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閃耀吧!中華寶藏⑥丨出現在詩詞中的“高頻詞” 藏著古人最鍾愛的取暖神器
更新時間:2024-1-9 20:44:47    來源:河南日報

編者按:誰的浮生過往,驚豔了今世年華?透過文物看中原曆史,穿越千年隻為體驗一朝繁華。2023年5月份起,由河南省委網信辦主辦、大河網承辦的“閃耀吧!中華寶藏”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正式啟動,通過走進河南各地博物館,選取反映中原文明發展脈絡的代表性文物,深入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讓中華寶藏“活”起來、“火”起來。

大河網訊(記者 申華)寒冬臘月,北方有燒得火熱的炕床和暖氣,南方有空調電熱毯“小太陽”……當下人們的取暖方式多種多樣。但身處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古人麵對數九寒天如何過冬禦寒?他們最鍾愛的取暖神器是什麼?答案就在古詩詞中,咱們一起一探究竟。

頻頻出現在古詩詞中的“熏籠”如何取暖?

窗外雪昏昏,人倚薰籠晝掩門。——清·顧太清《南鄉子·雲林囑題薰籠美人圖》

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唐·白居易《後宮詞》

每夜停燈熨禦衣,銀熏籠底火霏霏。——唐·王建《宮詞一百首》

櫻花落盡階前月,象床愁倚薰籠。——五代·李煜《謝新恩》

…… ……

斜倚薰籠圖·明·陳洪綬(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

  這些古詩詞中高頻出現的“熏籠”就是古人用於取暖和熏衣、熏被褥的多用途神器。“熏籠”如何發揮取暖功效?走進開封博物館,精美堂皇的明鎏金龍鳳紋銅熏爐靜靜講述著幾百年前冬日裏暖暖生煙的取暖故事。

  銅熏爐,古時燒炭取暖器具。也稱香爐、熏籠,熏爐最早多是陶瓷燒製,後來製作材料發展為金、銀、瓷、玉、銅多種質地,但因青銅堅牢且散熱性能好,故以青銅質地為大宗。在熏爐內焚香,透過蓋上鏤孔,輕煙繚繞,香氣四溢,有助於營造肅穆、高雅的氣氛。

圖片來源:開封博物館

  可以看到,這件鎏金龍鳳紋銅熏爐為長方形,直口,弧腹,下腹漸收,圈足較高並外侈。通體鎏金,兩側有獅頭啣(xián)環,環飾海水紋,腹飾海水、龍、瑞獸紋,圈足飾蓮瓣紋。上有蓋,蓋下有子口,中部隆起,鏤空雲紋上盤雙龍雙鳳戲珠,蓋正中飾鏤空雲龍紋。圈足內有“大明宣德年製”六字方章款。龍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是祥瑞的象征,而雙龍雙鳳戲珠,則有歌頌平安和長壽的寓意。該爐鐫刻精美、繁複且實用,加工精度和表麵光潔度已經接近現代機械加工所能達到的水平,是難得的熏爐精品。

  當然,古人的取暖智慧不僅僅局限於“熏籠”等器具,家常如鐵製器皿炭盆,小巧如現代“暖寶寶”的手爐,還有出現在白居易詩中的飲茶煮酒利器“紅泥小火爐”……盡管古時生產技術落後,可也不乏能人巧匠發明出許多到現在來看依然不過時的取暖“設備”。

黑漆描金開光山水圖手爐·清(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畫琺琅三陽開泰紋手爐(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手爐這種流行於明清的風雅物什,為《甄嬛傳》中的小主們所喜愛,冬日請安、出行、遊逛人手一隻;也被《琅琊榜》中的梅長蘇心儀,行走江湖時隨身攜帶日常取暖。手爐雖小,但內裏儲滿香灰,香灰裏埋了一小塊炭,最上層又灑了些許沉香的粉末,在寒流中送暖傳香,頗具風雅。

