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鄉村行·看振興 再向三山行·太行山采風③丨“欠十步”還要再進一步
更新時間:2023-12-26 9:57:46    來源:河南日報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謝建曉 楊之甜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阿娜

  讓馬海青感到最幸福的事,莫過於開電三輪載著老伴到鎮上取快遞。

  快遞通常由遠在北京的女兒寄來,有時是兩雙鞋或兩件衣服,有時隻是幾袋點心。可無論是啥,老兩口都興高采烈去,心滿意足回。

  前兩天山裏下了場雪,氣溫驟降,北京那邊寄來一條電熱毯。12月19日,雪後初霽,老兩口不疾不徐又出發了。

  恰好在這天,記者一行也要到老馬家——欠十步村。

1224_2.jpg

  一大早,出安陽市區走京港澳高速,從台輝高速繞道,進入林州市最南部的臨淇鎮。一路上,既看山也看雪,白雪層層疊疊,為太行平添了幾許溫柔。途經石門水庫,再往山上走十幾裏,翻過一條又一條山脊,轉過一道又一道溝,欠十步村就“藏”在最裏麵。

  臨近中午,我們和取快遞回來的老馬幾乎同時進村。他家門口,一條黑色拉布拉多犬老遠衝我們叫。陽光跟隨我們進了院子,高大的玉米垛、忙碌的洗衣機、光禿禿的梨樹,就連雪堆都被蒙上一層淡金色。

1224_5.jpg

  “快進屋裏暖和暖和……”老馬媳婦忙前忙後,待我們坐定,茶幾上已經堆滿蘋果、爆米花、花生等零嘴兒。從飲水機接了壺開水,老馬給客人泡上了“鐵觀音”。

  他說,年輕時在外麵幹活兒,掙了些錢後回到老家,夫妻倆種了十幾畝地,收成不錯,農閑時在村委會幫忙。說起現在的生活,他咧嘴一笑:“兒子在外務工,收入穩定,女兒一家定居北京,家庭和睦,平時隔三差五寄東西來,小娃娃們放假都回來,俺兩口身體好,過得不賴……”

  老馬家客廳不大,但該有的都有。且不說攝像頭、取暖器、無線路由器等電器一應俱全,還有一間專門存放糧油、酒水等生活物資的小屋。老馬媳婦忙完,拿起手機向記者“炫”兒女發來的視頻……

  這日子,哪像是一個偏遠的深山村呐!

1224_4.jpg

  “不光老馬家,村裏531戶1354口人,幾乎家家如此。”駐村第一書記郝建軍說,今年2月,他被安陽市派駐到欠十步村,來之前把困難想盡了,可這個深裹在太行腹地的古村落,卻給了他太多意外。

  首先是出行不難。“如果是平原村,這不算啥,但欠十步有14個自然村,分布在周邊11道溝,村委會距最遠的自然村有6公裏。以前不通水泥路,逢雨雪天就斷了聯係……”郝建軍說,從2000年開始,在村黨支部書記李保林的動員下,在外創業的村民紛紛慷慨解囊,先後給村裏修了近萬米路。

  後來,當地政府接力幫扶,拓寬硬化了4.8公裏道路,從村委會能通到每個自然村。如今,村村通了水泥路。

  其次是吃水不難。曾經該村水源缺乏,人畜吃水基本靠天。2015年,當時的駐村第一書記報請上級支持,建成20個30平方米的水窖修建項目,開掘1眼480米的機井,基本可滿足全村生活用水需求。

  近幾年,年輕人陸續走出去,留守的多是老年人。生活難不難?

  也不難。“前幾年,村裏引進140千瓦光伏、歐投林、蔬菜大棚等項目,每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協調兩家風力發電公司,在山頂安裝20多座風力發電設備;發展連翹、核桃、花椒等特色種植,農民收入節節高。”從2000年開始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李保林說,20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1000元,現在是1.2萬元。

1224_3.jpg

  “我入戶走訪,發現大家的冰箱塞得滿當當,老百姓種點菠菜能吃一季,高興了去鎮上買些肉,自家有地侍弄,外麵有人掛念,不懶惰,不焦慮,不攀比……”郝建軍感歎,也許這就是山裏人的幸福哲學。

  而且,村裏早就通了移動網。郝建軍來後,又協調運營商,今年9月安裝3個小型移動信號設備,這幾天正在調試聯通信號。

  “以前為了吃飽飯打拚,現在為了過得好奮鬥。”聊起欠十步的未來,老支書有成算,“要說大夥兒還有啥不滿足,那就是都閑不住,想要蹚出一條致富新路。”

