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千萬工程”,河南學什麼? ——來自豫浙兩省鄉村一線的調研
更新時間:2024-1-27 9:30:04    來源:河南日報

 

        編者按

  “千萬工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決策,2003年6月5日在浙江啟動,並逐步在全國推廣。

  20年來,從“千村示範、萬村整治”示範引領、到“千村精品、萬村美麗”深化提升、再到“千村未來、萬村共富”迭代升級,“千萬工程”不僅深刻改變了浙江農村的整體麵貌,更為河南推進鄉村全麵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科學路徑、實踐樣本。

  河南農業農村人口比重大,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使命如山,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加快建設農業強省的應有之義。近年來,省委、省政府一以貫之高位推動,1月9日召開的省委農村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學習運用好“千萬工程”經驗是2024年河南“三農”工作的重點。

  豫浙兩省自然稟賦各異,發展階段不同,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河南到底應該如何學、怎麼幹?日前,本報調研組冒著嚴寒,深入浙江三市六村以及河南數個村莊,管中窺豹,探尋浙江“千萬工程”密碼,解析河南新時代鄉村振興發展路徑。

微信圖片_20240127005902.jpg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杜君 劉曉陽 劉曉波 譚勇 文   聶冬晗 圖、視頻

  “未來鄉村”什麼模樣?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餘村,幾乎顛覆了記者對村莊的傳統認知——

  在數字遊民公社,推門就是綠水青山,幾個高學曆、高技能青年正專注工作;浙大機器人研學課程,把教室搬進了稻田;迷笛音樂節開到了村間大草坪;夜晚的鄉音小館有美酒、有故事……

  在浙江鄉村調研,這些外人眼中“意想不到”的新業態競相綻放,農業大有可為,農民令人羨慕,農村宜居宜業,這正是浙江綿綿用力、持之以恒推行“千萬工程”的生動實踐。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與浙江省情迥異的河南到底學什麼、究竟怎麼幹?學習標兵、反觀自身,河南需要以前瞻30年的戰略眼光、因地製宜的發展理念、城鄉融合的係統思維,統籌謀劃、一體推進,才能為糧食主產區和美鄉村建設蹚出一條具有河南特色的發展路徑,努力推動河南在農業農村現代化上走在全國前列。

微信圖片_20240126221907.jpg

  使命如山,到什麼山唱什麼歌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使命如山。守牢糧食安全底線,精準務實培育壯大鄉村富民產業,是河南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的首要任務。

  保糧食與促發展,政治賬和經濟賬如何算?

  記者在省內村莊走訪,也聽到一些質疑和誤解:“出門就是基本農田,土地都來種糧,哪還有空間搞建設?”

  誤解來自現實的壓力和對比的反差。

  河南作為糧食主產區,用占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10的糧食、1/4的小麥。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是底線,是硬任務。放眼全國,保糧食,勢必要放棄部分發展工業、服務業的機會,不少糧食主產縣基本農田占比超90%,種糧大縣往往是財政窮縣。

  我省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本身發展不充分。據統計,河南農民收入總體上雖保持較快增長,但人均收入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022年,河南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97元,浙江是37565元。

  我省鄉村地形地貌多樣、資源稟賦不同,所處發展階段各不相同,與浙江相比,全省仍處於“千村示範、萬村整治”的起步階段。

  “鄉村發展絕不能以犧牲耕地為代價。”在實施“千萬工程”過程中,浙江十分注重保障和強化鄉村的農業生產功能。

  “種糧食”也可以“賣體驗”。2021年,農田“非糧化”整治,杭州市蕭山區橫一村1700畝苗木基地全部退林還耕,建成該區麵積最大的高標準水稻種植區。春天油菜花開、夏天風吹稻浪、秋天柿子皆紅、冬天麥苗青青,四季四景吸引了大量城裏人來遊玩體驗。

  “種糧食”還可以有新業態。杭州市餘杭區永安村97%的土地是耕保地,該村依托“禹上稻香”運營模式,培育稻穀新品種提升增收值,拉長深加工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圍繞研學文旅做文章提升活力值。如今,僅企業認養稻田就近1000畝,帶動農產品銷售及農家樂、民宿火爆,村集體收入連續三年翻番。

  稻蝦共養拓展增值空間、種植稻田畫晉升“網紅打卡地”……一路走來,記者發現,那些以農田為生的浙江鄉村,都在積極圍繞水稻做文章。

  對於小麥主產區河南,這些可否借鑒?

