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樊霞 成利軍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唯獨在太行山南麓的濟源這一段變得尤為神奇——
黃河中島嶼甚多,唯獨這一段的西灘島上有人住、有村莊,名叫西灘村;黃河自古沙多石少,唯獨這一段,島嶼周邊灘塗上時常會留下很多圖案各異的河卵石;黃河上水利工程甚多,唯獨這一段,比肩分布著小浪底和西霞院兩個大型水利工程,堪稱世界奇觀。
早在25年前,本報就以《精美的石頭會唱歌》為題,對坡頭鎮西灘村村民鄭仁書獨具慧眼,將河卵石簡單處理後再賦予一個別致的名字,使黃河奇石一舉成名進行了報道。12月22日,記者再次尋訪故地,看這裏的石頭又唱出了哪些“新歌”。
記者來到西灘村,不同的是,由於建設小浪底、西霞院兩個水利工程,原西灘島部分被淹沒,西灘村村民也從當年的小島搬上了岸,住進了別墅風格的三層小樓。見到已74歲的鄭仁書時,他正在自辦的家庭奇石館裏欣賞把玩,《黃河母親》《大河落日》……每一件“作品”既妙然天成、趣味橫生,又飽含著濃濃的黃河文化。
《黃河母親》
《舞者》
《小貓釣魚》
多年來,在鄭仁書的影響下,周邊不少村民投入到集石賞石藏石的行列中,黃河奇石由此也成為濟源繼“黃河三峽”“黃河船工號子”之後的黃河文化新符號,成名後的西灘村常常吸引著全國各地的奇石愛好者前來“淘寶”。
人氣旺加上風景美,該村將原西灘島未被水淹的部分,打造成一個黃河風情主題的水上風景區,村裏每年可收益50萬元。他們還利用良好的大河風光和便利的交通條件,引進並入股一家電子廠,每年可分紅20萬元;再加上部分流轉出去的土地,每年也能獲得4萬元租金。
村民的營生則是“百花齊放”,務工、商貿、運輸、養殖等都有。村黨支部書記鄭立波說:“由島上到岸上,村裏發生了大變化,逐步實現了‘五有’,即有標準衛生室、有合格醫生、有主導產業、有集體經濟、有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實現了水、電、路、有線電視、寬帶、公交車‘六通’。”
“除了分紅之外,村裏為村民每人每年還發放200斤麵粉、50斤大米和10斤食用油呢!”依然堅守著奇石收藏愛好的鄭仁書自豪地說,“現在好多家庭和單位都有擺放黃河奇石的雅好,表麵上看是源於我村,其實展示的是黃河奇石所承載的黃河文化。”
黃河既是曆史長河,更是文化之河,黃河奇石猶如這條文化長河中熠熠生輝的“珍珠”。說到石頭,其實,在濟源,黃河文化還孕育出了另外兩粒“珍珠”——五色石和盤石。
在距黃河不遠的邵原鎮小溝背村有一句俗語:天上星星多,地上石頭多。這裏說的石頭就指五色石。作為女媧補天等創世神話的發源地,這裏的五色石相傳就是女媧補天遺留下的“補天石”。
記者在小溝背村看到,這裏的五色石遍布山穀,大如房屋,小如磨盤,呈銀白、赭紅等不同顏色,在陽光下美不勝收。2008年,以五色石為依托的“邵原神話群”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利用獨有的五色石等豐富的自然資源,這裏現已被開發成小溝背生態旅遊區,曾經因石發愁的小溝背村現在因石得福。“當導遊、開飯店、辦民宿、賣特產,家家戶戶吃上了旅遊飯,甩掉了窮帽子。”該村黨支部書記田全紅說。
在濟源克井鎮,還有另一種獨特的石頭——太行盤石,此石用作雕刻硯台已有幾千年的曆史,唐代詩人韓愈曾寫下歌頌盤石的《天壇硯銘》。如同萬年不老的黃河,經過世代傳承,用盤石雕刻的天壇硯,不僅為曆代文人墨客所鍾愛,如今更獲得“中國十大名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等榮譽,成為濟源展示黃河文化的一張新名片。
長期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濟源市文化館副研究員李睿芳說:“我們將繼續以石為媒,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係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譜寫好新時代的‘石頭記’。”
本報1998年6月10日關於西灘村的報道《精美的石頭會唱歌》
“三山”今昔說
奇石何以能“聚寶”
□悅連城
黃河之畔,濟源市坡頭鎮西灘村因石頭而變得與眾不同。曾經貧瘠的灘塗區,如今卻憑借黃河奇石這一資源,蹚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黃河文化需要挖掘與傳承,旅遊與文創是重要抓手。作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黃河奇石不僅為西灘村村民帶來了財富,也成為外界熟悉、了解黃河文化的窗口。事實上,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資源稟賦,保護好、宣傳好,隻是“探寶”的第一步;發展好、利用好,才是“用寶”的關鍵。從這個意義上看,西灘村的故事,給更多地方發展特色產業“鼓了勁”:隻要充分發掘本地特色資源,敏銳感知市場需求,不斷推陳出新,即便是石頭,也能“聚寶生金”。
常言道,“思路一變天地寬”,轉變發展思路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西灘村這段新“石頭記”,正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動寫照。在這裏,黃河奇石不僅聚集了財富,更凝聚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種嚐試表明,看準了方向、把握好時機,文化資源完全有可能轉化為經濟發展動力。我們期待,更多地方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聚寶盆”,實現經濟與文化的共同繁榮。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樊霞 成利軍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唯獨在太行山南麓的濟源這一段變得尤為神奇——
