可測”就是圍繞著關鍵技術,在高端裝備研發上求突破。“實現高端裝備自主可控,補齊短板,國產替代勢在必行。”張輝及其團隊自主研發的固態納米孔測序儀填補了國內空白、完成了國產替代。

  “建議相關部門拿出最大的誠意和更大的魄力,吸引更多的豫籍人才回歸,激發創新創業活力,聚力推動自主研發,助力河南高質量發展。”張輝說。

  “在‘行走河南’中找到‘小支點’,努力撬動‘讀懂中國’的‘大傳播’。”

  ——省政協委員 王勝昔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最近,大美河南憑借文旅頻頻“出圈”。

  如何挖掘輝煌燦爛的中原文化,省政協委員、光明日報社河南記者站站長王勝昔表示,要在“行走河南”中找到“小支點”,努力撬動“讀懂中國”的“大傳播”。

  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行走二裏頭遺址,也就讀懂了最早的中國。王勝昔認為,首先要抓住河南省重點的文化遺存,探秘它的“前世今生”,講給世人聽。其次是挖掘流傳千年的冷門絕學和傳統藝術。

  河南通過推出“甲骨文體操”等,讓甲骨文研究這項冷門絕學在實驗室裏“活”起來、在百姓生活中“火”起來。

  他建議河南專門設立一個冷門絕學研究院,收集整理、搶救挖掘深藏在民間的冷門絕學,讓優秀傳統文化和技藝不失傳,真正實現“冷門絕學不再冷,民間藝術有傳承”。

  “搶抓機遇發展數字技術,讓更多傳統產業更識‘數’。”

  ——省政協委員 李敬欣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咱們河南有句俗話,說一個人沒眼力、看不清形勢,就說這個人‘不識數’。”省政協委員,河南大河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李敬欣說,如果現在我們不搶抓機遇發展數字經濟、平台經濟、共享經濟,那我們真的不識“數”。這個“數”,就是數字技術、數字經濟。

  他認為,我省是一個工業大省,傳統產業比重很大。與江浙等沿海地區相比,我省工業製造數字化技術水平不高,特別是大量的中小型工業製造企業“建不起網、養不起網”,生產方式落後,生產效率低下。因此,我省亟須建設統一的、開源的、開放的工業互聯網平台,為工業製造特別是中小型工業製造企業賦能。

  李敬欣呼籲,建設全省統一的、開源的、開放的工業互聯網平台,為我省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撐。同時,培育我省的新產業、新業態和新經濟形態,為出彩河南作貢獻。

  “教育是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先行軍’。”

  ——省政協委員 王新奇

  兩岸文化交流,是增強兩岸人民情感和認同的重要紐帶。

  “我的外公在73歲的時候毅然回到家鄉河南,創辦了全國第一所由台胞捐資興建的本科高校——鄭州升達學院,隨後又創辦了鄭州商學院。這兩所高校已累計為社會培養了近20萬名建設者。”省政協委員、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董事長王新奇分享了一家三代的辦學故事。

  “近年來,鄭州升達學院每年都安排100多名師生赴台研修、學習,成為豫台交流基地;我們承辦的中原文化寶島行等兩岸大學生交流活動,為台灣青年了解河南、體驗中原文化創造了條件。”王新奇說。

  經過多年實踐,王新奇認識到,教育是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先行軍”。王新奇希望,“通過河南省政協提供的平台,進一步加強兩岸學分互通、學曆互認、學生互換等工作。同時選聘更多的台灣知名學者到河南高校工作,共建高端科研平台,為兩岸開發更多的新興產業”。

文章編輯:陳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直擊委員通道 | 彙聚民心民意 凝聚奮鬥力量
2024-1-28 9:27:40    來源:河南日報

p21_b.jpg

  “委員通道”集中采訪活動中,政協委員正在回答記者提問。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聶冬晗 攝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曹萍 郭歌

  “委員通道”,一頭連著“國之大者”,一頭連著萬家燈火。1月27日,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開幕前,“委員通道”正式開啟。10位來自不同界別的政協委員走上通道,圍繞科技創新、文旅融合、職教改革等話題回答記者提問。一問一答之間,政協委員們暢談履職心聲、積極建言獻策,凝聚起團結奮進的力量。

  “提升省實驗室效能,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市場導向。”

  ——省政協委員 米立偉

  創新發展,已成為現代化河南建設的主旋律、最強音。“堯山實驗室是新材料領域的省實驗室,成立以來圍繞尼龍新材料、陶瓷基複合材料和第三代半導體材料開展了很多前沿研究,其中第三代碳化矽纖維即將在平頂山落地。”省政協委員、堯山實驗室副主任米立偉亮出了實驗室“成績單”。

  在米立偉看來,省實驗室要發揮更大科技引領作用,創新管理體製、用人機製等是關鍵。

  米立偉說:“實驗室探索從‘行政本位’向‘科學家本位’‘專家本位’‘人才本位’轉變,實施企業‘出題’,實驗室‘答題’;同時將本土人才融入院士專家團隊。”

