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等你!——聚焦河南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
更新時間:2023-12-20 9:39:04    來源:大河網

a_884229302990663681.jpeg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文齊 王向前 師喆

  臨近2023年年終,一份關於河南人才的“成績單”十分亮眼:

  今年院士增選中,有6名專家當選,是河南有史以來第一次;

  現有全職在豫兩院院士42人,2021年以來新增17人;

  普通高校數量達到168所,高等教育全日製在校生規模將突破300萬人;

  全省人才總量達到1410.31萬人,比上年增加209.08萬人,實現了17.4%的大幅增長;

  ……

  河南,正悄然由人口大省向人才強省轉變,越來越多才俊選擇回到河南、來到河南、留到河南。

  命運的齒輪不會突然轉動,這背後的“驅動力”值得深探。

  栽桐

  “歸來吧!河南省科學院在向你招手,家鄉的父老鄉親在向你招手!”

  “我再一次誠邀海內外的科學家、傑出青年學子,尤其是河南籍的優秀人才,積極投身河南打造國家創新高地的火熱實踐,在這片沃土施展才幹、成就夢想!”

  “我在此真誠地邀請海內外優秀的醫學科學人才選擇河南、加入河南、圓夢河南,在這一片沃土上施展才幹、成就自己、造福人民!”

  ……

  從重建重振省科學院到重建省醫學科學院,從“中國這十年·河南”主題新聞發布會到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每逢重要場合,每到關鍵時刻,省委書記樓陽生掛在嘴邊的,總有對天下英才最深情的呼喚。

  這呼喚,讓一個個“家鄉人”“外地人”起心動念。

  “我從中聽到了河南對創新、對人才的渴求、決心和底氣。毛遂自薦後,我主動帶著我們團隊過來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主任閻錫蘊回到老家河南,投身中原醫學科學城建設。

a_884229302990663684.jpeg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奮勇爭先,更加出彩,創新必須“在線”,人才不能缺席。

  正是在這樣的深刻認知下,2021年10月,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作為“十大戰略”之首,正式寫入黨代會報告。

  高起點謀劃,是一號戰略,也是一號工程。

  在全國,河南率先成立科技創新委員會,省委書記樓陽生、省長王凱擔任“雙主任”,對科技創新進行頂層設計、係統謀劃,已召開13次會議。

  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升格為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省委書記擔任組長,形成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用人主體作用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格局。

  著眼長遠、立足當下,兩年來,近百項決策部署和重大事項密集落地、紮實推進。

  高標準落實,對標一流,爭創一流。

  《河南省科學院發展促進條例》,為一個單位立法。

  《河南省中原科技城總體規劃管理條例》,為一座科技城立法。

  《河南省“十四五”科技創新和一流創新生態建設規劃》《河南省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條例》《關於加快構建一流創新生態建設國家創新高地的意見》《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工作方案》《關於彙聚一流創新人才加快建設人才強省的若幹舉措》等,不僅明晰了“規劃圖”“路線圖”,更釋放了一個鮮明信號——舉全省之力推進一號戰略。

  建設一流創新平台、凝練一流創新課題、培育一流創新主體、集聚一流創新團隊、創設一流創新製度,厚植一流創新文化……一道道難題、一個個環節、一項項空白,需要一環緊著一環擰、一錘接著一錘敲。

  高質量推進,是第一資源,也是第一優先。

  “即便損失了超千億元土地出讓預期收入,鄭州也要拿出最好的地塊,力挺中原科技城建設。”中原科技城人才工作局局長鄔蒙說。

  最好的地段用於建實驗室、產業研究院,最優越的環境留給科研人員,最精幹的隊伍服務科學家,這便是河南的取舍和魄力。

  以《關於加快建設全國重要人才中心的實施方案》為引領,涵蓋引才措施、推進機製、服務配套等人才工作各環節、全鏈條的“1+20”一攬子人才引進政策,“含金量”滿滿、“含親量”十足。

  推進頂尖人才突破行動、領軍人才集聚行動、青年人才倍增行動等“八大行動”,精準施策、層層遞進。

  “對標上海、深圳等先進地區做法,經過升級優化,我省人才政策體係在省級層麵已進入全國第一方陣。”省委組織部人才工作一處處長高誌剛說。

  辯證想、長遠看、全麵比,為的就是人才這“第一資源”。

  “在河南,對於創新和人才,這樣的重視程度、政策密度、推進力度是前所未有的。”省科技廳副廳長潘剛說。

  築巢

  河南省科學院6樓空天信息研究所,一個通體幽藍的“大家夥”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高光譜微納遙感衛星,在公共衛生、氣候環境、糧食安全等領域都大有作為。這顆是等比例模型,但我有把握,明年就能把第一顆由河南研發的衛星送入太空。”該研究所所長趙蘭普信心滿滿。

  從“想造一顆星”到“能造一顆星”,趙蘭普走過了6個冬夏。

  2017年,我國空天信息產業發展已展露苗頭,趙蘭普也摩拳擦掌想造星,名字都想好了——“豫科一號”。

  但,沒有平台、環境、團隊,做空天隻能是空想。  重建重振省科學院,讓臨退休的趙蘭普看到了希望。“航空航天及衛星應用”被列入全省28個重點產業鏈,讓他有了底氣。

  再出發!6月底完成注冊後,研究所仿佛插上翅膀:引入武漢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張良培等頂尖人才擔任首席科學家;與武漢大學、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等院校開展合作;從北大、清華、北航等高校招引博士……

