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係。
——習近平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謝建曉 楊之甜
1899年,沉睡地下3000多年的甲骨文終於重見天日。甲骨文發現的故事,後來被人們稱為“一片甲骨驚世界”,這一傳奇的背後,是其重要的曆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為了讓珍貴的文化遺產“永久保存、永續利用”,安陽市利用數字化技術與時間賽跑,走出一條甲骨文研究保護的全新道路。
“120多年來,殷墟已經發現近16萬片甲骨,這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寶藏。”12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對記者說,數量看似很多,但這些甲骨分別收藏於國內外博物館、圖書館、科研機構、高校等至少170多家機構,根本無法重新集中起來進行研究。
“我們都希望這些文物能回歸殷墟,但實際上又不可能,所以大家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讓散落的甲骨文‘回家’。”何毓靈坦言。
甲骨文“回家”的意義何在?
一是保護需要。何毓靈介紹,龜甲獸骨正在不可逆轉地風化,甲骨文的搶救性保護迫在眉睫。由於甲骨質地脆弱,表麵疏鬆粉化與殘損較為普遍,保存、展示、利用十分不易。隨著時間推移,甲骨上的文字還可能變淺甚至消失。“前幾年有研究甲骨文的學者發現,原來在某片甲骨上還能看到3個字,後來卻隻剩兩個字了。”他說。
二是研究需要。近年來,殷墟甲骨文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但仍然麵臨新材料缺乏等問題,甲骨碎片的分散更是影響了對甲骨文的釋讀和研究。“一片甲骨可能會碎成20多塊,如果把甲骨碎片拚起來,碎片上的字可能就會連貫成一句話,更利於甲骨文的釋讀。”何毓靈說,再比如龜甲或獸骨上爆裂的紋路甚至上麵鑿的圓孔,包括火燒的位置等,都是有信息價值的。“以前甲骨文發表的模式比較單一,例如拓本、照相、摹本等,但都不是立體的,而現在我們是否能用掃描的方式,毫無遺漏地把全部信息采集到?”他說。
遊客在中國文字博物館參觀。王凡 攝
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也一直致力於甲骨文的“數字化回歸”。
“最大程度地保存甲骨及其承載文字的原始麵貌,是甲骨文數字化工程的目標。”該實驗室主任劉永革介紹,甲骨文數字化工程以該實驗室主導建設的當今最大型、全免費的甲骨文資源共享平台——“殷契文淵”為基礎,通過三維建模、微痕增強、人工智能等技術建成“甲骨文全信息模型”,讓甲骨文以數字化形式回歸殷墟有了可能。
2022年,該實驗室聯合騰訊公司共同推出了“甲骨文全球數字煥活”計劃,服務甲骨文物“回歸”故鄉。他們取得了“微痕分析”和“甲骨三維建模”的技術突破,構建了“甲骨文全信息數據模型”,包括三維模型、微痕增強圖、微痕灰度圖、數字摹本、數字拓片和科學影像層等,實現了甲骨實物在數字空間的高保真還原和保護。
甲骨文“家”字。
劉永革介紹,首先是高清拍攝甲骨片。他們利用上億像素的相機,通過高清拍攝、微距拍攝、三維建模、紅外線拍攝、多光譜拍攝等,對每一片甲骨拍攝150餘張照片,進行全信息采集。
其次是把不同甲骨圖片進行對齊疊加,每個圖層顯示不同的信息。“因為甲骨裏麵好多字看不到,所以我們通過紅外線攝影、光譜分析、微量元素分析產生不同的圖層,讓大眾真正了解甲骨文,看看甲骨文到底‘長’什麼樣。”劉永革說。
該實驗室三維研究室負責人郭安在電腦上向記者展示他們的這一“神奇”成果。在數字空間裏高保真還原的甲骨實物可以360°旋轉,也能放大或縮小,通過微痕分析,記者不僅能看清甲骨片上的文字刻寫風格和筆畫疊壓關係,還能了解鑽鑿形態、卜兆裂紋、材質紋理等信息。
“這樣可以更好地還原殷商時代的生產生活場景,發掘甲骨文蘊含的智慧和藝術價值。”劉永革說,“我們真正實現了甲骨文物的數字化保護。”
“未來,散落世界各地的殷墟甲骨將會以全新的形式‘回歸’故裏,有效推動世界範圍內甲骨文學術研究的互動分享,讓全世界熱愛甲骨文、喜愛中國古代文明的普通民眾都能參與其中,推動這一優秀文化遺產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劉永革表示,他們正協調甲骨收藏單位,盡快開展甲骨文數字化采集、建模技術規範等工作。
歸來吧,散落天涯的甲骨文!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係。
——習近平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謝建曉 楊之甜
1899年,沉睡地下3000多年的甲骨文終於重見天日。甲骨文發現的故事,後來被人們稱為“一片甲骨驚世界”,這一傳奇的背後,是其重要的曆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為了讓珍貴的文化遺產“永久保存、永續利用”,安陽市利用數字化技術與時間賽跑,走出一條甲骨文研究保護的全新道路。
“120多年來,殷墟已經發現近16萬片甲骨,這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寶藏。”12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對記者說,數量看似很多,但這些甲骨分別收藏於國內外博物館、圖書館、科研機構、高校等至少170多家機構,根本無法重新集中起來進行研究。
“我們都希望這些文物能回歸殷墟,但實際上又不可能,所以大家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讓散落的甲骨文‘回家’。”何毓靈坦言。
甲骨文“回家”的意義何在?
