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興文化工程”大型融媒報道 | 考古殷墟 打造中華文化新地標——專訪著名考古學家、殷墟考古隊原隊長唐際根
更新時間:2023-12-22 10:14:14    來源:河南日報

微信圖片_20231222082026.jpg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方舟 張體義 溫小娟 海報設計 董陽果

  殷墟百年考古,名家輩出,傳奇頻現。發現洹北商城、助推殷墟成功申遺的唐際根,是很多人熟悉的考古學家。

p45_s.jpg

  這位經常亮相於學術論壇和各大媒體講殷墟考古、說商朝故事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曾經長期擔任殷墟考古隊隊長。2017年,唐際根受聘南方科技大學,擔任該校講席教授。南下深圳的他組建了一支年輕的科研團隊,推出了多項與殷墟相關的科研新成果。近日,唐際根做客河南日報社“文化傳承發展名家大講堂”,講述“殷墟為什麼是世界文化遺產”,並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殷墟考古持續繁榮

  在聽到記者說他離開了殷墟時,唐際根立即說:“我離開了,但‘沒離開’,因為離不開。我南下深圳隻是暫時停止了田野工作,但沒有停止研究,沒有停止追蹤殷墟的考古新發現。”

  唐際根說,在他去南方科技大學工作之前,發現了洹北商城,並對洹北商城做了一些基礎研究,洹北商城的年代確定了、布局輪廓出來了。他的繼任者、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後來也把重點工作放在布局上,在宮城的北部發現了一處非常重要的作坊區,包括鑄銅作坊、製骨作坊,還發現了工匠墓地,對洹北商城的研究有了很大推進。

  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引起很多人對殷墟王陵的關注。

  唐際根說,殷墟王陵考古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王陵周邊發現了明確的兆域,兆域就是確定王陵的範圍。兩條很深的圍溝把王陵分為東西兩個區。在過去發現的祭祀坑的基礎上,新發現大量祭祀坑。在殷墟核心區,新發現複雜的道路網絡。殷墟的周邊地區,新發現居址、作坊和墓地。這些都是近些年取得的考古成果。

  殷墟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搖籃,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學科融合成為殷墟考古的新常態。

  唐際根說,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多年了,現在回頭看,首先是考古理念發生了很大變化,考古工作者腦子裏裝的問題更多了。比如一具人骨架,過去隻是鑒定性別、年齡,現在則要考察他生前從哪兒來,有過什麼疾病,關注他的飲食結構、看看他身上有沒有留下他活著時候的痕跡等。理念進步了,關注和研究的問題就更多。

  唐際根強調說,現在要把殷墟打造成中原文旅新名片,科技融入顯得更重要。關注和研究的內容越細、越詳盡,能講出來的內容就越多,人們就越覺得有意思,越被吸引。

  商紂王的朝歌在哪裏

  東漢張衡在《西京賦》中說:“殷人屢遷,前八後五。”指的是商湯建立商朝的前後兩個階段,商族分別有八次、五次大的遷徙。那麼,考古工作發現了幾座商代的都城呢?

  唐際根說,根據文獻記載,商王朝第一位國王商湯建的都城被稱為“亳”。商王朝在亳經曆100多年,政權穩定,但後來情況發生變化,商王朝進入王位傳承的混亂時期,這便是商朝史上有名的“比九世亂”。這一時期商王朝頻繁遷都,先後有仲丁遷隞,河亶甲遷相,祖乙遷邢,南庚遷奄,盤庚遷殷。盤庚遷殷之後,政權恢複穩定。從盤庚遷殷至商朝最後一位國王“紂”亡國,共傳8代12王,前後竟達273年。周滅商後,曾封紂之子武庚於此,後因武庚叛亂被殺,殷民遷走,逐漸淪為廢墟,故稱殷墟。