  “單純照抄浙江模板,恐怕不可取。”業內人士表示,河南在全國率先提出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堅持把鄉村和農田一體謀劃、一體設計、一體建設,一些糧食大縣正在找尋以“田”破題新路子。

  “俺村連農田都不‘灰頭土臉’了。”調研中,獲嘉縣位莊鄉後漁池村黨支部書記李瑞全很興奮。

  2022年,後漁池村的耕地被規劃為高標準農田示範區,采取投融建運管五位一體模式,示範區建設與鄉村建設雙輪驅動,農田周邊栽下防護林,田間道路與硬化溝渠縱橫交織,新型噴灌設備成為農田一景,配套設施時尚又接地氣,農田承載功能得到拓展,鄉村生態環境持續優化。

  美麗環境如何“變現”?鄉村產業如何叫響品牌?

  在浙江,不少鄉村已達星級景區標準。環溪村的豬圈被改造成了茶吧,橫一村的鴨棚咖啡館成了村子新地標,本地人、外地人來了都要“喝一杯”。群眾說:“以前靠養豬、養鴨,又髒又臭,掙不了幾個錢;現在搞旅遊、開民宿,吸引城裏人,越來越發達。”

  在河南,依托本地美麗優勢,探索品牌賦能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的典型也不少。

  伏羲山下,新密市尖山鄉神仙洞村恍若仙境。“起初‘單打一’,發展不起來,與伏羲山沿線各具特色的幾個村莊組團發展,打通交通線,融合發展線,憑借‘旅遊+民宿’模式,形成了規模,留住了遊客。”新密市農委副主任尚建一說,僅靠農家樂就讓神仙洞村年戶均增收20萬元,村集體經濟實現從無到有、收入接連翻番。

  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調研中發現,浙江通過推動鄉村產業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做好“土特產”文章,拓展農業增值增效新空間。

  看菜吃飯,量體裁衣。河南聚焦優勢特色產業,推行“一縣一業”“一鎮一特”“一村一品”,農業版圖正變得豐富多彩。深入推進“三鏈同構”,積極踐行大食物觀,立足我省兩個萬億級產業之一的農產品加工業,打造“豫農優品”金名片,推動河南“大糧倉”“大廚房”“大餐桌”全麵對接“大市場”。

微信圖片_20240127010002.jpg

  “規劃+運營”,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從賣柿子到摘柿子,最後變成賞柿子。”橫一村黨委書記傅臨產指著一片1500多棵古柿樹林說。該村從“一隻柿子”找突破口,打出“柿子”“稻子”“院子”三大美麗經濟金名片,帶動農文旅融合發展。

  從“賣礦山”到“賣空氣”,再到如今顛覆人們對農村認知的年輕化、新業態,餘村頂層設計不含糊,緊跟“千萬工程”迭代升級的步伐,不愧是全國標杆。

  杭州市桐廬縣深澳村的古樸令人過目難忘,斑駁的白牆就是對江南古村落保留原貌最大的體現。

  走過一村又一村,記者緣何對浙江鄉村印象深刻?因為它們將特色充分暈染,把優勢塑造成強勢,個性鮮明!

  做到這一點靠什麼?規劃引領、運營前置,二者如同鄉村建設的一體兩翼,需要立足自然生態稟賦,保存鄉村特色,統籌推進鄉村建設和產業發展。

  當前,河南4.5萬個行政村中的2.4萬個已有了規劃。但調研發現,不少村莊立足“鄉情”“村情”的頂層設計剛剛開始,個別村莊存在盲目追求高大上,急於樹標杆的現象;有的村莊做規劃就是“搞照搬”“挑模板”,趨向“縮小版的城鎮”。

  對此,帶領團隊在浙江多個明星鄉村成功“造夢”的CEO、杭州市餘杭區農村職業經理人劉鬆說:“沒有切合實際的規劃就去搞建設,是對資源的浪費。規劃之前要充分調研,一旦確定,就要不折不扣落實,而運營則需要貫穿鄉村建設發展各環節、全過程。”

  專業人做專業事。浙江很多鄉村都引進了農村職業經理人,這些鄉村CEO用好運營這個關鍵一招,引領鄉村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

  “沒有資源怎麼辦?”劉鬆繞過永安村的資源短板,探索從場景找突破。“創新開發‘稻夢空間’數字化應用,重點打造稻田認養、研學活動兩大場景,推動集約化訂單種植。”他介紹,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發展,帶動該村畝均收入由2000元提高至6000元。