黃河中島嶼甚多,唯獨這一段的西灘島上有人住、有村莊,名叫西灘村;黃河自古沙多石少,唯獨這一段,島嶼周邊灘塗上時常會留下很多圖案各異的河卵石;黃河上水利工程甚多,唯獨這一段,比肩分布著小浪底和西霞院兩個大型水利工程,堪稱世界奇觀。
早在25年前,本報就以《精美的石頭會唱歌》為題,對坡頭鎮西灘村村民鄭仁書獨具慧眼,將河卵石簡單處理後再賦予一個別致的名字,使黃河奇石一舉成名進行了報道。12月22日,記者再次尋訪故地,看這裏的石頭又唱出了哪些“新歌”。
記者來到西灘村,不同的是,由於建設小浪底、西霞院兩個水利工程,原西灘島部分被淹沒,西灘村村民也從當年的小島搬上了岸,住進了別墅風格的三層小樓。見到已74歲的鄭仁書時,他正在自辦的家庭奇石館裏欣賞把玩,《黃河母親》《大河落日》……每一件“作品”既妙然天成、趣味橫生,又飽含著濃濃的黃河文化。
《黃河母親》
《舞者》
《小貓釣魚》
多年來,在鄭仁書的影響下,周邊不少村民投入到集石賞石藏石的行列中,黃河奇石由此也成為濟源繼“黃河三峽”“黃河船工號子”之後的黃河文化新符號,成名後的西灘村常常吸引著全國各地的奇石愛好者前來“淘寶”。
人氣旺加上風景美,該村將原西灘島未被水淹的部分,打造成一個黃河風情主題的水上風景區,村裏每年可收益50萬元。他們還利用良好的大河風光和便利的交通條件,引進並入股一家電子廠,每年可分紅20萬元;再加上部分流轉出去的土地,每年也能獲得4萬元租金。
村民的營生則是“百花齊放”,務工、商貿、運輸、養殖等都有。村黨支部書記鄭立波說:“由島上到岸上,村裏發生了大變化,逐步實現了‘五有’,即有標準衛生室、有合格醫生、有主導產業、有集體經濟、有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實現了水、電、路、有線電視、寬帶、公交車‘六通’。”
“除了分紅之外,村裏為村民每人每年還發放200斤麵粉、50斤大米和10斤食用油呢!”依然堅守著奇石收藏愛好的鄭仁書自豪地說,“現在好多家庭和單位都有擺放黃河奇石的雅好,表麵上看是源於我村,其實展示的是黃河奇石所承載的黃河文化。”
黃河既是曆史長河,更是文化之河,黃河奇石猶如這條文化長河中熠熠生輝的“珍珠”。說到石頭,其實,在濟源,黃河文化還孕育出了另外兩粒“珍珠”——五色石和盤石。
在距黃河不遠的邵原鎮小溝背村有一句俗語:天上星星多,地上石頭多。這裏說的石頭就指五色石。作為女媧補天等創世神話的發源地,這裏的五色石相傳就是女媧補天遺留下的“補天石”。
記者在小溝背村看到,這裏的五色石遍布山穀,大如房屋,小如磨盤,呈銀白、赭紅等不同顏色,在陽光下美不勝收。2008年,以五色石為依托的“邵原神話群”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利用獨有的五色石等豐富的自然資源,這裏現已被開發成小溝背生態旅遊區,曾經因石發愁的小溝背村現在因石得福。“當導遊、開飯店、辦民宿、賣特產,家家戶戶吃上了旅遊飯,甩掉了窮帽子。”該村黨支部書記田全紅說。
在濟源克井鎮,還有另一種獨特的石頭——太行盤石,此石用作雕刻硯台已有幾千年的曆史,唐代詩人韓愈曾寫下歌頌盤石的《天壇硯銘》。如同萬年不老的黃河,經過世代傳承,用盤石雕刻的天壇硯,不僅為曆代文人墨客所鍾愛,如今更獲得“中國十大名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等榮譽,成為濟源展示黃河文化的一張新名片。
長期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濟源市文化館副研究員李睿芳說:“我們將繼續以石為媒,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係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譜寫好新時代的‘石頭記’。”
本報1998年6月10日關於西灘村的報道《精美的石頭會唱歌》
“三山”今昔說
奇石何以能“聚寶”
□悅連城
黃河之畔,濟源市坡頭鎮西灘村因石頭而變得與眾不同。曾經貧瘠的灘塗區,如今卻憑借黃河奇石這一資源,蹚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黃河文化需要挖掘與傳承,旅遊與文創是重要抓手。作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黃河奇石不僅為西灘村村民帶來了財富,也成為外界熟悉、了解黃河文化的窗口。事實上,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資源稟賦,保護好、宣傳好,隻是“探寶”的第一步;發展好、利用好,才是“用寶”的關鍵。從這個意義上看,西灘村的故事,給更多地方發展特色產業“鼓了勁”:隻要充分發掘本地特色資源,敏銳感知市場需求,不斷推陳出新,即便是石頭,也能“聚寶生金”。
常言道,“思路一變天地寬”,轉變發展思路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西灘村這段新“石頭記”,正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動寫照。在這裏,黃河奇石不僅聚集了財富,更凝聚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種嚐試表明,看準了方向、把握好時機,文化資源完全有可能轉化為經濟發展動力。我們期待,更多地方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聚寶盆”,實現經濟與文化的共同繁榮。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