  1928年10月,考古學家董作賓在安陽小屯村揮出第一鏟,拉開了中國考古人科學發掘殷墟的序幕。在此之前,人們對商王朝的認知主要停留在《史記·殷本紀》的記載。

  唐際根說,5次遷都應該對應著6個都城,考古實際上把其中多處都城都找到了。這6個都城按時代順序是這樣的:鄭州商城、偃師商城是同時期的,屬於商代早期的。然後是鄭州小雙橋、安陽洹北商城,最後是殷墟。如果曆史上記錄的5次遷都是真實存在的話,那麼一定能找到考古學相對應的都城遺址,並且這些遺址在排列次序上和使用時長上能夠與文獻中的記載相吻合。“我的理解是,鄭州商城屬於商湯居亳,也即商王朝早期的都城,偃師商城和鄭州商城基本同時期,按張國碩教授的說法是‘兩都製’。”商朝人放棄鄭州商城之後,選擇了隞地作為都城,這便是考古發現的鄭州小雙橋遺址,即仲丁遷隞。安陽洹北商城則屬於河亶甲遷相。祖乙遷邢的“邢”應該在河北邢台一帶。南庚遷奄的“奄”則應該在山東曲阜一帶。

  商王朝以“亳”為第一座都城,還有許多其他證據。例如鄭州商城建成不久,其周邊幾乎在同一時間內出現一批拱衛“亳都”的小型城址,如新鄭望京樓、滎陽大師姑、焦作府城古城、新鄉孟莊古城、山西垣曲古城等。這些小城圍繞“亳都”分布,應是商王朝為統治需要新建或改建的。

  文獻記載中商紂王是在朝歌自焚的,那麼考古發現朝歌城了嗎?

  唐際根說,他和北大的王迅教授圍繞這個課題,當年曾到淇縣摘星台做田野調查。摘星台據說是紂王自焚的地方,但在摘星台並沒有找到商代晚期遺存,這裏是一處戰國遺址。目前考古上還拿不出證據來證明,隻能留給後人去研究。

  商族人來自何方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文獻記載商丘是商族人的祖居地,那麼這種說法是否得到了考古學的證實?

  唐際根介紹,商族起源於商丘的說法有不少文獻記載,商王朝滅亡後,周王室還將商人的後裔分封到了商丘一帶,稱為宋。考古界很早就注意到這個問題,呼籲加強豫東地區、特別是商丘地區的田野工作。所以便有了早年的豫東調查和20世紀90年代派往商丘的中美聯合考古隊。在豫東的多次考古工作建立起了豫東仰韶時代至嶽石文化之間的文化序列,發現了宋國故城,但還沒能徹底解決商族起源的問題。

  唐際根說,商丘的考古他參與很早,當時主要目的是尋找商族起源。2021年5月20日,商丘宋國故城考古發掘項目再度啟動,這是繼20世紀90年代中美聯合考古隊在商丘地區進行田野考古之後,再次正式開展的豫東大型田野勘探和發掘項目。“但這次大型考古發掘啟動後,我對思路作了調整。我覺得不能拘泥於尋找商或者先商單一問題,應該把豫東考古放到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大背景中去考慮,要把商和商丘的曆史聯係起來。當前考古工作在商丘揭示的‘多城相疊’現象就特別重要。”唐際根說。

  商丘的曆史跨兩周、兩漢、兩晉,與微子啟封宋、宋襄公稱霸、梁孝王平“七國之亂”、唐代“安史之亂”期間張巡的睢陽保衛戰、北宋升應天府為南京,以及南宋高宗“應天府登基”等重大曆史事件密切相關。我們應該通過考古,還原一段立體曆史。

  站在殷墟看世界

  殷墟是世界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溯源的基石。殷墟的考古、研究和保護受到全世界的關注,不僅成為展示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也在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文明進程中閃耀著璀璨的光芒。3000年前,與殷墟同時期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唐際根說,要從殷墟看世界,先從殷墟看中國。若從商王朝的時間截麵看中國的兩大河流,可以看到多處文明中心。殷墟是商王朝晚期的都邑,位於黃河中下遊。同時期的長江上遊有三星堆文明,屬於古蜀國,祭祀坑出土的青銅器非常有名。東部贛江流域有新幹大洋洲遺址,青銅器也很有特色,屬於古虎國。商王朝、古蜀國、古虎國同屬中國文明的青銅時代。