  趙蘭普在河南實現造星、管星、用星“0到1”的突破,終於不再是空想。

1657023271806396_副本.jpg

  相較於資本、技術、土地等,人才資源流動性最大。於人才而言,事業是最具吸引力的磁極、平台是最具感召力的舞台。

  1410.31萬人才總量背後,人才載體不斷擴量提質,是先導性、支撐性、關鍵性環節。

  “三足鼎立”科技創新大格局立起來。

  菊芋,在河南被人當作下飯菜的普通植物,在加拿大化學學院院士韓南豐眼中,卻如同“黃金”:抗旱、耐鹽堿,可做綠色飼料添加劑,可製成花茶等食品調理腸胃、調節血糖,可做化妝品抗氧化……

  2018年,韓南豐應邀來過一次河南,想合作卻苦於沒有合適平台。

  重建重振省科學院,他受聘成為省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設立河南省植物活性物改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對菊芋進行綜合利用及產品開發,加快推進相關成果在河南實現產業化。

  各路英才隻有擁有“用武之地”,才能施展不凡身手。

  兩年來,河南堅持“四個麵向”,全力建設以環省科學院創新生態為支撐的中原科技城、以環省醫學科學院創新生態為支撐的中原醫學科學城、以環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創新生態為支撐的中原農穀,形成“三足鼎立”的科技創新大格局,為創新人才集聚打下了堅實基礎。

  目前,依托省科學院創新平台建設研發實體39家,總數居全國省級科學院首位;中原農穀,核心區入駐省級以上科研平台27家;中原醫學科學城,10個研究所已入駐。

a_884229302990663682.jpeg

  高能級人才平台載體多起來。

  “實驗室剛成立時去省外招人,有人一聽到嵩山倆字就直擺手,以為我們是做少林功夫的。”嵩山實驗室人力資源部部長李一鳴笑著說。

  隨著實驗室不斷加強核心技術攻關並取得重要成果,嵩山實驗室也漸漸成為全國信息技術領域一塊響當當的招牌,從“以前不好招博士”到“現在挑博士挑花了眼”。

  2021年,100天內嵩山、神農種業、黃河三大省級實驗室相繼掛牌運行;2022年,龍門實驗室等5家省實驗室先後揭牌;2023年,7月份天健先進生物醫學實驗室等6家省實驗室集中揭牌,10月份中原納米酶實驗室和堯山實驗室揭牌。

  40家省產業研究院、36家省中試基地在我省相繼落成。

  梯次推進、創建高峰,協同創新體係不斷拓展。

  國家級創新平台建設也是佳音不斷。

  國家超算互聯網核心節點項目正式啟動建設,為先進計算產業、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算力基礎。

  由河南師範大學牽頭建設的抗病毒性傳染病創新藥物全國重點實驗室,實現了我省高等院校牽頭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零的突破。

  全省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3家、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50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97家,國家級創新平台達到171家。

  “河南能在兩年多的時間裏陸續搭建這麼多平台,充分表明了省委和省政府對於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決心,更折射了河南高質量發展對創新驅動的強烈內在需求。”中國工程院院士、嵩山實驗室主任鄔江興感慨。

  高等教育壯起來。

  “給普通的機器人下個指令,讓它向前行進5米,它會按照量化的程序完成動作。讓智能機器人去5米以外的地方拿一個杯子,卻不告知杯子的方向位置,它一樣能夠完成。”哈爾濱工業大學鄭州研究院機電係統與智能控製研究所內,隨著“90後”博士後張點金發出指令,一台四足智能實驗機器人順利完成任務。

  2022年,張點金從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畢業來到河南。“在這裏,沒有論資排輩、不擔心過度內卷,掌握的知識技術可以直接應用落地。我們做科研的不就是看這個嗎?一個地方、一家平台有充足的發展潛力,才能不斷激發我們做科研的動力。”他說。

  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網友、大V用“狂攬”一詞形容河南“一流大學鄭州研究院”的建設。短短兩年,哈工大鄭州研究院已招收碩博士近500人。

  既要請來“外援”,也要練好“內功”。

  在辦學規模上,兩年來,河南新增12所普通高校,總數已達168所,高等教育全日製在校生規模將突破30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預計可達57%,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持續提升。

  在高校布局上,2023年,完成信陽師範大學、鄭州美術學院和11所專科學校審批設立,推進新設置河南體育學院和漯河食品工程職業大學2所本科高校,加快籌建河南電子科技大學、鄭州航空航天大學、河南音樂學院、河南戲劇藝術學院。

  在“雙一流”建設上,形成以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為“雙航母”的“雙一流”建設梯隊,4所創建高校的7個學科入選教育部“高校學科領域優先發展”規劃。

  引鳳

  湖水波光粼粼,蘆葦迎風搖曳。站在樓上向外眺望,冬日美景盡收眼底。

  “省裏的支持很實在,不僅在省科學院給了1000多平方米的辦公用房,還批複了省直事業編製,鼓勵我們盡快把研究院籌建起來。”12月18日上午,中原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孫國英,領著記者參觀馬上就要裝修的辦公區。

  這家研究院的靈魂人物,是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滑鐵盧大學教授李明——世界公認的現代信息論奠基者之一、AI生物技術全球主要開創者之一。

  “有不少頂尖高校和發達省份向我拋出‘橄欖枝’,但我思來想去,最終把‘院士辦公室’落在了鄭州,並決定定居這裏,全身心投入工作。河南對科研人員的付出,著實打動了我。”見識過科研“大場麵”的李明說。

a_884229320355082242.jpeg

  河南堅持把引育人才、集聚人才作為戰略性、全局性、基礎性大事來抓,圍繞“需要什麼人才”精準引才,圍繞“人才需要什麼”精準服務,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

  引,真心實意。

  這是河南引才的精度——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豐昌,接到邀請後僅僅20天,他擔任黃淮實驗室主任就列入省科創委會議議題。每周雷打不動抽出3天時間,或來現場督戰,或開遠程會議,實驗室建設得以強力推進。

  麵對頂尖人才,河南通過“一人一案”精準對接引進、“一事一議”提供政策支持、“一人一專班”全程跟蹤服務,今年以來全職引進海內外頂尖人才11人。

  這是河南引才的力度——

  2021年11月,苑景坤來到哈工大鄭州研究院工作,他享受到了工作所在地的一係列人才政策。今年9月,他又拿到“鄭州市高層次人才”證書,在購房、就醫、子女教育等方麵享受到更好的服務保障。“河南的人才政策一直在加碼,強度越來越大。”他說。

  “伯樂”團隊也更專業。

  河南人才集團是中部六省首個省級人才集團,揭牌成立14個月後,迎來省市合作人才服務平台第十子的“漯”定,漯河市人才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注冊成立。前不久,河南人才集團還首次參加海外高校招聘會,前往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延攬英才。

  這是河南引才的誠摯度——

  一場招才引智活動可以飽含多少心意?