  手爐作為取暖工具在我國曆史悠久,其起源說法不一。一說源於春秋時的楚國。楚地潮濕,楚人將香草放入帶孔的熏爐中焚燒散氣,繼而發明手爐;另一說是源於隋代,隋煬帝南巡到江蘇,天氣寒冷,當地縣官讓銅匠做了一隻小銅爐,內置火炭,獻給煬帝取暖,煬帝稱之為“手爐”。手爐在明清最盛行,清末以後逐漸衰落,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隻在江浙一帶還有少量生產。

從取暖到熏香 古人生活充滿浪漫煙火氣

  除了取暖,古人也常把衣物、被褥等放置在熏籠上熏蒸。《東宮舊事》記載:“太子納妃有熏衣籠,當亦秦漢製。”可見,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熏籠。相傳宋代大學士梅詢每天出門前都會把官服放在籠上熏透,為了防止香味散失,出門都還要捏著袖口,一直到辦公的地方才鬆開袖口。上層社會的人們喜歡把衣服、被褥、手帕等放在熏籠上使之熏透,既可以取暖,又可以熏香。在熏衣之外,熏籠還可用來熏香溫暖床上的被褥。在寒冷的冬夜時分,以熏籠熏香被子,是富貴人家臥室裏的常景。“灰宿溫瓶火,香添暖被籠。”一個小小的熏籠溫暖了整個嚴寒之冬。

圖片來源:河南博物院

  現藏於河南博物院的五鳳熏爐為漢代文物,主體為鳳凰形象,胸前、雙翅和尾部各飾有一隻雛鳳,共計五鳳,故而得名。鳳腹中空,鳳體有孔,圓盤平底,通高20厘米,底盤直徑21.5厘米,1989年河南省焦作嘉禾屯窖藏出土。這一熏爐中所表現的五鳳,大者應為端,象征著吉祥如意,天下太平。大鳳雄姿昂揚,身披錦羽,四隻雛鳳點綴其上,構思精巧,造型獨特。遙想其成品之日,精光奪目,集實用與觀賞於一體,不僅是一件生活用具,更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

  熏香不完全是生活的點綴,更彰顯著使用者的意趣風致。當點燃香料時,縷縷青煙可通過雙翅透空的羽紋四處飄散。也許在幽然的香氣中,人們也能到達鳳凰所棲息的縹緲仙界。我國用熏香的曆史悠久,熏香器具亦隨之產生。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陶質熏爐,西周時期還設有專門掌管熏香的官職,戰國時期出現了銅質熏爐,西漢中期熏爐使用進入了第一個發展高峰時期。在兩漢時期,熏香已成為社會流行的習俗,不僅具有祛疫健身的功能,更兼具了文化、宗教等多方麵的含義。各種工藝繁複、製作精良的熏爐應運而生,在保有實用性的同時,更多地關注裝飾性。這件五鳳熏爐以青銅材質塑造出一隻姿態矯健的大鳳形象,鳳體為熏爐爐身,巧妙運用鳳翅錦羽為爐蓋,鳳腹為爐體,盛裝香料,周身加諸雛鳳為裝飾,構思精巧,造型獨特。熏爐的主體以鳳凰雙爪為支撐點,鉚於一圓盤之上,既起到了穩固熏爐主體的作用,又能盛接可能落下的香料灰燼,從美學的角度看亦不會呈現出頭重腳輕的視覺效果。它雖曆經千年風霜,依然保存完整,主、附件齊備,細部刻畫精美清晰,集實用性與觀賞性於一體,是兩漢時期獨樹一幟的熏爐精品。

  熏籠、熏爐這樣嫋嫋升騰出幽香的古代香器,不僅於嚴寒之冬為人們保溫取暖、滿室生香,營造出高雅怡情的自然意境,更彰顯著古人生活中充斥著精致浪漫的煙火氣。


文章編輯:陳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閃耀吧!中華寶藏⑥丨出現在詩詞中的“高頻詞” 藏著古人最鍾愛的取暖神器
    2024-1-9 20:44:47    來源:河南日報