  從殷墟看世界,同樣豐富多彩。唐際根說,同一時間截麵上,古希臘有邁錫尼文明、兩河流域進入加喜特王朝時期、古埃及則是新王國時期,而同一時期的印度是吠陀早期。不同的地區文明各有特色。尤其是多個地區文明都有各自的代表性遺址,甚至保留有作為文明創造者的代表人物形象。古埃及有拉美西斯二世、加喜特王朝有卡什提裏亞什四世、邁錫尼文明有阿伽門農等。中國的商文明雖然在文獻中留下了成湯、盤庚、武丁、婦好等名稱,卻沒有留下形象。中國考古學家有責任彌補這一缺憾。

  唐際根說,與世界其他文明相比,商文明有自己的特色。商朝人以獨特的文字書寫成文文獻,使用獨具特色的陰陽合曆,又以塊範法鑄造青銅器。在鑄銅實踐中,商朝人對用於製模製範的“土”有深刻的認識,是材料科學進步的表現。在商代,青銅器不僅是一種容器,更是禮製的體現。商代人重視血緣,聚族而居,聚族而葬,形成了獨特的祭祀製度。

  喚醒“婦好”讓商朝活起來

  提起殷墟,“婦好”是繞不開的人物。這位三千多年前的傳奇女子究竟有著一副怎樣的麵孔?對於遙遠的商朝以及生在那個時代的古人,人們隻能根據自己有限的認知開展想象。

  “你是誰?”“我本‘子’國女子、‘大商’王後。夫君‘昭’稱我為‘好’,世人稱我‘婦好’;今天是我第一個生日,但我其實比你大3200多歲。”

婦好_20231222085614.jpg

  11月初,在南方科技大學舉辦的“商代服飾與數字婦好”成果彙報暨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公眾論壇上,身著一身紅白大婚裝的商朝王後“婦好”出現在台上熒幕中,首次以數字人的形象展現在公眾眼前,與眾人交流互動。

  談及為何選擇“複活”婦好,唐際根說,全國文物工作會議確立“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讓文物活起來”是對保護利用目標的創新凝練。如果把殷墟放在中國曆史發展的軸線上來看,它代表的是商文明,是王國的鼎盛時期。“活化殷墟曆史,我們需要選擇一個有故事的標誌性政治人物,遺憾的是,商王盤庚、武丁的墓葬至今無法確認,但婦好恰好滿足這些條件,她的墓葬保存完好,隨葬品極其豐富,且在甲骨上有豐富的記載,她的故事非常動人。”唐際根說。

  婦好,是我國通過考古認識的年代最早的有明確稱謂更有故事的人物,她的生平事跡有甲骨文記載和出土文物相互印證。婦好墓的發現,提供了解開商王朝曆史的多把鑰匙。

  “3200多年前,婦好身為王後,光鮮亮麗。她活躍在政壇、馳騁在沙場,主持祭祀、接待各方政要,生兒育女、召見‘多婦’與‘多正’。‘婦好’的‘好’,指的是‘子’姓或子國女子,‘婦’則是她的爵位。”唐際根說,“婦好作為稱謂,類似是兩周時期人們稱‘趙姬’。”

  為了“複活”婦好,唐際根帶領南方科技大學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團隊進行了長達3年的科研攻關。依托殷墟的考古挖掘及文物研究,從服裝、配飾到長相、氣質,利用數字技術有依有據地複原。

  “依據考古材料,在翻譯大量甲骨文和文獻記載後,我們發現商王朝的人喜白。白衣是在大事和喜事時穿戴的禮服,因此選擇白色作為大婚裝的主色。”唐際根說,婦好長相是通過考古研究材料設計出來的,人骨DNA顯示她是蒙古人種東北亞類型,另外,根據商朝玉器人雕的鼻頭外觀,最終給她設計了高鼻梁大鼻頭的形象,帶過兵、打過仗、接見過行業首腦(“多正”)的她見過大世麵,必然聰慧、從容、淡定,喜愛化妝、精於收藏的她,想必有一雙美麗的眼睛。