  第六屆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由省委常委會專題審議總體方案,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

  省外高校招才引智係列專場活動,省委組織部門和省人社部門高度重視,負責同誌到活動現場跟蹤指導,確保招聘效果;大會現場,三門峽市委人才辦拿出削好的靈寶蘋果給求職者品嚐;許昌祭出“許君以昌”這一曹操求賢典故,表達對人才的渴求……

  一群人的忙碌換來更大一群人的收獲。省內外全部60場活動下來,累計簽約大學本科以上人才29.7萬人,簽約高層次人才合作項目2452個。

b13e87c545b345ce87ef40af33a0ce46_副本.jpg

  育,真金白銀。

  郝倚風,人如其名,禦風而行。

  今年3月,得益於她在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工作的突出成績,1988年出生的她連跳兩級,從講師直接升為教授,成為河南農業大學林學院最年輕的教授。

  “能這麼快被評為教授,我自己都很意外。”作為在河南土生土長的青年人才,2021年,首屆全國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上,郝倚風參與的“人造板甲醛治理關鍵技術”項目獲得金獎。

  讓青年人“挑大梁”、當主角,河南以更大力度支持青年人才發展。

  ——擴大支持規模。“中原英才計劃”青年項目每批支持數量每年都在增加,今年更是增加83%,由60人增加到110人;省自然科學基金每年安排一半以上項目專門支持青年人才。

  ——暢通成長通道。在省級層麵每年單列不少於200個“特設崗位”,專供35歲及以下青年人才申報正高級職稱、30歲及以下青年人才申報副高級職稱,不受單位結構比例限製。

  ——優化服務保障。對出站留豫、來豫工作的博士後,給予每人20萬元安家經費補助;各省轄市對畢業3年內來豫工作的全日製博士、碩士、本科畢業生和技工院校技師,每人每月給予500元至1500元生活補貼。綜合采取購買、租賃、新建等方式,籌集人才公寓,僅鄭州就建設人才公寓17.2萬套(間)、完成配租2.7萬套(間)。

  用,真改實改。

  馬明星,龍門實驗室副主任,也是河南科創領域的一位“明星”。

  本是清華大學機械工程係黨委副書記的他,卻毅然辭去公職奔赴一線科研機構。本是山東菏澤人,他卻瞄準外地產業轉型升級的時代機遇來到洛陽大顯身手。

  “機製靈活、管理柔性,我很看重這個平台,把它當作一份事業在幹!麵向新型半導體材料、新型顯示材料、新能源材料、智能農機裝備等領域攻關,這與我的專業十分契合,期待和同事們一起‘躍龍門’、出成果。”馬明星說。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關鍵在聚,目的在用,要聚有其力,用得其所。

  ——為人才鬆綁。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製,完善重點科研項目“揭榜掛帥”“賽馬”等製度,推行首席專家負責製、科研經費“包幹製”,切實保障科研人員潛心研究。

  ——為單位授權。省屬事業單位實現“6個自主”,自主使用編製、自主設置崗位、自主製定招聘方案、自主發布招聘信息、自主組織考試考察、自主辦理聘用手續。

  ——改人才評價。推進人才計劃優化整合和人才評價“破四唯”治理,修改完善高層次人才認定標準。

  緊抓大環境,更需營造小氣候。

  碳基材料生產大型設備需有足夠場地,在鄭州高新區的協調下,今年年初,省科學院碳基院研發中心及產業化基地在高新區一處廢棄廠房正式開建。

  首期設備儀器經費總額高達6000萬元,全程沒有任何行政幹擾,所需設備儀器已順利完成采購招標。

  這樣的自主權,讓全程操持的省科學院碳基複合材料研究院副院長任宣儒感觸最深。

  “過去在高校工作時,我買一台二三十萬元的設備,都要排隊很久,甚至會遭遇‘砍價’。”任宣儒說,“現在一門心思隻需撲在科研上。”

  科研怎麼幹,科學家說了算。

  充分信任、主動放權,更多“鳳凰”正在飛來。

  起勢

  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最近投產了全國首條燴麵全自動生產線,讓全國網友“香迷糊了”的老方城方便燴麵,就從這裏“誕生”,一天可生產10萬包。

  而在此前,這個產量需要一周才能完成。

  燴麵含水量大、拉伸難度高,自動化生產中易發生粘連,這個問題一度成為企業生產研發人員的“錐心”痛點。

  “夜夜睡不著,調水分、調烘幹溫度、調壓延條件,天天熬到半夜,就是弄不成。”該公司研發部部長孫糧回憶。

  中原食品實驗室成立後,企業表明訴求,實驗室加強攻關。科研團隊通過配方優化、二次烘幹、真空拌麵等方式,解決了粘連問題,並打造了全自動生產線,大大提高了產量和安全性。

  這家實驗室可謂“建在產業上”。在漯河2600多平方公裏的範圍內,各類食品加工企業有7000多家。

  最好吃的地方來了最懂吃的人。成立短短一年,中原食品實驗室成功入駐12名院士和29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領銜的24支科創團隊,為雙彙、伊利等183家知名企業提供技術服務360多次。