    編者按:誰的浮生過往,驚豔了今世年華?透過文物看中原曆史,穿越千年隻為體驗一朝繁華。2023年5月份起,由河南省委網信辦主辦、大河網承辦的“閃耀吧!中華寶藏”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正式啟動,通過走進河南各地博物館,選取反映中原文明發展脈絡的代表性文物,深入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讓中華寶藏“活”起來、“火”起來。

    大河網訊(記者 申華)寒冬臘月,北方有燒得火熱的炕床和暖氣,南方有空調電熱毯“小太陽”……當下人們的取暖方式多種多樣。但身處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古人麵對數九寒天如何過冬禦寒?他們最鍾愛的取暖神器是什麼?答案就在古詩詞中,咱們一起一探究竟。

    頻頻出現在古詩詞中的“熏籠”如何取暖?

    窗外雪昏昏,人倚薰籠晝掩門。——清·顧太清《南鄉子·雲林囑題薰籠美人圖》

    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唐·白居易《後宮詞》

    每夜停燈熨禦衣,銀熏籠底火霏霏。——唐·王建《宮詞一百首》

    櫻花落盡階前月,象床愁倚薰籠。——五代·李煜《謝新恩》

    …… ……

    斜倚薰籠圖·明·陳洪綬(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

      這些古詩詞中高頻出現的“熏籠”就是古人用於取暖和熏衣、熏被褥的多用途神器。“熏籠”如何發揮取暖功效?走進開封博物館,精美堂皇的明鎏金龍鳳紋銅熏爐靜靜講述著幾百年前冬日裏暖暖生煙的取暖故事。

      銅熏爐,古時燒炭取暖器具。也稱香爐、熏籠,熏爐最早多是陶瓷燒製,後來製作材料發展為金、銀、瓷、玉、銅多種質地,但因青銅堅牢且散熱性能好,故以青銅質地為大宗。在熏爐內焚香,透過蓋上鏤孔,輕煙繚繞,香氣四溢,有助於營造肅穆、高雅的氣氛。

    圖片來源:開封博物館

      可以看到,這件鎏金龍鳳紋銅熏爐為長方形,直口,弧腹,下腹漸收,圈足較高並外侈。通體鎏金,兩側有獅頭啣(xián)環,環飾海水紋,腹飾海水、龍、瑞獸紋,圈足飾蓮瓣紋。上有蓋,蓋下有子口,中部隆起,鏤空雲紋上盤雙龍雙鳳戲珠,蓋正中飾鏤空雲龍紋。圈足內有“大明宣德年製”六字方章款。龍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是祥瑞的象征,而雙龍雙鳳戲珠,則有歌頌平安和長壽的寓意。該爐鐫刻精美、繁複且實用,加工精度和表麵光潔度已經接近現代機械加工所能達到的水平,是難得的熏爐精品。

      當然,古人的取暖智慧不僅僅局限於“熏籠”等器具,家常如鐵製器皿炭盆,小巧如現代“暖寶寶”的手爐,還有出現在白居易詩中的飲茶煮酒利器“紅泥小火爐”……盡管古時生產技術落後,可也不乏能人巧匠發明出許多到現在來看依然不過時的取暖“設備”。

    黑漆描金開光山水圖手爐·清(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畫琺琅三陽開泰紋手爐(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手爐這種流行於明清的風雅物什,為《甄嬛傳》中的小主們所喜愛,冬日請安、出行、遊逛人手一隻;也被《琅琊榜》中的梅長蘇心儀,行走江湖時隨身攜帶日常取暖。手爐雖小,但內裏儲滿香灰,香灰裏埋了一小塊炭,最上層又灑了些許沉香的粉末,在寒流中送暖傳香,頗具風雅。