  “‘數字婦好’的建設目標,是成為有‘智力’、有‘記憶’、有‘知識’的活態形象。未來的她,將能講述商王朝故事,甚至成為學術會議的主持人、文明互鑒的實施者。”唐際根表示,他剛剛脫稿一部40萬字的商王朝專著。他要把這本書中的知識裝進“婦好”腦子裏,期待她穿越曆史去跟拉美西斯二世聊聊。

  把商代故事講好講透

  近年來,“文物熱”“考古熱”蔚然成風,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殷墟遺址,備受矚目。

  從殷墟到大邑商,從漢字源頭到中華文明根脈,從考古遺址到世界文化遺產,河南正致力於將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華文化新地標、國際旅遊目的地。

  使命在召喚,殷墟在行動。

  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殷墟遺址博物館、殷墟考古小鎮等文旅項目穩步推進;殷墟元宇宙、全球甲骨文全息影像采集等數字化工程方興未艾……殷墟保護展示與活化利用工作,正在翻開時代新篇章,成為展示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

  唐際根認為,要將殷墟打造成中華文化新地標,就得有新創意。例如讓流失海外的殷墟文物跨越時空“相聚”,實現商朝文物全球共鑒共賞。在他看來,即將建成開放的殷墟博物館新館意義重大,除了博物館裏的文物之外,分布在遺址中的道路網、水渠、作坊、居址、墓地同樣重要,這些“鑲嵌”在大地上的遺跡不可移動,卻同樣見證著3000多年前商王朝的輝煌,應該讓更多人看見。他認為,除了建好博物館,還要認真打造遺址公園,建成“三步一景點、五步一故事”的曆史景致。

  “現在年輕人追求沉浸式體驗,也許可以複活某些場景。比如在婦好墓,人們參觀墓葬的過程中,突然有一名身著商代服裝的女子出現,甚至端杯咖啡說‘與我喝一杯’。這樣的沉浸式場景,會給大家帶來驚喜。”唐際根笑著說。

  當我們順著現代漢字的發展曆程望去,甲骨文連綴成章,書寫了中華文明中濃墨重彩的一頁。

  在唐際根看來,甲骨文證實商王朝曆史的同時,還蘊含著很多有趣又有用的知識,都可以拿來與現代人交流共享。

  亙古綿延的曆史、燦若星辰的文化,河南如何更好實施興文化工程?

  唐際根認為,“興文化”首先是要做好研究,深入挖掘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還要用好新技術、新媒體,做好成果轉化與創新,把故事講好講透。“要認真考慮資源整合,打造文化遺產特區,實施省內關聯、省外聯動等都很有必要。省內可以打造鄭汴洛‘黃金三角’文化遺產特區。另外要做好河北鄴城、安陽殷墟、中國文字博物館等文化資源的連線成片。”唐際根說。

  人物簡介

  唐際根,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獲英國倫敦大學(UCL)博士學位,現為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中組部、人社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主要研究方向為青銅時代考古。曾長期主持殷墟發掘,率隊發現並發掘洹北商城遺址,並促成殷墟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主持過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以及省部級項目多項,出版著作12部,發表論文160餘篇。獲得過夏鼐考古學研究成果獎一等獎(共同獲得)、郭沫若中國曆史學獎一等獎(共同獲得)、中國考古學會優秀科研成果金鼎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南方科技大學校長傑出科研成就獎等。

唐際根_20231222090231.jpg

  2016年7月,《新華每日電訊》刊發新華社記者報道,以《考古學家唐際根:想讓商朝“活”起來》為題,展現了一位“不一樣”的考古學家。

  專家觀點

  要把殷墟打造成中原文旅新名片,科技融入顯得更重要。

  當前考古工作在商丘揭示的“多城相疊”現象特別重要。

  與世界其他文明相比,商文明有自己的特色。

  “數字婦好”的建設目標,是成為有“智力”、有“記憶”、有“知識”的活態形象。

  要將殷墟打造成中華文化新地標,就得有新創意。

  策劃:魏劍

  執行:方舟 溫小娟 張體義

Page (2).jpg

文章編輯:李燦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興文化工程”大型融媒報道 | 考古殷墟 打造中華文化新地標——專訪著名考古學家、殷墟考古隊原隊長唐際根
    2023-12-22 10:14:14    來源:河南日報