  在河南,一些鄉村也在嚐試搞運營。一個曾因困守山坳而破敗的小村,如今成為鄉村遊熱門打卡地,汝陽縣柏樹鄉窯溝村的蝶變,離不開鄉村運營師韓雪麗。紅薯開挖節、紅薯擂台賽、“小紅薯”奇妙遊等活動,特色民宿、戶外營地、鄉村音樂廳等新體驗,讓窯溝村的人氣隨之旺了起來。

  鄉村建設有了藍圖,發展有了方向,經營有了抓手,接踵而至的就是錢和人的問題。

  集聚要素、多元投入,資金難題“可破”。

  浙江堅持“政府撬動+多元投入”,調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

  河南同樣沒有“等靠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部門配合、社會資助、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的建設機製,加大資金投入,拓展投資渠道。

  “我們采取項目爭取一點兒、財政投入一點兒、企業讓利一點兒、成本壓縮一點兒、集體出資一點兒、群眾籌措一點兒、社會募捐一點兒的‘七個一點兒’模式,每個村集體隻出資20多萬元,便幹成了原本需要投入數百萬元的大工程。”獲嘉縣縣長楊新意介紹,獲嘉縣“三通一規範”工作推進中探索的融資模式,為周邊縣市提供了借鑒。

  用好“四鄉人”,讓更多人自願留在農村“有解”。

  “春節期間的房間已預定滿了。”餘村第一家農家樂“春林山莊”的主人潘春林家中幾代人生活在這裏,他反複強調,“從沒想過餘村會有今天這個樣子,看來我這條路是選對了!”

  “千萬工程”讓家鄉“洋氣”起來,鄉賢餘建康退休後回到老家橫一村,投入280萬元辦起當地首家高檔民宿“梅裏雲居”,一舉成名。在餘建康帶動下,全村民宿發展到20多家、100多張床位,農家樂可供1000多人就餐。橫一村在小紅書、微信公眾號上火起來,村民腰包也“鼓”起來。

  孫華林是餘杭區的一名“鄉村造夢師”,農學碩士畢業後下鄉當起了農村職業經理人,盤活閑置資產,吸引客商入駐,帶動村民和村集體經濟雙增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餘村的生態環境和創新業態吸引了“數字遊民”六六已在此旅居、工作、生活了半年之久,她表示:“生態優美化、生活現代化、成本最低化,說不定將來我會從城市遷居到這裏呢。”

  鄉村振興說到底是人才振興。借鑒浙江用好原鄉人、歸鄉人、新鄉人、旅鄉人這“四鄉人”,鄉村廣闊天地的發展機遇定能吸引人,宜居宜業的鄉村有了現代化的加持,定能留住人。

微信圖片_20240127010028.jpg

  人居環境整治,有多少湯泡多少饃

  “如今在浙江,城裏人都願意往鄉下跑!”剛駛出杭州西站,當地司機老金就向記者感慨。

  幾天的采訪,老金的話得到印證。從慕名而至的示範樣板村,到路過的無名小村,皆路平燈明、水清塘淨、村潔屋美,處處皆美景。

  美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談起20年前,很多村民記憶一致而深刻:走過一村又一村,村村都是垃圾村。

  人居環境整治的全國標杆——杭州市桐廬縣環溪村,也經曆過“成長的煩惱”。前些年,這裏靠箱包產業富起來,環境“髒亂差”卻更嚴峻了。2010年年初,環溪村率先實施生活汙水處理工程,用“無動力厭氧+人工濕地”模式治理生活汙水,實現“小河清清大河淨”。

  “往外走一圈,皮鞋糊嗒嗒”。昔日的橫一村到處都是灰色磚房破院牆,農田雜亂、垃圾亂堆。2018年,橫一村率先在蕭山區開展生活垃圾“四定一撤”收運模式——以積分兌換和紅黑榜“兩大製度”作保障,運用數字鄉村建設成果,將垃圾分類工作納入村規民約,引導村民自覺參與,這才有了如今世外桃源一般的現代化新農村。

  不隻是這兩個村,調研中記者了解到,再優秀的村子也都是從農村環境中最基礎、與群眾生活最密切的內容紮實做起,方便、簡單、實用,才經久耐用。

  河南圍繞人居環境整治,2013年以來,從“三無一規範一眼淨”到“通淨綠亮文”五大工程,再到三年行動計劃、五年提升行動,一件事接著一件事辦,一年接著一年幹,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不少村莊立足實際,探索嚐試。