      手爐作為取暖工具在我國曆史悠久,其起源說法不一。一說源於春秋時的楚國。楚地潮濕,楚人將香草放入帶孔的熏爐中焚燒散氣,繼而發明手爐;另一說是源於隋代,隋煬帝南巡到江蘇,天氣寒冷,當地縣官讓銅匠做了一隻小銅爐,內置火炭,獻給煬帝取暖,煬帝稱之為“手爐”。手爐在明清最盛行,清末以後逐漸衰落,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隻在江浙一帶還有少量生產。

    從取暖到熏香 古人生活充滿浪漫煙火氣

      除了取暖,古人也常把衣物、被褥等放置在熏籠上熏蒸。《東宮舊事》記載:“太子納妃有熏衣籠,當亦秦漢製。”可見,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熏籠。相傳宋代大學士梅詢每天出門前都會把官服放在籠上熏透,為了防止香味散失,出門都還要捏著袖口,一直到辦公的地方才鬆開袖口。上層社會的人們喜歡把衣服、被褥、手帕等放在熏籠上使之熏透,既可以取暖,又可以熏香。在熏衣之外,熏籠還可用來熏香溫暖床上的被褥。在寒冷的冬夜時分,以熏籠熏香被子,是富貴人家臥室裏的常景。“灰宿溫瓶火,香添暖被籠。”一個小小的熏籠溫暖了整個嚴寒之冬。

    圖片來源:河南博物院

      現藏於河南博物院的五鳳熏爐為漢代文物,主體為鳳凰形象,胸前、雙翅和尾部各飾有一隻雛鳳,共計五鳳,故而得名。鳳腹中空,鳳體有孔,圓盤平底,通高20厘米,底盤直徑21.5厘米,1989年河南省焦作嘉禾屯窖藏出土。這一熏爐中所表現的五鳳,大者應為端,象征著吉祥如意,天下太平。大鳳雄姿昂揚,身披錦羽,四隻雛鳳點綴其上,構思精巧,造型獨特。遙想其成品之日,精光奪目,集實用與觀賞於一體,不僅是一件生活用具,更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

      熏香不完全是生活的點綴,更彰顯著使用者的意趣風致。當點燃香料時,縷縷青煙可通過雙翅透空的羽紋四處飄散。也許在幽然的香氣中,人們也能到達鳳凰所棲息的縹緲仙界。我國用熏香的曆史悠久,熏香器具亦隨之產生。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陶質熏爐,西周時期還設有專門掌管熏香的官職,戰國時期出現了銅質熏爐,西漢中期熏爐使用進入了第一個發展高峰時期。在兩漢時期,熏香已成為社會流行的習俗,不僅具有祛疫健身的功能,更兼具了文化、宗教等多方麵的含義。各種工藝繁複、製作精良的熏爐應運而生,在保有實用性的同時,更多地關注裝飾性。這件五鳳熏爐以青銅材質塑造出一隻姿態矯健的大鳳形象,鳳體為熏爐爐身,巧妙運用鳳翅錦羽為爐蓋,鳳腹為爐體,盛裝香料,周身加諸雛鳳為裝飾,構思精巧,造型獨特。熏爐的主體以鳳凰雙爪為支撐點,鉚於一圓盤之上,既起到了穩固熏爐主體的作用,又能盛接可能落下的香料灰燼,從美學的角度看亦不會呈現出頭重腳輕的視覺效果。它雖曆經千年風霜,依然保存完整,主、附件齊備,細部刻畫精美清晰,集實用性與觀賞性於一體,是兩漢時期獨樹一幟的熏爐精品。

      熏籠、熏爐這樣嫋嫋升騰出幽香的古代香器,不僅於嚴寒之冬為人們保溫取暖、滿室生香,營造出高雅怡情的自然意境,更彰顯著古人生活中充斥著精致浪漫的煙火氣。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