    微信圖片_20231222082026.jpg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方舟 張體義 溫小娟 海報設計 董陽果

      殷墟百年考古,名家輩出,傳奇頻現。發現洹北商城、助推殷墟成功申遺的唐際根,是很多人熟悉的考古學家。

    p45_s.jpg

      這位經常亮相於學術論壇和各大媒體講殷墟考古、說商朝故事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曾經長期擔任殷墟考古隊隊長。2017年,唐際根受聘南方科技大學,擔任該校講席教授。南下深圳的他組建了一支年輕的科研團隊,推出了多項與殷墟相關的科研新成果。近日,唐際根做客河南日報社“文化傳承發展名家大講堂”,講述“殷墟為什麼是世界文化遺產”,並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殷墟考古持續繁榮

      在聽到記者說他離開了殷墟時,唐際根立即說:“我離開了,但‘沒離開’,因為離不開。我南下深圳隻是暫時停止了田野工作,但沒有停止研究,沒有停止追蹤殷墟的考古新發現。”

      唐際根說,在他去南方科技大學工作之前,發現了洹北商城,並對洹北商城做了一些基礎研究,洹北商城的年代確定了、布局輪廓出來了。他的繼任者、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後來也把重點工作放在布局上,在宮城的北部發現了一處非常重要的作坊區,包括鑄銅作坊、製骨作坊,還發現了工匠墓地,對洹北商城的研究有了很大推進。

      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引起很多人對殷墟王陵的關注。

      唐際根說,殷墟王陵考古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王陵周邊發現了明確的兆域,兆域就是確定王陵的範圍。兩條很深的圍溝把王陵分為東西兩個區。在過去發現的祭祀坑的基礎上,新發現大量祭祀坑。在殷墟核心區,新發現複雜的道路網絡。殷墟的周邊地區,新發現居址、作坊和墓地。這些都是近些年取得的考古成果。

      殷墟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搖籃,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學科融合成為殷墟考古的新常態。

      唐際根說,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多年了,現在回頭看,首先是考古理念發生了很大變化,考古工作者腦子裏裝的問題更多了。比如一具人骨架,過去隻是鑒定性別、年齡,現在則要考察他生前從哪兒來,有過什麼疾病,關注他的飲食結構、看看他身上有沒有留下他活著時候的痕跡等。理念進步了,關注和研究的問題就更多。

      唐際根強調說,現在要把殷墟打造成中原文旅新名片,科技融入顯得更重要。關注和研究的內容越細、越詳盡,能講出來的內容就越多,人們就越覺得有意思,越被吸引。

      商紂王的朝歌在哪裏

      東漢張衡在《西京賦》中說:“殷人屢遷,前八後五。”指的是商湯建立商朝的前後兩個階段,商族分別有八次、五次大的遷徙。那麼,考古工作發現了幾座商代的都城呢?

      唐際根說,根據文獻記載,商王朝第一位國王商湯建的都城被稱為“亳”。商王朝在亳經曆100多年,政權穩定,但後來情況發生變化,商王朝進入王位傳承的混亂時期,這便是商朝史上有名的“比九世亂”。這一時期商王朝頻繁遷都,先後有仲丁遷隞,河亶甲遷相,祖乙遷邢,南庚遷奄,盤庚遷殷。盤庚遷殷之後,政權恢複穩定。從盤庚遷殷至商朝最後一位國王“紂”亡國,共傳8代12王,前後竟達273年。周滅商後,曾封紂之子武庚於此,後因武庚叛亂被殺,殷民遷走,逐漸淪為廢墟,故稱殷墟。