  蘭考縣三義寨鄉白雲山村,家家戶戶門口放著兩個垃圾桶,分別用來裝可腐爛垃圾和不可腐爛垃圾,垃圾袋用來裝可回收垃圾。

  “綠色積分有了性價比,村民垃圾分類更積極。”負責運營白雲山村垃圾分類的公司負責人楊熙東說,不同垃圾品類對應不同的綠色積分,綠色積分可以線上消費,也可以線下兌換商品。

  不過,調研中也發現,我省存在縣與縣、鄉與鄉、村與村之間整治標準不一、效果參差不齊的現象。

  比如廁所改造。個別村莊改造後的廁所,看似高大上,實則連基本衝水功能都無法使用,一到冬天水管就上凍,無法做到清潔。

  再如拆牆透綠,打造連片美麗庭院,實現“全域景區化、村莊景觀化”。橫一村“降圍透綠”,依據每家每戶意願、房屋外形,定製化設置籬笆。而我省有些村莊在“一宅變四園”建設中,忽略了民意需求,效果自然打折扣。

  有多少湯泡多少饃。別人20年完成的事,我們不可能三年五年完成。對我省而言,現階段要統籌兼顧、穩紮穩打,從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著手,先把農村搞幹淨;長遠來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要跟上節拍,讓越來越多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微信圖片_20240127082528.jpg

  建強堡壘,眾人拾柴火焰高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幹。

  “常把群眾掛心頭,群眾才會跟你走。”餘村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說,村子發展中常會遇到一些“難題”:為建設綠道,需要搬遷墳墓;為統籌保護和發展,工業企業需要外移……健全基層黨組織,廣泛發動村民討論,找到“最大公約數”,這就是餘村總能化解分歧、形成合力的“法寶”。

  “我先做好了,村幹部有執行力,老百姓才會願意配合。”就在橫一村退林還耕的緊要關頭,村黨委書記傅臨產帶頭遷移自家的200多畝苗木,黨員緊隨其後,全村1700畝苗木2個月內就遷移完畢。

  浙江行,一個共識毋庸置疑:“黨組織是鄉村振興的基座。”如何提高村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戰鬥力,提升鄉村基層的治理效能?這是河南鄉村的必答題。

  “五星”支部創建給出了答案。

  從全村評不出一個萬元戶的“窮山溝”,到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萬元的全國“網紅村”,濟源示範區花石村聚焦“五星”支部創建,通過黨建引領、支部領辦等一係列措施,探索出一條“千萬工程”河南實踐的鄉村新路。

  支部如何領辦?花石村黨支部書記周全喜坦言,花石村把黨小組建在項目上,先後劃分滑雪場項目黨小組、水上樂園項目黨小組、燈展項目黨小組、梅花園項目黨小組,讓黨員主動領責任,發揮模範帶頭作用。

  與此同時,花石村黨支部決定成立強村公司,發展鄉村休閑旅遊項目,以集體出資、黨員帶頭入股模式建成了南山滑雪場、水上樂園、打鐵花、燈展等項目,村民收入和村集體收入雙雙大幅提升。

  建強基層戰鬥堡壘,我省要深入實施村黨組織建設堡壘工程和“頭雁”工程,選好配強鄉村振興帶頭人。

  “頭雁”領航,離不開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群眾不僅是受益者,還是參與者、建設者。

  諸暨市楓橋鎮楓源村文化廣場上,6棵百年古樹枝繁葉茂。前幾年,古樹旁兩戶農家宅基地影響了它們的生長。保護古樹就要拆遷,楓源村采取“三上三下”民主議事製度,最終,在拆遷補償每家70萬元的協議上,村民代表全部投票讚成,如今古樹重煥生機。

  調研中也發現,與浙江相比,我省個別地方在鄉村建設中發動群眾不充分,存在“上熱下冷”“幹部幹、群眾看”現象,整治成效打折,甚至“出力不討好”。

  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隻有堅持“群眾事群眾辦”,充分發揚群眾的主人翁精神,幹群同心、黨群攜手,才能真正把農民的事辦好。

微信圖片_20240127082223.jpg

  河南鄉村是中國鄉村的縮影,站在曆史發展的新十字路口,立足河南省情和農村發展階段,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活學活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科學把握河南底線任務、省情實際、階段性重點工作和推進時序,充分挖掘河南地大物博的堅實基礎、曆史文化的豐厚底蘊、美麗鄉村的自然風光以及中原鄉愁的濃厚情結,必能打好鄉村全麵振興漂亮仗,繪就和美鄉村新畫卷。

