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從生態翻譯到生態家園④丨“我是伊朗第一個從事生態翻譯學研究的博士生,一定要把它學習好、傳播好、踐行好”
更新時間:2024-1-5 15:48:46    來源:大河網

編者按:2001年,鄭州大學特聘教授胡庚申首次提出生態翻譯學。從生態翻譯學概念的初探到生態翻譯學理論的建構,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生態翻譯學研究已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也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成為以河南實踐講好中國故事的一個典範。作為“源地在中國、成果惠全球”的中國本土原創翻譯理論,近年來,生態翻譯學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國際留學生來華學習、在豫研究。他們身上又有哪些故事?河南國際傳播中心、大河網聯合鄭州大學外國語與國際關係學院、鄭州大學生態翻譯學研究院共同推出“從生態翻譯到生態家園”(Hugs-Class → Global Family)係列報道,與讀者一起走進國際生態翻譯學“教—學—研—用”的前沿勝地,聆聽他們的故事。今日推出第四期:《“我是伊朗第一個從事生態翻譯學研究的博士生,一定要把它學習好、傳播好、踐行好”》。

 

大河網訊 何為師?古人雲:“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鄭州大學外國語與國際關係學院伊朗籍留學生賽義德認為:“教師是一把鑰匙,可以幫助學生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不同於其他博士留學生,賽義德有著“雙重身份”,既是一名有著15年教齡的一線教師,更是伊朗第一個從事生態翻譯學研究的博士生。

“在南京理工大學取得國際貿易學碩士學位後,我回到家鄉伊朗。後來又回到中國,在雲南一所師範學院學習中文。不知不覺間,我在中國已走過八九個春秋,對中國的熱愛堅定了我在中國繼續深造的決心。”近日,在鄭州大學生態翻譯學研究院,和記者聊起自己與生態翻譯學結緣的經過,賽義德娓娓道來。

 

賽義德(左一)

“我喜歡語言,英語、漢語我都喜歡。雖然漢語是世界上公認最難掌握的語言之一,但我仍在努力學習。”在賽義德看來,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想學好一門語言,首先要學習其文化。“因為我喜歡語言,所以我也熱愛翻譯,因此在申請來華讀博期間,我選擇了從未接觸過的專業——生態翻譯學。”賽義德告訴記者,生態翻譯學不僅是一門新興的翻譯研究範式,既有係統的生態翻譯專業知識,又有豐厚的中國生態智慧,更是運用生態翻譯而“譯有所為”,旨在傳播和踐行綠色的生態文明理念,於是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生態翻譯學。

交談期間,記者了解到,賽義德在來河南讀博之前已經有過豐富的教學經曆。“我曾在土耳其等多個歐洲國家教英語,也積攢了一些教學經驗,但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發源於中國的生態翻譯學,別樣的經曆讓我收獲滿滿。”在鄭州大學讀博期間,賽義德與其他國家攻讀博士學位的同學一樣,由導師胡庚申教授安排承擔一學期的助教任務,邊學邊教、以教促學。“生態翻譯學的一些理念比較抽象,雖然學習生態翻譯學已兩年有餘,但仍有許多理論知識需要學習,完成助教工作有助於我加深理解,也可以幫助我查漏補缺。”賽義德告訴記者。

 

賽義德與同學分享教學心得

跳出舒適圈,進入新領域,對於賽義德來說也是一種挑戰。“我還年輕,喜歡迎接挑戰。在學習過程中雖然也曾遇到不少困難,但在導師的耐心講解和同學們的熱情幫助下,我還是一一克服了。”在賽義德眼中,導師胡庚申教授不僅是一個典型的“工作狂”,更是他人生的榜樣。“大多數人在胡庚申教授這個年紀就已經選擇‘躺平’了,但他不同,仍然筆耕不輟,沉浸在學術研究之中,淩晨兩三點還在為同學們答疑解惑,在學術生涯裏,我要向他學習。”

值得一提的是,賽義德是伊朗第一個從事生態翻譯學研究的博士生。“這一特殊身份讓我深感使命在肩,尤其是師從生態翻譯學創始人胡庚申教授。”談及畢業後的打算,賽義德告訴記者,自己將繼續從事生態翻譯學的博士後研究,並充分發揮自身教學優勢,把生態翻譯學推廣至中東、歐洲等世界各地,尤其是自己的家鄉——伊朗。“我是伊朗第一個從事生態翻譯學研究的博士生,換句話說,未來我也將成為把生態翻譯學引入伊朗的第一人,為此我感到十分榮幸,一定要把生態翻譯學學習好、傳播好、踐行好。”

 

賽義德(左一)和同學瑪緹娜

“目前,我正忙著撰寫兩篇學術論文,‘如何運用生態翻譯學更好地傳播伊朗文化’正是其中一篇的主題。”賽義德告訴記者,為了更好地把生態翻譯學引入伊朗,他除了經常與自己在伊朗的家人和在土耳其的同事們溝通交流,還開始了相關的具體研究。“我現在在河南留學,同學們來自世界各地,比如波蘭、巴基斯坦、尼日利亞等,他們每個人身上都代表了一種文化,我對新事物非常感興趣,所以他們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未來,除了教師,我還想嚐試不同職業,把生態翻譯學基本原理和生態翻譯理念應用到各個領域。”賽義德最後說。(趙漢青 楊佳欣)