      1928年10月,考古學家董作賓在安陽小屯村揮出第一鏟,拉開了中國考古人科學發掘殷墟的序幕。在此之前,人們對商王朝的認知主要停留在《史記·殷本紀》的記載。

      唐際根說,5次遷都應該對應著6個都城,考古實際上把其中多處都城都找到了。這6個都城按時代順序是這樣的:鄭州商城、偃師商城是同時期的,屬於商代早期的。然後是鄭州小雙橋、安陽洹北商城,最後是殷墟。如果曆史上記錄的5次遷都是真實存在的話,那麼一定能找到考古學相對應的都城遺址,並且這些遺址在排列次序上和使用時長上能夠與文獻中的記載相吻合。“我的理解是,鄭州商城屬於商湯居亳,也即商王朝早期的都城,偃師商城和鄭州商城基本同時期,按張國碩教授的說法是‘兩都製’。”商朝人放棄鄭州商城之後,選擇了隞地作為都城,這便是考古發現的鄭州小雙橋遺址,即仲丁遷隞。安陽洹北商城則屬於河亶甲遷相。祖乙遷邢的“邢”應該在河北邢台一帶。南庚遷奄的“奄”則應該在山東曲阜一帶。

      商王朝以“亳”為第一座都城,還有許多其他證據。例如鄭州商城建成不久,其周邊幾乎在同一時間內出現一批拱衛“亳都”的小型城址,如新鄭望京樓、滎陽大師姑、焦作府城古城、新鄉孟莊古城、山西垣曲古城等。這些小城圍繞“亳都”分布,應是商王朝為統治需要新建或改建的。

      文獻記載中商紂王是在朝歌自焚的,那麼考古發現朝歌城了嗎?

      唐際根說,他和北大的王迅教授圍繞這個課題,當年曾到淇縣摘星台做田野調查。摘星台據說是紂王自焚的地方,但在摘星台並沒有找到商代晚期遺存,這裏是一處戰國遺址。目前考古上還拿不出證據來證明,隻能留給後人去研究。

      商族人來自何方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文獻記載商丘是商族人的祖居地,那麼這種說法是否得到了考古學的證實?

      唐際根介紹,商族起源於商丘的說法有不少文獻記載,商王朝滅亡後,周王室還將商人的後裔分封到了商丘一帶,稱為宋。考古界很早就注意到這個問題,呼籲加強豫東地區、特別是商丘地區的田野工作。所以便有了早年的豫東調查和20世紀90年代派往商丘的中美聯合考古隊。在豫東的多次考古工作建立起了豫東仰韶時代至嶽石文化之間的文化序列,發現了宋國故城,但還沒能徹底解決商族起源的問題。

      唐際根說,商丘的考古他參與很早,當時主要目的是尋找商族起源。2021年5月20日,商丘宋國故城考古發掘項目再度啟動,這是繼20世紀90年代中美聯合考古隊在商丘地區進行田野考古之後,再次正式開展的豫東大型田野勘探和發掘項目。“但這次大型考古發掘啟動後,我對思路作了調整。我覺得不能拘泥於尋找商或者先商單一問題,應該把豫東考古放到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大背景中去考慮,要把商和商丘的曆史聯係起來。當前考古工作在商丘揭示的‘多城相疊’現象就特別重要。”唐際根說。

      商丘的曆史跨兩周、兩漢、兩晉,與微子啟封宋、宋襄公稱霸、梁孝王平“七國之亂”、唐代“安史之亂”期間張巡的睢陽保衛戰、北宋升應天府為南京,以及南宋高宗“應天府登基”等重大曆史事件密切相關。我們應該通過考古,還原一段立體曆史。

      站在殷墟看世界

      殷墟是世界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溯源的基石。殷墟的考古、研究和保護受到全世界的關注,不僅成為展示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也在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文明進程中閃耀著璀璨的光芒。3000年前,與殷墟同時期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唐際根說,要從殷墟看世界,先從殷墟看中國。若從商王朝的時間截麵看中國的兩大河流,可以看到多處文明中心。殷墟是商王朝晚期的都邑,位於黃河中下遊。同時期的長江上遊有三星堆文明,屬於古蜀國,祭祀坑出土的青銅器非常有名。東部贛江流域有新幹大洋洲遺址,青銅器也很有特色,屬於古虎國。商王朝、古蜀國、古虎國同屬中國文明的青銅時代。