文章編輯:劉鳴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千萬工程”,河南學什麼? ——來自豫浙兩省鄉村一線的調研
2024-1-27 9:30:04    來源:河南日報

 

        編者按

  “千萬工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決策,2003年6月5日在浙江啟動,並逐步在全國推廣。

  20年來,從“千村示範、萬村整治”示範引領、到“千村精品、萬村美麗”深化提升、再到“千村未來、萬村共富”迭代升級,“千萬工程”不僅深刻改變了浙江農村的整體麵貌,更為河南推進鄉村全麵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科學路徑、實踐樣本。

  河南農業農村人口比重大,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使命如山,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加快建設農業強省的應有之義。近年來,省委、省政府一以貫之高位推動,1月9日召開的省委農村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學習運用好“千萬工程”經驗是2024年河南“三農”工作的重點。

  豫浙兩省自然稟賦各異,發展階段不同,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河南到底應該如何學、怎麼幹?日前,本報調研組冒著嚴寒,深入浙江三市六村以及河南數個村莊,管中窺豹,探尋浙江“千萬工程”密碼,解析河南新時代鄉村振興發展路徑。

微信圖片_20240127005902.jpg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杜君 劉曉陽 劉曉波 譚勇 文   聶冬晗 圖、視頻

  “未來鄉村”什麼模樣?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餘村,幾乎顛覆了記者對村莊的傳統認知——

  在數字遊民公社,推門就是綠水青山,幾個高學曆、高技能青年正專注工作;浙大機器人研學課程,把教室搬進了稻田;迷笛音樂節開到了村間大草坪;夜晚的鄉音小館有美酒、有故事……

  在浙江鄉村調研,這些外人眼中“意想不到”的新業態競相綻放,農業大有可為,農民令人羨慕,農村宜居宜業,這正是浙江綿綿用力、持之以恒推行“千萬工程”的生動實踐。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與浙江省情迥異的河南到底學什麼、究竟怎麼幹?學習標兵、反觀自身,河南需要以前瞻30年的戰略眼光、因地製宜的發展理念、城鄉融合的係統思維,統籌謀劃、一體推進,才能為糧食主產區和美鄉村建設蹚出一條具有河南特色的發展路徑,努力推動河南在農業農村現代化上走在全國前列。

微信圖片_20240126221907.jpg

  使命如山,到什麼山唱什麼歌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使命如山。守牢糧食安全底線,精準務實培育壯大鄉村富民產業,是河南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的首要任務。

  保糧食與促發展,政治賬和經濟賬如何算?

  記者在省內村莊走訪,也聽到一些質疑和誤解:“出門就是基本農田,土地都來種糧,哪還有空間搞建設?”

  誤解來自現實的壓力和對比的反差。

  河南作為糧食主產區,用占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10的糧食、1/4的小麥。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是底線,是硬任務。放眼全國,保糧食,勢必要放棄部分發展工業、服務業的機會,不少糧食主產縣基本農田占比超90%,種糧大縣往往是財政窮縣。

  我省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本身發展不充分。據統計,河南農民收入總體上雖保持較快增長,但人均收入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022年,河南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97元,浙江是37565元。

  我省鄉村地形地貌多樣、資源稟賦不同,所處發展階段各不相同,與浙江相比,全省仍處於“千村示範、萬村整治”的起步階段。

  “鄉村發展絕不能以犧牲耕地為代價。”在實施“千萬工程”過程中,浙江十分注重保障和強化鄉村的農業生產功能。

  “種糧食”也可以“賣體驗”。2021年,農田“非糧化”整治,杭州市蕭山區橫一村1700畝苗木基地全部退林還耕,建成該區麵積最大的高標準水稻種植區。春天油菜花開、夏天風吹稻浪、秋天柿子皆紅、冬天麥苗青青,四季四景吸引了大量城裏人來遊玩體驗。

  “種糧食”還可以有新業態。杭州市餘杭區永安村97%的土地是耕保地,該村依托“禹上稻香”運營模式,培育稻穀新品種提升增收值,拉長深加工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圍繞研學文旅做文章提升活力值。如今,僅企業認養稻田就近1000畝,帶動農產品銷售及農家樂、民宿火爆,村集體收入連續三年翻番。

  稻蝦共養拓展增值空間、種植稻田畫晉升“網紅打卡地”……一路走來,記者發現,那些以農田為生的浙江鄉村,都在積極圍繞水稻做文章。

  對於小麥主產區河南,這些可否借鑒?