  如何進一步提升省實驗室效能?米立偉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項目留人、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二是必須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明確科研定位。

  “智慧灌溉作為一種新質生產力,將有效助力農業強省建設。”

  ——省政協委員 馮俊傑

  “農業有收無收在水,多收少收在肥”。省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智慧灌溉研究中心主任馮俊傑長期從事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研究,圍繞“灌溉”做成了兩件事。

  給灌溉設備裝上智慧大腦,讓農業更“省水”。馮俊傑在新鄉成立了中原智慧灌溉裝備製造產業園。“近兩年,我們已為新鄉市100多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提供了智慧灌溉設備,比常規的漫灌節水60%以上。”馮俊傑說。

  用數智賦能技術,讓農活更“省力”。馮俊傑做了個對比:“傳統的漫灌方法澆1000畝地,至少需要10多個人用1周多的時間才能澆一遍。采用智慧灌溉技術後,隻需1個人通過1部手機或1台電腦,2至3天就能全部灌溉完成。”

  馮俊傑建議,進一步加大智慧灌溉設備的推廣應用力度,加強相關技術培訓,讓智慧灌溉作為一種新質生產力有效助力農業強省建設。

  “旅遊需要‘有煙火氣、有人情味’,還要‘有說頭、有看頭、有玩頭’。”

  ——省政協委員 張祥宇

  從“哈爾濱熱”到河南文旅網上“出圈”,河南如何接住這“潑天富貴”,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

  “旅遊每收入1塊錢,就能帶動相關行業增收4塊錢,用‘潑天富貴’形容旅遊的帶動效應並不誇張。”省政協委員、河南省文化和旅遊規劃研究院院長張祥宇說,河南有著豐富的文旅資源,僅4A級以上景區就有200多家,接好這“潑天富貴”是有實力的。

  旅遊需要“有煙火氣、有人情味”,還要“有說頭、有看頭、有玩頭”,才能變“流量”為“留量”。張祥宇認為,河南文旅要解決好三個問題:

  針對“有形式、缺內容”現象,要用“文化創意”引領旅遊跨界融合,培育好新業態。

  針對“有流量、缺轉化”現象,要讓河南的優勢資源活化起來。像洛陽的“漢服秀”“劇本殺”“金甲武士”等創意,值得安陽、南陽等城市學習借鑒。

  針對“有名聲、缺支撐”現象,要梳理出河南具有唯一性和差異性的資源,規劃設計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旅品牌。

  “用心、用情解決群眾需求,積極、能動履職奉獻,一定能營造出溫暖和諧的社會氛圍。”

  ——省政協委員 趙曉陽

  如何做好社會調解工作,把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省政協委員、河南牧真律師事務所主任趙曉陽說出了“秘訣”:一個平台、三個商量、兩個目標的“132工作法”。

  “一個平台”就是要建好用好委員會客廳和特色工作室,把委員調解與司法調解有序銜接。

  “三個商量”就是“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遇事會商量”。趙曉陽分享了工作中的一個例子:“為了解決老舊小區房屋漏雨維修的資金難題,我們采用了‘小板凳工作法’,到房前屋後和大爺大媽、業主租戶拉家常,最終通過有效協商讓大家達成共識。”

  “兩個目標”就是基本實現“小事不出社區”“矛盾不上交”,以及把問題化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

  家事國事天下事,一枝一葉總關情。“用心、用情解決群眾需求,積極、能動履職奉獻,一定能營造出溫暖和諧的社會氛圍。”趙曉陽認為。

  “加強規範化和標準化建設,中醫藥才能走向現代化、國際化。”

  ——省政協委員 郭馬瓏

  省政協委員、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鄭州院區)骨關節病一科主任郭馬瓏是平樂郭氏正骨第八代傳人,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已經20多年。談到當前的“中醫熱”,她說:“看到中醫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追捧,成為他們的‘新時尚’,我打心眼兒裏高興。”

  想要讓這種熱度持續下去,郭馬瓏認為:“首先要讓大家認識真正的中醫,而不能被一些偽中醫、偽科普所誤導。”她曾經提交“關於規範互聯網自媒體平台醫學科普”的提案,也呼籲更多醫生走到百姓中間去做義診、做科普。

  在郭馬瓏看來,中醫藥要發展好,從娃娃抓起也很重要。“要讓中小學生了解中醫文化、認識中藥材、學習八段錦等,在他們心中種下中醫文化的種子。”郭馬瓏說。

  守正更要創新。郭馬瓏表示:“中醫藥發展需要兼容並包,充分利用大數據等現代科學技術,加強規範化和標準化建設,才能真正走向現代化、國際化。”

p26_b.jpg

  “委員通道”集中采訪活動中,記者正在提問。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聶冬晗 攝

  “讓學生‘心中有愛、眼中有人、腹中有墨、手中有技’。”