9ee5a8146b584c7bae5a51d88779a310_副本.jpg

  引進一個人才,帶來一個團隊,支撐一個項目,做大一個產業,煥新一座城市。

  規劃、政策、部署、行動,如齒輪般層層嵌套、緊密合作,河南創新發展由此推動、不斷向前。

  粲然可觀的,是人才強磁場效應凸顯。

  中國科學院河南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進駐龍子湖智慧島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擁有了一方大展拳腳的新天地。

  “河南科技創新正在蓬勃發展,如果沒有參與其中,對中國科學院是一個遺憾,對科學家是一種損失。”該中心主任李季說。

  一場場人才與河南的“新”奔赴,在“滾動”上演。

  ——迎來“新掌門”。從2022年6月5日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兩所“雙一流”高校雙雙迎來院士校長開始,短短一年多時間,河南中醫藥大學、鄭州大學河南音樂學院、河南大學河南戲劇學院、中原工學院,接連迎來高端人才“新掌門”。

  ——取得新突破。省科學院官網有關公開招聘的通知幾乎月月在更新,今年公開招聘的博士研究生已到第七批公示階段。截至10月底,省科學院已累計引進80位高層次人才擔任首席科學家、特聘研究員,人才總量超過1800人。

d568841eab8c4364a8672d7cfa8dc58a_副本.jpg

  從“應邀而來”到“慕名而來”,從“住一陣子”到“幹一輩子”,這串數字可以說得很長。

  2022年全省人才密度達到29.49%,同比提高4.67個百分點;從2021年的1020人,到2022年的2003人,河南博士後招引數量近乎翻番;近兩年,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新增23人,增幅85%。

  每每可見的,是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一枚小小的接骨螺釘,植入人體可被完全吸收,無需二次手術;一套用可降解塑料製成的餐具,被丟棄一年內,就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100%吸收……

  這些閃亮成果都來自不久前在平頂山市揭牌的堯山實驗室。

  出成果,是搭平台、給服務、引人才水到渠成的收獲。

  “年產2萬噸Lyocell纖維成套裝備研製及產業化”項目突破了纖維素預混合漿製備等5項關鍵技術,實現了成套裝備國產化;

  中國首創,用牡丹殼製造鈉電池負極材料在洛陽獲得成功;

  地鐵車輛軸箱軸承、5G用銅合金材料、麵對數據中心的光互聯芯片等,紛紛打破國外產品技術壟斷;

  ……

  在外的河南人不時發現,除了農業、文化、人口,在陌生人的寒暄中,家鄉還多了阿茲夫定、超硬材料等“高精尖”新名片。

  鮮明可感的,是產業迸發出新勢能。

  “上至‘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內壁使用的無機矽雜化材料,下到北京冬奧會火炬表麵的銀色特種矽氧烷塗料,都是由我們研發的。”說起公司的創新產品,開封誇克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盧明振語氣中是滿滿驕傲。這家今年剛被認定的河南省瞪羚企業,正在新材料領域發力馳騁。

  99.99996%!中國平煤神馬旗下中宜創芯公司首爐碳化矽產品純度,達到國內優等品產品標準。

  “碳化矽應用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可實現充電1秒鍾行駛一公裏;在輸變電領域,用其製成的逆變器,比傳統產品體積縮小85%、重量減少60%、節能40%以上。”該公司董事長孫毅說,碳化矽器件未來將形成萬億級市場規模。

  科技成果隻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體現出價值,而產業隻有緊緊依靠科技創新,才能持續健康向上發展。

  打造7個產業集群、28條重點產業鏈,讓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這既是讓各類人才專其能、致其力、盡其用的施展舞台,也是新質生產力不斷生根發芽的廣闊天地。

  目前,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萬家,總量居中西部首位。前9個月,全省規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9%,高出全國規上工業增速5.9個百分點。

  觸手可及的,是創新生態漸入佳境。

  在離省科學院不遠處的鄭州永和·時光裏購物中心咖啡店,你可能隨時與科學家、技術經紀人、科創金融經理、創業者、企業家不期而遇。

a_884229302986469376.jpeg

  隨著重建重振省科學院與中原科技城、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三合一融合發展取得新成效,政、產、學、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環省科學院創新生態圈正加快形成。

  創新氛圍之變,省公平競爭審查事務中心高級工程師李勇敢感受強烈。

  過去兩年,他多了項工作,受邀為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政府機關等做專利知識講座。“周周都有講座,有時甚至一周三四場。”他說。

  自主創新,專利是“晴雨表”。截至目前,全省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8.07萬件,同比增長22.8%;PCT國際專利申請量289件,同比增長80.6%。

  這背後,是創新主體活力的競相迸發。

  兩組數據直觀反映了創新活動活躍度、創新落地轉化率的“直線上升”——

  從2020年的901.3億元到2022年的1143.3億元,全省研發投入始終保持“雙位數”增長,研發強度也由2020年的1.66%提高到2022年的1.86%;

  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20年的384.5億元,增至今年前10個月的1018億元。

  “這兩組數據讓我們倍感振奮,證明河南在人才強省建設當中邁出了實實在在的步伐,取得了切實可感的成果。當然,河南奮進的腳步,絕不會因此放緩。無論橫向對標先進省份,還是長遠支撐現代化河南建設,我們都需要在破除具體政策壁壘,提高措施公知度、落實度等方麵再發力、再強化。在中原大地形成全社會珍惜人才、嗬護人才的生態和氛圍,人才就能持續不斷地近悅遠來。”省社會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所正高級經濟師李紅見說。

  高速公路在這裏縱橫交錯,高速鐵路在這裏“米”字落成,地處九州腹地的河南,正以博大的胸懷廣納四方之才。

  今日之河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視創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渴求人才。

  來吧!等你!