      從殷墟看世界,同樣豐富多彩。唐際根說,同一時間截麵上,古希臘有邁錫尼文明、兩河流域進入加喜特王朝時期、古埃及則是新王國時期,而同一時期的印度是吠陀早期。不同的地區文明各有特色。尤其是多個地區文明都有各自的代表性遺址,甚至保留有作為文明創造者的代表人物形象。古埃及有拉美西斯二世、加喜特王朝有卡什提裏亞什四世、邁錫尼文明有阿伽門農等。中國的商文明雖然在文獻中留下了成湯、盤庚、武丁、婦好等名稱,卻沒有留下形象。中國考古學家有責任彌補這一缺憾。

      唐際根說,與世界其他文明相比,商文明有自己的特色。商朝人以獨特的文字書寫成文文獻,使用獨具特色的陰陽合曆,又以塊範法鑄造青銅器。在鑄銅實踐中,商朝人對用於製模製範的“土”有深刻的認識,是材料科學進步的表現。在商代,青銅器不僅是一種容器,更是禮製的體現。商代人重視血緣,聚族而居,聚族而葬,形成了獨特的祭祀製度。

      喚醒“婦好”讓商朝活起來

      提起殷墟,“婦好”是繞不開的人物。這位三千多年前的傳奇女子究竟有著一副怎樣的麵孔?對於遙遠的商朝以及生在那個時代的古人,人們隻能根據自己有限的認知開展想象。

      “你是誰?”“我本‘子’國女子、‘大商’王後。夫君‘昭’稱我為‘好’,世人稱我‘婦好’;今天是我第一個生日,但我其實比你大3200多歲。”

    婦好_20231222085614.jpg

      11月初,在南方科技大學舉辦的“商代服飾與數字婦好”成果彙報暨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公眾論壇上,身著一身紅白大婚裝的商朝王後“婦好”出現在台上熒幕中,首次以數字人的形象展現在公眾眼前,與眾人交流互動。

      談及為何選擇“複活”婦好,唐際根說,全國文物工作會議確立“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讓文物活起來”是對保護利用目標的創新凝練。如果把殷墟放在中國曆史發展的軸線上來看,它代表的是商文明,是王國的鼎盛時期。“活化殷墟曆史,我們需要選擇一個有故事的標誌性政治人物,遺憾的是,商王盤庚、武丁的墓葬至今無法確認,但婦好恰好滿足這些條件,她的墓葬保存完好,隨葬品極其豐富,且在甲骨上有豐富的記載,她的故事非常動人。”唐際根說。

      婦好,是我國通過考古認識的年代最早的有明確稱謂更有故事的人物,她的生平事跡有甲骨文記載和出土文物相互印證。婦好墓的發現,提供了解開商王朝曆史的多把鑰匙。

      “3200多年前,婦好身為王後,光鮮亮麗。她活躍在政壇、馳騁在沙場,主持祭祀、接待各方政要,生兒育女、召見‘多婦’與‘多正’。‘婦好’的‘好’,指的是‘子’姓或子國女子,‘婦’則是她的爵位。”唐際根說,“婦好作為稱謂,類似是兩周時期人們稱‘趙姬’。”

      為了“複活”婦好,唐際根帶領南方科技大學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團隊進行了長達3年的科研攻關。依托殷墟的考古挖掘及文物研究,從服裝、配飾到長相、氣質,利用數字技術有依有據地複原。

      “依據考古材料,在翻譯大量甲骨文和文獻記載後,我們發現商王朝的人喜白。白衣是在大事和喜事時穿戴的禮服,因此選擇白色作為大婚裝的主色。”唐際根說,婦好長相是通過考古研究材料設計出來的,人骨DNA顯示她是蒙古人種東北亞類型,另外,根據商朝玉器人雕的鼻頭外觀,最終給她設計了高鼻梁大鼻頭的形象,帶過兵、打過仗、接見過行業首腦(“多正”)的她見過大世麵,必然聰慧、從容、淡定,喜愛化妝、精於收藏的她,想必有一雙美麗的眼睛。