一是保護需要。何毓靈介紹,龜甲獸骨正在不可逆轉地風化,甲骨文的搶救性保護迫在眉睫。由於甲骨質地脆弱,表麵疏鬆粉化與殘損較為普遍,保存、展示、利用十分不易。隨著時間推移,甲骨上的文字還可能變淺甚至消失。“前幾年有研究甲骨文的學者發現,原來在某片甲骨上還能看到3個字,後來卻隻剩兩個字了。”他說。
二是研究需要。近年來,殷墟甲骨文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但仍然麵臨新材料缺乏等問題,甲骨碎片的分散更是影響了對甲骨文的釋讀和研究。“一片甲骨可能會碎成20多塊,如果把甲骨碎片拚起來,碎片上的字可能就會連貫成一句話,更利於甲骨文的釋讀。”何毓靈說,再比如龜甲或獸骨上爆裂的紋路甚至上麵鑿的圓孔,包括火燒的位置等,都是有信息價值的。“以前甲骨文發表的模式比較單一,例如拓本、照相、摹本等,但都不是立體的,而現在我們是否能用掃描的方式,毫無遺漏地把全部信息采集到?”他說。
遊客在中國文字博物館參觀。王凡 攝
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也一直致力於甲骨文的“數字化回歸”。
“最大程度地保存甲骨及其承載文字的原始麵貌,是甲骨文數字化工程的目標。”該實驗室主任劉永革介紹,甲骨文數字化工程以該實驗室主導建設的當今最大型、全免費的甲骨文資源共享平台——“殷契文淵”為基礎,通過三維建模、微痕增強、人工智能等技術建成“甲骨文全信息模型”,讓甲骨文以數字化形式回歸殷墟有了可能。
2022年,該實驗室聯合騰訊公司共同推出了“甲骨文全球數字煥活”計劃,服務甲骨文物“回歸”故鄉。他們取得了“微痕分析”和“甲骨三維建模”的技術突破,構建了“甲骨文全信息數據模型”,包括三維模型、微痕增強圖、微痕灰度圖、數字摹本、數字拓片和科學影像層等,實現了甲骨實物在數字空間的高保真還原和保護。
甲骨文“家”字。
劉永革介紹,首先是高清拍攝甲骨片。他們利用上億像素的相機,通過高清拍攝、微距拍攝、三維建模、紅外線拍攝、多光譜拍攝等,對每一片甲骨拍攝150餘張照片,進行全信息采集。
其次是把不同甲骨圖片進行對齊疊加,每個圖層顯示不同的信息。“因為甲骨裏麵好多字看不到,所以我們通過紅外線攝影、光譜分析、微量元素分析產生不同的圖層,讓大眾真正了解甲骨文,看看甲骨文到底‘長’什麼樣。”劉永革說。
該實驗室三維研究室負責人郭安在電腦上向記者展示他們的這一“神奇”成果。在數字空間裏高保真還原的甲骨實物可以360°旋轉,也能放大或縮小,通過微痕分析,記者不僅能看清甲骨片上的文字刻寫風格和筆畫疊壓關係,還能了解鑽鑿形態、卜兆裂紋、材質紋理等信息。
“這樣可以更好地還原殷商時代的生產生活場景,發掘甲骨文蘊含的智慧和藝術價值。”劉永革說,“我們真正實現了甲骨文物的數字化保護。”
“未來,散落世界各地的殷墟甲骨將會以全新的形式‘回歸’故裏,有效推動世界範圍內甲骨文學術研究的互動分享,讓全世界熱愛甲骨文、喜愛中國古代文明的普通民眾都能參與其中,推動這一優秀文化遺產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劉永革表示,他們正協調甲骨收藏單位,盡快開展甲骨文數字化采集、建模技術規範等工作。
歸來吧,散落天涯的甲骨文!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