  “‘欠十步’還需要再進一步。”第一書記有思路,“村裏正申報中國傳統古村落,打算借幾個老院子發展鄉村旅遊,以保護為主,不搞大拆大建,希望這裏被更多人關注,讓深山群眾生活質量更高、養老更有保障。”

  從村裏下到出山口,差10步不到5公裏,於是有了“欠十步”的村名。

  盡管老話說“吃飯七分飽,凡事不求滿”,但衣食無憂的欠十步人卻還要再進一步……

  河南日報1998年6月12日關於欠十步村的報道《欠十步,離富裕還差幾步?》。

  “三山”今昔說

  做好“進一步”的大文章

  □童浩麟

  “以前為了吃飽飯打拚,現在為了過得好奮鬥。要說大夥兒還有啥不滿足,那就是都閑不住,想要蹚出一條致富新路。”25年後,同事們再訪欠十步,竟然和我25年前發現的欠十步村人的精神狀態是高度的一致,山裏人依然不失樂觀和自信。

  樂觀和自信是幸福的源泉,更是發展的源泉。

  25年後,欠十步人發現,偏遠不代表落後,傳統蘊藏著味道。重訪欠十步,記者帶來新的喜訊:欠十步村要申報中國傳統古村落。這個國家級的名頭有一個明確門檻,就是要求現有老村保持富有傳統意境的鄉村景觀格局,新建部分還能延續傳統肌理和風貌特色。欠十步人的特有的精神狀態,恰恰留住了鄉愁,守住了欠十步特有的財富。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開發鄉村旅遊,在家門口增加村民收入,這個路徑,既實際又環保。

  有個問題:申報隻是目標,如何發展、如何保護是關鍵。欠十步的鄉村旅遊開發,要與村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相適應,過度商業化會讓欠十步人失去他們珍貴的傳統村落。旅遊開發不是目的,而是對珍貴遺存保護的一種手段。更重要的是,保護和傳承古村落的曆史文脈和人文精神,讓欠十步的古村落繼續譜寫好自己的“文化”未來。

  “欠十步”往前再進一步,是篇大文章。

  (作者為1998年本報“三山行”太行山采風報道組成員)

文章編輯:劉鳴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鄉村行·看振興 再向三山行·太行山采風③丨“欠十步”還要再進一步
2023-12-26 9:57:46    來源:河南日報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謝建曉 楊之甜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阿娜

  讓馬海青感到最幸福的事,莫過於開電三輪載著老伴到鎮上取快遞。

  快遞通常由遠在北京的女兒寄來,有時是兩雙鞋或兩件衣服,有時隻是幾袋點心。可無論是啥,老兩口都興高采烈去,心滿意足回。

  前兩天山裏下了場雪,氣溫驟降,北京那邊寄來一條電熱毯。12月19日,雪後初霽,老兩口不疾不徐又出發了。

  恰好在這天,記者一行也要到老馬家——欠十步村。

1224_2.jpg

  一大早,出安陽市區走京港澳高速,從台輝高速繞道,進入林州市最南部的臨淇鎮。一路上,既看山也看雪,白雪層層疊疊,為太行平添了幾許溫柔。途經石門水庫,再往山上走十幾裏,翻過一條又一條山脊,轉過一道又一道溝,欠十步村就“藏”在最裏麵。

  臨近中午,我們和取快遞回來的老馬幾乎同時進村。他家門口,一條黑色拉布拉多犬老遠衝我們叫。陽光跟隨我們進了院子,高大的玉米垛、忙碌的洗衣機、光禿禿的梨樹,就連雪堆都被蒙上一層淡金色。

1224_5.jpg

  “快進屋裏暖和暖和……”老馬媳婦忙前忙後,待我們坐定,茶幾上已經堆滿蘋果、爆米花、花生等零嘴兒。從飲水機接了壺開水,老馬給客人泡上了“鐵觀音”。

  他說,年輕時在外麵幹活兒,掙了些錢後回到老家,夫妻倆種了十幾畝地,收成不錯,農閑時在村委會幫忙。說起現在的生活,他咧嘴一笑:“兒子在外務工,收入穩定,女兒一家定居北京,家庭和睦,平時隔三差五寄東西來,小娃娃們放假都回來,俺兩口身體好,過得不賴……”

  老馬家客廳不大,但該有的都有。且不說攝像頭、取暖器、無線路由器等電器一應俱全,還有一間專門存放糧油、酒水等生活物資的小屋。老馬媳婦忙完,拿起手機向記者“炫”兒女發來的視頻……

  這日子,哪像是一個偏遠的深山村呐!