文章編輯:李潤生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從生態翻譯到生態家園④丨“我是伊朗第一個從事生態翻譯學研究的博士生,一定要把它學習好、傳播好、踐行好”
2024-1-5 15:48:46    來源:大河網

編者按:2001年,鄭州大學特聘教授胡庚申首次提出生態翻譯學。從生態翻譯學概念的初探到生態翻譯學理論的建構,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生態翻譯學研究已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也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成為以河南實踐講好中國故事的一個典範。作為“源地在中國、成果惠全球”的中國本土原創翻譯理論,近年來,生態翻譯學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國際留學生來華學習、在豫研究。他們身上又有哪些故事?河南國際傳播中心、大河網聯合鄭州大學外國語與國際關係學院、鄭州大學生態翻譯學研究院共同推出“從生態翻譯到生態家園”(Hugs-Class → Global Family)係列報道,與讀者一起走進國際生態翻譯學“教—學—研—用”的前沿勝地,聆聽他們的故事。今日推出第四期:《“我是伊朗第一個從事生態翻譯學研究的博士生,一定要把它學習好、傳播好、踐行好”》。

 

大河網訊 何為師?古人雲:“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鄭州大學外國語與國際關係學院伊朗籍留學生賽義德認為:“教師是一把鑰匙,可以幫助學生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不同於其他博士留學生,賽義德有著“雙重身份”,既是一名有著15年教齡的一線教師,更是伊朗第一個從事生態翻譯學研究的博士生。

“在南京理工大學取得國際貿易學碩士學位後,我回到家鄉伊朗。後來又回到中國,在雲南一所師範學院學習中文。不知不覺間,我在中國已走過八九個春秋,對中國的熱愛堅定了我在中國繼續深造的決心。”近日,在鄭州大學生態翻譯學研究院,和記者聊起自己與生態翻譯學結緣的經過,賽義德娓娓道來。

 

賽義德(左一)

“我喜歡語言,英語、漢語我都喜歡。雖然漢語是世界上公認最難掌握的語言之一,但我仍在努力學習。”在賽義德看來,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想學好一門語言,首先要學習其文化。“因為我喜歡語言,所以我也熱愛翻譯,因此在申請來華讀博期間,我選擇了從未接觸過的專業——生態翻譯學。”賽義德告訴記者,生態翻譯學不僅是一門新興的翻譯研究範式,既有係統的生態翻譯專業知識,又有豐厚的中國生態智慧,更是運用生態翻譯而“譯有所為”,旨在傳播和踐行綠色的生態文明理念,於是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生態翻譯學。

交談期間,記者了解到,賽義德在來河南讀博之前已經有過豐富的教學經曆。“我曾在土耳其等多個歐洲國家教英語,也積攢了一些教學經驗,但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發源於中國的生態翻譯學,別樣的經曆讓我收獲滿滿。”在鄭州大學讀博期間,賽義德與其他國家攻讀博士學位的同學一樣,由導師胡庚申教授安排承擔一學期的助教任務,邊學邊教、以教促學。“生態翻譯學的一些理念比較抽象,雖然學習生態翻譯學已兩年有餘,但仍有許多理論知識需要學習,完成助教工作有助於我加深理解,也可以幫助我查漏補缺。”賽義德告訴記者。

 

賽義德與同學分享教學心得

跳出舒適圈,進入新領域,對於賽義德來說也是一種挑戰。“我還年輕,喜歡迎接挑戰。在學習過程中雖然也曾遇到不少困難,但在導師的耐心講解和同學們的熱情幫助下,我還是一一克服了。”在賽義德眼中,導師胡庚申教授不僅是一個典型的“工作狂”,更是他人生的榜樣。“大多數人在胡庚申教授這個年紀就已經選擇‘躺平’了,但他不同,仍然筆耕不輟,沉浸在學術研究之中,淩晨兩三點還在為同學們答疑解惑,在學術生涯裏,我要向他學習。”

值得一提的是,賽義德是伊朗第一個從事生態翻譯學研究的博士生。“這一特殊身份讓我深感使命在肩,尤其是師從生態翻譯學創始人胡庚申教授。”談及畢業後的打算,賽義德告訴記者,自己將繼續從事生態翻譯學的博士後研究,並充分發揮自身教學優勢,把生態翻譯學推廣至中東、歐洲等世界各地,尤其是自己的家鄉——伊朗。“我是伊朗第一個從事生態翻譯學研究的博士生,換句話說,未來我也將成為把生態翻譯學引入伊朗的第一人,為此我感到十分榮幸,一定要把生態翻譯學學習好、傳播好、踐行好。”

 

賽義德(左一)和同學瑪緹娜

“目前,我正忙著撰寫兩篇學術論文,‘如何運用生態翻譯學更好地傳播伊朗文化’正是其中一篇的主題。”賽義德告訴記者,為了更好地把生態翻譯學引入伊朗,他除了經常與自己在伊朗的家人和在土耳其的同事們溝通交流,還開始了相關的具體研究。“我現在在河南留學,同學們來自世界各地,比如波蘭、巴基斯坦、尼日利亞等,他們每個人身上都代表了一種文化,我對新事物非常感興趣,所以他們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未來,除了教師,我還想嚐試不同職業,把生態翻譯學基本原理和生態翻譯理念應用到各個領域。”賽義德最後說。(趙漢青 楊佳欣)

文章編輯:李潤生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