文章編輯:趙銀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等你!——聚焦河南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
2023-12-20 9:39:04    來源:大河網

a_884229302990663681.jpeg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文齊 王向前 師喆

  臨近2023年年終,一份關於河南人才的“成績單”十分亮眼:

  今年院士增選中,有6名專家當選,是河南有史以來第一次;

  現有全職在豫兩院院士42人,2021年以來新增17人;

  普通高校數量達到168所,高等教育全日製在校生規模將突破300萬人;

  全省人才總量達到1410.31萬人,比上年增加209.08萬人,實現了17.4%的大幅增長;

  ……

  河南,正悄然由人口大省向人才強省轉變,越來越多才俊選擇回到河南、來到河南、留到河南。

  命運的齒輪不會突然轉動,這背後的“驅動力”值得深探。

  栽桐

  “歸來吧!河南省科學院在向你招手,家鄉的父老鄉親在向你招手!”

  “我再一次誠邀海內外的科學家、傑出青年學子,尤其是河南籍的優秀人才,積極投身河南打造國家創新高地的火熱實踐,在這片沃土施展才幹、成就夢想!”

  “我在此真誠地邀請海內外優秀的醫學科學人才選擇河南、加入河南、圓夢河南,在這一片沃土上施展才幹、成就自己、造福人民!”

  ……

  從重建重振省科學院到重建省醫學科學院,從“中國這十年·河南”主題新聞發布會到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每逢重要場合,每到關鍵時刻,省委書記樓陽生掛在嘴邊的,總有對天下英才最深情的呼喚。

  這呼喚,讓一個個“家鄉人”“外地人”起心動念。

  “我從中聽到了河南對創新、對人才的渴求、決心和底氣。毛遂自薦後,我主動帶著我們團隊過來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主任閻錫蘊回到老家河南,投身中原醫學科學城建設。

a_884229302990663684.jpeg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奮勇爭先,更加出彩,創新必須“在線”,人才不能缺席。

  正是在這樣的深刻認知下,2021年10月,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作為“十大戰略”之首,正式寫入黨代會報告。

  高起點謀劃,是一號戰略,也是一號工程。

  在全國,河南率先成立科技創新委員會,省委書記樓陽生、省長王凱擔任“雙主任”,對科技創新進行頂層設計、係統謀劃,已召開13次會議。

  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升格為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省委書記擔任組長,形成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用人主體作用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格局。

  著眼長遠、立足當下,兩年來,近百項決策部署和重大事項密集落地、紮實推進。

  高標準落實,對標一流,爭創一流。

  《河南省科學院發展促進條例》,為一個單位立法。

  《河南省中原科技城總體規劃管理條例》,為一座科技城立法。

  《河南省“十四五”科技創新和一流創新生態建設規劃》《河南省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條例》《關於加快構建一流創新生態建設國家創新高地的意見》《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工作方案》《關於彙聚一流創新人才加快建設人才強省的若幹舉措》等,不僅明晰了“規劃圖”“路線圖”,更釋放了一個鮮明信號——舉全省之力推進一號戰略。

  建設一流創新平台、凝練一流創新課題、培育一流創新主體、集聚一流創新團隊、創設一流創新製度,厚植一流創新文化……一道道難題、一個個環節、一項項空白,需要一環緊著一環擰、一錘接著一錘敲。

  高質量推進,是第一資源,也是第一優先。

  “即便損失了超千億元土地出讓預期收入,鄭州也要拿出最好的地塊,力挺中原科技城建設。”中原科技城人才工作局局長鄔蒙說。

  最好的地段用於建實驗室、產業研究院,最優越的環境留給科研人員,最精幹的隊伍服務科學家,這便是河南的取舍和魄力。

  以《關於加快建設全國重要人才中心的實施方案》為引領,涵蓋引才措施、推進機製、服務配套等人才工作各環節、全鏈條的“1+20”一攬子人才引進政策,“含金量”滿滿、“含親量”十足。

  推進頂尖人才突破行動、領軍人才集聚行動、青年人才倍增行動等“八大行動”,精準施策、層層遞進。

  “對標上海、深圳等先進地區做法,經過升級優化,我省人才政策體係在省級層麵已進入全國第一方陣。”省委組織部人才工作一處處長高誌剛說。

  辯證想、長遠看、全麵比,為的就是人才這“第一資源”。

  “在河南,對於創新和人才,這樣的重視程度、政策密度、推進力度是前所未有的。”省科技廳副廳長潘剛說。

  築巢

  河南省科學院6樓空天信息研究所,一個通體幽藍的“大家夥”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高光譜微納遙感衛星,在公共衛生、氣候環境、糧食安全等領域都大有作為。這顆是等比例模型,但我有把握,明年就能把第一顆由河南研發的衛星送入太空。”該研究所所長趙蘭普信心滿滿。

  從“想造一顆星”到“能造一顆星”,趙蘭普走過了6個冬夏。

  2017年,我國空天信息產業發展已展露苗頭,趙蘭普也摩拳擦掌想造星,名字都想好了——“豫科一號”。

  但,沒有平台、環境、團隊,做空天隻能是空想。  重建重振省科學院,讓臨退休的趙蘭普看到了希望。“航空航天及衛星應用”被列入全省28個重點產業鏈,讓他有了底氣。

  再出發!6月底完成注冊後,研究所仿佛插上翅膀:引入武漢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張良培等頂尖人才擔任首席科學家;與武漢大學、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等院校開展合作;從北大、清華、北航等高校招引博士……

