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支柱產業怎麼抓——對話縣(市、區)一把手”係列訪談|“飲”領潮流 乘“食”而上
更新時間:2024-1-23 17:34:19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支柱產業名片

  焦作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焦作高新區”)有全國最大的蘇打水生產基地焦作市明仁天然藥物有限責任公司,也有我省最大的乳製品生產基地蒙牛乳業(焦作)有限公司,更湧現出一批包裝、原料、輔料等配套企業。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學樺 姬姣姣

  現代食品產業逐漸成為焦作高新區的優勢產業、支柱產業,它是如何從無到有、從有到興,乘“食”而上的?近日,記者就此采訪了焦作市政協副主席、焦作高新區(示範區)黨工委書記呂沛。

  記者:現代食品產業是如何一步步成為焦作高新區重要支柱產業的?

  呂沛:依托焦作市“四大懷藥”原產地優勢,焦作高新區積極培育養生食品、休閑食品、功能飲料等高成長性產業鏈,推動現代食品產業全產業鏈發展,提高現代食品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堅持對外引進和自主培育並重。2003年,引入蒙牛(焦作)項目,2004年,培育本土企業焦作市明仁天然藥物有限責任公司落地。目前,蒙牛乳業(焦作)有限公司是蒙牛乳業集團在全國最大的全資子公司,也是係列最全的生產性子公司。明仁公司的飲品年產能達50餘萬噸,“名仁”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著力延鏈補鏈強鏈。根據食品製造業產業發展需求,大力培育包裝、原料、輔料等配套產業發展,湧現出恒森包裝、展達塑業、興豫源牧業等配套企業,初步形成特色產業聯動發展格局。

  記者: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重點領域。焦作高新區如何以數字技術賦能現代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呂沛:推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是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機遇。就焦作高新區產業發展而言,數字化轉型已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未來構建全產業鏈數字化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

  近年來,焦作高新區聚焦數字化轉型戰略,依托蒙牛乳業(焦作)有限公司、焦作市明仁天然藥物有限責任公司兩個行業龍頭企業,通過建設5G智慧工廠、豐富數字技術應用場景、拓展全渠道銷售能力等手段,以數字技術引領帶動食品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培育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提供有力支撐,促進食品產業優勢再造。

  記者:未來,在助力現代食品產業做大做強方麵,焦作高新區將有何打算?

  呂沛:提高食品產業集約化水平,以培育蒙牛百億產業集群和明仁50億產業集群建設為目標,培育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和產業集群,做好乳品、飲品“兩品”文章。

  依托蒙牛百億產業集群建設,積極引進牧草種植、奶牛養殖、配套包裝、物流運輸等關聯企業,降低企業成本,做大做強乳製品深加工產業,打造乳製品全產業鏈。

  利用焦作優質糧食資源、“四大懷藥”資源、南太行地下優質水源產業基礎,依托明仁公司,加快高端蘇打水、果味飲料、功能飲料等新興產品的研究和開發力度,打造飲料產業鏈,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專家點評

  化資源優勢為產業勝勢

  □河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吳玉萍

  現代食品產業集群是河南省重點培育發展的7個萬億級先進製造業集群之一,是河南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焦作高新區錨定“又高又新”建設目標,積極主動貫徹省、市工作部署,做大做強現代食品產業,乘“食”而上,撬動“舌尖經濟”。

  一是焦作高新區現代食品產業建設順勢而為,謀定而後動。依托“四大懷藥”原產地優勢順勢發力,打造養生產品等高成長性產業鏈,內外並舉打造本土特色馳名品牌“名仁”,主動延鏈補鏈強鏈,“鏈”強“舌尖經濟”。

  二是數字賦能,搶抓“食”機。錨定數字化轉型,以數字化技術和數字營銷技術,軟硬一體化融合引領帶動食品產業轉型升級,搶占現代食品產業發展先機。

  三是做大做強,布局明確、精準。以培育蒙牛百億產業集群和明仁50億產業集群建設為抓手,引領高新區現代食品產業,強化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學樺 姬姣姣 整理)