  “單純照抄浙江模板,恐怕不可取。”業內人士表示,河南在全國率先提出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堅持把鄉村和農田一體謀劃、一體設計、一體建設,一些糧食大縣正在找尋以“田”破題新路子。

  “俺村連農田都不‘灰頭土臉’了。”調研中,獲嘉縣位莊鄉後漁池村黨支部書記李瑞全很興奮。

  2022年,後漁池村的耕地被規劃為高標準農田示範區,采取投融建運管五位一體模式,示範區建設與鄉村建設雙輪驅動,農田周邊栽下防護林,田間道路與硬化溝渠縱橫交織,新型噴灌設備成為農田一景,配套設施時尚又接地氣,農田承載功能得到拓展,鄉村生態環境持續優化。

  美麗環境如何“變現”?鄉村產業如何叫響品牌?

  在浙江,不少鄉村已達星級景區標準。環溪村的豬圈被改造成了茶吧,橫一村的鴨棚咖啡館成了村子新地標,本地人、外地人來了都要“喝一杯”。群眾說:“以前靠養豬、養鴨,又髒又臭,掙不了幾個錢;現在搞旅遊、開民宿,吸引城裏人,越來越發達。”

  在河南,依托本地美麗優勢,探索品牌賦能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的典型也不少。

  伏羲山下,新密市尖山鄉神仙洞村恍若仙境。“起初‘單打一’,發展不起來,與伏羲山沿線各具特色的幾個村莊組團發展,打通交通線,融合發展線,憑借‘旅遊+民宿’模式,形成了規模,留住了遊客。”新密市農委副主任尚建一說,僅靠農家樂就讓神仙洞村年戶均增收20萬元,村集體經濟實現從無到有、收入接連翻番。

  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調研中發現,浙江通過推動鄉村產業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做好“土特產”文章,拓展農業增值增效新空間。

  看菜吃飯,量體裁衣。河南聚焦優勢特色產業,推行“一縣一業”“一鎮一特”“一村一品”,農業版圖正變得豐富多彩。深入推進“三鏈同構”,積極踐行大食物觀,立足我省兩個萬億級產業之一的農產品加工業,打造“豫農優品”金名片,推動河南“大糧倉”“大廚房”“大餐桌”全麵對接“大市場”。

微信圖片_20240127010002.jpg

  “規劃+運營”,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從賣柿子到摘柿子,最後變成賞柿子。”橫一村黨委書記傅臨產指著一片1500多棵古柿樹林說。該村從“一隻柿子”找突破口,打出“柿子”“稻子”“院子”三大美麗經濟金名片,帶動農文旅融合發展。

  從“賣礦山”到“賣空氣”,再到如今顛覆人們對農村認知的年輕化、新業態,餘村頂層設計不含糊,緊跟“千萬工程”迭代升級的步伐,不愧是全國標杆。

  杭州市桐廬縣深澳村的古樸令人過目難忘,斑駁的白牆就是對江南古村落保留原貌最大的體現。

  走過一村又一村,記者緣何對浙江鄉村印象深刻?因為它們將特色充分暈染,把優勢塑造成強勢,個性鮮明!

  做到這一點靠什麼?規劃引領、運營前置,二者如同鄉村建設的一體兩翼,需要立足自然生態稟賦,保存鄉村特色,統籌推進鄉村建設和產業發展。

  當前,河南4.5萬個行政村中的2.4萬個已有了規劃。但調研發現,不少村莊立足“鄉情”“村情”的頂層設計剛剛開始,個別村莊存在盲目追求高大上,急於樹標杆的現象;有的村莊做規劃就是“搞照搬”“挑模板”,趨向“縮小版的城鎮”。

  對此,帶領團隊在浙江多個明星鄉村成功“造夢”的CEO、杭州市餘杭區農村職業經理人劉鬆說:“沒有切合實際的規劃就去搞建設,是對資源的浪費。規劃之前要充分調研,一旦確定,就要不折不扣落實,而運營則需要貫穿鄉村建設發展各環節、全過程。”

  專業人做專業事。浙江很多鄉村都引進了農村職業經理人,這些鄉村CEO用好運營這個關鍵一招,引領鄉村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

  “沒有資源怎麼辦?”劉鬆繞過永安村的資源短板,探索從場景找突破。“創新開發‘稻夢空間’數字化應用,重點打造稻田認養、研學活動兩大場景,推動集約化訂單種植。”他介紹,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發展,帶動該村畝均收入由2000元提高至6000元。