  趙蘭普在河南實現造星、管星、用星“0到1”的突破,終於不再是空想。

1657023271806396_副本.jpg

  相較於資本、技術、土地等,人才資源流動性最大。於人才而言,事業是最具吸引力的磁極、平台是最具感召力的舞台。

  1410.31萬人才總量背後,人才載體不斷擴量提質,是先導性、支撐性、關鍵性環節。

  “三足鼎立”科技創新大格局立起來。

  菊芋,在河南被人當作下飯菜的普通植物,在加拿大化學學院院士韓南豐眼中,卻如同“黃金”:抗旱、耐鹽堿,可做綠色飼料添加劑,可製成花茶等食品調理腸胃、調節血糖,可做化妝品抗氧化……

  2018年,韓南豐應邀來過一次河南,想合作卻苦於沒有合適平台。

  重建重振省科學院,他受聘成為省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設立河南省植物活性物改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對菊芋進行綜合利用及產品開發,加快推進相關成果在河南實現產業化。

  各路英才隻有擁有“用武之地”,才能施展不凡身手。

  兩年來,河南堅持“四個麵向”,全力建設以環省科學院創新生態為支撐的中原科技城、以環省醫學科學院創新生態為支撐的中原醫學科學城、以環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創新生態為支撐的中原農穀,形成“三足鼎立”的科技創新大格局,為創新人才集聚打下了堅實基礎。

  目前,依托省科學院創新平台建設研發實體39家,總數居全國省級科學院首位;中原農穀,核心區入駐省級以上科研平台27家;中原醫學科學城,10個研究所已入駐。

a_884229302990663682.jpeg

  高能級人才平台載體多起來。

  “實驗室剛成立時去省外招人,有人一聽到嵩山倆字就直擺手,以為我們是做少林功夫的。”嵩山實驗室人力資源部部長李一鳴笑著說。

  隨著實驗室不斷加強核心技術攻關並取得重要成果,嵩山實驗室也漸漸成為全國信息技術領域一塊響當當的招牌,從“以前不好招博士”到“現在挑博士挑花了眼”。

  2021年,100天內嵩山、神農種業、黃河三大省級實驗室相繼掛牌運行;2022年,龍門實驗室等5家省實驗室先後揭牌;2023年,7月份天健先進生物醫學實驗室等6家省實驗室集中揭牌,10月份中原納米酶實驗室和堯山實驗室揭牌。

  40家省產業研究院、36家省中試基地在我省相繼落成。

  梯次推進、創建高峰,協同創新體係不斷拓展。

  國家級創新平台建設也是佳音不斷。

  國家超算互聯網核心節點項目正式啟動建設,為先進計算產業、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算力基礎。

  由河南師範大學牽頭建設的抗病毒性傳染病創新藥物全國重點實驗室,實現了我省高等院校牽頭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零的突破。

  全省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3家、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50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97家,國家級創新平台達到171家。

  “河南能在兩年多的時間裏陸續搭建這麼多平台,充分表明了省委和省政府對於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決心,更折射了河南高質量發展對創新驅動的強烈內在需求。”中國工程院院士、嵩山實驗室主任鄔江興感慨。

  高等教育壯起來。

  “給普通的機器人下個指令,讓它向前行進5米,它會按照量化的程序完成動作。讓智能機器人去5米以外的地方拿一個杯子,卻不告知杯子的方向位置,它一樣能夠完成。”哈爾濱工業大學鄭州研究院機電係統與智能控製研究所內,隨著“90後”博士後張點金發出指令,一台四足智能實驗機器人順利完成任務。

  2022年,張點金從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畢業來到河南。“在這裏,沒有論資排輩、不擔心過度內卷,掌握的知識技術可以直接應用落地。我們做科研的不就是看這個嗎?一個地方、一家平台有充足的發展潛力,才能不斷激發我們做科研的動力。”他說。

  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網友、大V用“狂攬”一詞形容河南“一流大學鄭州研究院”的建設。短短兩年,哈工大鄭州研究院已招收碩博士近500人。

  既要請來“外援”,也要練好“內功”。

  在辦學規模上,兩年來,河南新增12所普通高校,總數已達168所,高等教育全日製在校生規模將突破30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預計可達57%,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持續提升。

  在高校布局上,2023年,完成信陽師範大學、鄭州美術學院和11所專科學校審批設立,推進新設置河南體育學院和漯河食品工程職業大學2所本科高校,加快籌建河南電子科技大學、鄭州航空航天大學、河南音樂學院、河南戲劇藝術學院。

  在“雙一流”建設上,形成以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為“雙航母”的“雙一流”建設梯隊,4所創建高校的7個學科入選教育部“高校學科領域優先發展”規劃。

  引鳳

  湖水波光粼粼,蘆葦迎風搖曳。站在樓上向外眺望,冬日美景盡收眼底。

  “省裏的支持很實在,不僅在省科學院給了1000多平方米的辦公用房,還批複了省直事業編製,鼓勵我們盡快把研究院籌建起來。”12月18日上午,中原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孫國英,領著記者參觀馬上就要裝修的辦公區。

  這家研究院的靈魂人物,是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滑鐵盧大學教授李明——世界公認的現代信息論奠基者之一、AI生物技術全球主要開創者之一。

  “有不少頂尖高校和發達省份向我拋出‘橄欖枝’,但我思來想去,最終把‘院士辦公室’落在了鄭州,並決定定居這裏,全身心投入工作。河南對科研人員的付出,著實打動了我。”見識過科研“大場麵”的李明說。

a_884229320355082242.jpeg

  河南堅持把引育人才、集聚人才作為戰略性、全局性、基礎性大事來抓,圍繞“需要什麼人才”精準引才,圍繞“人才需要什麼”精準服務,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

  引,真心實意。

  這是河南引才的精度——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豐昌,接到邀請後僅僅20天,他擔任黃淮實驗室主任就列入省科創委會議議題。每周雷打不動抽出3天時間,或來現場督戰,或開遠程會議,實驗室建設得以強力推進。

  麵對頂尖人才,河南通過“一人一案”精準對接引進、“一事一議”提供政策支持、“一人一專班”全程跟蹤服務,今年以來全職引進海內外頂尖人才11人。

  這是河南引才的力度——

  2021年11月,苑景坤來到哈工大鄭州研究院工作,他享受到了工作所在地的一係列人才政策。今年9月,他又拿到“鄭州市高層次人才”證書,在購房、就醫、子女教育等方麵享受到更好的服務保障。“河南的人才政策一直在加碼,強度越來越大。”他說。

  “伯樂”團隊也更專業。

  河南人才集團是中部六省首個省級人才集團,揭牌成立14個月後,迎來省市合作人才服務平台第十子的“漯”定,漯河市人才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注冊成立。前不久,河南人才集團還首次參加海外高校招聘會,前往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延攬英才。

  這是河南引才的誠摯度——

  一場招才引智活動可以飽含多少心意?