1224_4.jpg

  “不光老馬家,村裏531戶1354口人,幾乎家家如此。”駐村第一書記郝建軍說,今年2月,他被安陽市派駐到欠十步村,來之前把困難想盡了,可這個深裹在太行腹地的古村落,卻給了他太多意外。

  首先是出行不難。“如果是平原村,這不算啥,但欠十步有14個自然村,分布在周邊11道溝,村委會距最遠的自然村有6公裏。以前不通水泥路,逢雨雪天就斷了聯係……”郝建軍說,從2000年開始,在村黨支部書記李保林的動員下,在外創業的村民紛紛慷慨解囊,先後給村裏修了近萬米路。

  後來,當地政府接力幫扶,拓寬硬化了4.8公裏道路,從村委會能通到每個自然村。如今,村村通了水泥路。

  其次是吃水不難。曾經該村水源缺乏,人畜吃水基本靠天。2015年,當時的駐村第一書記報請上級支持,建成20個30平方米的水窖修建項目,開掘1眼480米的機井,基本可滿足全村生活用水需求。

  近幾年,年輕人陸續走出去,留守的多是老年人。生活難不難?

  也不難。“前幾年,村裏引進140千瓦光伏、歐投林、蔬菜大棚等項目,每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協調兩家風力發電公司,在山頂安裝20多座風力發電設備;發展連翹、核桃、花椒等特色種植,農民收入節節高。”從2000年開始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李保林說,20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1000元,現在是1.2萬元。

1224_3.jpg

  “我入戶走訪,發現大家的冰箱塞得滿當當,老百姓種點菠菜能吃一季,高興了去鎮上買些肉,自家有地侍弄,外麵有人掛念,不懶惰,不焦慮,不攀比……”郝建軍感歎,也許這就是山裏人的幸福哲學。

  而且,村裏早就通了移動網。郝建軍來後,又協調運營商,今年9月安裝3個小型移動信號設備,這幾天正在調試聯通信號。

  “以前為了吃飽飯打拚,現在為了過得好奮鬥。”聊起欠十步的未來,老支書有成算,“要說大夥兒還有啥不滿足,那就是都閑不住,想要蹚出一條致富新路。”

  “‘欠十步’還需要再進一步。”第一書記有思路,“村裏正申報中國傳統古村落,打算借幾個老院子發展鄉村旅遊,以保護為主,不搞大拆大建,希望這裏被更多人關注,讓深山群眾生活質量更高、養老更有保障。”

  從村裏下到出山口,差10步不到5公裏,於是有了“欠十步”的村名。

  盡管老話說“吃飯七分飽,凡事不求滿”,但衣食無憂的欠十步人卻還要再進一步……

  河南日報1998年6月12日關於欠十步村的報道《欠十步,離富裕還差幾步?》。

  “三山”今昔說

  做好“進一步”的大文章

  □童浩麟

  “以前為了吃飽飯打拚,現在為了過得好奮鬥。要說大夥兒還有啥不滿足,那就是都閑不住,想要蹚出一條致富新路。”25年後,同事們再訪欠十步,竟然和我25年前發現的欠十步村人的精神狀態是高度的一致,山裏人依然不失樂觀和自信。

  樂觀和自信是幸福的源泉,更是發展的源泉。

  25年後,欠十步人發現,偏遠不代表落後,傳統蘊藏著味道。重訪欠十步,記者帶來新的喜訊:欠十步村要申報中國傳統古村落。這個國家級的名頭有一個明確門檻,就是要求現有老村保持富有傳統意境的鄉村景觀格局,新建部分還能延續傳統肌理和風貌特色。欠十步人的特有的精神狀態,恰恰留住了鄉愁,守住了欠十步特有的財富。

  入選中國傳統村落,開發鄉村旅遊,在家門口增加村民收入,這個路徑,既實際又環保。

  有個問題:申報隻是目標,如何發展、如何保護是關鍵。欠十步的鄉村旅遊開發,要與村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相適應,過度商業化會讓欠十步人失去他們珍貴的傳統村落。旅遊開發不是目的,而是對珍貴遺存保護的一種手段。更重要的是,保護和傳承古村落的曆史文脈和人文精神,讓欠十步的古村落繼續譜寫好自己的“文化”未來。

  “欠十步”往前再進一步,是篇大文章。

  (作者為1998年本報“三山行”太行山采風報道組成員)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