  ——省政協委員 王澤民

  作為一名已在教育行業深耕20年的教育工作者,省政協委員、鄭州醫藥健康職業學院理事長王澤民親曆了職業教育從“不被社會認可”到“現在的‘香餑餑’”,見證了普通學生成長為掌握多項技能的“高級技工”、從“能工巧匠”成長為“大國工匠”。

  如何辦好職業教育?王澤民認為,目前職業教育麵臨結構不平衡的問題,因此,職業教育要針對社會需求來發展,要以創新回應需求,讓學生“心中有愛、眼中有人、腹中有墨、手中有技”。

  王澤民說,圍繞現代化河南建設,我省高質量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工作,為職業教育提供了振奮人心的發展環境,職業院校不斷增加,呈現出“企業—學校—政府—社會”相互支持、共享共贏的良好發展態勢,“作為一名教育從業者,我深感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

  “建議相關部門拿出最大的誠意和更大的魄力,吸引更多豫籍人才回歸。”

  ——省政協委員 張輝

  生物醫藥產業鏈是我省重點培育的28個產業鏈之一,如何通過自主創新突破關鍵技術?

  省政協委員、河南省華之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輝認為,要從“千人一藥”向“千人千藥”轉變,“萬物皆可測”。

  從“千人一藥”到“千人千藥”就是圍繞自主創新,在從“經驗性用藥”向“精準性用藥”轉變上開新路。“我們自主研發的個體化用藥基因檢測,切實做到了‘精準性用藥’。”張輝說。

  “萬物皆可測”就是圍繞著關鍵技術,在高端裝備研發上求突破。“實現高端裝備自主可控,補齊短板,國產替代勢在必行。”張輝及其團隊自主研發的固態納米孔測序儀填補了國內空白、完成了國產替代。

  “建議相關部門拿出最大的誠意和更大的魄力,吸引更多的豫籍人才回歸,激發創新創業活力,聚力推動自主研發,助力河南高質量發展。”張輝說。

  “在‘行走河南’中找到‘小支點’,努力撬動‘讀懂中國’的‘大傳播’。”

  ——省政協委員 王勝昔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最近,大美河南憑借文旅頻頻“出圈”。

  如何挖掘輝煌燦爛的中原文化,省政協委員、光明日報社河南記者站站長王勝昔表示,要在“行走河南”中找到“小支點”,努力撬動“讀懂中國”的“大傳播”。

  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行走二裏頭遺址,也就讀懂了最早的中國。王勝昔認為,首先要抓住河南省重點的文化遺存,探秘它的“前世今生”,講給世人聽。其次是挖掘流傳千年的冷門絕學和傳統藝術。

  河南通過推出“甲骨文體操”等,讓甲骨文研究這項冷門絕學在實驗室裏“活”起來、在百姓生活中“火”起來。

  他建議河南專門設立一個冷門絕學研究院,收集整理、搶救挖掘深藏在民間的冷門絕學,讓優秀傳統文化和技藝不失傳,真正實現“冷門絕學不再冷,民間藝術有傳承”。

  “搶抓機遇發展數字技術,讓更多傳統產業更識‘數’。”

  ——省政協委員 李敬欣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咱們河南有句俗話,說一個人沒眼力、看不清形勢,就說這個人‘不識數’。”省政協委員,河南大河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李敬欣說,如果現在我們不搶抓機遇發展數字經濟、平台經濟、共享經濟,那我們真的不識“數”。這個“數”,就是數字技術、數字經濟。

  他認為,我省是一個工業大省,傳統產業比重很大。與江浙等沿海地區相比,我省工業製造數字化技術水平不高,特別是大量的中小型工業製造企業“建不起網、養不起網”,生產方式落後,生產效率低下。因此,我省亟須建設統一的、開源的、開放的工業互聯網平台,為工業製造特別是中小型工業製造企業賦能。

  李敬欣呼籲,建設全省統一的、開源的、開放的工業互聯網平台,為我省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撐。同時,培育我省的新產業、新業態和新經濟形態,為出彩河南作貢獻。

  “教育是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先行軍’。”

  ——省政協委員 王新奇

  兩岸文化交流,是增強兩岸人民情感和認同的重要紐帶。

  “我的外公在73歲的時候毅然回到家鄉河南,創辦了全國第一所由台胞捐資興建的本科高校——鄭州升達學院,隨後又創辦了鄭州商學院。這兩所高校已累計為社會培養了近20萬名建設者。”省政協委員、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董事長王新奇分享了一家三代的辦學故事。

  “近年來,鄭州升達學院每年都安排100多名師生赴台研修、學習,成為豫台交流基地;我們承辦的中原文化寶島行等兩岸大學生交流活動,為台灣青年了解河南、體驗中原文化創造了條件。”王新奇說。

  經過多年實踐,王新奇認識到,教育是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先行軍”。王新奇希望,“通過河南省政協提供的平台,進一步加強兩岸學分互通、學曆互認、學生互換等工作。同時選聘更多的台灣知名學者到河南高校工作,共建高端科研平台,為兩岸開發更多的新興產業”。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