文章編輯:劉鳴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支柱產業怎麼抓——對話縣(市、區)一把手”係列訪談|“飲”領潮流 乘“食”而上
2024-1-23 17:34:19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支柱產業名片

  焦作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焦作高新區”)有全國最大的蘇打水生產基地焦作市明仁天然藥物有限責任公司,也有我省最大的乳製品生產基地蒙牛乳業(焦作)有限公司,更湧現出一批包裝、原料、輔料等配套企業。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學樺 姬姣姣

  現代食品產業逐漸成為焦作高新區的優勢產業、支柱產業,它是如何從無到有、從有到興,乘“食”而上的?近日,記者就此采訪了焦作市政協副主席、焦作高新區(示範區)黨工委書記呂沛。

  記者:現代食品產業是如何一步步成為焦作高新區重要支柱產業的?

  呂沛:依托焦作市“四大懷藥”原產地優勢,焦作高新區積極培育養生食品、休閑食品、功能飲料等高成長性產業鏈,推動現代食品產業全產業鏈發展,提高現代食品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堅持對外引進和自主培育並重。2003年,引入蒙牛(焦作)項目,2004年,培育本土企業焦作市明仁天然藥物有限責任公司落地。目前,蒙牛乳業(焦作)有限公司是蒙牛乳業集團在全國最大的全資子公司,也是係列最全的生產性子公司。明仁公司的飲品年產能達50餘萬噸,“名仁”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著力延鏈補鏈強鏈。根據食品製造業產業發展需求,大力培育包裝、原料、輔料等配套產業發展,湧現出恒森包裝、展達塑業、興豫源牧業等配套企業,初步形成特色產業聯動發展格局。

  記者: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重點領域。焦作高新區如何以數字技術賦能現代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呂沛:推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是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機遇。就焦作高新區產業發展而言,數字化轉型已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未來構建全產業鏈數字化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

  近年來,焦作高新區聚焦數字化轉型戰略,依托蒙牛乳業(焦作)有限公司、焦作市明仁天然藥物有限責任公司兩個行業龍頭企業,通過建設5G智慧工廠、豐富數字技術應用場景、拓展全渠道銷售能力等手段,以數字技術引領帶動食品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培育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提供有力支撐,促進食品產業優勢再造。

  記者:未來,在助力現代食品產業做大做強方麵,焦作高新區將有何打算?

  呂沛:提高食品產業集約化水平,以培育蒙牛百億產業集群和明仁50億產業集群建設為目標,培育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和產業集群,做好乳品、飲品“兩品”文章。

  依托蒙牛百億產業集群建設,積極引進牧草種植、奶牛養殖、配套包裝、物流運輸等關聯企業,降低企業成本,做大做強乳製品深加工產業,打造乳製品全產業鏈。

  利用焦作優質糧食資源、“四大懷藥”資源、南太行地下優質水源產業基礎,依托明仁公司,加快高端蘇打水、果味飲料、功能飲料等新興產品的研究和開發力度,打造飲料產業鏈,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專家點評

  化資源優勢為產業勝勢

  □河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吳玉萍

  現代食品產業集群是河南省重點培育發展的7個萬億級先進製造業集群之一,是河南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焦作高新區錨定“又高又新”建設目標,積極主動貫徹省、市工作部署,做大做強現代食品產業,乘“食”而上,撬動“舌尖經濟”。

  一是焦作高新區現代食品產業建設順勢而為,謀定而後動。依托“四大懷藥”原產地優勢順勢發力,打造養生產品等高成長性產業鏈,內外並舉打造本土特色馳名品牌“名仁”,主動延鏈補鏈強鏈,“鏈”強“舌尖經濟”。

  二是數字賦能,搶抓“食”機。錨定數字化轉型,以數字化技術和數字營銷技術,軟硬一體化融合引領帶動食品產業轉型升級,搶占現代食品產業發展先機。

  三是做大做強,布局明確、精準。以培育蒙牛百億產業集群和明仁50億產業集群建設為抓手,引領高新區現代食品產業,強化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學樺 姬姣姣 整理)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