  第六屆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由省委常委會專題審議總體方案,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

  省外高校招才引智係列專場活動,省委組織部門和省人社部門高度重視,負責同誌到活動現場跟蹤指導,確保招聘效果;大會現場,三門峽市委人才辦拿出削好的靈寶蘋果給求職者品嚐;許昌祭出“許君以昌”這一曹操求賢典故,表達對人才的渴求……

  一群人的忙碌換來更大一群人的收獲。省內外全部60場活動下來,累計簽約大學本科以上人才29.7萬人,簽約高層次人才合作項目2452個。

b13e87c545b345ce87ef40af33a0ce46_副本.jpg

  育,真金白銀。

  郝倚風,人如其名,禦風而行。

  今年3月,得益於她在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工作的突出成績,1988年出生的她連跳兩級,從講師直接升為教授,成為河南農業大學林學院最年輕的教授。

  “能這麼快被評為教授,我自己都很意外。”作為在河南土生土長的青年人才,2021年,首屆全國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上,郝倚風參與的“人造板甲醛治理關鍵技術”項目獲得金獎。

  讓青年人“挑大梁”、當主角,河南以更大力度支持青年人才發展。

  ——擴大支持規模。“中原英才計劃”青年項目每批支持數量每年都在增加,今年更是增加83%,由60人增加到110人;省自然科學基金每年安排一半以上項目專門支持青年人才。

  ——暢通成長通道。在省級層麵每年單列不少於200個“特設崗位”,專供35歲及以下青年人才申報正高級職稱、30歲及以下青年人才申報副高級職稱,不受單位結構比例限製。

  ——優化服務保障。對出站留豫、來豫工作的博士後,給予每人20萬元安家經費補助;各省轄市對畢業3年內來豫工作的全日製博士、碩士、本科畢業生和技工院校技師,每人每月給予500元至1500元生活補貼。綜合采取購買、租賃、新建等方式,籌集人才公寓,僅鄭州就建設人才公寓17.2萬套(間)、完成配租2.7萬套(間)。

  用,真改實改。

  馬明星,龍門實驗室副主任,也是河南科創領域的一位“明星”。

  本是清華大學機械工程係黨委副書記的他,卻毅然辭去公職奔赴一線科研機構。本是山東菏澤人,他卻瞄準外地產業轉型升級的時代機遇來到洛陽大顯身手。

  “機製靈活、管理柔性,我很看重這個平台,把它當作一份事業在幹!麵向新型半導體材料、新型顯示材料、新能源材料、智能農機裝備等領域攻關,這與我的專業十分契合,期待和同事們一起‘躍龍門’、出成果。”馬明星說。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關鍵在聚,目的在用,要聚有其力,用得其所。

  ——為人才鬆綁。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製,完善重點科研項目“揭榜掛帥”“賽馬”等製度,推行首席專家負責製、科研經費“包幹製”,切實保障科研人員潛心研究。

  ——為單位授權。省屬事業單位實現“6個自主”,自主使用編製、自主設置崗位、自主製定招聘方案、自主發布招聘信息、自主組織考試考察、自主辦理聘用手續。

  ——改人才評價。推進人才計劃優化整合和人才評價“破四唯”治理,修改完善高層次人才認定標準。

  緊抓大環境,更需營造小氣候。

  碳基材料生產大型設備需有足夠場地,在鄭州高新區的協調下,今年年初,省科學院碳基院研發中心及產業化基地在高新區一處廢棄廠房正式開建。

  首期設備儀器經費總額高達6000萬元,全程沒有任何行政幹擾,所需設備儀器已順利完成采購招標。

  這樣的自主權,讓全程操持的省科學院碳基複合材料研究院副院長任宣儒感觸最深。

  “過去在高校工作時,我買一台二三十萬元的設備,都要排隊很久,甚至會遭遇‘砍價’。”任宣儒說,“現在一門心思隻需撲在科研上。”

  科研怎麼幹,科學家說了算。

  充分信任、主動放權,更多“鳳凰”正在飛來。

  起勢

  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最近投產了全國首條燴麵全自動生產線,讓全國網友“香迷糊了”的老方城方便燴麵,就從這裏“誕生”,一天可生產10萬包。

  而在此前,這個產量需要一周才能完成。

  燴麵含水量大、拉伸難度高,自動化生產中易發生粘連,這個問題一度成為企業生產研發人員的“錐心”痛點。

  “夜夜睡不著,調水分、調烘幹溫度、調壓延條件,天天熬到半夜,就是弄不成。”該公司研發部部長孫糧回憶。

  中原食品實驗室成立後,企業表明訴求,實驗室加強攻關。科研團隊通過配方優化、二次烘幹、真空拌麵等方式,解決了粘連問題,並打造了全自動生產線,大大提高了產量和安全性。

  這家實驗室可謂“建在產業上”。在漯河2600多平方公裏的範圍內,各類食品加工企業有7000多家。

  最好吃的地方來了最懂吃的人。成立短短一年,中原食品實驗室成功入駐12名院士和29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領銜的24支科創團隊,為雙彙、伊利等183家知名企業提供技術服務360多次。