  在河南,一些鄉村也在嚐試搞運營。一個曾因困守山坳而破敗的小村,如今成為鄉村遊熱門打卡地,汝陽縣柏樹鄉窯溝村的蝶變,離不開鄉村運營師韓雪麗。紅薯開挖節、紅薯擂台賽、“小紅薯”奇妙遊等活動,特色民宿、戶外營地、鄉村音樂廳等新體驗,讓窯溝村的人氣隨之旺了起來。

  鄉村建設有了藍圖,發展有了方向,經營有了抓手,接踵而至的就是錢和人的問題。

  集聚要素、多元投入,資金難題“可破”。

  浙江堅持“政府撬動+多元投入”,調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

  河南同樣沒有“等靠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部門配合、社會資助、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的建設機製,加大資金投入,拓展投資渠道。

  “我們采取項目爭取一點兒、財政投入一點兒、企業讓利一點兒、成本壓縮一點兒、集體出資一點兒、群眾籌措一點兒、社會募捐一點兒的‘七個一點兒’模式,每個村集體隻出資20多萬元,便幹成了原本需要投入數百萬元的大工程。”獲嘉縣縣長楊新意介紹,獲嘉縣“三通一規範”工作推進中探索的融資模式,為周邊縣市提供了借鑒。

  用好“四鄉人”,讓更多人自願留在農村“有解”。

  “春節期間的房間已預定滿了。”餘村第一家農家樂“春林山莊”的主人潘春林家中幾代人生活在這裏,他反複強調,“從沒想過餘村會有今天這個樣子,看來我這條路是選對了!”

  “千萬工程”讓家鄉“洋氣”起來,鄉賢餘建康退休後回到老家橫一村,投入280萬元辦起當地首家高檔民宿“梅裏雲居”,一舉成名。在餘建康帶動下,全村民宿發展到20多家、100多張床位,農家樂可供1000多人就餐。橫一村在小紅書、微信公眾號上火起來,村民腰包也“鼓”起來。

  孫華林是餘杭區的一名“鄉村造夢師”,農學碩士畢業後下鄉當起了農村職業經理人,盤活閑置資產,吸引客商入駐,帶動村民和村集體經濟雙增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餘村的生態環境和創新業態吸引了“數字遊民”六六已在此旅居、工作、生活了半年之久,她表示:“生態優美化、生活現代化、成本最低化,說不定將來我會從城市遷居到這裏呢。”

  鄉村振興說到底是人才振興。借鑒浙江用好原鄉人、歸鄉人、新鄉人、旅鄉人這“四鄉人”,鄉村廣闊天地的發展機遇定能吸引人,宜居宜業的鄉村有了現代化的加持,定能留住人。

微信圖片_20240127010028.jpg

  人居環境整治,有多少湯泡多少饃

  “如今在浙江,城裏人都願意往鄉下跑!”剛駛出杭州西站,當地司機老金就向記者感慨。

  幾天的采訪,老金的話得到印證。從慕名而至的示範樣板村,到路過的無名小村,皆路平燈明、水清塘淨、村潔屋美,處處皆美景。

  美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談起20年前,很多村民記憶一致而深刻:走過一村又一村,村村都是垃圾村。

  人居環境整治的全國標杆——杭州市桐廬縣環溪村,也經曆過“成長的煩惱”。前些年,這裏靠箱包產業富起來,環境“髒亂差”卻更嚴峻了。2010年年初,環溪村率先實施生活汙水處理工程,用“無動力厭氧+人工濕地”模式治理生活汙水,實現“小河清清大河淨”。

  “往外走一圈,皮鞋糊嗒嗒”。昔日的橫一村到處都是灰色磚房破院牆,農田雜亂、垃圾亂堆。2018年,橫一村率先在蕭山區開展生活垃圾“四定一撤”收運模式——以積分兌換和紅黑榜“兩大製度”作保障,運用數字鄉村建設成果,將垃圾分類工作納入村規民約,引導村民自覺參與,這才有了如今世外桃源一般的現代化新農村。

  不隻是這兩個村,調研中記者了解到,再優秀的村子也都是從農村環境中最基礎、與群眾生活最密切的內容紮實做起,方便、簡單、實用,才經久耐用。

  河南圍繞人居環境整治,2013年以來,從“三無一規範一眼淨”到“通淨綠亮文”五大工程,再到三年行動計劃、五年提升行動,一件事接著一件事辦,一年接著一年幹,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不少村莊立足實際,探索嚐試。

