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了不起的甲骨文丨甲骨文研究搭上大數據快車
更新時間:2023-12-27 10:01:15    來源:河南日報

  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係。

  ——習近平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謝建曉 楊之甜

  “一片甲骨驚天下”,代代學人焚膏繼晷。1899年,沉睡地下3000多年的甲骨被發現,隱藏的中華智慧和文明密碼被一一破譯。

  12月26日,記者來到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作人員登錄“殷契文淵”網站,在字形庫中選擇甲骨字“人”字形,所有包含該字形的402個甲骨片信息就全部顯示出來。

  安陽師範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劉永革介紹,“殷契文淵”是目前最大的甲骨文數據庫,從開放的第一天起,平台就為全世界用戶提供免費服務。它不僅服務全球的甲骨文、考古、曆史、文字方麵的研究專家,還吸引了古文字愛好者、中小學語文教師、書法愛好者等使用。

  為什麼要專門建立甲骨文數據庫?甲骨文“撞上”現代科技,又會發生什麼?

  劉永革(右)和研究員在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作。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楊之甜 攝

  2000年,計算機軟件碩士劉永革到安陽師範學院任教,兩位研究甲骨文的老師建議他開展甲骨文信息化研究。“一頭是中國古老文明中的甲骨文,另一頭是先進的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劉永革坦言,當時覺得這個課題簡直是兩個極端。

  “釋讀甲骨文本就是世界難題,此外,還有一個難題擺在麵前——甲骨文沒法輸入到電腦裏。”劉永革說,這是他最初想要解決的問題。

  “甲骨文和漢字不一樣,好多字我們不認識,使用拚音輸入法不行,而且還有一些字像畫一樣,不能用部首輸入,也不能拆分。此前甲骨文輸入法采用編碼輸入方式,記憶負擔較重,學習成本較高。”劉永革說。

  因此,研發甲骨文輸入法,建立一個基本字庫,讓任何人都可以輕鬆輸入,至關重要。

  “用計算機技術研究甲骨文的編碼、字庫、輸入法、數據庫建設,為專家提供一些工具,輔助甲骨文研究,這是我們建立甲骨文數據庫的初衷。”劉永革說。

  可隻有技術優勢顯然不夠。為了學習最新的甲骨文研究成果,每當有甲骨文或古文字研究專家到安陽,劉永革和團隊成員一定想方設法當麵請教;當地、外地召開的甲骨文學術研究會議,時間再緊他們也要參加……隨著了解越來越深入,劉永革發現,甲骨文作為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文字,因晦澀難懂和研究資料較少,與現代技術不兼容,研究效率低下。

  如何共享甲骨文的研究信息,讓全人類資源互通、群力群策一起研究呢?劉永革他們決定利用自己的專業,讓甲骨文這一“冷門”絕學“熱”起來。

  於是,一個彙集甲骨文信息的“殷契文淵”項目悄然啟動。劉永革帶領團隊30多名老師和50多名學生,對甲骨研究的權威資料逐條、逐頁進行掃描、裁切、編號,尋找釋文。

  2019年,團隊用8年時間精心打造的全球首個免費甲骨文數據庫“殷契文淵”驚豔亮相。該平台建設的甲骨文字庫包含單字5086個、字形6234個,甲骨文研究文獻3萬多篇,支持多種甲骨文輸入檢索方式。

  “此前甲骨文資料很難查到,即使甲骨文專家也不可能擁有全部資料,‘殷契文淵’項目建成後解決了這個問題。”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高峰說。

  甲骨文“人”字。

  據介紹,平台接下來將繼續補充基礎數據,同時采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數據分析,包括甲骨文識別與字形分析、甲骨文語言計算、甲骨文知識圖譜、計算機自動綴合甲骨文係統等,有可能成為海內外最詳贍、最完備的甲骨文大數據平台。

  與此同時,安陽師範學院還積極整合校內資源,集合文學、曆史、計算機、體育等專業優勢,形成了一支跨專業、多學科聯合攻關的學術團隊——甲骨文信息化處理團隊。憑借已經建成的甲骨文數據庫優勢,該團隊開始嚐試利用語言學、數學、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對甲骨文進行語義、語法處理和知識挖掘。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破譯甲骨文,讓科技賦能甲骨文研究,揭開一片片甲骨背後的文明密碼,講好甲骨文的故事。”劉永革說,他們要將甲骨文研究帶入新的智能化時代。