9ee5a8146b584c7bae5a51d88779a310_副本.jpg

  引進一個人才,帶來一個團隊,支撐一個項目,做大一個產業,煥新一座城市。

  規劃、政策、部署、行動,如齒輪般層層嵌套、緊密合作,河南創新發展由此推動、不斷向前。

  粲然可觀的,是人才強磁場效應凸顯。

  中國科學院河南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進駐龍子湖智慧島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擁有了一方大展拳腳的新天地。

  “河南科技創新正在蓬勃發展,如果沒有參與其中,對中國科學院是一個遺憾,對科學家是一種損失。”該中心主任李季說。

  一場場人才與河南的“新”奔赴,在“滾動”上演。

  ——迎來“新掌門”。從2022年6月5日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兩所“雙一流”高校雙雙迎來院士校長開始,短短一年多時間,河南中醫藥大學、鄭州大學河南音樂學院、河南大學河南戲劇學院、中原工學院,接連迎來高端人才“新掌門”。

  ——取得新突破。省科學院官網有關公開招聘的通知幾乎月月在更新,今年公開招聘的博士研究生已到第七批公示階段。截至10月底,省科學院已累計引進80位高層次人才擔任首席科學家、特聘研究員,人才總量超過1800人。

d568841eab8c4364a8672d7cfa8dc58a_副本.jpg

  從“應邀而來”到“慕名而來”,從“住一陣子”到“幹一輩子”,這串數字可以說得很長。

  2022年全省人才密度達到29.49%,同比提高4.67個百分點;從2021年的1020人,到2022年的2003人,河南博士後招引數量近乎翻番;近兩年,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新增23人,增幅85%。

  每每可見的,是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一枚小小的接骨螺釘,植入人體可被完全吸收,無需二次手術;一套用可降解塑料製成的餐具,被丟棄一年內,就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100%吸收……

  這些閃亮成果都來自不久前在平頂山市揭牌的堯山實驗室。

  出成果,是搭平台、給服務、引人才水到渠成的收獲。

  “年產2萬噸Lyocell纖維成套裝備研製及產業化”項目突破了纖維素預混合漿製備等5項關鍵技術,實現了成套裝備國產化;

  中國首創,用牡丹殼製造鈉電池負極材料在洛陽獲得成功;

  地鐵車輛軸箱軸承、5G用銅合金材料、麵對數據中心的光互聯芯片等,紛紛打破國外產品技術壟斷;

  ……

  在外的河南人不時發現,除了農業、文化、人口,在陌生人的寒暄中,家鄉還多了阿茲夫定、超硬材料等“高精尖”新名片。

  鮮明可感的,是產業迸發出新勢能。

  “上至‘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內壁使用的無機矽雜化材料,下到北京冬奧會火炬表麵的銀色特種矽氧烷塗料,都是由我們研發的。”說起公司的創新產品,開封誇克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盧明振語氣中是滿滿驕傲。這家今年剛被認定的河南省瞪羚企業,正在新材料領域發力馳騁。

  99.99996%!中國平煤神馬旗下中宜創芯公司首爐碳化矽產品純度,達到國內優等品產品標準。

  “碳化矽應用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可實現充電1秒鍾行駛一公裏;在輸變電領域,用其製成的逆變器,比傳統產品體積縮小85%、重量減少60%、節能40%以上。”該公司董事長孫毅說,碳化矽器件未來將形成萬億級市場規模。

  科技成果隻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體現出價值,而產業隻有緊緊依靠科技創新,才能持續健康向上發展。

  打造7個產業集群、28條重點產業鏈,讓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這既是讓各類人才專其能、致其力、盡其用的施展舞台,也是新質生產力不斷生根發芽的廣闊天地。

  目前,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萬家,總量居中西部首位。前9個月,全省規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9%,高出全國規上工業增速5.9個百分點。

  觸手可及的,是創新生態漸入佳境。

  在離省科學院不遠處的鄭州永和·時光裏購物中心咖啡店,你可能隨時與科學家、技術經紀人、科創金融經理、創業者、企業家不期而遇。

a_884229302986469376.jpeg

  隨著重建重振省科學院與中原科技城、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三合一融合發展取得新成效,政、產、學、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環省科學院創新生態圈正加快形成。

  創新氛圍之變,省公平競爭審查事務中心高級工程師李勇敢感受強烈。

  過去兩年,他多了項工作,受邀為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政府機關等做專利知識講座。“周周都有講座,有時甚至一周三四場。”他說。

  自主創新,專利是“晴雨表”。截至目前,全省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8.07萬件,同比增長22.8%;PCT國際專利申請量289件,同比增長80.6%。

  這背後,是創新主體活力的競相迸發。

  兩組數據直觀反映了創新活動活躍度、創新落地轉化率的“直線上升”——

  從2020年的901.3億元到2022年的1143.3億元,全省研發投入始終保持“雙位數”增長,研發強度也由2020年的1.66%提高到2022年的1.86%;

  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20年的384.5億元,增至今年前10個月的1018億元。

  “這兩組數據讓我們倍感振奮,證明河南在人才強省建設當中邁出了實實在在的步伐,取得了切實可感的成果。當然,河南奮進的腳步,絕不會因此放緩。無論橫向對標先進省份,還是長遠支撐現代化河南建設,我們都需要在破除具體政策壁壘,提高措施公知度、落實度等方麵再發力、再強化。在中原大地形成全社會珍惜人才、嗬護人才的生態和氛圍,人才就能持續不斷地近悅遠來。”省社會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所正高級經濟師李紅見說。

  高速公路在這裏縱橫交錯,高速鐵路在這裏“米”字落成,地處九州腹地的河南,正以博大的胸懷廣納四方之才。

  今日之河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視創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渴求人才。

  來吧!等你!

文章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