  蘭考縣三義寨鄉白雲山村,家家戶戶門口放著兩個垃圾桶,分別用來裝可腐爛垃圾和不可腐爛垃圾,垃圾袋用來裝可回收垃圾。

  “綠色積分有了性價比,村民垃圾分類更積極。”負責運營白雲山村垃圾分類的公司負責人楊熙東說,不同垃圾品類對應不同的綠色積分,綠色積分可以線上消費,也可以線下兌換商品。

  不過,調研中也發現,我省存在縣與縣、鄉與鄉、村與村之間整治標準不一、效果參差不齊的現象。

  比如廁所改造。個別村莊改造後的廁所,看似高大上,實則連基本衝水功能都無法使用,一到冬天水管就上凍,無法做到清潔。

  再如拆牆透綠,打造連片美麗庭院,實現“全域景區化、村莊景觀化”。橫一村“降圍透綠”,依據每家每戶意願、房屋外形,定製化設置籬笆。而我省有些村莊在“一宅變四園”建設中,忽略了民意需求,效果自然打折扣。

  有多少湯泡多少饃。別人20年完成的事,我們不可能三年五年完成。對我省而言,現階段要統籌兼顧、穩紮穩打,從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著手,先把農村搞幹淨;長遠來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要跟上節拍,讓越來越多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微信圖片_20240127082528.jpg

  建強堡壘,眾人拾柴火焰高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幹。

  “常把群眾掛心頭,群眾才會跟你走。”餘村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說,村子發展中常會遇到一些“難題”:為建設綠道,需要搬遷墳墓;為統籌保護和發展,工業企業需要外移……健全基層黨組織,廣泛發動村民討論,找到“最大公約數”,這就是餘村總能化解分歧、形成合力的“法寶”。

  “我先做好了,村幹部有執行力,老百姓才會願意配合。”就在橫一村退林還耕的緊要關頭,村黨委書記傅臨產帶頭遷移自家的200多畝苗木,黨員緊隨其後,全村1700畝苗木2個月內就遷移完畢。

  浙江行,一個共識毋庸置疑:“黨組織是鄉村振興的基座。”如何提高村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戰鬥力,提升鄉村基層的治理效能?這是河南鄉村的必答題。

  “五星”支部創建給出了答案。

  從全村評不出一個萬元戶的“窮山溝”,到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萬元的全國“網紅村”,濟源示範區花石村聚焦“五星”支部創建,通過黨建引領、支部領辦等一係列措施,探索出一條“千萬工程”河南實踐的鄉村新路。

  支部如何領辦?花石村黨支部書記周全喜坦言,花石村把黨小組建在項目上,先後劃分滑雪場項目黨小組、水上樂園項目黨小組、燈展項目黨小組、梅花園項目黨小組,讓黨員主動領責任,發揮模範帶頭作用。

  與此同時,花石村黨支部決定成立強村公司,發展鄉村休閑旅遊項目,以集體出資、黨員帶頭入股模式建成了南山滑雪場、水上樂園、打鐵花、燈展等項目,村民收入和村集體收入雙雙大幅提升。

  建強基層戰鬥堡壘,我省要深入實施村黨組織建設堡壘工程和“頭雁”工程,選好配強鄉村振興帶頭人。

  “頭雁”領航,離不開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群眾不僅是受益者,還是參與者、建設者。

  諸暨市楓橋鎮楓源村文化廣場上,6棵百年古樹枝繁葉茂。前幾年,古樹旁兩戶農家宅基地影響了它們的生長。保護古樹就要拆遷,楓源村采取“三上三下”民主議事製度,最終,在拆遷補償每家70萬元的協議上,村民代表全部投票讚成,如今古樹重煥生機。

  調研中也發現,與浙江相比,我省個別地方在鄉村建設中發動群眾不充分,存在“上熱下冷”“幹部幹、群眾看”現象,整治成效打折,甚至“出力不討好”。

  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隻有堅持“群眾事群眾辦”,充分發揚群眾的主人翁精神,幹群同心、黨群攜手,才能真正把農民的事辦好。

微信圖片_20240127082223.jpg

  河南鄉村是中國鄉村的縮影,站在曆史發展的新十字路口,立足河南省情和農村發展階段,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活學活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科學把握河南底線任務、省情實際、階段性重點工作和推進時序,充分挖掘河南地大物博的堅實基礎、曆史文化的豐厚底蘊、美麗鄉村的自然風光以及中原鄉愁的濃厚情結,必能打好鄉村全麵振興漂亮仗,繪就和美鄉村新畫卷。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