文章編輯:陳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了不起的甲骨文丨甲骨文研究搭上大數據快車
2023-12-27 10:01:15    來源:河南日報

  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係。

  ——習近平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謝建曉 楊之甜

  “一片甲骨驚天下”,代代學人焚膏繼晷。1899年,沉睡地下3000多年的甲骨被發現,隱藏的中華智慧和文明密碼被一一破譯。

  12月26日,記者來到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作人員登錄“殷契文淵”網站,在字形庫中選擇甲骨字“人”字形,所有包含該字形的402個甲骨片信息就全部顯示出來。

  安陽師範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劉永革介紹,“殷契文淵”是目前最大的甲骨文數據庫,從開放的第一天起,平台就為全世界用戶提供免費服務。它不僅服務全球的甲骨文、考古、曆史、文字方麵的研究專家,還吸引了古文字愛好者、中小學語文教師、書法愛好者等使用。

  為什麼要專門建立甲骨文數據庫?甲骨文“撞上”現代科技,又會發生什麼?

  劉永革(右)和研究員在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作。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楊之甜 攝

  2000年,計算機軟件碩士劉永革到安陽師範學院任教,兩位研究甲骨文的老師建議他開展甲骨文信息化研究。“一頭是中國古老文明中的甲骨文,另一頭是先進的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劉永革坦言,當時覺得這個課題簡直是兩個極端。

  “釋讀甲骨文本就是世界難題,此外,還有一個難題擺在麵前——甲骨文沒法輸入到電腦裏。”劉永革說,這是他最初想要解決的問題。

  “甲骨文和漢字不一樣,好多字我們不認識,使用拚音輸入法不行,而且還有一些字像畫一樣,不能用部首輸入,也不能拆分。此前甲骨文輸入法采用編碼輸入方式,記憶負擔較重,學習成本較高。”劉永革說。

  因此,研發甲骨文輸入法,建立一個基本字庫,讓任何人都可以輕鬆輸入,至關重要。

  “用計算機技術研究甲骨文的編碼、字庫、輸入法、數據庫建設,為專家提供一些工具,輔助甲骨文研究,這是我們建立甲骨文數據庫的初衷。”劉永革說。

  可隻有技術優勢顯然不夠。為了學習最新的甲骨文研究成果,每當有甲骨文或古文字研究專家到安陽,劉永革和團隊成員一定想方設法當麵請教;當地、外地召開的甲骨文學術研究會議,時間再緊他們也要參加……隨著了解越來越深入,劉永革發現,甲骨文作為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文字,因晦澀難懂和研究資料較少,與現代技術不兼容,研究效率低下。

  如何共享甲骨文的研究信息,讓全人類資源互通、群力群策一起研究呢?劉永革他們決定利用自己的專業,讓甲骨文這一“冷門”絕學“熱”起來。

  於是,一個彙集甲骨文信息的“殷契文淵”項目悄然啟動。劉永革帶領團隊30多名老師和50多名學生,對甲骨研究的權威資料逐條、逐頁進行掃描、裁切、編號,尋找釋文。

  2019年,團隊用8年時間精心打造的全球首個免費甲骨文數據庫“殷契文淵”驚豔亮相。該平台建設的甲骨文字庫包含單字5086個、字形6234個,甲骨文研究文獻3萬多篇,支持多種甲骨文輸入檢索方式。

  “此前甲骨文資料很難查到,即使甲骨文專家也不可能擁有全部資料,‘殷契文淵’項目建成後解決了這個問題。”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高峰說。

  甲骨文“人”字。

  據介紹,平台接下來將繼續補充基礎數據,同時采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數據分析,包括甲骨文識別與字形分析、甲骨文語言計算、甲骨文知識圖譜、計算機自動綴合甲骨文係統等,有可能成為海內外最詳贍、最完備的甲骨文大數據平台。

  與此同時,安陽師範學院還積極整合校內資源,集合文學、曆史、計算機、體育等專業優勢,形成了一支跨專業、多學科聯合攻關的學術團隊——甲骨文信息化處理團隊。憑借已經建成的甲骨文數據庫優勢,該團隊開始嚐試利用語言學、數學、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對甲骨文進行語義、語法處理和知識挖掘。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破譯甲骨文,讓科技賦能甲骨文研究,揭開一片片甲骨背後的文明密碼,講好甲骨文的故事。”劉永革說,他們要將甲骨文研究帶入新的智能化時代。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