      “‘數字婦好’的建設目標,是成為有‘智力’、有‘記憶’、有‘知識’的活態形象。未來的她,將能講述商王朝故事,甚至成為學術會議的主持人、文明互鑒的實施者。”唐際根表示,他剛剛脫稿一部40萬字的商王朝專著。他要把這本書中的知識裝進“婦好”腦子裏,期待她穿越曆史去跟拉美西斯二世聊聊。

      把商代故事講好講透

      近年來,“文物熱”“考古熱”蔚然成風,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殷墟遺址,備受矚目。

      從殷墟到大邑商,從漢字源頭到中華文明根脈,從考古遺址到世界文化遺產,河南正致力於將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華文化新地標、國際旅遊目的地。

      使命在召喚,殷墟在行動。

      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殷墟遺址博物館、殷墟考古小鎮等文旅項目穩步推進;殷墟元宇宙、全球甲骨文全息影像采集等數字化工程方興未艾……殷墟保護展示與活化利用工作,正在翻開時代新篇章,成為展示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

      唐際根認為,要將殷墟打造成中華文化新地標,就得有新創意。例如讓流失海外的殷墟文物跨越時空“相聚”,實現商朝文物全球共鑒共賞。在他看來,即將建成開放的殷墟博物館新館意義重大,除了博物館裏的文物之外,分布在遺址中的道路網、水渠、作坊、居址、墓地同樣重要,這些“鑲嵌”在大地上的遺跡不可移動,卻同樣見證著3000多年前商王朝的輝煌,應該讓更多人看見。他認為,除了建好博物館,還要認真打造遺址公園,建成“三步一景點、五步一故事”的曆史景致。

      “現在年輕人追求沉浸式體驗,也許可以複活某些場景。比如在婦好墓,人們參觀墓葬的過程中,突然有一名身著商代服裝的女子出現,甚至端杯咖啡說‘與我喝一杯’。這樣的沉浸式場景,會給大家帶來驚喜。”唐際根笑著說。

      當我們順著現代漢字的發展曆程望去,甲骨文連綴成章,書寫了中華文明中濃墨重彩的一頁。

      在唐際根看來,甲骨文證實商王朝曆史的同時,還蘊含著很多有趣又有用的知識,都可以拿來與現代人交流共享。

      亙古綿延的曆史、燦若星辰的文化,河南如何更好實施興文化工程?

      唐際根認為,“興文化”首先是要做好研究,深入挖掘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還要用好新技術、新媒體,做好成果轉化與創新,把故事講好講透。“要認真考慮資源整合,打造文化遺產特區,實施省內關聯、省外聯動等都很有必要。省內可以打造鄭汴洛‘黃金三角’文化遺產特區。另外要做好河北鄴城、安陽殷墟、中國文字博物館等文化資源的連線成片。”唐際根說。

      人物簡介

      唐際根,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獲英國倫敦大學(UCL)博士學位,現為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中組部、人社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主要研究方向為青銅時代考古。曾長期主持殷墟發掘,率隊發現並發掘洹北商城遺址,並促成殷墟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主持過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以及省部級項目多項,出版著作12部,發表論文160餘篇。獲得過夏鼐考古學研究成果獎一等獎(共同獲得)、郭沫若中國曆史學獎一等獎(共同獲得)、中國考古學會優秀科研成果金鼎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南方科技大學校長傑出科研成就獎等。

    唐際根_20231222090231.jpg

      2016年7月,《新華每日電訊》刊發新華社記者報道,以《考古學家唐際根:想讓商朝“活”起來》為題,展現了一位“不一樣”的考古學家。

      專家觀點

      要把殷墟打造成中原文旅新名片,科技融入顯得更重要。

      當前考古工作在商丘揭示的“多城相疊”現象特別重要。

      與世界其他文明相比,商文明有自己的特色。

      “數字婦好”的建設目標,是成為有“智力”、有“記憶”、有“知識”的活態形象。

      要將殷墟打造成中華文化新地標,就得有新創意。

      策劃:魏劍

      執行:方舟 溫小娟 張體義

    Page (2).jpg

    文章編輯:李燦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